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止相合僧众
有的人说我要独自专修,于是便与任何人都不说一句话;
有些人说要自己独修,与任何人也不说话。但有关这一点,一方面专心修行、不与任何人说话确实有一定好处,但另一方面,有些人发心不见得清净,可能是以一种傲慢心不与任何人说话,也有这种现象。
还有些修行人以我独自修行为借口,居然不参加僧众平时从不间断的四座瑜伽,别出心裁,搞特殊化,独自闭关,真可谓是大门不出二门不入;
有些人说:“我要闭关。”以此为借口,从来不参加僧众共同修持的四座瑜伽。当时札嘎仁波切他们主要以修行为主,每天都有四座瑜伽一起在经堂共修,但是有些人借口闭关,根本不去参加。
另有些人在僧众人人都悠闲自得地安住家中时,他却跑到外面忙忙碌碌地待人接物、烧火提水等,总是与僧众唱反调,这些都是极不应理的行为。
有些人在大家共同修行的时候,自己坐在家里面,而大家安住家中的时候,他却一个人在外面乱跑,总是与大众的行为不一致。
僧众闭关静修时自己也闭关静修,僧众出关时自己也随之出关,点火提水等做些日常生活事务,当僧众聚集一堂诵经时,自己也步入众会的行列中。总而言之,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与僧众步调一致、协调统一。
自己的所作所为应该与僧众的步调一致。我们这里,本来法王如意宝讲《大圆满前行》的时候,很多人都非常想待在家里,因为经堂里面特别冷、特别挤,也见不到法王,而声音不管在哪里都听得到,但法王如意宝根本不开许待在家里。
就像札嘎仁波切说的那样,大家一起上课的时候,我也经常看不惯那些不跟大家在一起的人,总觉得很多人特别喜欢搞特殊化,别人每天闻思上课,他就自己在家里闭关,然后告诉大家不要出来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他在外面晃来晃去的,这有什么必要呢?非常不好。
如果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行为远远地胜过了僧众的行为,于是装出一副闭关的样子,实则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说明僧众们平时不精进勤修常规的四座瑜伽,精神涣散、消闲无事、懈怠度日,我是超群出众、出类拔萃之人,明白散乱的巨大过患,才明智决定如此闭关修行。
他以此行为暗示大家:你们非常懈怠,根本不精进修行,而我是不同的,能够避免散乱,精进修持,不像你们那样。
人的分别念确实是各种各样的,有些人修行是为了解脱,但有些人就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摆个样子。
他摆出这种虚伪的举动纯粹是贪图与众不同、高人一等的美名,同时也显露出他对僧众平时的威仪心怀不满情绪,由此而来,对僧众不恭不敬等等严重的过患不可避免。如此而行是极不如理的。
与僧众在一起时应该与大众的步调一致,否则从这种人的特殊行为中,已经反映出了他内心的一些想法——对僧众根本不恭敬,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在所有僧众中,自己才是出类拔萃的人”。
当然,如若是在一个规模庞大的寺院里,有这种举动也无可厚非,不相矛盾。
如果寺院的规模非常大,经常做世间的一些接待活动,每天不事闻思修行,只是做无有意义的琐事,这样的话,你独自闭关修行也不相矛盾。
可是话又说回来,住在寂静的圣地,身处全是禅修者的行列中,所有的僧众无一例外都是在精勤闭关,碌碌无为、消遣闲杂的人员一个也没有,所以你自己如此出风头没有任何必要。
这里札嘎仁波切可能主要是针对自己所在寺院的僧众,他说:在这样清净修行的地方,根本没有一个碌碌无为的人,有些人却还是独自搞特殊化、出风头,这样实在没有必要。
再说,隐居闭关与遵照所有僧众的行为而做这两者中,闭关可谓是无拘无束、轻轻松松、随随便便的。
你说要闭关,但闭关是非常容易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想,如果是一位在一年或几个月当中闭关的人,他在这期间待在自己的房间里,既可以入座禅修,也可以昏昏沉沉、迷迷糊糊或者蒙头大睡,随心所欲做任何事都是自行安排,显然是十分安闲自在的,因此这并不难做到。
有人认为“某人在闭关,非常了不起”,他自己也大声宣扬:“我是闭关者!”然后在门口写上“闭关修行,请勿打扰!”之类的词语,而实际上,他可能只是关上了房门,自己躲在里面昏昏欲睡、胡思乱想、散乱放逸。闭关很容易的,不是难以做到的事情。
一般既不愿意发心也不想闻思的人特别想闭关。而且有些人对其他人说“我要闭关”,结果自己关在屋子里面看录像,这种现象也有。当然有些闭关者确实非常精进,所有的事情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而言,行为与僧众一致之人,每天都必须修持四座,入座、出座、居于房中的全部时间里,上师与所有的同修道友都是眼睁睁地看着,因此在众目睽睽之下自己的一举一动不得不严格约束、谨小慎微,这样规规矩矩地行持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与僧众保持一致,上师、道友都会一直眼睁睁地注视着你,在这样公开的场合当中,具有一定的约束,因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种说法非常有道理,一直闭关的人突然出来的时候,总觉得他有些怪怪的,与僧众的行为根本合不来,好像其他世界的众生来到这里一样。我们当中也有一两个人特别喜欢闭关,然后讲比较甚深的法的时候就出来了,但这时他们的行为总有些不如法的地方,很多规矩都不懂。但是在所有金刚道友和上师的监督下,自己的行为也会如理如法,所以应该与大众在一起。
一般藏传佛教的寺院根本不让小僧人闭关,一定要与僧众在一起三四年、五六年,将有关的威仪、规矩全部学会之后,才可以渐次修持。个别人的语言行为的确需要培养,不然刚刚剃头出家就自己闭关,那出关之后一点儿出家人的行为都不懂,这是绝对不合理的。
尤其是,要时刻关注着所有禅修者方方面面的一切威仪,再依靠正知来细致分析,进而对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的取舍道理了如指掌,完全领会了什么是高风亮节的行为以后,即便不与僧众共住,也不会违越这些高尚的品行。
由于僧众的影响与教导,以及自己正知正念的摄持,已经了知法与非法之间的差别,这时即使未与僧众共住,自己的行为也绝对不会违越正法。
因此说言行举止遵循僧众与道友是十分重要的。
有些刚出家的人,一直自己一个人住在寂静地方,既不与僧众接触,也不去亲近上师,后来突然出来的时候,变得人不像人、狗不像狗的。纽西堪布在《大圆满略释》后面这样说的:这本书是由一个在人群里面像狗、在狗群里面又比狗好一点像人一样的我造的。堪布他老人家其实是在说我们当中的个别人——在人群里面像狗一样,什么规矩都不懂;在狗群里面又比狗好一点儿,像人一样的。这些人在僧众里面既没有威仪,也不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好像外星球来的一样,特别没有规矩。
《别解脱经》中云:“相合僧众心安乐,相合之中苦行乐。”这其中已经明确地宣说了见解行为应当与僧众一致。
如果相合僧众,自己的心会很安乐,然后与僧众相合的基础上,自己应该精进苦行,这样的生活是非常快乐的。
因此不要把自己的行为搞得太特殊了,如果是位大成就者,即使行为特殊一点,别人也可以接受;如果不是大成就者,对于某些特殊行为就很难接受,这样一来,你的行为也会遭到毁谤。
尤其到了其他寺院,不要认为“我是学密宗的,不用与他们在一起”,我看到很多学密宗的人,他们认为汉地的道场不是自己住的地方,这是完全错误的。以前寂天论师与梅志巴大论师到其他地方修学大乘法,但回到寺院之后,行为还是与僧众完全保持一致。有些大德在显宗寺院安住,他们根本不会宣扬自己是学密宗的,只是悄悄地修,并没有搞什么特殊化。
因此为了弘法利生,你们到了显宗寺院,应该他们念什么经你也念什么经,中午他们怎么吃饭你也要这样去吃。对于以后要有这样一种打算,就像以前在学校,如果只是讲一些课本上的知识,也不告诉你如何运用,那真正遇到实际情况时非常困难。你们当中的有些人肯定会担负一些弘法利生的重担,必定会在各个寺院中讲经说法,这时你首先要与当地人的信心和心行相合,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某些人与僧众集体的行为背道而驰,就会出现过于优秀与过于下劣迥然不同的行为。结果一个看一个并效仿而行,最后与僧众行为不同、另辟蹊径的人越来越多。这么一来,僧众中势必会出现行为各不相同的两派,
如果你的行为与僧众不相合,那么你或者是太优秀了或者是太下劣了,这样一来,有些人随学这个,有些人随学那个,原本一致共修的僧众也会分裂成两派。
由于他们心里有隔阂,不可避免的口舌之争,甚至打架斗殴的现象必定会时有发生,这过患是相当严重的。无论自己认为僧众集体的行为是好还是不好,与之协调一致极其重要。
无论如何,随顺僧众非常重要。
《毗奈耶经》中也说:“若佛制之戒律与僧众内部之戒律自相抵触,则不违背僧众之戒律极关键。”
佛制戒律与僧众戒律发生矛盾时,应以僧众制定的戒律为主,佛经中是这样讲的。
僧众制定的戒律非常重要,各个寺院都有相合各自寺院情况的寺规,对于这些规矩不应违背,如果违背这些条规,这个寺院的僧众会对你产生排斥,甚至将你赶出寺院。
这以上讲到了如何闭关、如何相合僧众,那么,来客人时应该如何对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