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上海清谈录
2013年10月3日
⊙ 问:很感谢堪布您接受我的采访。在聆听您的分享之前,我想先跟堪布分享一下我的一些观察:关于藏传佛教,我了解到,解放后,藏传佛教渐渐复兴、外传。其时适逢上世纪80年代汉地的气功热,所以藏传佛教传入内地的早期,乃是被极少数的气功师以“藏密气功”的名义带到汉地,出现在极少数的气功爱好者的小圈子里面。
到了九十年代,就有一批比较先锋的艺术家、作家还有音乐家,去西藏采风,例如温普林、温普庆兄弟,何训田、何训有兄弟,他们都有长期在藏地生活的经历。他们将这些带有西藏文化元素的作品带回了汉地,同时也将藏传佛教引荐到了内地。所以那个时候,藏传佛教在少数精英分子的圈子里面开始流传。
再后来,随着交通便利,开始出现了西藏旅游文化热,那是从2000年开始直到现在都没有退烧的一个旅游热。最近的十几年里,藏传佛教已经在汉地遍地开花,信仰者众。
但往往当一个事物变得火热之后,似乎就难以避免会出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本来就不甚了解的那部分人就开始对藏传佛教产生误解。又由于趋之若鹜者众,就催生了假活佛、假法王、假喇嘛这种现象。
很可惜的是,由于有假的存在,所以连真的都被消费、被批判、被误解。这是我个人的观察,不知道堪布您作为藏传佛教的弘法者,有没有观察到大家对“仁波切”这一现象在认知上的变化?
堪布:我所观察到的是,首先“仁波切”这个称呼的流传实际上是从台湾开始的。
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去汉地,那个时候,大部分人都对藏传佛教不太了解。甚至当我们穿着袈裟出现的时候,满街的人都会过来围观,就好像外星生物来了一样。很令人感叹。
后来随着宗教政策开放,慢慢地,藏传佛教的上师也开始在汉地弘法了。但是要知道,在藏人的心目当中,能够被尊称为“仁波切”的人并不是特别多,因为“仁波切”通常只是一个人对自己上师的尊称,就是“上师如意宝”的意思。
藏语里“仁波切”这个词,就是“宝”的意思,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三宝”的“宝”。藏传佛教和汉传的唐密当中也有“四宝”这一说,即佛宝、法宝、僧宝和上师宝。这个时候,很多人把“上师宝”用在了一些世间术语当中,就成了“仁波切”。
1993年,我们去了台湾。那个时候,台湾早就有“仁波切”的说法,把“仁波切”变成了一个通用的称呼。我刚听到的时候还是感觉比较稀有,也不太习惯。他们甚至也会说:“这个是真仁波切还是假仁波切?”
藏传佛教刚开始进入台湾的时候,人们特别有信心,后来发现其中鱼龙混杂。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真仁波切”和“假仁波切”的说法。而当时的大陆,基本上没有这种说法。当然到了21世纪,也出现了“真假仁波切”的讨论。
事实上,在藏民的圈子里面,“仁波切”这个词并没有特别固定的含义,也就是说,某个人对自己的上师特别尊重的时候,就会说“我的上师仁波切”,这是一个纯个人的称呼,而并不是一种社会化、大众化的标准。如果我们在藏族社群中提起“仁波切”的话,这个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就是别人并不知道这个“仁波切”到底是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样的层次。但是在台湾和汉地,由藏文“珍宝”的音译所引申出来的“仁波切”一词,却变成了一个流行的称谓。
如果从藏传佛教的角度来严格区分的话,一位上师,他有自己的职位或者资格,就用他的这个职位来称呼。比如说,你是格西的话,就会被称为“格西”,或者你是法师的话,就会被称为“法师”。这样就能够很清晰地知道这个人到底具备什么样的资格了。
再比如“法王”的称谓。最早的时候,在一些教派的历史中,元朝的时候就有了“法王”的称谓,在我们藏地也有这个称谓,但是大家都公认的“法王”是不多的。这个头衔在汉地传开之后,现在汉地也有了很多“法王”。
⊙ 问:如今在汉地,一提到“仁波切”这个词,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仁波切”等于“活佛”,而“活佛”等于一个很神奇、具有超能力的人。就会有这种很模糊,又带了一些偏见的概念衍生出来。
不知您是否感觉到,“仁波切”这个概念有一个被神话的阶段:人们认为只要“仁波切”摸一摸头就能开悟,吹一口气就能发财。有没有人这样看待您,把您看成是一个有超能力的超人?
堪布:把“仁波切”跟“活佛”画等号也是不合理的。首先“活佛”这两个字——我以前在其他地方也讲过,藏文当中是没有“活佛”这个词的。因为“活佛”,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活生生的佛”。藏文之中只有“祖古”这个词,“祖古”的意思就是化身,幻化的身体之义,用来指代转世的成就者。
现在很多人刚开始对“活佛”非常崇拜,把他看作神,在跟他交往的时间比较长之后,发现他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就开始进行诽谤。一开始将“活佛”高推为神秘的神,后来发现他还是人,就认为他是骗子,甚至用妖魔鬼怪来称呼他。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我本人认为,不管是“仁波切”还是“活佛”,他既然作为一个佛教的代表、佛教的上师,那就应该符合一个上师的标准和资格。就像我们的老师,他是一个大学老师也好,初中老师、高中老师也好,都有相应的一个标准和资格,应该具有教师资格证。那么作为一个上师,其实称他为“活佛”也好,“仁波切”也好,他们扮演的都是一个上师的角色。既然是上师的角色,就不应该用一种民间过分夸大或者神秘的方式来称呼他、依止他。
现在有一些佛教徒,本来需要的是一种心灵的安慰或者解脱,但是却去寻找一种超神的所谓“仁波切”或者是“活佛”。到最后发现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就会开始怨天尤人,中间也难免发生各种不愉快的事情。所以我想,首先人们在寻找的时候,对所谓“仁波切”抱有的希望不能太大。
就我个人来讲,别人称我“仁波切”“活佛”的时候,我经常会说不要用这种称呼。我的老师,我的上师如意宝,他一辈子都从未自认为是活佛。现在看来,应该也是比较明智的。
当然,我们也并不是否认“活佛”。活佛有没有呢?活佛肯定有。活佛里面有没有真的呢?有真的。有没有假的呢?也有假的。所以这个问题需要用智慧来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说全部都是假的,那是一种诽谤,但如果只要拥有这个称呼,大家就都要去依止、尊敬、供养,这样也不合理。我们就算是去买任何一个东西,也都需要用智慧来分析它是不是真品,价格合不合理,不是吗?何况是选择上师呢?更加需要用智慧辨别。
⊙ 问:感谢堪布!
但是我也理解,人们刚开始准备要学佛时,存在着一定的两难境遇。作为一个非佛教徒,刚开始对佛法产生好感,想要尝试接触佛教,他对于佛法的基本常识肯定是要从一位导师那里学来的。可是在去找这位导师之前,他又不具备佛法常识,不知道如何分辨这位导师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还是假的上师。
对于这种完全没有基础的佛教徒,有没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可以指导他去分辨一位老师,是好的善知识还是恶知识,甚至是邪师呢?
堪布:这些基本原则和常识,在佛经和论典当中有很多。
比如我们学习藏传佛教,会先讲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然后讲到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就会讲一个好的善知识,他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不好的恶知识的表现是什么,会有一些什么行为。
如果我们没有学习这些知识,直接很激动地就要依止的话,别说是学习佛教了,学习任何一种知识,都会有一定的困难。学习科学也是如此,你想学习科学技术的时候,首先也要寻找一个真正懂科学技术的老师。在寻找的过程当中,你要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老师需要具足什么条件。
现在很多人仅凭自己的信心就去盲目地寻找,等找到了,先依止,最后才去观察,这样并不符合藏传佛教里依止善知识的基本要求和次第。佛经和论典里面讲得特别细致,一定要先观察,再依止。
尤其你要学习藏传佛教的话,老师的标准是说得非常清楚的。你需要的是比较高端的,密宗的上师呢?还是中端的,能传授菩萨戒的上师呢?还是一般的,传授别解脱戒的上师?每一个层次的上师,他的资格要求都有明确的描述。然后你应该去了解这个上师是什么样的,是否符合这些公认的标准。
⊙ 问:当我们回到社会现象的角度去观察,会发现其实现在的国人,不光是在寻找佛法的老师方面比较容易轻信或者迷信,他们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一个营养师、一个养生专家,都会一开始就一窝蜂地去相信他,然后发现他是假的,又一窝蜂地去贬损他。
对所有的意见领袖都是先追捧,盲目追捧,等发现问题后再盲目地捧杀。这已经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不仅仅是在信仰的领域了。如果从这个社会现象的角度来看,您有什么样的观察?对这种现象又有些什么建议呢?
堪布:我认为可能信仰领域的问题更严重。因为从全球各个国家来看,中国无信仰的人口比例是比较高的。到了21世纪,人们又特别需要信仰,从之前的信仰缺失到现在的信仰渴望,大家往往都特别盲目。
当我有机会去聆听更多人的声音的时候,明显能感觉到他们在信仰上的苍白,或者说心灵的空虚,再加上缺乏辨别的智慧,这样一来,要一个完全没有信仰背景的人去给自己寻找一个信仰的话,还是比较困难的。
不过据我了解,如今在大陆,相当一部分人还是比较明智的,也不再那么容易受骗了。因为可以通过网络和其他渠道听到不同的声音,他们开始懂得要观察上师了。但也有一部分人至今仍在盲目当中。毕竟中国人口众多,一个城市里面大概有几百个、几千个人,拥有明辨的智慧,但是相对来说,还有更多的人是不爱系统学习的,往往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不仅是在今天,过去我也经常跟大家交流,希望大家还是要很理性地去学习。如果你要学习藏传佛教的话,其中的次第是很分明、很清晰的。并不需要我们像读大学一样,花几年时间才能搞清楚。
只要稍有一些智慧,花五六个月的时间,系统地看一下藏传佛教里面比较重要的几部经论——如果你有上师的引导当然最好,如果没有的话,自己阅读也是可以的——比如说《菩提道次第论》《大圆满前行》,这些经论都能给予你明确的指导,会让你明白:原来我需要寻找的上师,不能随便凭感觉去找,而应该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以这个标准去寻找,才是比较保险的。
我唯一的建议就是大家还是应该保持理性。在这个时代,我们接受任何一种文化和思想,都会面临很多挑战。当我们接受西方文化时,也是要不断地培训,不断地学习。如果以后有更多的机会,我们也应该多进行“如何依止上师”的培训,建立起人们对“仁波切”的正确认知。当大多数人的智慧都提升了,那个时候我们就不需要全部都抹杀,也不需要全部都吹捧,即便里面有真有假,假上师的空间自然而然会萎缩。
⊙ 问:太好了!期待堪布在未来有更多、更深入的关于如何依止上师的开示。
刚才我们讨论了在信仰方面,由于有庞大的需求,大家就开始如饥似渴地去寻找一个信仰、一个依止处。因为太着急了,有时候难免会找到错误的。
如果从供给的角度来说,中国有这么庞大的信仰需求,您是否观察到,从上师的角度,尤其是新生代的上师,他们在传法方面有没有一些跟过去不一样的地方?与到汉地来传法的前辈上师相比,需不需要有所改变?您对新生代的年轻上师,有些什么建议?
堪布:我对老一辈的高僧大德是相当敬佩的。解放前的一些祖古、上师,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有修养,即使长期居住在汉地,也不会被世间染污,其中包括我的一些老师,都是这样的上师。
我有一位上师,他现在身体不好了,不太能去汉地了。以前他还能去的时候,我经常会让信徒去与他结缘,哪怕只是跟他接触一下,发个愿,也是很好的。
对新一代的“仁波切”,我们很难一概而论。一方面他们仍然需要加强学习,如果没有很好的学修,有了不是很如法的行为,暂时也许还能掩盖一二,但最后也会被揭开面纱,暴露丑相,那就不太好了。
有一部分年轻的上师是比较现代的,所谓的新一代的“仁波切”,佛教等方面的学识和见解都非常不错。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接受公众对藏传佛教的客观评价,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比如在微博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有争议的说法,表面上看,那些不好的声音是一种攻击,但如果所说的的确是事实的话,这些“攻击”也是对诸位“仁波切”的一种有效提醒:让他们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公众的评价,可以对精神导师们的行为和道德等各方面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如果缺失了这一块评价,很多弘法利生的事业很难真正地展开。
不管是为了利益众生,还是为了上师自身的利益,我们都叮嘱这些新一代的“仁波切”、上师们,要加强学修,多多自律。如果不注意的话,个人的不良行为一旦通过网络平台扩散开来,对整个藏传佛教都是有害的。
⊙ 问:刚才堪布提到了媒体和大众的监督作用,尤其是在微博平台。我想了解一下,您支持佛教打假吗?因为有很多教徒会很害怕,因为有各种的规范,例如在家人不能说四众过,我们不能去说僧过。
即便已经有一些很明显的事实,一个人不是僧人,就是一个假僧人,很多非佛教徒因为这个假僧人,用很恶毒的语言去嘲讽、调侃甚至诽谤佛教,而佛教徒却对这种现象噤声不语,个个都不敢说话。
对于这种现象,您的意见是什么呢?您支持打假吗?或者用怎么样的方式打假才算是如理如法?
堪布:我觉得要分两种情况来说。有一种情况是不真实的,带有一些主观偏见,以个人喜恶,添枝加叶地去说某位僧人或者仁波切的过失,甚至去批评自己上师的不足和过失。这种情况下,说僧过是不合理的。
而在另外一种情况下,指出僧人的过失是合理的。首先是确有其事,同时发心是真正地护持佛法、利益众生。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在家人,也可以讲出事实,不会有过失。
但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如实说出事实过程,也要特别注意分寸。语言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当我们自身的智慧不足时,去谈论别人的过失,很有可能是自己看来不合理,但也许背后有其他各种原因,只是自己误会了。所以我认为,即使是陈述事实,语言表达上也要格外谨慎。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个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上师与上师之间、弟子与弟子之间互相排斥。跟世界上其他宗教相比,佛教徒的数量并不算多,现在连第五名都排不上。如果佛教徒内部都不团结的话,佛法是无法得到弘扬的。
尤其在网络上,不去积极弘扬各种善法,反而热衷于互相争执,说彼此的不足。有些人只会用眼睛盯着别人的一举一动,从中挑刺,却从不反观自身。这种做法我觉得不合理,我们应该多观自己的过失才对。
一些佛教内部的特殊情况,通过网络散布,也不是很合理,不见得就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如果只是一味地传来传去,很多事情传到后来就变味了,最后的结果也很不妙。
⊙ 问:是的,尤其在没有真实证据的情况下,自行在网络上揭发和传播,态度和语言的分寸是很难把握的。但是如果有人依据真凭实据,发现事实,有没有一些正确的渠道去投诉或者举报呢?也就是说,先不要自行在网络上散布,而是通过一个正轨的渠道,先去核查相关人员的资质与背景。还有就是如果我知道某个人的一些不如法的做法,我可以通过什么渠道和相关部门去投诉或者报告?
堪布:类似的渠道应该是有的。比如说一个寺院里面的僧人或者上师,如果被人发现在某些方面的行为不如法,我们可以找到这个寺院的相关人员如执事去反映,同时也最好用一种正面的方式直接与这位僧人进行沟通。
也就是说,当你发现某件事不如法、不合理,在向公众揭露和说明之前,最好先与当事人直接沟通,或者先告知与他相关的僧团主事,比如他的上师、管家、执事等。在这个沟通过程中,也许会发现,你原以为的事实,并不完全是事实。
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验。比如两个人吵架,我一定要去听双方各自的说法,因为一面之词往往都与事实有出入。个人的主观判断一定要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来加以验证。
现在很多人被情绪驱使,在言论和文字表达上,都比较负面。也有很多情况,是因为大众不太了解佛教,将个别人的不良行为,全部归咎于佛教。对此我们也能理解。一直以来,普通人对于佛教的认识还停留在迷信阶段。当出现争议的时候,大家就会觉得佛教就是迷信的,将责任全部推到佛教上。
个别僧人存在的问题,也是事实,但在一个庞大的团体中,什么样的人都有,这也是普遍规律。就像一个集团公司中有很多员工,其中一个员工的个人行为,并不能代表整个集团的文化。佛教团体也是同理。
⊙ 问:感恩堪布的苦口婆心!
刚才堪布也提到,希望未来的弟子能够有更好的智慧和基本的常识去寻找真正的上师,所以最后请堪布推荐一些相关的基础读物给我的读者,为我们列一个书单,这样可能对读者们更有实际的帮助。
堪布:可以的。如果是刚接触藏传佛教,希望对藏传佛教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慈诚罗珠堪布的《慧灯之光》系列是非常好的读物。《慧灯之光》当中既有特别深刻的道理,也有很多简单易懂的知识,非常深入浅出。
还有一本是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他借鉴了西方的思想,很适合现代人阅读,这本书在很多汉人心目当中,都是很不错的。
然后还有宗萨钦哲仁波切的《正见》《人间是剧场》等,他的这些书让很多人都很有收获。
当然还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大圆满前行》,这都是大家应该了知的佛教的重要基础读物。
以上都是我非常推荐的基础书籍。
⊙ 问:感恩堪布接受我的采访,感恩您与大家分享智慧,祝您身体健康,弘法事业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