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讲解·第153课
己二、以实体而分类:
实体则有十一种,初二禅乐即轻安,
内等净支乃信根,违二教故喜意乐。
前面讲到,一禅至四禅,分别具足五支、四支、五支、四支,共有十八种,从实体上归纳则有十一种。因为有些支分,虽然名称不同,实体实际是一个,比如等持支,第一禅有,第二禅、三禅、四禅也有,按照有部宗的观点,四种等持支实体上只是一个。
为什么前三禅的乐支不是一个实体呢?有部宗认为第三禅的乐支属于心乐受,初二禅的乐不是真正的乐受,只是大善地法中的轻安心所,也即身心调柔。
第二禅的内等净支指信根,依此可以断除一禅的寻伺。
那么,意乐受和喜是不是一体呢?有论师认为不是一体,意乐受是快乐的受,喜是另一种心所。但有部宗破斥:如此承认与二经教相违,喜就是意乐心所,二者不能分开。所以三禅以下的喜与意乐受没有差别。《自释》没有直接引用经教,可能当时唐玄奘翻译的时候,有些经的名称不好翻译,就用“契经言”来说明,所以经的出处不是很明显。颂词当中“违二教”的意思也不明显,但藏文当中确实有,这里是按照藏文版本译的。
四静虑的所有分支从名称的角度来说有十八种,但从实体来讲,共有十一种,即第一静虑的寻、伺、喜、乐、等持支;第二静虑的内等净支;第三静虑的行舍、正念、正慧、乐受支;第四静虑的非苦非乐受支。就像别解脱戒从名称分有八种,实体只有四种一样,从实体来分,禅定支可以包括在十一种当中。
若问:其他的喜、舍只有一个实体,却将第三静虑的乐支除第一静虑的乐支以外单独算为一个实体,这是为什么呢?
三禅的乐是心乐受,而初二禅是将大善地法的心轻安称为乐,本体完全不同。
按照有部宗的观点,第一禅和第二禅虽然有乐支,但只是身心的轻安称之为乐,并非指受,因为未获得心乐、只是身乐外观,不能作为静虑支。初二禅还未得到心乐,而身乐是外观色声香味触,禅定支一定是内观的。因此,一禅、二禅所谓的乐支,一定是大善地法里面的轻安,而且喜支单独计数,可见它也不属于意乐。
经部宗有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安立为静虑支的所有乐均依靠等持力,并借助身内轻安的所触之风得以增上,从中产生的乐与等持相应。也就是说,不管第一禅、第二禅、第三禅,身体于定中会产生轻安的风,而轻安的风会让身体生起乐受。此身乐与等持相应。虽然有部认为此身乐不能安立为静虑支,但经部认为:不一定,身体轻安会产生身乐,此身乐与等持相应,也可以作为静虑支,因为此身乐与等持相应,不会缘外境的色声香味触而心思外散,也不会从等持中出定。有了此身乐受,穿的衣服再好,吃的饭再好,不管外境怎么美好,都不愿意出定。
而且,凭借等持力,以欲界身根也有产生执著享受色界所触之心识及从属的,也即依靠欲界身体的根,可以产生享受色界所触的心识和从属。
所以,经部与有部观点完全不同。有部是这样讲的:第一禅以上只有意乐受,没有身乐受。但经部以上与《大乘阿毗达磨》认为:第一禅以上与等持力相应的身乐受应该具足。因此,一禅二禅的乐不一定是轻安,从身乐受的角度理解也未尝不可。
这里稍微难懂一点。意思是说,有部宗认为:禅定支当中,初二禅的乐肯定是轻安,不是身乐受。经部宗和《大乘阿毗达磨》则认为:定中有身乐受也不一定会散乱,它不可能缘外境生起散乱,只是安住在等持中,不会出定。所以,不会有外观散乱的过失。因此,身乐受也可以安立为静虑支。初二禅的乐支其实是身乐受,不是轻安。
以上这个问题,《自释》当中讲得比较多,希望你们看一下。《自释》当中,这些比较难懂的内容,文字也特别古,可能理解上有一点困难。这里已经把基本的方向指出来了。有些细微的问题,你们私下探讨或者自己理解都可以。总的来讲,现在有好多道友对《俱舍论》的颂词等各方面理解得很不错。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内等净支乃信根”。二禅的内等净,实际是获得二禅而远离寻伺的扰乱,并对一禅之地厌离——对一禅生起厌离心,从而断除寻伺二支,这种信根叫做内等净支。
有些论师说:三禅的乐是意乐受,喜不属于乐受而属于其他心所。
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与《宣说遍转经》和《宣说静虑支》两种圣教相违。经中说:“第三静虑中灭尽一切意乐。”第三静虑是没有意乐受的。三禅的乐显然不是意乐受。所以意乐受和喜是一个意思,并未分开。因此,喜是意乐受。
戊二、染污性之分支:
染污初禅无喜乐,二无内净三知念,
四禅无有舍念净,有谓无有轻安舍。
清净定名称上有十八种分支,实体上有十一种支分,那染污定是不是同样具足呢?并不是。此处的分法有点不相同,因为染污定毕竟是具有烦恼性的一种禅定,因此不可能与清净定一模一样,从本质上有很大差别。
若问:这些善妙之分支在染污性静虑中也存在吗?
染污性第一静虑中无有喜、乐。为什么呢?未离烦恼之故。所谓的喜和乐,是在清净定当中,对禅定生起一种乐和欢喜,但现在由于烦恼染污的缘故,喜和乐不可能具足。
染污性二禅无有内等净,因为烦恼会令心污浊。内等净本来是对一禅生起厌烦心,而对二禅生起一种清净的信根,但染污性二禅不可能具足清净信根,因为还未离开烦恼。
染污性三禅无有正念与正慧,原因是以烦恼玷污了禅定心。
染污性第四静虑无有行舍清净与正念清净,由于烦恼令心染上污垢的缘故。
有些论师的说法是不同的,他们认为:染污性初二禅无有轻安,染污性上二禅无有行舍,因为轻安与行舍是大善地法之故。这应该是有些论师的观点,因为他们认为此二者由大善地法所摄。
戊三、四禅立为不动之原因:
解脱八种过患故,第四静虑名不动,
八过寻伺出入息,以及乐受等四受。
远离八种过患的缘故,第四静虑称为不动禅定。八种过患是哪些呢?“八过寻伺出入息,以及乐受等四受”。由于第四禅远离这八种过患而被称为最殊胜的易道。
若问:第三静虑以下说为动摇、第四静虑称为不动的原因何在呢?之所以第四静虑无有动摇,是因为解脱了八种过患。哪八种过患呢?寻、伺、呼气、吸气、乐以及“等”字所包括的苦受、意乐受、意苦受。而三禅以下会不同程度地被八种过患所染污,因此不能称为不动禅定。
以上主要从因定分析,下面从果禅定分析有多少个受。
丁二、观察果生具几受:
生之静虑依次第,初具意乐乐舍受,
二舍意乐三乐舍,四禅唯一有舍受。
因定之第一静虑有乐受、第二静虑有意乐受、第三静虑有心乐受、第四静虑有舍受,果生之静虑也一定是这样吗?
也不一定。只有第四静虑相同,因静虑和果静虑时均只具足舍受,除此以外,其他静虑不一定相同。
果生之四静虑中,一禅中有意之地的意乐受、与眼耳身识相应的乐受——身乐受、与二者均不相违的舍受,所以身乐受、意乐受、舍受全部具足。第二品当中讲过,哪些禅定具足哪些受,这是一个问题。一禅因静虑只具足一个意乐受,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受,但在果静虑时具足三种受。
由于一禅以上无有五识聚,因而二禅只有意舍受及意乐受,身乐受是不能安立的。这也是有部的观点,但正如前文所说,经部和大乘认为二禅以上也可以具足身乐受。
三禅唯有意之地的心乐受与舍受,四禅仅有意之地的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