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讲解·第157课
下面继续讲世亲论师所造的《阿毗达磨俱舍论》,总共分八品。现在正在讲第八分别定品,这一品当中,前面已经宣说了因禅定、果禅定,还有禅定的分类、得法等。按照麦彭仁波切的科判,下面讲禅定的功德,也就是禅定修持所显现的各种功德差别和分类。
前面已经讲了三等持,其无漏等持部分称为解脱之门,无漏三等持也叫做三解脱门,因为依靠此三等持,可以趣入解脱之门。三解脱门,即空性、无相、无愿三种,大乘从基道果来讲,即基无相、道空性、果无愿。
下面讲以出离道而分类的等持,实际上,佛陀在经中已经讲到了三种出离的等持。
丙三、以出离道而分类:
所谓空性空性等,余外复说三等持,
二缘无学空无常,末缘静相非择灭,
有漏人中不动者,不摄七种未至定。
佛陀在经中已经宣讲了前三等持以外的三种等持,也即空性空性等持、无相无相等持、无愿无愿等持。所以颂词中的“等”字还包括其他二等持。“二缘”指前面二等持——空性空性等持、无愿无愿等持,它们分别缘无学者相续中的空、无常。“末缘”中的“末”指最后一个等持——无相无相等持,它缘无学者相续中的非抉择灭的寂静相。
按照有部宗的观点,此三等持皆为有漏;在人当中现前,且只在不动阿罗汉相续中现前。“不摄七种未至定”,在哪些定中有呢?它的心依即心的依靠处是什么?除二禅以上的七种未至定以外,其他的静虑六地、四无色界以及欲界,此十一处可以现前。
佛陀在经中宣讲了很多智慧和等持的门类,除前三等持以外,又另外宣说了所谓的空性空性之等持,还有“等”字中所包括的无愿无愿之等持、无相无相之等持。此三等持次第缘空性等前三等持而得名。
前面分析过,空性等持、无相等持、无愿等持分别缘十六行相中的哪些行相。而此处讲到的空性空性等持、无相无相等持、无愿无愿等持作为有境,分别以空性等持、无相等持、无愿等持作为对境。
也就是说,空性空性等持缘无学者相续中的空性等持后,取“此非我所”的空性行相。虽然空性等持是缘无我和空性二行相的等持,但空性空性等持只缘取其中的空性行相,不缘取其中的无我行相。因为空性行相随顺厌离,较无我行相要强。比如无学者相续中有空性等持,缘者阿罗汉缘无学者相续中的空性等持,得出一种结论:这是空性。这就叫做空性空性等持。
第二无愿无愿等持是缘无学者的无愿等持后得出“此是无常”的结论,因为无愿等持可以缘十种行相,而缘者阿罗汉缘此无学者相续中的无愿等持时,得出“其相续中的无愿等持实际也是无常的,并非可靠之处,并不是我所发愿对境”的结论。很多经典当中也讲过,小乘也是如此,虽然首先需要发愿,但到一定境界时对愿力的执著也需要舍弃,就像渡过大海之后,船只也会放弃一样。
当然,首先在因地发愿相当重要,但到果地之后,实际所谓的愿也是无常的,凡无常法皆属痛苦的本性,不离开行苦,因此无有可发愿之处。
最后的无相无相等持只观想、缘取静相,也就是非抉择灭。按理来讲,它所缘的对境应该是无相等持,而无相等持缘灭谛四种行相,但此处与前面的推论方式稍微有点差别,无相无相之等持只观想、缘取静相,也就是非抉择灭。这种非抉择灭怎么得呢?从无学位的无相等持中起定后,生起有漏的其他心识,此时无相等持中断,并且继续生起此等持的外缘不齐全,从而获得了非抉择灭。
当然,这不是抉择灭,很多注释中也说:通过智慧观察抉择,断除烦恼以后,得到烦恼不存在的灭法,称为抉择灭。此处,无相等持则是因缘不齐全而无法继续产生,因而出现了一个灭法,也即非抉择灭,缘此灭法中静相的等持,叫做无相无相等持。
所以无相无相等持与无愿无愿等持、空性空性等持有一点差别,因为前二等持缘解脱本身——无学道的无常等,而第三种则是缘遮止解脱的灭法——原来的寂静相无法再继续而生起厌离的一种等持,因此也称为出相。
有学道上有一个比喻:有些人一开始特别精进,到一定时候,精进就中断了。精进的因缘不齐全,没办法继续下去,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称之为非抉择灭。另一个人看到他不精进了,缘此非抉择灭生起厌离心:怎么回事?他为什么不精进呢?由此生起出相——厌离心。这个比喻放在这里可能不是特别恰当,不过可以相似的理解一下。
此三等持的本体不是无漏法,而是有漏法,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前三种等持属于无学者相续的功德,而此处讲到的三种等持分别缘前三等持,分别生起空性、无常、非抉择灭之静相的心,与无学道的功德相背离。但按照大乘观点来讲,此三等持属于有漏也有困难,为什么呢?因为此等存在于不动阿罗汉的相续当中,缘无学者的功德而生起来的有境,如果是有漏法,有点说不通。只不过此处按照有部观点,因为与无学者相续中的等持背道而驰,可以称之为有漏。
所依身份是智慧敏锐的人。也有些注疏中说:这三种等持在阿罗汉接近趣入涅槃时才会现前。补特伽罗:由于直接缘无学者的相续,只能成为利根者的行境,因此唯有不动法阿罗汉才能生起,而其他阿罗汉并不能生起,因为他们无有生起此等的威力。
这三种等持在何地生起呢?由于是圣谛之行相,因而在不包括二禅以上七种未至定以外的六静虑、四无色,再加上欲界,此十一地中才有。之所以除开二禅以上的七种未至定,是因为所有未至定当中,唯有初禅未至定才可以生起无漏。
一般来讲,一缘安住才能称为等持,但此处的“等持”与智慧没有太大差别,因为在智慧与等持相应——互相起作用的过程中,智慧也称为等持,等持也叫做智慧,二者有一种互相依靠的关系。比如空性空性等持、无愿无愿等持、无相无相等持作为有境,缘无学者相续中的等持,这种等持不仅仅是一缘安住,还会缘取对方的相续。所以,有些在因上取果名,有些以其助伴来取名。此处因为与之相应的智慧存在,从与相应智慧的角度取名为等持。
丙四、以作用而分类:
为成现法乐住者,即修第一善静虑。
欲得殊胜知见者,则修清净天眼通。
为得分别智慧者,则修加行所生善。
为得一切漏尽者,当修金刚喻定也。
从作用来讲的话,佛经中讲到等持可以分为四种——现法乐住等持、知见等持、分别慧等持和漏尽等持。
为了成就现法乐住等持而修第一个静虑;想获得殊胜的知见等持,应该修清净的天眼通;为了获得分别智慧等持,应该修加行善——通过加行勤作而修成此等持;为了获得一切漏尽等持,应该修最后获得阿罗汉果时的金刚喻定。
按照唐玄奘翻译的《俱舍论自释》,全部是“为得……修……”。按藏文本义来讲,用“为得……”好像有一点出入,但因为唐玄奘翻译得比较易懂,所以我这里也这样翻译了。
若问:经中说:“修等持修习静虑,若屡屡而行,亦有成现法乐住者,如是类推,亦有成知见者,亦有成分别慧者,亦有成漏尽者。”
如果对于所修持的静虑再再地修持,可以成就现法乐住……一直类推,也可以成就知见等持、分别智慧等持以及漏尽等持。依靠精进修持而成就的人相当多。
那么,佛经中所说的四种等持到底是指什么呢?
于第一善静虑中入定,即修成现法乐住之等持——远离欲界烦恼而成就色界一禅,相续中获得无法言说的快乐,因为第一禅的喜和乐属于禅定的支分,也即始终不愿意离开禅定境界。这只不过是从主要角度而言的,实际四静虑当中都存在,也即二禅、三禅、四禅都有现法乐住,而唯独在第一静虑时称为现法乐住,二禅以上不称为现法乐住,原因是它们分别存在退失、从中转生上地、趋入涅槃的可能性。
但这可能只是一种原因。满增论师是对《俱舍论》撰写注释的著名论师,他说:为什么第一静虑称为现法乐住等持呢?原因是刚刚从欲界烦恼中解脱出来。虽然第一禅在四禅当中并不是特别寂静,但因为刚刚从欲界痛苦中解脱,乐受非常强烈,所以叫做现法乐住等持。比如一个人刚刚从监狱出来,虽然吃的并不是很好,但也觉得特别快乐,好像一直不愿意离开这种快乐一样。同样,与二禅、三禅、四禅相比较,第一禅的静虑并不是特别寂静,也不是特别值得羡慕的,但因为刚从欲界出来的缘故,可以叫做现法乐住等持。
第二种知见等持,具足知、见两种慧。“知”用心来了知,“见”用眼识来见到,两种慧合在一起——与眼通相应的慧称为修成见之等持;于眼通后生起意识,与之相应的慧,称为修成知之等持,此两者合而为一,承许为修成知见等持。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以眼通观察则能现见、了知众生身体之恶行的缘故。比如首先以眼通观察“此人行为如何如何”,再用心来辨别。一般按照小乘和因明观点,首先用眼通见到,再用意识了知他人的恶行或者后世等,之后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根基度化众生。因此叫做知见等持,实际上具足两种等持。
第三种是依靠加行所生的有漏无漏功德,如修不净观、无染定等,以及三解脱门、四无碍解等,而获得的慧,称为成就分别慧之等持,因为以智慧差异而使辨别能力越来越高之故。加行获得的功德越来越多,就可以获得越来越高的辨别智慧,与此同时,与之相应的等持越来越明显,因此叫做分别慧等持。
金刚喻定依靠第四禅末际,称为修成无余灭尽彼相续之漏法的等持。依靠最后这一等持,可以获得远离三界一切障碍的阿罗汉果。为什么说第四禅末尾呢?因为第四禅远离了八种过患,极为清净。这里是以第四禅末尾为主而言,实际上,是不是一定在第四禅末尾才能获得金刚喻定呢?也不一定,其他地当中也可以获得。
那么,四种等持的次第为什么如此安立呢?按照有部宗的观点,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此四等持次第而得,也即第一静虑获得现法乐住等持,随后又分别获得了知见等持、分别慧等持,最后在印度金刚座,所有有学道圆满结束时,依靠金刚喻定获得了佛果。获得小乘无学果位的等持次第与此类似,当然其他佛根据各自不同的境界,也有其他的安立方式。
甲二(定所摄之功德)分五:一、宣说无量;二、宣说解脱;三、宣说胜处;四、宣说遍处;五、宣说彼等之理。
乙一、宣说无量:
本来四无量心很简单,可能十年前已经学过了,《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时候也听过,但是《俱舍论》中,不管四无碍解、四无量心、四摄……都是从本体、行相、对境或所缘各方面分析得特别细致。一般来讲,智慧比较细致的人喜欢学《俱舍论》,因为他有分析的能力,从中可以获得很多利益。
无量四治害心等,慈悲无量无嗔性,
喜为意乐舍无贪,相次愿乐离苦悦,
众平等缘欲有情,喜初二禅余六地,
有许为五不断惑,人中方生必具三。
从对治角度来讲,为了对治害心、损恼心、不喜他乐的心、嗔心、贪心而安立了四无量心。其本体是什么呢?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的本体是无嗔,喜无量心的本体是意乐,舍无量心的本体是无贪。
能缘的相是什么呢?慈无量心愿众生得乐,悲无量心愿众生离苦,喜无量心愿众生不离喜悦,舍无量心即平等对待众生。按照有部观点,“缘欲有情”,所缘对境应该是欲界众生。
心的所依方面,喜无量心的所依是初二禅,其他三无量心依靠静虑六地,有些论师认为是不包括将禅未至定的五种静虑。
四无量心的本质不能直接断除烦恼,只是以远分对治的方式对治烦恼。通达《俱舍论》之后,可以对很多经论作出解释。平时认为对治烦恼就是断除,但对治的方式可以分直接对治、远分对治等几种,而四无量是不能直接断除烦恼的,它只是远分对治。在人中可以产生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当中,不包括喜无量的三者,若具其中之一,就必然具足其余二者。
不管小乘还是大乘,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与舍无量心这四无量心,在修菩提心的时候非常重要。因为所缘的众生无量、能缘的心无量,所获得的福德也无量的缘故,一刹那修悲心、一刹那修慈心等的功德也是无边无际的。
有关四无量心的具体修法,堪布阿琼所写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笔记》》(即《前行备忘录》)里面讲得特别细致。大概五年前我就一直想翻译,后来也没有翻译成。实际上这部论大的框架跟《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基本没有差别,但是在菩提心、供曼茶、上师瑜伽等方面有很独特的讲解,包括《前行》里面没有详细分析的很多问题,堪布阿琼也讲得特别清楚。
修四无量心的时候,按照无垢光尊者的《实修法》也可以。不管怎么样,能够精进修持的话,会有无量功德。希望大家有时间的时候一定要修。真正要修的时候,也没必要一定去修有眼有鼻的忿怒相——当然,忿怒相能修的话也很好,对所有的等持如因位等持、显位等持等,都能很清楚地观想的话,可以修,但是对个别人来讲有点困难。如果你修不来,那就观无常。释迦牟尼佛在经中说:所有脚印里面,大象的脚印是最殊胜的;所有观想当中,无常法是最殊胜的。所以你什么都修不来的话,无常心应该修得来。
有些老年人认为:我现在什么法都修不来。有些说,我什么法都修不来,怎么办呐?我特别特别笨……我想:年轻人也好,老年人也好,没有什么修不来的吧,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噶当派的很多成就者都是依靠修无常而成就的,所以,无常的修法应该可以修。再加上,此处所讲的四无量心,再笨再笨的话……就像真正的牦牛或老猪,用鞭子来打它,再好好沟通的话,也是可以学会一些动作的。现在动物园的动物特别听话,训导员天天用鞭子打它的话,在行为上还是可以驯服的。动物都有学习的能力,更何况人?!所以你们不要认为:我现在老了,修不来啊!我现在太年轻,肯定修不来啊!我的思想很烦乱……不用这么想!你一刹那当中缘所有众生离开苦和苦因,愿他们获得一切安乐、不要离开快乐;愿他们不要有贪嗔痴,住于清净安乐的状态当中……只要有意识、能吃糌粑的人,应该都会思维一下,都可以修一点,没什么修不来的。这样修的功德是佛陀说的,不是凡夫人说的,如果凡夫人说有无量功德的话,谁都不一定相信,但这是真实语者、谛实语者佛陀的教言。因此,有些人把非常有意义的修法抛之脑后,不打好基础,就开始忙于修一些高深大法,不仅自己修不来,还有危险性,这样不太合理。
慈诚罗珠堪布前段时间给老喇嘛和初学者,专门讲了两个月的菩提心修法,听的人比较多……昨前天让他们观菩提心的正行,观十五天。但在十五天当中,关键要靠自己,不然,讲的时候只有这样,观不观就看你自己了。有关四无量心,在堪布阿琼的修法当中讲得非常清楚。《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当中也有相关的修法。大家可以去观四无量心,这样观修的功德也是很大的。
那么,无量心定数为四的原因何在呢?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对治众多害心以及“等”字所包括的损恼心、不喜他乐、嗔心贪心而确定有四种。比如慈无量心对治害心,悲无量心对治损恼心,为了对治不喜他乐而修喜无量心,为了对治贪嗔之心而修舍无量心。这些心所在前面已经分析过。
四无量各自的本体是什么呢?慈无量与悲无量是无嗔之善;了知他众具乐而悦意为喜无量;舍无量则是无贪之自性善。
我们经常说“慈悲心”,一般平时慈心和悲心是不分开的,当然从行相角度来讲,二者应该有差别,一个愿离苦、一个愿得乐;但从本体来讲,二者都是无有嗔恨心的,不分开也是可以的。如果说:“这个人很慈悲!”说明他没有嗔恨心。经常不显示忿怒相的一个人,人们就认为:这个人非常慈悲。但藏族的俗语里说:如果说一个人慈悲,说明这个人没有胆量。所以,“上师您老人家很慈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上师您老人家胆子很小,谁都不敢惹……”这是民间的说法。民间说法跟《俱舍论》合在一起讲,肯定讲不通的,但是很多人比较信任民间说法,对《俱舍论》从来没有串习过,所以不一定接受。
以上讲到四无量心的本体,下面是四无量心的行相。平时我们经常说的四无量心,都是从行相来分的。
慈悲喜舍四无量之行相,依次为愿一切众生具足快乐、愿一切众生摆脱痛苦、愿一切众生不离喜悦、对一切众生无有贪嗔一视同仁。
一般噶当派教言里面讲到,“舍心”有两种,四无量心的舍心和愚痴无记法的舍心。愚痴无记的舍心是什么呢?有些人对敌人无所谓,对亲友也无所谓……因为人很坏,哪怕一个人对他特别好也无所谓,一个人整天恨他也无所谓,反正对所谓的亲怨也不知道,糊里糊涂、迷迷糊糊地过日子,这叫做愚痴无记的舍心。这种舍心与四无量心中的舍心千万不能搞错。四无量的舍心,是觉得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了知自己对其生贪心、生嗔恨心都无有任何必要,因此不嗔不贪,这种心态叫做四无量心中的舍心。我们要修持的,应该是四无量心当中的舍心。不然的话,其他人害你也无所谓,他是不是修行太好了呢?不是修行太好了,而是人太坏,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利害。这一点,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当中也讲过:这是无惭者、无愧者、愚痴者……这方面一定要注意。
四无量之行境,即所缘为欲界的一切众生。这是有部宗的说法。在大乘中,四无量心的所缘对境,应该是三界的一切众生,因为对境无边的缘故,果也是无边的;因为所缘对境众生是无量的,所发心的功德也是无量的。但《俱舍论》当中为什么这样讲呢?从修行的次第来讲,首先缘欲界众生的有害心、损恼心、不喜他乐、贪嗔等各种烦恼,这些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产生,所以先对治;对欲界众生的害心等的对治修好之后,再缘色界、无色界众生相续中产生的细微贪嗔等进行对治,这时也会比较容易。所以《俱舍论》当中的所缘对境是欲界众生,主要是从最初的修行次第来讲,因为是缘欲界众生的害心等的对治法。
缘欲界众生的害心要在这里对治也不太容易,所以应该首先在人当中。在人当中也是首先观与自己矛盾比较轻的道友——其实大的矛盾倒是没有的,因为那天有一件事情,所以从此以后他也不给我说话,我也好像没有跟他说话,现在怎么办呢?现在好像跟他说话是可以,但是心里面有一点点疙瘩。所以欲界众生互相有这种心态,观四无量心的时候有一点点困难。然后色界的天人和我们之间的矛盾:“上师您老人家能解决吧!”这种现象,一般来说在学院当中几乎没有遇到过:“我跟色界的天人因为一些事情,产生了一点纠纷矛盾……”这种现象几乎没有……这些也没必要说,主要是为了让有些人清醒清醒。
下面讲到四无量心的所依地。一般来讲,大乘修的四无量心与本论所讲的相同,只是这里所讲四无量心的本体是从禅定正行来讲。戒律里讲,如果明明没有获得而说“我获得了四无量心的境界”,会犯大妄语戒,原因就是四无量心与四禅的境界是合在一起讲的,这种说法就意味着已经获得了四禅的境界。当然,如果说“获得了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的心”的话,不会犯戒。
四无量的所依地当中,喜无量是意乐受,因此只在初二禅才有,这以上无有喜乐的缘故;其余三者在静虑六地中具有,有些论师认为:这些唯是正行地,因而是不包括将禅未至定的五种殊胜禅。
若问:那么,慈等无量直接断烦恼吗?此四无量并非直接断除烦恼,因为此等只是缘众生而作意信解,而直接的断道是作意真如。
前面讲净定的时候也讲过,慈无量心只是见众生可怜,愿他得乐的一种心态……四无量不能直接断除烦恼。那么,为什么能够对治呢?从远分对治的角度来讲是可以的。
《释量论》当中讲:慈心等与愚痴不相违,不是愚痴的直接违品,所以不能直接断除烦恼。《释量论》和《俱舍论》,分析的角度并不相同。
所依:只有在智慧敏锐、贪欲过患众多的人类中才能生起,其他众生则无法生起。
具足一种无量就具足所有无量吗?不包括喜无量的三者,如果具足其中之一,就必然具足二者。因此,如果一者存在,必定各自具足其余三种,喜无量对于转生三禅、四禅者来说无有,因此不一定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