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讲解·第158课
前面已经讲了四无量心,下面继续讲此外的其他等持——八解脱、八胜处以及十遍处。一般来讲,等持是具有智慧和等持性的一种功德,不管圣者还是凡夫,修到一定程度就会修出这种境界,属于禅定的一种分类。
首先学习八解脱。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当中,对八解脱作了详细的讲解。在《现观庄严论》等大乘论典当中,对八解脱、十遍处、八胜处等都有所提及,名称与《俱舍论》一样,只是大乘在所缘、行相和本体方面不同而已,名称基本上相同。
乙二、宣说解脱:
所谓解脱有八种,初二不净二禅具,
第三末有体无贪,无色定善灭尽定,
微微心末无间入,由自净下圣心出。
初三缘欲摄见色,无色行境上自地,
苦谛等及类智品。
所谓的解脱共有八种,指修炼过程中背离烦恼、从烦恼中获得解脱的一种殊胜等持。八解脱分别是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净色解脱、四无色解脱、灭尽解脱。此八解脱全部是断除贪欲,其中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净色解脱,主要是断除欲界和初禅贪欲的对治;四无色解脱是断除色界和下地贪欲的对治;灭尽解脱则是从整个三界贪欲中解脱的一种等持。
颂词中首先讲到,八解脱在哪些地存在呢?“初二”,指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它们的修法是不净观,主要是见到内外一切色法为不清净。所依地是“二禅具”——一禅和二禅当中具足,第一解脱在一禅具足,因为要断除欲界贪欲;第二解脱在二禅具足,因为一禅具足取外境的根识,二禅以上则不存在根识,具足根识则会对色法有贪执,修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就是为了去除根识对色法的贪执,因此在二禅中具足。
“第三”指八解脱中的第三净色解脱。“末有”,末指色界的末尾,也即四禅当中具有。前三种解脱的本体为无贪。
“无色定善”,无色界四种解脱的所依,是无色界中善的净定和无漏定。
“灭尽定”,在世间有顶具足。
那么,其中的灭尽定怎样入定和出定呢?“微微心末无间入”,“微微心”指最细微的心——有顶心再继续细微下去,可以入灭尽定,此时一切的识断尽。“由自净下圣心出”,可以从有顶自地的净定中出定,也可以从下地无所有处的无漏心中出定。
八解脱的所缘是什么呢?“初三缘欲摄见色”,“初三”指前三解脱,它们的所缘对境是欲界所摄、所见的色法。“无色行境上自地”,四无色解脱的所缘对境,是上地和自地的苦集灭谛,以及类智品道谛的上下与自地。
经中说解脱有八种,第一个是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内有色”,指观修时将修行人自己的身体观为有色法,外境也观为有色法。也就是说,观自己的身体和外境都具有色法,对于诸如此类的色法作不净观,如浮肿想、啖食想等,对其不生贪执。
小乘对这些修法特别重视,南传佛教的很多禅师专门会作这方面的修行,比如不净观,观内有色——“内”指自己的身体,首先观自己为色法,然后观外有色——外境观为不清净,这是第一种修法。
第二种修法——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内无色”——观自己的身体无色。为什么如此修持呢?到一定境界时可以作有显现和无显现的两种幻化,比如有些是隐身的幻化,有些是显身的幻化。为了能变化出这两种身,在坐禅时观自己的身体无色,观外境色法不清净——作脓肿想、啖食想等。
第三种是净色解脱,这里的观想方法有所不同,所观色法非常可爱、清净。前两种修法是把欲界的任何一种色法观想为特别不清净,尤其对自己喜欢的、生贪心的色法作不净观,而此处则是观为清净。
四无色解脱,也即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和有顶解脱,观修方法就是将一切都观为虚空、将一切观为心识等。第八个是灭尽解脱,第二品专门讲过灭尽定,包括细微的识在内全部灭尽,灭尽解脱与此无有差别,不用广讲。
下面分析八种解脱的本体和所在之处。
前二解脱主要观欲界色法为不清净,观青肿相、红肿相等,故其修法为不净观,是无贪的本性。按照次第,第一个解脱能够断除对欲界色法的贪执,第二个解脱断除色界眼识的对境——色法,所以是一禅之色的对治。它们在初二禅正行中具有,也即第一解脱在一禅具足,第二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在二禅具足而在三禅无有,因为此二解脱只是贪色的对治,而三禅无有根识,不存在贪二禅之色的对治。
第三净解脱的修法与前二解脱不相同,并非是不净观,而是缘悦意对境并视为清净相,在第四禅中具有,本体是无贪。
这时有人提出疑问:在三禅中不安立解脱是由于贪二禅之色的对治不存在,那为什么在第四禅具有呢?第四禅也不能安立为解脱,同样无有贪三禅之色的对治故。
对此回答:这两者截然不同。前二解脱主要是为了对治贪欲而修,而净色解脱不是修贪欲的对治,由于在一禅二禅时修不净观而使心疲惫不堪,为了提高心力以及观察前二解脱修得成功与否而修持第三解脱。因为第四禅已经远离八种过患,属于舍心状态,依此禅定可以随意幻化出自己喜欢的事物,如小孩子喜欢玩具小车、飞机等,依靠第四禅的心幻化出来之后,观察自己是否会对它们生贪心。如此观察有两种原因:一是之前作不净观时很疲劳,为了清除疲劳心、提高心力而作清净观;二是观察前二解脱的观修是否成功,如果对所幻化的悦意色法生起贪心,说明不净观修得不成功,还要继续观;如果未生起丝毫贪欲,说明观修已经成功。
以上讲到前三种解脱。为了成熟禅定的修炼,有时候观色法清净,有时候观色法不清净……有部宗有很多这类修行方法,非常殊胜。
无色解脱则是无色界之善妙的净定与无漏定。
灭尽解脱是灭尽定,三界中最细微的心是有顶心,而灭尽定要在较有顶心更细微之心的末尾无间而入,比如一根线比较粗,则不容易断,但特别细的时候就容易断,同样心到了最细微的时候相续可以断,入于灭尽定比较容易。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讲,前七种解脱在凡夫阶段也可以生起,而第八灭尽解脱只有声闻圣者才可以具足,一般凡夫无法入于灭尽定。起定时,从有顶自地的净定以及依于下地无所有处之心的圣无漏心而出。
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前七种解脱是圣者与一般凡夫共同具有的,而在佛地时,八解脱全部具足并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存在,并不是凡夫分别念所想象的方式而存在。八胜处、十遍处等也可以此类推而了知。
下面讲到所缘:前二解脱是属于欲界的不悦意可见色处的有境,第三解脱是悦意处的有境,其对境也是欲界色法,只是会观修特别可爱的色法。四无色解脱的行境,即所缘,可以是一切上地、自地的苦谛,以及“等”字所包括的集谛、灭谛,还有类智品的上下道与自地,这些都可以缘。下地的类智品道可以缘的原因是,道谛的类智和类忍实际是对治上二界贪欲的一种智慧和道。但道谛的法智和法忍不能缘,因为无色界不可能隔开中间的色界去缘欲界。
八解脱当中灭尽解脱的所缘对境没有讲,因为灭尽解脱是没有所缘对境的。其他七种解脱的对境都已经讲了。
乙三、宣说胜处:
所谓胜处有八种,前二相同初解脱,
二同第二余如净。
所谓的八种胜处,与前面的观想有点不相同。八胜处,分别是内有色想观外色少和多,以及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和多,再加上内无色想观外色青、黄、赤、白,总共八种观想方法。之所以称为胜处,因为是通过观想一个更可爱的色法来压伏、胜过原来的色法。此处“多”是从器世界来讲,“少”则从有情世界来讲。比如器世界中的任何一法,如果觉得此法很好,就再观一个更好的法,把原来的贪执压制下去,这就叫做胜处。
这里“胜处”的含义,是从《藏汉辞典》的解释引用过来的。但这种解释方法与《智者入门》稍微有一点差别,不过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比如修不净观的话,就再观一个更不清净的法来压伏它,也就是观待原来的法而胜伏。这里有八种胜处,主要断除四种显色和四种形色的贪执。
“前二相同初解脱”,前二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少、内有色想观外色多的本体、所依地等各方面,皆与第一个解脱——内有色观外色解脱相同。“二同第二”,指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内无色想观外色多二者的本体、所依地等各方面,与第二解脱相同。“余如净”,其余胜处——显色方面的四个,其本体和地等与第三净色解脱都是相同的。
经中说:“内有色想观外色少、内有色想观外色多、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内无色想观外色青、黄、赤、白四者,于此八种均胜过彼等色而了知,以胜而现见,如是作想即与所谓一胜处至八处之间对应。”
观法与前面基本一样,比如自己的身体有色法,然后观外色多——观器世界,从而于器世间的色法获得自在。
胜处一般有两种,一是圣者的胜处,一是凡夫的胜处。圣者的胜处,万法观为无常、空性、无我等,这种观想方法超过一切,不管外境任何一种色法显现时,都用这种方式来观,对它不会产生贪欲。凡夫修胜处的方法,在其他论典里面讲到观待、相联、爱一味三种观法,比如以金瓶、银瓶、铜瓶为例,人们认为:银瓶观待铜瓶来讲是不错的,但观待金瓶来讲,银瓶并不值得生贪心。或者以相联的方式,银瓶实际与金瓶、铜瓶都有联系,但与铜瓶相联时是可爱的,与金瓶相联则不可爱。因此,任何一个外境都没有真正的可爱和不可爱,只不过与其他法相联的角度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感受。还有爱一味,即所爱一味一体。
这些观法主要是断除对色法的贪执,如果没有贪执,就可以幻化各种各样的形象。凡夫的胜处可以用三种方式阐述,圣者的胜处则用无常、无我等方式来阐述。以前我刚开始学《智者入门》的时候,觉得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这三种等持都差不多,分不清,学习起来很困难,但任何一个学问都是如此,专注地学习、再再地思维之后,实际都不是很困难。
这样观想每一个色法已经胜过原来的色法,完全压伏它,贪心根本不会生起。所谓的胜处,是指对这种等持获得自在。观显色来压伏,观形色来压伏,总而言之,对它不会起任何贪执,可以自由自在地幻变。以前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中,也有记载胜处或者遍处的等持,通过此等持可以幻化任何一法,并且不会为对境所转。
了知为寂止,现见为胜观;或者说了知为无间道,现见为解脱道。应当了知,前二胜处的本体、地、是何者的对治与所缘,均与第一内有色观色解脱相同。第三与第四胜处的本体等,与第二无色观色解脱相同。除此之外,其余的四色胜处的地与本体等,与净色解脱相同。然而不同的是,解脱是背离所缘而不胜过,此胜处则是随心所欲信解所缘,以不生烦恼的方式胜过其他。比如瓶子,修解脱时只要断除对瓶子的贪心就可以,但以胜处作对治时,会变出更好的瓶子,对原来瓶子的贪心不但断除,而且胜过它。这是解脱和胜处的不同点。
乙四、宣说遍处:
遍处十种八无贪,第四禅有缘欲界,
二遍处为无色净,行境自地之四蕴。
所谓遍处,指能令观想所缘境的地大等行相不间断周遍之义。现在泰国也有这种修法,之前我们去的时候也问过,有一部《清净道论》里面讲到了具体的修法,比如观大地遍处的话,首先看着自己面前随便一小块地,然后闭着眼睛观想,逐渐把这块地扩大,直到遍于三千大千世界,之后又收回来。缘风、缘火也是如此……有些瑜伽士、大成就者,如果修成火大遍处,可以显现神通烧毁整个地方;如果修成水大遍处,就可以用水来淹没。
小乘有这种修法,大乘个别禅宗论典也有十遍处的修法,基本上与《俱舍论》没有差别。所谓遍处是指能令观想所缘境的地大等行相不间断周遍之义,也就是对小小的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等,通过观想的方法,最后可以遍于整个世界,比如观想白色遍处,修成之后整个世界都会变成一片银白。瑜伽士的修行达到一定程度时,通过等持力可以做这样的幻变。
分类有地大遍处、水大遍处、火大遍处、风大遍处、青遍处、黄遍处、赤遍处、白遍处、空无边遍处与识无边遍处。其中前八遍处的本体是无贪之善;所依地只在第四静虑具有;行境——所缘是欲界的色处,因为地水火风只有欲界的四大来幻变,颜色也主要在欲界。与世间的名言相符而承许为显色与形色,为了断除对显色、形色的贪执开始修持此等持。空无边遍处与识无边遍处二者,是前二无色界净定的自性,所缘是自地的四蕴,无有色蕴。
解脱与胜处、遍处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解脱从因等持角度来讲,主要是背离所断烦恼。胜处不但背离烦恼且能任运自在地幻变,从自在角度来讲已经胜过它。观待前者解脱,胜处是果等持;观待后者遍处,胜处是因等持,因此具有因等持和果等持。遍处可以变化整个世界,从因果角度来讲,完全是果等持。所以,它们之间的差别就是,一个是断除烦恼,一个是不但断除烦恼而且胜过它,一个是可以任运自在地幻化并扩大到遍满整个世界。比如胜处等持只能观一处,如果我对一个人生贪心,就再幻化出另一个特别好的人来压制烦恼,除此之外,范围不能再扩大,而到遍处的时候……这里面每一个字都有相当深的意义,讲“解脱”的时候,是指从烦恼当中逃脱出来;“胜处”是指已经超胜了所观想生贪欲的对境;“遍处”就是遍满整个世界,无有不遍之处,不管显色还是形色,所观之法已经遍于整个世界。对于这些等持的概念、本体等方面详细了知相当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