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讲解·第146课
丁二、宣说无畏:
无畏四种依次第,如初第十二七力。
四种无畏,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法障无畏和说出离无畏,按次第分别为多少智所摄呢?颂词中已经讲了,“如初第十二七力”,也即与上述十种力中第一智力、第十智力、第二智力、第七智力能摄之智的数量相同。也就是说,第一智力为十智所摄,第十智力为六智或十智所摄……依此类推,四无畏能摄之智与之相同。
若问:无畏有几种呢?无畏有四种。对于四种无畏,在《经庄严论》中有广说。
正等觉无畏,指佛陀已经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在任何婆罗门、梵天或者沙门等世间众生面前,可以无畏大胆地宣说:我已经获得正等觉果位。这时,没有一个人可以如理如法地驳斥这种观点——别人说“你肯定没有获得正等觉果位”,这种说法无论如何都无法成立,这个世界上谁都无法辩得羸佛陀。这是佛陀所具足的功德。
漏永尽无畏,所有有漏的障碍已经永远断绝了,这也是在所有大众面前都可以宣说的,无有任何畏惧。此无畏与前一样,婆罗门、梵天、沙门等任何世间众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遮破。
说法障无畏,佛陀宣说障碍获得成就的法就是烦恼等,对此,同样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辩得过他。
说出离道无畏,因为佛陀已经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而佛陀说声闻道如何如何、缘觉道如何如何、菩萨道又是如何如何……如此宣说于轮回出离之道时,世界上无有一人能辩得过他。因此叫做说出离道无畏。
一般大乘在讲到佛陀功德的时候,比如十八不共法、四无畏等等,四无畏没有包括在十八不共法里面。所以大小乘所说佛陀的功德,虽然在名称上相同,实际并不相同,比如小乘讲佛陀的十八不共法时,十力、四无畏都包括其中,但大乘将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分开宣讲。
在这里讲到四无畏为哪些智所摄呢?
正如第一智力——知处非处智力为十智所摄一样,第一正等觉无畏也为十智所摄。颂词里说“初”,就是指十力当中的第一智力。因为所谓的现前圆满正等觉,就是指现量洞晓一切所知万法。之所以正等觉无畏,原因在于佛陀证悟圆满的智慧,这种智慧能圆满通晓整个万法。与知处非处智力无有差别,正等觉无畏也为十智所摄。
第二个是漏永尽无畏,如第十智力——知漏尽智力为六智或十智所摄一样,漏永尽无畏也是如此,从穷尽漏法的角度而言,由六智所摄;从相续所具有的角度而言,为十种智所摄。
第二智力是知业报智力,由八智所摄。同样,第三说法障无畏也是如此,障碍之法几乎均为有漏,由苦、集所摄,因此为除灭智、道智以外的八智所摄。
诚如第七智力——知遍趣行智力是九智或十智一样,第四说出离道无畏也是如此,因为就出离道果而言,为十智所摄;从道的本体而言,为除开灭智的九智所摄。
丁三、宣说念住:
所谓三种之念住,本体正知正念性。
佛陀的不共功德当中,还有三种念住,这些念住有正知、正念的本性。凡夫人的话,在正知正念具足的时候,经常会用正知正念摄持自己的三门;有时候正知正念根本不具足,一直会放逸行事。但佛陀三念住的本体完全是正念正知的自性。
若问:三念住到底指什么呢?即是指如来说法时,于恭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喜之心念住;于不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怒之心念住;于听及不听二者,不以为喜怒之心念住。
宣说佛法的时候,只有佛陀具足三种念住。如果是凡夫或者声闻缘觉,因为境界有差别,见到恭恭敬敬的听法者就很高兴,很喜欢这个人,会认为:这个人很听话。对不恭敬的听法者,该看的书不看、该念的经不念,会很讨厌这个人。而佛陀相续中已经没有了贪心和嗔心的习气,所以,对恭敬听法者没有欢喜心,对不恭敬听法者也没有愤怒之心,对于听或者不听者也没有分别。比如有十位眷属,其中五个人恭敬地听法,五个人根本不听法,如果传法者是凡夫或声闻缘觉,对于听法者和不听法者就会出现喜、不喜两种心。但佛陀是没有喜怒之心的,因为佛陀具足三念住的功德,其本体是正念正知的自性。
在这方面,对于声闻阿罗汉有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已经断除了烦恼障,他们对恭敬听法者和不恭敬听法者会不会有喜心和怒心呢?
对此回答时有几种观点:满增论师认为,声闻阿罗汉相续中没有烦恼,不具足真正的贪心和嗔恨心,但他当时有无记心,所以不能安立为三念住。阿阇梨世亲论师则说:声闻阿罗汉相续中没有贪心和嗔心,因此喜怒心肯定没有,但乐和不乐的心应该有。也就是说,他将贪心、嗔心与乐不乐之心分开来讲,对于恭恭敬敬的听法者,会有乐的心;对于不恭敬的听法者,也有不乐的心。之所以声闻阿罗汉已经断除烦恼却未安立三念住,原因就在这里。《俱舍论大疏》说这是阿阇梨世亲论师的观点,你们可以看一下《自释》,里面应该可能会说的……
为什么佛陀已经具足三念住呢?因为佛陀已经彻见万法,他的正知正念始终不会离开。凡夫人有时候需要提醒自己:应该用正知正念观察自己的三门。但有时候因为习气非常严重,过一会儿正知正念又没有了,这种现象经常存在。但佛陀时刻具足正知正念,所以喜怒之心永远也不会出现。
这里说观待眷属的差别,也就是有三种众生:恭敬听法、不恭敬听法,以及二者兼具。依靠这三种眷属的差别安立了三种功德。
丁四、宣说大悲:
大悲乃为世俗智,资粮行相与行境,
及平等故上品故,与悲不同有八相。
佛陀的十八不共功德当中,最后一个就是大悲心。此大悲心为十智中世俗智所摄。为什么叫做大悲?为什么是“大”呢?原因有五种:第一是资粮广大,也可以说因广大;二是行相广大;三是行境广大;四是平等;五是上品。以这五个原因,称之为“大”。世间人经常说:这位上师的悲心很大,那个道友的悲心很大……这种“大悲心”可以说是相似的,真正的大悲心只有佛陀才具足。
大悲心和悲心也有差别,“与悲不同有八相”。悲心不具足而大悲心具足的,有八种特点。《经庄严论》当中从大乘角度讲到了二者之间的很多差别。本论当中,为什么叫“大”呢?有五种原因。而悲心和大悲之间,还有八种差别,下面会宣说。
大悲的本体是世俗智,因为以慈悯心昼夜六时观照世间的兴衰之故。当然,在如所有智面前,佛陀不会有这种示现,但在尽所有智面前,整个世间当中,哪个众生正在衰败?哪个众生正在兴盛?哪个众生正在死?哪个众生正在生?……对于所有众生始终都会观照着,就像《极乐愿文》所说的,一天六时当中,佛陀的慧眼一直在关注着所有众生。所以,佛陀的大悲应该包括在世俗智当中。
那么,为什么称作“大”呢?
由于在三大阿僧祇劫中积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而成就。小乘也承认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中,通过积累资粮而成就。所以,因广大。
佛陀所悯念慈爱的是所有三界轮回的具有三苦的众生,普愿一切众生都能远离三大痛苦,所以,行相也广大。佛陀并不是只缘具有苦苦的众生而是缘整个三界所有众生,愿他们能够离开三苦。
照见三界一切众生,故行境广大。这是从对境来讲,可以照见三界众生的一切所作所为、所言所说,对于这些全部了如指掌。佛陀的大悲缘取的是三界众生,不是只缘取欲界众生。所以,行境广大。
垂念三界群生远离行苦的悲心平等,并不是说:今天这个人对我很好,对他就有悲心;这个人对我不太好,对他就没有悲心。世间人可能不是这样,与自己关系好一点的人痛苦的时候:唉,这个人对我如何如何,我一定要解救他。而对关系不太好的人……两个人关在监狱当中,一个是你的亲戚,一个是你的敌人,作为凡夫人,对自己的亲戚,愿意花钱把他保释出来;对于怨敌,不要说花钱保释,可能还要去告发他:这个人最好不要释放,不然的话如何如何。所以凡夫的悲心是不平等的,但佛陀的悲心完全是平等的。这是趋入广大。
此乃极其敏锐的智慧之自性,因为佛陀的大悲实际是一种智悲双运,是特别尖锐的一种智慧,因此叫做上品广大。
鉴于以上原因,故称为“大”。
我们平时说:“上师老人家,某某道友的大悲心非常非常……”但是真正的“大”可能不能说,因为他只缘一个众生、只做一件事情的话,不是大悲心,只不过在名言中有这种说法。
那么,大悲与悲心有何差别呢?它们的不同点有八种。
第一是本体之差别:悲心是指无嗔。从小乘声闻缘觉或者一般的悲心来讲,只不过是没有嗔恨心而已。而大悲,不但没有嗔恨,且无有痴心,因为佛陀相续中所有的烦恼愚痴已经全部断绝了,所以无有痴心。
二、所缘之差别:悲心是缘欲界的众生,或者缘个别众生,但大悲心是缘三界所有众生。
三、行相上的差别:悲心只具有愿离苦苦的行相,比如看见一个众生特别苦的时候,缘他而生起:这个人特别痛苦,愿他早日脱离这种痛苦。大悲则具有愿离三苦的行相,也即不仅缘苦苦,还会缘变苦和行苦,就像《入中论》开头所讲的一样:看到众生如同水月一般,了知一切有漏法没有任何可信赖之处,但众生根本不知道这个道理,就自然而然生起缘三苦的大悲心。
四、所依之差别:悲心依于四静虑,大悲只依于第四静虑的清净心才可以现前。佛陀相续中必须依靠第四静虑现前广大无漏的智慧。
五、相续之差别:悲心在声闻缘觉的相续中也有,大悲则唯独在佛陀相续中才有。
六、获得之差别:悲心以离欲贪而得到;大悲心需要远离有顶的贪心——整个三界烦恼断除以后才可以得到。
七、救济之差别:悲心非普遍救济,他没办法救所有众生;而大悲心是普遍救济所有众生。
八、趋入之差别:悲心不同等趋入,如声闻缘觉对众生还是有一种分类,只对有些众生有悲心。但大悲心平等趋入,凡是任何一个众生,都会对他生起大悲心。
因地菩萨相续中,以大乘菩提心所摄的悲心,属于悲心还是大悲心呢?
真正的大悲心当中不能安立,因为真正的大悲心只有佛陀才具足。但从种类方面来讲,不是悲心而是大悲心,因为是以大乘菩提心所摄持的悲心,其所缘对境、行相等方面,根本不能以悲心来代替,所以属于大悲心这一类。而从真正的本体来讲,其与大悲心当然有很大差别,这一点必须要通达。
诸佛资粮与法身,行利众事平等性,
彼等身寿与种姓,以及身量非相同。
佛陀与佛陀之间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呢?颂词中讲了,所有佛陀在积累资粮及获得法身、利益众生方面应该是相同的……
一位道友的父亲给我提出问题:“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两个人?”我说:“是两个人。”“对对对,我也听说阿弥陀佛的家乡可能是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家乡是现在的印度,是不是?我说得对不对?”我说:“说得非常对……”
那么所有的佛陀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呢?世间很多人,把释迦牟尼佛看作一个比较有智慧、有胆量的人,把阿弥陀佛看作很不错的一个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多生累劫当中所积累的智慧、功德……认为完全跟现在的世间人一样。据说有人看了《佛教科学论》以后,说:“看起来好像释迦牟尼佛和爱因斯坦的智慧基本上相同吧?!可以可以,有这种智慧也算是不错的……”没有闻思过的有些修行人真的……还是有点儿困难!
前段时间有一个人,听说一位大德认定他以后一定要摄受不同民族的众生。之后他亲自到我这里来说一些事情。当时我问他:“你有没有学习过经论?”他说:“没有学过,不过我已经修行了三年。”“修行三年我非常随喜,但是你看过《入菩萨行论》和《大圆满前行》,还有戒律方面最基本的教理没有?”他说:“这方面倒是从来没有看过……”也许“他老人家”不高兴,但是我说:“你要摄受众生的话,起码这几部论典要通达,不然你光是依靠‘修行’摄受众生的话,我无法理解。”
在座的修行人,对佛陀的功德、地道的功德,对佛教的基本概念,我想一定要通达。如果没有通达的话,光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的家乡是怎么样……通过这种方式来理解,一方面也很好,那位道友的父亲并没有否认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的存在,而且从世间人的角度来讲,他自己也觉得“还是很不错的人”,这一点我们也赞同。但有时候,佛教的概念、佛教的道理极其深奥,如果没有闻思过的话,在言行举止等方面可能会有差错。
所有的佛陀在资粮、法身以及利益众生方面,全部是相同的。比如阿弥陀佛也好,释迦牟尼佛也好,宝髻佛也好,不管是哪一尊佛陀,都曾经积累过资粮,也已经获得法身。
小乘只承认法身和色身,对报身是不承认的,他们认为:报身只是佛陀穿着印度等当地在家装束的一种形象,真正的报身不存在。虽然很多佛经里说:报身是常有的。但常有的佛陀是不可能存在的,所谓佛陀的身体是无常的。《澄清宝珠论》前面也讲过,小乘不承认大乘所说的常有报身、轮回不空等。他们与大乘开始辩论的原因就在这里。所以一般在小乘经典当中,只承认法身和色身,其中的色身就是指化身,对报身是不承认的。
按照小乘观点,从积累资粮、获得法身、利益众生三个角度来讲,所有佛陀都相同。但是为了度化不同的众生,每一尊佛的寿命、种姓、身量等完全不相同。
那么,诸佛的所有行相均一模一样吗?诸佛以三平等性而相同,也就是说,诸佛积累二资因平等性——每一尊佛陀都经历过积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的过程,获得法身的果位也是平等性的,行利众事业也是平等性的。
然而在寿命、种姓、身量方面有所不同,比如释迦牟尼佛和有些佛陀,在众生寿命一百岁的时候出世;有些则在二万岁时出世,有些是无量岁时出世,也有些佛是在众生寿命八岁时出世。从身量来讲也有不同,有些佛陀的身量相当高大,有些佛陀的身量不高。还有种姓方面,有些是国王种姓,有些是婆罗门种姓,有些是其他种姓等。所以,不同的佛陀从寿命、种姓、身量等方面迥然有别,因为需要相应所化众生的意乐而示现。
总的来讲,以上讲了佛陀的不共功德。《俱舍论大疏》也引用《毗奈耶经》的教证,宣说了因为佛陀具有如是各种不共的功德,所以作为凡夫和一般的修行人,一定要将佛陀作为对境,积累无边无际的资粮和功德。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前面讲顶礼句时也引用《佛陀众行经》说:“于导师佛陀,虽做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意思就是说,以佛陀作为对境,仅仅做极其微小的事情,比如供一朵鲜花、供一杯水、供一盏灯,或者念诵几遍佛号,在佛陀面前磕三个头……在佛陀面前哪怕只是做些微不足道的善事,功德也相当大。以此善根功德,暂时可以转生到善趣,未来终究会获得如同甘露般的大菩提果位。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的顶礼句里面,着重强调过这个教证的重要性。
我想:作为佛教徒,每天对释迦牟尼佛做一点点观想,然后在佛陀面前做一些供养……当然十方诸佛菩萨都是相同的,但是《释迦牟尼佛广传》里面,麦彭仁波切说:释迦牟尼佛因为具足特别的悲心,已经摄受了现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所以,我们与释迦牟尼佛有一个特殊的因缘。因为他以前发愿摄受我们,现在我们才在他的教法下因缘成熟而值遇佛法,所以有很特别的缘分。
很多修行人说:“上师我跟你因缘好不好?我感觉好像跟某某上师的因缘非常好……”但是跟某某上师的因缘好也可以,不好也可以。有些人跟上师的因缘就是今天好、明天就不好了,今天跟这个上师的因缘特别好,难舍难分,过一段时间,因缘特别不好……也有这种现象。
作为佛教徒的话,比较可靠、稳妥的,还是对佛陀生信心,经常祈祷佛陀,这种因缘确实在《悲华经》里面有宣说,《释迦牟尼佛广传》中也有宣说。因此,娑婆世界当中每一位趋入佛门的佛教徒,与释迦牟尼佛都有着特殊的因缘。
《毗奈耶经》的颂词讲义里面也说:任何一个众生,观想或者依靠佛陀行持善法,所获得的功德非常大,暂时可以获得人天安乐,究竟获得佛陀的解脱果位,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修行人一定要依靠佛陀积累资粮。
因此,一方面对前面所讲佛陀的不共功德经常去思维、观想,与此同时,每天不管到哪里去,自己身上带一尊释迦牟尼佛像。这方面我觉得不是很困难。这样一来,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一个自己的皈依对境,磕头、烧香……这是作为佛教徒应有的行为。这一点我以前也提过。但是我想:经常提一提的话,有些像我一样笨的人,心里面稍微会有一点忆念。
以前上师如意宝对有些重要的问题,也会一再地在课堂上提——上师离开以后,心静下来想的时候:噢,那个时候上师提过很多次……如果当时老人家只提过一两次的话,可能心里不一定有这么大的印象。
每一个修行人,自己所修的本尊、依止的上师等各式各样的,都是可以的,没什么不可以的。但总的来讲,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应该早上起来的时候,看一眼释迦牟尼佛的佛像也有无量无边的功德。然后对他生起信心,如果双手来得及的话,就双手合掌;双手来不及的话,只是单手作礼也会有很大功德。不信的话,你们可以看《妙法莲华经》中说:单手作礼的功德也是非常大。再者,在路上看见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唐卡,马上生起一种恭敬心,用自己的头去顶礼,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
对于这些功德,凡夫人不具备智慧,因此无法衡量,但是到了一定时候会知道。就像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很多深奥的道理并不明白,通过老师一点点的讲解,一旦成长以后就会知道:原来老师所说的确实是对的,学习知识真的是对的。这时他可能会觉得:那个时候自己只有小学一年级的智慧,很浅薄,真的很遗憾。同样的道理,凡夫人现在只是以无明烦恼蒙住了自己的慧眼,什么都不知道,但是通过教证来了知,这样做会有很大的利益。
因此,希望大家对佛陀时时生起无伪的信心,这一点也是通过各种方法……有因缘的人,当然是通过前世的因缘成熟也可以,但有些人实在有点困难的话,看《释迦牟尼佛广传》等功德方面的书,马上可以生起信心。自相续生起信心的途径也是方方面面的。所以,对每一个修行人来讲,对诸佛菩萨应该有信心。信心是佛法的一个根本,如果没有信心,恐怕自己的行为会逐渐逐渐不如法。
这以上讲了佛陀的不共功德。
我们在讲佛陀的不共功德时,不管小乘说法还是大乘说法……当然大乘的说法比较究竟,像《宝性论》《现观庄严论》《经庄严论》等《弥勒五论》当中,对佛陀的不共功德讲得比较多。其他有关大乘经典里面也讲得很多,比如《宝云经》等,也讲了佛陀很多世俗显现的功德。翻阅这些经典以后,对佛陀的不共功德生起信心。你不要认为:释迦牟尼佛是印度的一位老人,听说他很了不起……这个人还可以,他是净饭王的太子。以这么简单的一个概念,不能真正了解释迦牟尼佛。应该去看一下,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当中,已经积累了多少万劫的智慧资粮和悲心资粮,最终才现前了究竟佛果的。
下面开始讲共同功德,佛陀还具足与声闻缘觉以及凡夫共同的功德。
乙二、(共同功德)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丙一、略说:
他法则与有学共,有同异生即无染,
愿智无碍解通等。
若问:那么,共同的功德有哪些呢?
佛陀的其他法,有些与有学声闻缘觉共有,有些则与凡夫共有,因为佛陀相续中具有的功德,在他们相续中也具有。但是有关这方面,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也作过分析:只不过名称上相同。比如名称上,凡夫具足神通,佛陀也具足神通,但意义上完全不相同,因为佛陀相续中完全具足远离一切烦恼、通晓一切万法的神通功德;而凡夫人具足的神通,毕竟是没有断除烦恼的;还有声闻缘觉相续中的神通,虽然名称相同,但本质上与佛陀完全不相同,因为佛陀所具足的是最究竟圆满的功德,跟有学声闻缘觉在实际意义上并不相同。
从文字表面来看,好像佛陀的功德在凡夫人相续中也具足……这样的话,凡夫人多么快乐,比如佛陀相续中具足的五神通、四无色定以及四无量心等,凡夫人也具足。当然,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但这也只不过是名称而已,只是说种类近似,而本体却相差悬殊。
那么,这些共同功德是指什么呢?其中无染、愿智、无碍解与第六通与圣者共有,“等”字所包括的前五神通、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与凡圣二者共同具有。具足的方式前面已经分析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