楞严经讲解·第29课
2022年6月4日
今天我们继续抉择六入。“入”即根,六入就是六根。对其一一抉择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六根都是虚妄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前三根已经宣说完毕,眼根、耳根、鼻根及其所见、所听、所嗅均非实有。下面,我们来观察舌根。
◎ 破舌根
|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
佛陀说:“阿难,比如某人用舌头舔自己的嘴唇,时间久了舌头劳累,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味道。如果此人患病,会出现苦味;若其身体健康,则微微有种甜味。”
按照《智者入门论》和《俱舍论》的观点,味有酸、甜、苦、辣、咸、涩六种,此外还有合成的、悦意的、不悦意的等多种分类。
此处也是先以比喻略说,然后通过理证广述,最终将舌根抉择为空性。
当我们用舌头舔自己的嘴唇,时间长了以后舌根劳累,本来没有味道的口中会出现味道。我按照经中的描述试了一下,发现嘴里有苦味,可能是因为我身体不好。中医问诊也是如此采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手段,可见味觉是判断身体状况的途径,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因缘。
| 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
“甜和苦显现出舌根的动摇性;而舌根不动之时,就有淡而无味之性。”
| 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能尝之舌与所尝之味,皆是菩提心中所生之劳相。”
通过造作,人的口中出现甜或苦等虚妄相,这是一种倒世俗的幻觉,并非真实存在。不仅是这些倒世俗相,即使在正常情况下,舌根品尝到的酸甜苦辣等味道,也都是由菩提自性的妙用所引发的虚妄之相。这些相虽然在世俗中无欺显现,但在自性中并不成立。
大家在吃糖、喝苦药或是吃臭豆腐时,可以观察味道的本性。在年轻人扎堆的地方,我也曾混在大学生中去排队买小吃,但尝了之后感到难以接受,里面添加的调味料太多了。(众笑)
欲界众生对美味很执著,但这些只是显现而已,其本体是空性的。
|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
“由于甜苦和淡两种妄尘引发味觉,舌根缘取外境的味尘,就称之为‘知味性’。”
甜和苦是明显的味道,而淡是不明显的味道。与前面所说的明暗一样,甜苦是一类妄尘,淡是另一类。
| 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倘若离开了甜苦与淡二尘,也得不到所谓‘知味性’的本体。”
在一些密法的灌顶过程中,得灌顶者需要领受作为表示法的悉地,其中有或甜或苦的食物,或悦耳或刺耳的声音,或香或臭的气味等等,以此启发弟子对心性的领悟。
由于每个人的根基不同,味觉的体验也各不相同,有些人觉得香气是臭的,而臭气却很香;有些人偏爱甜味,另一些则对苦味情有独钟;有些人喜欢辣味,有些人喜欢咸味。营养学家指出,口味过重的饮食对健康不利,会给肝、肾等身体器官带来很大的负担。
有些藏族人口味偏重,他们做糌粑汤时会加很多盐,否则就觉得食物没有味道,这种习惯其实不太健康。大家最好慢慢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尽量吃得清淡一些。在汉地的某些寺院里,虽然食物鲜美可口,但口味重的人也许不太习惯,这也与健康观念密切相关。
这里说,无论你喜欢什么味道,实际上它们的本体都是不成立的。怎么不成立呢?
|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如是阿难,你应当知道,能品尝苦淡之味的觉知,不是从甜苦淡等对境而来,不是从根中出现,也不是从空中产生。”
这里的观察方法与前面相同,味觉不是从对境、根以及空中而来。
密法中直指“五蕴是五佛”“五根是五菩萨”,而《楞严经》中则将五蕴抉择为空,并进一步宣说六根为空。
| 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
“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说味觉是由苦和甜而生的,那么在淡的状态下,味觉便会消失,这样如何能够觉知到淡的味道呢?”
| 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如果味觉从淡出生,那么甜苦等味觉当下就会消亡,又怎么会知道有甜和苦呢?”
有些人认为:吃苦瓜时苦味从苦瓜而来,吃糖的时候甜味从糖而来,味觉就是从外境产生的。
如果详细观察,尽管我们执著味觉实有存在,但一个在外境中存在的实有本体,不可能迁移到另一者之中或变成另一者;如果你说味觉就是可以变化的,那就只能承认它并非实有。
味觉并不真实,它只是虚幻因缘的显现,就像电视里出现的幻象一样。一旦因缘灭尽,这些如彩虹般的显现就会消失。这与我们的执著不同,内心的执著会让我们认为味觉是实有的,苦瓜永远是苦的,糖也永远是甜的,但通过以上的观察,我们可以打破这种对味觉的实有执著。
以上是第一种观察法。
|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如果味觉是从舌根产生,与对境没有关系,那么甜、淡、苦等境尘就全部消失了。通过以上观察可知,舌根或味觉本来无有独立的体性。”
如果味觉是从舌根产生,就应该不观待甜、淡、苦等味尘,但这样的味觉是不存在的。这是第二种观察方法。
| 若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如果味觉是从虚空产生,既然虚空自己有味觉,那就不是由你的舌根来感知;而且虚空自己能觉知,与你的舌根有什么关系呢?”
|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应当了知,舌根是虚妄不实的,不是由因缘产生,也不是自然的本性。”
“虚妄”在藏文中被译为“世俗法”,因为世俗法都是虚妄假立的。
蕅益大师的注释中说,尊者憍梵钵提是因观察味觉而开悟的。后面第五卷还会提到,诸位尊者都是依靠不同的因缘而证悟的。
◎ 将法义付诸实践
我对五部大论和密法稍微有点了解,以此来解释《楞严经》的字面意义,有时候勉强过得去,有时不一定尽如人意。无论如何,希望通过这次讲闻,大家能基本掌握经文的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都能将这些法义付诸实践。
比如今天抉择了舌根,那在生活中品尝到酸甜苦辣等味道时,我们是否能马上想到:这些味道究竟是从对境而生,还是从舌根所生,又或从空中出现?从对境产生不合理,从舌根中产生不成立,从境或根以外的虚空中出生更不可行。
因为业力现前,众生见到食物时大多会生起贪欲。如果没有闻思修行,我们想在吃饭时如瓜熟蒂落般马上开悟,恐怕有些不现实。之前因为疫情,国内一些地区封闭管理了一段时间,解封时许多人补偿性地大吃大喝,明明已经吃不下了却还是想吃,这就是对‘知味性’有实执的表现。当然,凡夫没有欲望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也不能一直这样浑浑噩噩地任凭欲望摆布。
对于《楞严经》这样直指心性的法,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上,还要进一步修行并证得其中的境界。之前分析过,眼睛所见、耳朵所闻、鼻子所嗅、舌头所尝等感知,每天都与自己如影随形,但我们可能从未思维过其中的真相。
尽管有些人对《心经》中“无眼耳鼻舌身意”这句经文非常熟悉,却还是将现实中的感知视为真实存在。通过以上的观察我们能明白,众生是迷乱的,世俗的显现也是虚假的。这样或许从明天起,我们在饮食上就不会过于执著,也不会因为一口衣食而与人争执——有时众生的所作所为真是令人悲悯。
◎ 破身根
以上是对舌根的分析,接下来我们将剖析身根,同样先以比喻进行宣说:
|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
佛告诉阿难:“比如某人的一只手是冷的,另一只手是热的。双手接触时,若冷的势力较强,热手就会变冷;若热的功用胜出,冷手就会变热。”
如《大智度论》所说,将开水倒在冰面上,因为冰的势力极大,开水很快便会变冷、结冰。可见,如果冷的势力较强,热的便会变成冷的;如果热的势力较大,冷的则会变成热的。
| 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
“如此看来,二手接触就有触觉,可见双手相离也会有觉知。冷热之势互相影响,二者相涉而产生的劳相也是一种虚幻的触觉。”
《俱舍论》将触分为因触和果触,因触是地、水、火、风四大,果触分为滑、涩(粗糙)、轻、重、冷、饥、渴。这里只以冷和热为例,对其他的触处没有提及。与色、声、香、味相同,触也是一种对境。作为身根的对境,触处比较特殊,不像眼睛看到的色法那样有明显的实体,在这一点上与声音比较相似。
冷热互相作用是因为双手接触,若一方势力超过另一方,由此产生的明显感觉也是一种劳相。这是通过外部的因缘而出现的虚妄相。
| 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能触之身与所触之尘,皆是菩提心中所生之劳相。”
不仅是上述情况,乃至在身体正常状况下的各种触觉,都是菩提幻化的虚妄之相。倒世俗和真世俗均非实有,都是菩提自性中本来无有却幻现的瞪发劳相。为什么它不是实有呢?
|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
“以离合这两种妄尘引发知觉,身根吸取外境离合之尘象,这叫作‘知觉性’。”
双手接触时会产生一种感觉,相离时会有另一种感觉,合与离是两种妄尘。由身根与触尘和合,能够出生一种知觉,使人知道对境的轻重等状态。
所谓“知觉性”,是指身根对触处的触觉,但这里没有用“触性”这个词。在藏文本中,六根的能取和所取都有特定的术语。就本经而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缘取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而有见性、听闻性、嗅闻性、知味性、知觉性和觉知性,请大家注意区分。
总之,身根依靠境尘产生了轻、重、冷、热等触觉。
| 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倘若离开了离合、违顺二种境尘,身触知觉也无有本体。”
关于触觉,密法中有很多表示法。在某些灌顶仪式上,上师为大家赐加持时,灌顶物中有粗布条和绸缎。粗布条是从牛毛帐篷上剪下来的,触摸时会感到粗涩扎手,这是违境;绸缎十分光滑,像天人的衣服一样,接触时令人感到舒适,这是顺境。灌顶时就是用它们分别接触身体,令弟子体验不同的触觉并认出其本性。一次灌顶时有一个小和尚,特意使劲用粗布摩擦别人的脸,这也是他的一种直指吧。(众笑)
所谓“违顺二尘”,违是苦触,顺是乐触,藏译为“害利”。加上离合二尘,下文会对四者分开宣说。
|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如此阿难,你要知道触觉不是从外境的离合而来,不是因违顺而存在,不是由根而现,也不是从虚空中产生。”
不仅眼、耳、鼻、舌等觉知没有自性,身体的触觉也同样是空性的。我们在触摸衣服面料时感到的顺滑或粗涩,以及身体在接触冷热时产生的苦乐等感受都是幻觉。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触觉不是从外境而来,不是从根而来,也不是从二者中间的虚空而来,除了以上情况之外,也没有其他的来源。既然没有真实的来处,而触觉又明明白白地显现,那么只能得出结论:这一切完全是虚妄的错觉。
《俱舍论》中提到,受分为身受和意受。众生尤其贪著身体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主要是依赖于身根。我们都希望身体接触到舒适的对境,由此生起快乐,远离痛苦。不用说人类,就连小麻雀、小乌鸦也时常梳理羽毛,因为这能令身体产生乐受;它们在面对雨水或冰雹时,也会带着恐惧而四处躲藏,因为它们感到了痛苦。然而,这些都是轮回众生的幻觉,当我们真正去观察时,会发现所有的知觉都无所从来。
佛陀希望众生通晓此理,阿难尊者也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这些可怜众生问这问那,一会儿从五蕴方面提问,一会儿从六根方面提问。作为幻化声闻,阿难本来没有这些实执,但我们凡夫却实实在在地被妄想所束缚。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有人能够依靠身根的直指法而证道,而有些人则依靠见闻等法而开悟。佛陀为什么宣讲这么多法?因为众生的根基不同,所以我们要观察自己与哪一种法相应。
以上的观察方法,在下文中也同样适用。
| 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
“为什么呢?若触觉从和合而生,那么离开的瞬间,触觉便会消失,如何能够知道离的存在呢?”
如果认为触觉从和合生,那就应该无法感受到离尘之相,但实际上离相是可以存在的。比如,当我们脱掉厚衣服时,身体会感到冷,可见在离开时也会有一种明显的感受。
同样,如果认为触觉从“离”而生,那就应该感受不到合相,但这也与事实不符。
| 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违和顺这两种相也是一样。”
如果触觉从违中而来,那我们就感觉不到顺;如果触觉从顺当中来,那我们不会体会到违。
此处省略了分析过程。离合二尘各自有相违或相顺的二相,这些与外境的相合、相离中对身体或利或害的知觉性,终究都是虚妄的。
这是从对境方面进行观察。
|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如果触觉从身根而来,必定不观待外在的离合、违顺等四相,那么身体的知觉原本无有独立的体性。”
这是从根方面进行观察。
|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如果说触觉必定从虚空中出生,虚空既然能觉知身体的感受,那么触觉与你的身根有什么关系呢?”
本来对外境的冷热或轻重等触觉是依靠身体而来的,但如果认为触觉是从虚空中来,那它就与你的身根没有任何关系,但这明显是不合理的。
|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应当知道,身根是虚妄的,不是由因缘产生,也不是自然的本性。”
◎ 破意根
接下来我们要抉择意根。意根比前五根稍微难一些,因此大家要更加专注,不要打瞌睡,好好运用你的智慧。
我在初中时上过几堂古文课,但当时没有认真听,如今学习经文时,就常感“书到用时方恨少”。当然,就算当时听了,我也未必能立刻付诸实践。大家应该没问题,毕竟你们的学历都很高,而且读过很多的书。
有位藏族年轻人告诉我,他每次去城里时就忍不住怨自己的父母。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小时候他们让我上学,我现在就不会这么迷茫,开车时连个路牌都不认识,真的很伤心。”其实没上学不一定是因为父母的阻拦,还与自己的福报、外在的教育资源等许多因素有关。无论如何,在因缘具足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珍惜闻思佛法的机会。
下面讲意根不存在,具体是怎样的呢?
|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
“阿难,比如某人疲累之下睡着了,熟睡后醒来,观览色声香味触法等境尘影像,就会忆起往事;若想不起来,就会出现忘记的情况。”
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情况:累了就睡,睡了就醒,醒来后产生千头万绪的分别念,而事到临头又有许多事情就是想不起来。道友们背书时累了就睡,睡醒后继续背,过后忘了又感到沮丧,如果吃得好一点又会开心起来……人生就是这样苦乐掺杂。如果身边的道友背得好,自己的痛苦会更加明显:“别人读两三遍就记得清清楚楚,而我念一百遍却还是模模糊糊,为什么会这样?”
此处描述的是意根的劳相,分为睡、醒、忆、忘四种阶段。这些都是颠倒的行相,生、住、异、灭也是如此。
接下来讲什么叫意根:
| 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
“睡、醒、忆、忘四种状态,实际上都是颠倒的。每种状态都有生、住、异、灭的阶段,这些相在意识里串习,不断地被意根吸取、接收并归于意根中。生、住、异、灭等相前后相生、次第不断,没有逾越和错乱,这叫作意知根。”
“睡眠”有生住异灭的过程:开始入睡称为生,正在沉睡的状态是住,逐渐接近醒来的状态是异,最后真正醒来时睡眠结束,这就是灭。“醒觉”也是如此:起初清醒可视为生,保持清醒为住,之后又可能感到昏沉,逐渐转变为异,最后再次入睡是灭。就“忆”而言,开始忆念为生,正在忆念为住,即将忘记为异,遗忘为灭。
睡、醒、忆、忘每一种状态都有生、住、异、灭四个过程。与此类似,大劫也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坏”是指正在趋向灭亡的过程,对应这里的“异”。总之,事物的变迁都遵循着生住异灭的规律。
同样,无数习气也是这样在意根中出现和回归的。意根与耳根不同,耳根主要负责听觉,声音消失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而许多法都可以在意根中存留,比如各种影像在意识中出现又消失,连绵不绝、相续不断。人们在睡眠以后醒来,清醒之后回忆,回忆之后忘记,忘了以后又想入睡……种种习气在意识中不断地迁流,便被称为“意知根”。
与此处的安立与俱舍有所不同。《俱舍论》云:“六种识聚已灭尽,无间之识即是意。”也就是说,前一刹那六识聚合后灭尽的无间即为意根。前五根称为有色根,因为它们都是色法,而意根则属于无色的心法。色、声、香、味、触这五尘无法被意根直接取受,在意根面前,它们只能以灭尽后影像的形式显现。
生、住、异、灭不仅遍于醒、睡、忆、忘这四个状态,其实它们遍于一切有为法,包括人的生老病死。这四相在意根中不断迁流,均是虚妄的劳相。
| 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不仅是上述四种情况,乃至所有意知根以及所缘劳相,都是菩提真心之妙用所生的幻相。”
|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心识缘生、灭两种妄尘,在意根中聚集出觉知,向内吸取法尘,但见闻嗅觉知等五根纵然逆向返缘,也无法真正缘取到内尘。这种能缘就是意根的觉知之性。”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意根不成立的道理。
前五根都是向外缘取境尘,故云“发知居中”,而意根是向内缘取,所以用“集知居中”来表示。因明论典中说,就像一间屋子有五个窗户,意识居中,其他五根通过五个窗口向外取境。色、声、香、味、触的对境是外在的色等诸相,而意根的对境是内在的法尘。
“见闻逆流,流不及地”,五根向外取境叫顺流,可以当下显现;意根不是向外取境,而是吸取内在的法尘。前五根如果反过来缘取内尘,则“流不及地”,意思是,就算五根向内缘取法尘也缘不到,因为法尘作为意根的对境,不能被五根真正触及。意根实际上是心识的相续,在它之上能存留的仅仅是色声香味触等境尘的影像,除此之外,意根不可能直接缘取外在的色等五尘。
五根在外取受对境之后,会将相应的影像汇聚在意根上,就像五个小孩在山上捡了五朵蘑菇,回来以后交给厨师,厨师把它们做成一道菜。实际上,意识从未真正去过身外,外在的境尘也没有真正进入意识,只是在意识上留下一个影像,但意识却误认为自己见到了外境的色法,听到了外面的声音,并对这些境尘进行加工。
色声香味触本来是处于外境中,但此处是分析它们在心中留下的影像,意根缘取这些影像就叫作“觉知性”,也即“心知法”。
以上的内容在不同注疏中有不同的阐释,而上述的解释比较容易理解。
| 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意识缘内法的觉知性,倘若离开了寤寐、生灭等尘,也得不到真实的本体。”
|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所以阿难,你应当知道,此觉知之意根,不是从寤寐和生灭而来,不是从意根中出现,也不是从空中产生。”
| 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
“为什么呢?若意根是从醒觉而来,那睡眠时意根就随之而灭,那睡眠又如何安立呢?”
如果意根是从醒觉而生,睡眠时就不会有意根,那做梦的人又是谁呢?意根从睡眠而生的情况可以以此类推。
| 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
“如果意根从生中而来,那灭时就没有意根,谁能领受灭的存在呢?如果从灭中而来,则生时不存在意根,谁又知道生的存在呢?”
这是从对境方面进行观察,下面是从根的角度进行分析。
|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
“如果缘法尘的觉知是从意根而来,而寤寐二者则是随着身体的开合而存在,但如果离开了寤寐二者的本体,此觉知性就如空花一般毕竟无有,所以怎么能说觉知性从根而生呢?”
如果觉知性不观待境尘,只是从意根而来,那就与寤寐二尘无关了,如此一来,寤寐就应该只随着身体开合而存在,肉团心内收关闭就是睡,肉团心舒展放开即为醒。
然而,“觉知与寤寐无关”的观点并不合理。寤寐与心有关,睡不睡得着其实都是心在造作。如果没有心的话,单独的身体上又怎么能安立清醒和睡眠呢?觉知与寤寐是互相观待才能成立的,离开了寤寐二者,意根的觉知就如空花一般,没有能知之性。既然根都无法可得,又怎么能说从根而出呢?
对于以上这段话,大德们有不同的解释和断句方式,对此大家还可以深入思考。
| 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如果觉知性从虚空产生,虚空自己可以觉知,跟你的意根有什么关系呢?一点关系都没有。”
|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应当了知,意根是虚妄的,不是因缘而生,也不是自然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