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讲解·第152课
丁二、摄义:
如是定正行实体,八种前七各有三,
著味相应净无漏,第八唯具味净二。
上述四禅与四无色定的正行实体有八种,其中不包括有顶的七种——四禅、前三无色定,从本体来分,各自又分三种。哪三种呢?即与著味相应之染污定、净定与无漏定。
学习《俱舍论》的时候,有时候可能反过去讲会好一点,因为很多名词在后面会解释。前面学习的时候经常说“净定、染污定”,但是根本不知道染污定到底什么样……如果前面对每个名词都有解释的话,可能好一点。不过,《俱舍论》的名词太多了、太丰富了,如果遇到一个名词就解释,恐怕也有点困难。
前七种正行均可分为著味相应定、清净定、无漏定三种,第八有顶只有著味染定与净定两种。按照有部宗的观点,有顶无有无漏定,因为有顶之想极不明显,不像下地的禅定心一样粗大,是特别细微的。而且有部认为:有顶不依靠无漏定。因为这两个原因,有顶只具有染定和净定两种。
那么,什么是著味相应定、清净定和无漏定呢?
著味则具相应爱,世间之善称谓净,
彼者亦为所著味,无漏乃是出世间。
所谓“著味”,指具有相应的爱,在一禅、二禅、三禅等色界四禅以及无色界的前三无色定当中,如果耽著自己的禅定非常寂静,从而生起“见的著味”,也就是认为:只有自己才具有此禅定,其他人没有,从而生起傲慢心。比如获得第一禅时,认为:我在第一禅的心如是的寂静,欲界众生的心很粗大,他们根本不具足。这时在此人相续中生起一种傲慢心,使原本清净的禅受到染污,因此,称为著味相应定,也即染污定。
有些人在坐禅的过程当中,自己的心稍微静下来,就觉得:你看其他人整天到处乱跑,肯定没有获得禅定,我真的很了不起!至少我可以安住在房间里不出去,我真的很了不起!这样一来,原来也许是真正清净的禅定,但因为他自认为自己如何了不起,导致禅定已经具有染污性。
从世间角度来讲,本论所讲的染污定并不是指欲界禅,但这样理解也可以,这也是具有相应的爱,因为对自己的禅定和禅味有一定的爱执,所以叫做染污定。
前文经常遇到这种说法:原本清净的禅定变成染污定,或者原来是染污定,因为了知贪执禅味是一种过失,由此转变而成为清净禅定,也有这种情况。
世间当中无有贪心等烦恼的善法,或者说一缘专注的善心,就叫做净定,比如第一禅、二禅直至有顶之间的正行禅定。
“彼者”是指净定,它是染污定之所缘——所著味,也即缘清净定而于相续中生起傲慢心或耽著禅定味的染污心。比如转生到无色界第一处,认为:四禅没有如此殊胜的境界。自相续生起傲慢心,或者对自己的禅定非常执著。
此处虽然没有提到欲界禅定,不过有些老和尚,可能对《俱舍论》不太精通,认为自己入定的状态特别舒服,觉得:我的禅定多么殊胜啊!我的贪嗔痴已经全部压制了,我现在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入定多么快乐啊!……如是一味耽著禅味,也已经变成了一种染污定。这当然是欲界相似的染污定。本论主要指世间真正的禅定,也即色界、无色界的禅定。
“无漏乃是出世间”,真正断除自相续贪欲等烦恼而获得的出世间禅定,叫做无漏定,也叫做出世间禅定,其他定则称为世间定。
著味染定指具有相应助伴的爱。由于与世间等至的善法无贪等相应,是故称净定,它也是著味所感受的对境,因为贪执这一清净而认为此善极其殊妙且爱著之故。见道以上,具足出世间无我、空性等十六行相的禅定,称为无漏定。
丙二(静虑之分支)分二:一、因定之分支;二、观察果生具几受。
丁一(因定之分支)分三:一、善之分支;二、染污性之分支;三、四禅立为不动之原因。
戊一(善之分支)分二:一、以名而分类;二、以实体而分类。
己一、以名而分类:
第一静虑具五支,寻伺喜乐与等持,
二禅四支净喜等,三五舍念慧乐住,
末禅具四正念舍,非苦非乐及等持。
这里分析两个问题:四种禅定具足哪些支分?四禅之间各自有什么不同点?
既然说“后禅渐离前前支”,那么,所有静虑各具足几支呢?
所有支可以分对治支、功德支、等持支三种,也即从三个角度来安立。有些《俱舍论》的注疏从对治支、功德支、等持支三个角度安立禅定支,比如第一禅具足五支,五支又包括三方面,一是对治支,二是功德支,三是等持支。
因定之第一静虑具有五支——寻、伺、喜、乐与等持支。
寻、伺二者称为对治支,因为依靠寻伺二者可断除违品——欲界的害心与损恼。
寻和伺属于远分对治,并不是直接对治,因为欲界的害心和贪心在一禅未至定时已经远离,而第一禅正禅真正的对治,是一禅未至定。以一禅未至定的智慧对治欲界的贪心和害心,到一禅正行时,寻和伺只起到远分对治的作用,因此,称之为对治支。也就是说,一禅正行不可能以能断所断的方式,对治欲界的害心和贪心,比如到第二禅正行时,对于所断——一禅的寻和伺,由二禅未至定断除,所以,真正的对治不是正行。这一点一定要记住!
喜及乐则为功德支,其原因是,寂静之喜乐由断除寻伺之害心与损恼中生起。当然,色界中的喜和乐,与世间上的高兴、欢乐等有很大差别,比如第一禅的喜和乐的寂静状态,通过寻伺断除害心、恼心而获得。
第三等持是安住支,原因是寻伺等依靠等持而入。此处之所以称为安住支,主要从心安住的角度安立。
第二静虑具足四支,即内等净支——信心特别清净的一种信根,喜以及“等”字包括的乐支,再加上等持支。
其中喜与乐二者为功德支;内等净为对治支,原因是依于内清净断除违品——一禅之寻伺,此时已经远离了第一禅的寻和伺。内等净支也属于远分对治,因为第一禅的寻和伺实际是由二禅未至定断除的。
第三静虑具足五支,即行舍支、正念支、正慧支、乐受支、等持支。前三者为对治支,因为依靠此三支能断除违品——二禅之喜;乐受为功德支。
第四静虑具足四支,即行舍清净支、念清净支、非苦非乐受支与等持支。前二者为对治支,依靠念清净与行舍清净断除三禅之乐;第三——非苦非乐受支为功德支。这些对治的方式,均是远离违品,也即远分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