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讲解·第148课
《俱舍论》第七品分别智当中,正在讲佛陀与凡夫、圣者共同的功德。前面与圣者共同的功德已经讲完了,现在讲佛陀相续中与凡圣二者共同的功德。
丁二(与凡圣二者共同功德)分五:一、分类;二、本体;三、法之差别;四、神通所摄之功德;五、广说第一神通。
戊一、分类:
神境天耳他心通,宿命生死漏尽通。
若问:既然说“无碍解通等”,那么神通有多少种呢?
神通有六种,即神境智证通、宿住随念通、天耳智证通、他心智证通、生死随念智证通与漏尽智证通。
神境智证通,比如有些环境、处所,可以让它扩大或缩小……下文对第一种神通有广说,这里不必宣讲。天耳智证通,能听见一般凡夫耳根无法听到的声音。他心智证通,也就是前面讲过的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经常与生死随念智证通结合在一起讲,也即了知自己和他人前世后世的一切经历。漏尽智证通,指佛陀和圣者的智慧。
六种神通当中,总的来讲,佛陀与凡夫、圣者共同具有;分别来讲,前五通由凡夫和佛陀、圣者共同具足,最后一个神通——漏尽智证通,只在佛陀和圣者相续中存在,不能成为共同功德。这里从大多数而言,可以说是佛陀与凡夫、圣者共同的功德,没有相违之处。
下面讲到神通的本体到底是智慧,还是悲心或禅定,到底它的本体是什么样呢?
戊二、本体:
彼为解脱道慧摄,其中四通世俗智,
他心通则为五智,漏尽通如漏尽力。
总的来说,这六种神通全部是解脱道的智慧所摄,也就是说,它的本体是远离烦恼、超越无间道以后的解脱道,就像所谓的沙门四果——已经超越无间道。《自释》也说,就像沙门果一样,解脱道的智慧是总的本体。不管哪一种神通,本体就是解脱道的智慧所摄。
分别来讲,十种智与六种神通对应起来有点不相同。“其中四通世俗智”,除他心通和第六漏尽通以外,其他四种神通的本体是世俗智。“他心通则为五智”,他心通的本体,具有世俗智等五种智。“漏尽通如漏尽力”,漏尽通就像十力中的漏尽智力一样,具足六智或十智。
总的来说,六通均是解脱道的智慧。分别而言,除第三他心通与第六漏尽通以外的四通本体是世俗智,因为它们是所知自相的有境。为什么是世俗智呢?世俗智的范围最广,对每一法的自相进行了知时需要有境,而这四通各自均可以通达自之对境法的自相,因此安立为世俗智。
天耳通的话,有部个别论师认为:它的对境声音无有相续,不能安立为世俗智。但《自释》和其他注释里面,都是将天耳通安立为世俗智。
他心通:是缘他心而了知彼之差别的特殊神通,如果所缘是无漏法,则是法智、类智与道智;所缘若是有漏法,则是世俗智。在这四智的基础上,再加上他心智本身,因为在了知他心的过程中,他心通本身也可以作为所缘或对境。因此可以承认为五智。
漏尽通:如同漏尽力一样,就漏法灭尽而言是六智,就相续中具有而言为十智。
《百业经》等很多经里面都提到“五眼六通”,但对于“五眼六通”,各个经典的说法不太相同。在《金刚经》《现观庄严论》当中,对五眼讲得比较清楚。这里的六通,在解释方法上稍微有一些差别,但基本上按照有部等小乘宗的观点,就是本论所讲的这样。
戊三、法之差别:
五通依于四静虑,自与下地为对境,
所得由修熟离贪,他心通具三念住,
神境天耳眼唯身,眼耳无记余皆善。
漏尽通不一定依靠四静虑,九地当中都可以引发,前五通则需要依靠四静虑才得到。前五通只有自地和下地才可以作为对境。
为什么前五通在第四禅以上的无色界不能产生呢??因为无色界没有色法,但这些神通都是缘其他人的身体,比如天眼通或者天耳通来缘时:“这个人怎么样”“他发出的声音如何如何”……也是用有表色的声音等作为对境。还有神境通,也是缘取山河大地等环境,宿命通缘某某众生如何如何……他心通虽然直接缘的是心心所,但是修他心通之前首先要缘色法,这样来缘的时候一定要依靠色法,否则像无色界众生,想要缘取也有困难的。
因此,一般来讲,依靠四静虑引发前五通。佛和圣者的漏尽通可以缘无色界众生,因为佛无所不知,对于无色界众生的任何状况,通过漏尽通都可以缘。前五通以四静虑引发,自地和下地,都可以作为它们的对境。
但是在这里,《自释》多了一个颂词,在藏文中是没有的。
声闻麟喻佛,二三千无数,
声闻阿罗汉、麟角喻独觉还有佛陀所具足的前五通,起作用的范围并不相同,分别可以在二千世界、三千世界、无数世界起到神通的作用。
那么,它是通过什么而获得呢?通过修炼离开欲界贪欲以后,获得第四禅的境界,这时在自相续可以得到。“所得由修熟离贪”或者“未曾由加行”,如果前世已经修行熟练,则今生通过离开欲贪而获得,即今生离开欲界的贪欲以后,获得四禅的境界,这时在自相续中可以得到;如果前世没有修习过,则今生通过加行而获得。现在有些人特别喜欢开天眼,来到这里的目的,就想多看一点东西,其他的出离心、菩提心等任何目的都没有……但是没开天眼也是可以,你去幻化的市场里面看一看,跟开天眼没什么差别,现在五花八门的东西,什么都可以看得见。所以我想,一般凡夫虽然没有天耳、天眼,但也可以听得多、看得也多,这个倒不一定特别稀有。只不过佛陀和圣者在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方便法。确实这是一种方便的途径。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里面讲,获得神通之前,饶益众生也是不现实的。原因就是这样的。对于佛陀和圣者来讲,获得五眼六通是度化众生很好的一种途径。但一般来讲,有些修行人把所有精力和时间放到希求神通方面,这一点恐怕是佛法衰败的一个象征。真正的佛法,就是在自相续生起菩提心和出离心,还有无二见解或者光明觉性。这一点相当重要。
那么,这些神通具足什么样的念住呢?“他心通具三念住”,五眼六通里的他心通具足三种念住。“神境天耳眼唯身”,神境通、天耳通、天眼通唯一具足什么呢?唯一的所缘是身念住,其他三念住不是它们的对境。“眼耳无记余皆善”,六通里面哪些是善法?哪些是不善法和无记法呢?只有天眼通和天耳通属于无记法。按照小乘观点,因为它们都是依靠根而产生,全部是无记的。其他四种神通全部是善法。
若问:那么,此等通在何地具有呢?前五通在四静虑正禅中具有,由于它们依于易道之故。四禅是易道,很容易产生各种神通、产生各种修道。第六漏尽通则于九地中具有。前面五种神通均需要依靠四静虑,且是自己所依之自地与下地的有境。
那么,它们依何而得呢?所得的一切神通,均依靠前世于轮回中修习熟练远离欲贪而得。
现在很多人有他心通、天耳通……有些高僧大德也经常在一些信众面前说:“你肯定有什么什么”“你的前世是什么、后世是什么……”说前世后世确实不是很容易,一定要获得四禅的境界,否则真的,不要说别人的前世后世,可能连自己昨天或者前天中午吃了什么饭,早上吃了什么,恐怕都很难知道。所以确实不太相信现在有些人说的神通,为什么呢?有些人如果真正具有超越的功德,说神通也可以,但他的贪欲心那么重——贪人、贪财、贪各种各样的,怎么会有神通呢?想要得到神通,需要通过各种修炼远离欲界的贪欲,已经获得四禅的境界,自相续才可以得到这些神通。但有些人根本没有神通也说自己有神通……我希望金刚道友以后最好不要以神通弘扬佛法。如果你真正获得了神通,当然没什么不可以的,但是获得神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你自己也看看,自己对欲界的色声香味触有没有贪欲?别人放一些音乐的时候:“哎,这个音乐很好听。”看到一个很好的色法时:“哎,这个色法确实非常好。”很好的一个食物放在你面前,就特别高兴;不好的食物放在你面前,就开始不高兴……这种情况的话,可能欲界的贪欲还没有断除。如果没有断除的话,自相续当中很难获得四禅,这样一来,可能很难知道前世后世或者他人心里想什么……
因此一个人本来没有神通,就不应该认定别人的转世。牦牛的转世、饿狗的转世——真正的转世活佛不一定在人当中,我想旁生当中肯定有转世活佛。我们这个群体当中,肯定有非常多的转世活佛、住地菩萨,亲自显现度化众生。但是没有神通的话,真的要认定还是很困难的。
现在这个世界当中,有些人认定这个、认定那个,而且有些人是不是太过分了——认定莲花生大士的转世、认定布玛莫扎的转世、认定无垢光尊者的转世、认定麦彭仁波切的转世——麦彭仁波切的智慧,凡夫人可能连百分之一都不一定能得到,但是说“你就是麦彭仁波切的转世”的话,我想:这个人会不会依靠自己的妄语摧毁佛法?会不会自欺欺人?从真实角度来讲,你自己相续中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宿命通?如果没有宿命通和生死通的话,不要说像麦彭仁波切那样得地的高僧大德们的前世后世,连一个凡夫的前世后世恐怕都难以测得到。
佛法应该通过正常途径来弘扬,这是最好不过的。不管显宗、密宗,教法当中怎么讲,就怎么与众生交流,这样的话,对众生有利、对佛法也有利。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去说神通,恐怕很多人会迷惑在神通上。
如果修行尚未达到纯熟则由加行而得,但这也不是那么容易。不要说获得四禅,连欲心一境也不容易获得。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里面提到欲心一境。欲心一境,就是在欲界当中,一刹那的分别念也不生起来,获得了最究竟的寂止。一般凡夫人在妄念纷飞的时候,恐怕难以得到。
所以在这些问题上,大家应该慎重考虑。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每一个修行人还是有一定的责任,不要想弘扬佛法对我来讲没什么,我就想要自己解脱,不是这样的。现在弘扬佛法的过程当中,每一个修行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责任,有些担当一些大的责任,有些在发心上有一定的能力……不管怎么样,都要尽自己的一份力。
那么,此等神通属于什么念住呢?第三他心智证通具有除身念住以外的三念住。他心通缘身体是不可能的,缘他人的心、心所、安乐痛苦等感受是可以的。在缘的过程当中,也有自相和总相的法集聚在里面,但身体不是它的对境。因此,四念住里面的三个念住都具有他心通,因为它唯一缘相应法之故。相应法当中,他人的心、心所以及感受等都包括在里面。
神境通,有些论典里面说神变之通,也可以叫做神变智证通。神境智证通与天耳通、天眼通唯一是身念住,这是由于神境通缘色香味触,天眼通、天耳通分别缘色与声的缘故。
为什么缘色声呢?神变通的对境是缘身体的大小。天耳通缘声音的各种粗细等,可能是这个原因。天眼通缘身体比较好懂。
此六通是善、不善、无记法哪一种呢?
天眼通和天耳通是无记法,其余的神通均是善法,因为天耳、天眼主要与根有关系,所以是无覆无记法。其他的神通全部是善法,当然不可能是不善法。
不过有些假神通也许有不善法,通过神通认定什么什么,造的业相当严重。比如他根本不知道,但是认定某某人的前世是布玛莫扎,后来那个人也认为:我是真正布玛莫扎的化身。行为上也没有一点约束,因为布玛莫扎以前是大圆满法的教主,所以他自认为:我也是大圆满法的教主。实际上,他可能连《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都不懂,就认为自己是所有法的教主。这样的话,会不会欺骗很多众生?
这可能是间接来讲的,有些假神通恐怕是不善法。真正的神通,本体属于无记法或善法。《俱舍论》自宗来分析的时候,应该以这种方式来了达。
戊四(神通所摄之功德)分二:一、宣说三明;二、宣说三神变。
己一、宣说三明:
最后三通即为明,遣前际等无明故。
无学漏尽初二者,彼相续生故谓明。
许有学具无明心,是故经中未称明。
这里说最后三个神通,不但叫做神通,也叫做明。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它们分别可以遣除前际、后际、中际的无明。无学的漏尽通叫做明;初二通——宿命通和生死通,这两者在无学圣者相续中可以产生,因此也叫做明。
为什么一来果、无来果等有学圣者相续中所具足的这三个神通不叫明呢?为什么无学者相续中才叫做三明呢?原因是有学道圣者相续中具有无明的心,所以经中没有称为明。明和无明完全是相违的。凡夫人相续中的神通更不能称为明,甚至不来果等有学道圣者相续中的神通也不叫明,因为他们相续中毕竟还存在无明,因此不称为明。
阿罗汉相续中的最后三通是明,为了对治前际无明、后际无明、中际无明,而分别宣说了宿住智证明,以及“等”字所包括的死生智证明、漏尽智证明。这里按照对治前际、后际、中际,三个不同阶段的无明而分别宣说后三通。宿住智证通、死生智证通、漏尽智证通,在阿罗汉相续中存在时,分别叫做宿住智证明、死生智证明、漏尽智证明。
为什么这样安立呢?宿住智证明可以对治前际无明,由于忆念往昔自性衰败而生起厌离的缘故。
阿罗汉相续当中的神通,可以了知众生和自己往昔如何如何衰败。比如《贤愚经》有一个公案:以前华杰施主的前世是一条大鱼。这条大鱼死后的骨架,就像一座山一般。后来华杰施主看到如山一般的鱼骨架之后,相续当中生起了真实的厌离心。
我们可能没有这种经历,但是比如学院以前如何如何兴盛,法王如意宝在世的时候,大家每天如何欢喜地享受佛法,或者夏天到了的时候,草原上开金刚娱乐法会等等,这些场景,凡是具足明知的人心里面,都应该清楚,这也是一种相似的经历。不过凡夫相续中的忆念,不叫真正的明。
阿罗汉相续中完全是以此神通了知前际,知道自他众生往昔在世间当中如何兴盛、如何衰败,一幕一幕现前时,会生起厌离心,以此遣除认为前世根本不存在的无明,这就是宿住智证明。
死生智证明对治后际愚痴,原因是由随念其他所化相续的未来衰败而心生厌离。自己已经获得无学果位,缘其他众生的相续,了知其未来无边的时劫中还在轮回。比如有些佛经当中讲到,阿罗汉和佛陀通过神通知道某个众生未来在弥勒佛出世时,还在轮回中,如享用僧财的执事堕入恶趣等。这在佛经中也有记载。所以,他人于未来的衰败状况都能了知,进而生起厌离心,以此断除后际无明。
漏尽智证明能遣除中际愚痴,因为现量证悟现在之实相。现在很多众生对万法实相不了知……一个道友说:没有学中观的时候不懂,学中观之后才知道,蹦蹦跳跳实际也没什么可跳的,全部是空性的。实际上是这样的。现在的很多人,不但蹦蹦跳跳而且求名求利,在世间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中,每一个人希求的是什么呢?都是没有任何实义的事业。他们对中观的空性教义根本不懂,每天以迷乱分别念蒙蔽自己。但如果真正具足漏尽明的话,就会明白这个道理,以此遣除黑暗的无明。
为什么称无学为明呢?其中的漏尽智证明既是无学也是彼之明觉。前二明——除漏尽明以外的宿住智证明、生死智证明,在无学位者相续中能生起,从这一角度而称为无学明。当然,直接来说此二者是有漏法,不像漏尽明其本身即为无漏,因而既非有学也非无学。也就是,直接从本体来讲,它们的本体不是无学,但从相续角度来讲,可以称为无学明。
既然离贪有学者也具宿住智与死生智,为何不安立为明呢?
虽然承认有学者也具有此等,但由于它们在被无明胜伏之相续中存在——有学者相续中还存在无明烦恼,未能真正降伏,所以经中并未将它们称为明,因为无明与明自相矛盾,就像光明和黑暗一样。
己二、宣说三神变:
神境他心漏尽通,即三神变教为胜,
此必毫无错谬成,能引利乐之果故。
此等神通中第一神境通、第三他心通、第六漏尽通,依次为神境神变、记说神变与教诫神变,因为此等能打动所化众生之心的缘故。为什么能打动众生呢?首先在众生面前显示各种各样的神境神变,比如声闻缘觉在天上飞,或者身上出火、冒气等。不过现在的很多气功师也有这一神变,还有些巫术师也能显示各种各样的神变……在显示各种各样的神变时,让原本不信佛教的人生起信心,这就是神境神变。记说神变是通达他心,了解众生的根基。教诫神变,众生能接受什么法,就对他宣说相应的法,比如可以小乘调伏,就用小乘的法教诫他,并引导其精进修行,最终获得成就。
这三种神变,第一种,以显示神境神变打动未趣入佛教者的心,从而令其趣入佛教;第二种,通过他心通了知对方的根基,令其增上信心。第三种,为对方宣说相应之法,并引导其精进修持而获得成就。通过这三种方式打动所化众生的心,因此才叫做三种神变。
那么,这三者中哪一神变最为殊胜呢?教诫神变最为殊胜,因为必定无有错谬而形成,并能引生出增上生的人天之果报及安乐悦意的决定胜涅槃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