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讲解·第154课
下面继续宣讲人们共称为世间第二大佛陀——世亲论师所造的《阿毗达磨俱舍论》。本论共分八品,现在正在讲最后一品,观察果生具几数的道理。
蒋扬洛德旺波的《俱舍论释》当中,与其他讲记有点不同的地方,对这些不同的地方,希望你们多翻一些资料,比如《自释》,以前我看过日本的一个《俱舍论讲记》,特别略。但是《俱舍论》有时候需要很多语言来讲解,单凭一两句话根本没办法解释清楚。比较广的算是智敏上师的讲记和演培法师的讲记。虽然《自释》比较难懂,但你们如果有机会讲《俱舍论》,还是要清楚《自释》的观点。这一点相当重要。现在我们一方面没时间,否则把《俱舍论自释》译成白话文是非常好的,但这个工程量……可能谁也没办法承诺。为什么呢?因为《自释》从藏文上讲也非常难。去年学院里面有堪布讲《自释》,最后每天都是“哎呦,我要讲《自释》,特别难懂……”,他每天都要花很长时间备课,才能讲得过去。
藏文有《甘珠尔》和《丹珠尔》,《丹珠尔》里面有两百多函,全部是从印度来的论师和藏地的论师翻译的,这些译文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也是特别难懂。所以我现在都不敢说要翻译《自释》——真正能翻译出来倒是很好,但这几年恐怕有点困难。蒋扬洛德旺波的《注释》不广不略,还是很不错的。依靠这部《注释》,基本上能讲解《俱舍论》的颂词。我还是发了很大的心翻译《俱舍论释》,不然单单翻译颂词、没有注释的话,恐怕很多人难以理解。
现在很多佛学院也在学习《俱舍论》,有些佛学院的道友说:听了两三遍。但恐怕《俱舍论》并不是那么好懂,应该有一种传承才是好的。我们这次学习,颂词和《注释》的传承都已经具备了。以后你们讲的时候,一边参考蒋扬洛德旺波的《注释》,一边参考《自释》。这一点相当重要。
我看这次很多考试的道友,每天都是特别仔细地看《自释》,基本上从头到尾都看过了——你看他的法本也看得出来,像挼糌粑一样;有些人的法本特别干净,连摸都没有摸过,这样的话,不要说看《自释》,每天所讲的道理是不是特别精进地在看?我想每个人在根基、兴趣、信心等很多方面都有差别。不管怎么样,现在《俱舍论》马上讲完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道友特别精进,我个人角度来讲,确实非常感谢他们!
第二禅等生身眼,耳识有表之等起,
皆为第一静虑摄,彼乃无记非烦恼。
二禅以上要现前眼识、耳识、身识,必须借用第一禅的眼识、耳识、身识,因为二禅以上没有真正的眼识、耳识、身识,这是有部宗的一种说法。还有身语有表色——身体要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有一种发心,否则想让身体行动也是不可能的;要发心的话,一定要有寻伺,因此必须依靠一禅。语言也是如此,说话过程中未经观察是不能说的,佛陀在经中也说:宣说任何语言之前都应该经过观察,这是相当重要的。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观察语言》这一品中,讲得特别细致。
因此,一般愚者不经观察,随随便便胡言乱语;智者无论身体做任何事、用语言说任何话,都会经过观察之后才行动、说话。
这里说,身体和语言的有表色,需要依靠第一禅的寻伺。它的因全部是第一静虑所摄。那此时第一静虑的法是不是烦恼心呢?
并不是烦恼心,未离开下地烦恼则无法现前上地境界。也不具足善心,为什么呢?因为下地善心比较下劣,上地本身具足殊胜的善法。这样一来,既不是烦恼心也不是善法,只是无覆无记心。
如果二禅以上无有眼识等三者,也不具寻伺,这样一来,岂不成了无法取色、声与所触,而且身语的有表色也不存在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二禅、三禅、四禅自地无有眼、耳与身识,也不具有身语有表色的等起——身语有表色的起现,必须要有等起。
欲界众生有表色的等起相当重要。有些道友,当然包括自己在内,有时候做什么事情根本不考虑,随随便便就做,后面就觉得:自己真的很愚痴,当时没有经过观察,随随便便信口雌黄、莽撞行动。这时候特别后悔。
《入菩萨行论》当中也讲过,作为修行人,尤其大乘修行人,尽量在说话、做事情的过程中,首先慎重思维:这件事情该不该做?对自己、对众生有没有利益?这个话应不应该说?对众生有没有利益?对自己有没有利益?从这两个角度分析相当重要。
学院当中,我经常接触的几位堪布,一般说话过程中从来不说他人的过失。有时候我喜欢讲他人的过失:今天这个人不闻思、那个人……确实自己有这种缺点,自己非常清楚。但这些堪布一听到我讲他人的过失,他们就不说话了,也不赞叹也不否认,就是“哦哦哦、哦哦哦”,根本不跟我一起说下去。这样的话,我一个人一直讲也有点不好意思,只有改变话题。所以这种习惯,我觉得特别需要。很多人因为自己的习气很严重,说话的过程中,骂人或者说别人过失的时候,口才等各方面非常不错,一讲到教证、理证就不说话了……这种情况应该改变。
这里讲到二禅、三禅、四禅,虽然没有眼识、耳识、身识,也不具足身语有表色的等起——发心,但通过现前下地的此等,依靠它们而使所依中具有。比如要用身体做事或者语言说话的时候,需要下地的寻伺现前;如果要看或者听,需要下地的眼识和耳识现前,这些也是在有必要时才现前的。
有时候我们想:二禅以上的天人,好像不如欲界众生见色法方便,他们是不是很辛苦?实际上也不会。因为平时用得不多,用的时候也没什么困难。因为下地所有的功用已经掌握,无论见色法还是说话,稍微一作意,下地的眼识和寻伺马上现前。不然特别困难的话,就好像来了客人之后却没有碗,需要去隔壁借碗才能吃饭一样,其实不需要这么麻烦。
可见,眼、耳与身识均为一禅所摄,并且全是无覆无记法,不是烦恼性,因为已从中离贪,未离开下地烦恼不可能得到上地,比如二禅是远离一禅烦恼之后才能现前的,因此肯定不是烦恼心。也不是善法,原因是以迁地而舍。比较而言,上地的善法较为清净、细微和殊胜,而下地的善法较为粗大和下劣,所以在迁地时,下地的善法已经舍弃。
下面讲“得法”的三个问题,所得是什么呢?所得就是前面讲到的三种定——净定、染定、无漏定。“得”有转生而得、离贪而得、退失而得三种方式。分析三种定通过哪些方式来获得的问题。
丙三、得法:
前所未有之净定,由离贪及转生得,
无漏唯以离贪获,染定由退转生得。
若问:四禅、四无色的善妙净定等如何获得呢?
前所未有的正行净定由离贪与转生而得。四无色界和色界四禅所有未杂有烦恼的正行定,叫做净定,获得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离贪而得,一种通过转生而获得。
一、离贪而得:即远离下地之贪而获得。比如第一禅远离欲界的贪欲而获得;四无色界的第一处,远离四禅烦恼而获得。
二、转生而得:指从上地转生下地而获得,这其中不包括有顶。之所以转生有顶不得,因为有顶是世间中最高的,再无有上地。其他定是可以的,比如二禅转生到一禅时,会得到一禅的净定。
我们很多道友心的虚空和自然界的虚空一模一样,有时候没有一点烦恼,就像万里无云的天空一样,永远不可能有烦恼;有时候突然烦恼就生起来了,心的虚空当中乌云密布,这时候感觉:这个人好像永远没有变成好人的机会了!烦恼这么重啊!过一会儿,所有烦恼的云雾又消于他心的本体虚空当中了……我经常想:天空就像很多人的心的虚空一样。无垢光尊者为什么经常用虚空作为比喻呢?这里面有很甚深的道理。
因此,有时候看看虚空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有些人觉得:我这个人特别特别坏……其实每一个凡夫人都有心情好的时候,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无缘无故当中起烦恼,到底是什么因缘?自己也不知道。有时候心烦得不得了,成天寻死觅活的;有时候心情特别愉悦,从当下的状态来看,好像以前没有生过烦恼,以后也根本不会产生烦恼一样。所以,凡夫人的心是不可靠的,但是依靠传承上师的教言,看看虚空也可以认识心的本性,尤其秋天的虚空是最适合观大圆满的——当然,这样观之前最好有一定的基础,不然光是看虚空也不一定认识心的本性。麦彭仁波切说:就像小孩看彩虹一样,没有多大的意义。现在听说有一些道友在观,当然,这个法断除轮回的根本非常好,但是前面的有些教言一定要具足。
从自地与下地转生时,因定先前已具足,故转生时不得。因定如果没有现前,下地转生到上地,比如一禅转生到三禅,三禅的因定也一定要具足,否则不可能转生到三禅天。如果是从自地或者下地转生而获得任何一种禅定,因定首先一定要具足。
前面已经讲了,前所未有的净定通过离贪和转生两种方式获得,四禅、四无色所有的无漏正行则通过离贪获得。凡是在四禅、四无色界获得圣者果位的定,就叫做无漏定。如果以前不具足,则唯由离下地贪而得,比如一禅的无漏定,以前并不具足,此时必须先要离开下地贪欲才能获得,没有以转生而获得的。
在这里,具有无漏禅定的身份,可以通过离贪而获得,但是转生而获得的情况是没有的,因为无漏定一定要远离下地的贪欲才可以获得,无漏的话必须把有漏法断除,所以仅仅依靠转生不能作为因。
四禅与无色界的染定,以退失及转生两种方式来获得。
那么退失而得的是什么样呢?
一、退失而得:即以自地的烦恼退失而获得。比如最初安住在第三禅的净定,相续中突然生起了贪等烦恼,这时从净定中退失而变成了染定。
二、转生而得:从上地转生下地而得。比如第二禅转生到一禅时,此时也是染污性的禅定。其中也不包括有顶在内,理由与前相同。并不是从下地转生上地而得,此处不包括从下地转生上地,因为由下地转生上地先前已具有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