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讲解·第143课
下面讲第四个问题,十种智怎么得?前面讲了,凡夫只有世俗智,其他全部是圣者的境界,也就是说,这九种智都是圣者的智慧,也即从见道、修道、无学道中得到。那么,见道得哪些智?修道得哪些智?下面主要分析这个问题。
甲四(得智之理)分三:一、何道得几智;二、何地得几智;三、得之分类。
乙一(何道得几智)分三:一、见道得几智;二、修道得几智;三、所说之余道得几智。
科判中说“何道”,也就是指见道和修道,无学道没有单独讲,但颂词中讲到,无学道是以功德增上的方式得到的。
丙一、见道得几智:
见道生起忍与智,彼等一切未来得,
三类智兼世俗智,是故称谓现证边。
彼即不生之有法,依于自地及下地,
灭边所生末念住,具自谛相由勤生。
这里说,当我们生起见道时,相续中会生起忍和智,当然忍不包括在智当中。忍生起时,当时将获得同类忍;智生起时,当时将获得同类智。当时得到的同类忍或同类智,都是还未产生的未来法。有部宗认为:见道会获得同类智和不同类智两种。见道时所得到的同类智是指什么呢?比如依靠未至定或者四禅获得见道,在生起苦法智时,当时只能修持同类的未来的苦法智,不能修持其他智,也不能修持忍。这就是有部宗的观点。
有部宗的有些观点,只要把他的说法弄明白就可以了,除此以外,找到一种合理性也很困难……
这里说,见道生起来忍和智的时候,也会随之产生同类忍和同类智。“彼等一切未来得”,这种同类忍和同类智实际是未生的未来法,还没有产生的一种法的得绳现在得到了。这是他们的一种说法。
还有不同类智——“三类智兼世俗智”,得到见道时,苦谛、集谛、灭谛当中,可以得到苦类智、集类智和灭类智,这三种类智结束时获得世俗智,这里称为现证边。因为类智是见道中圣谛最高的境界,不管苦类智、集类智还是灭类智,在现证当中是最高的、最末尾的,而世俗智由现证之末尾所生,所以叫做现证边。按照有部宗的观点,类智是无漏法,最后产生的世俗智是有漏法,有漏和无漏是不同类的,所以是不同类智。
“彼即不生之有法”,他们认为:世俗智是不生之法。永远也不会产生,只不过是当时有一种得绳。
这里所说的世俗智,依靠什么地而产生呢?“依于自地及下地”,依于见道之地可以产生自地与下地的世俗智,比如依靠未至定获得见道时,未至定和下面欲界的地可以产生世俗智,但第一禅、二禅等上地当中不能产生。
“灭边所生末念住”,苦集灭三个边的世俗智是存在的,那这些智分别属于哪一念住呢?“灭边”,指灭谛类智最后产生的世俗智,属于最后的末念住——四念住中最后的法念住。其他两种世俗智属于四念住。
“具自谛相由勤生”,这一句也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前面所讲三种世俗智的行相是什么?二是世俗智是俱生的还是加行而生?三种世俗智具有各自谛的无常等行相,通过勤作产生而非俱生。
这个颂词讲到得见道,忍生起时,当时将获得同类忍;智生起时,当时将获得同类智;以及苦集灭谛的三种类智后面产生三种世俗智。这三种世俗智属于不生法,依于见道之地可以产生自地及下地的世俗智;灭类智边所生的世俗智只能缘法念住,而其他世俗智可以缘四念住;还有世俗智的行相和产生方式。主要说明这几个问题,下面一一进行分析。
若问:见道时获得几智呢?
在见道十五刹那中,无论生起无间道的忍,还是解脱道的智,当时都将获得所生忍、智的同类或同所缘的未来法,也就是说,它是未生之有法,而不是已生之有法——就像中观所分析的一样,已经产生还要获得,就需要再次产生,这样就会有生起众多见道的过失。比如已经获得了苦法智,这时再产生一个苦法智,又重新获得见道,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只有一次见道的机会,之后马上进入修道,不可能再次获得。所以,有部宗认为,所得之智,应该以同类智的未生法方式出现。
那么,见道不同类的智永远不会获得吗?
也并不是这样。见道中,苦集灭谛的三类智——缘上界时,断除苦集灭三种所断的三种智,道类智不包括其中,原因下面会讲,由于究竟现观了彼谛,因而也获得前所未有的殊胜世俗智。比如获得集类智时,在集类智末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世俗智;获得灭类智时,在灭类智末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世俗智。
首先要知道,三个类智是可以得到世俗智的,这个问题一定要清楚,不然下面一直分析世俗智。因为在十智当中,见道生起智的时候,当时不会获得不同类的他心智、尽智、无生智等其他智,只有三个类智后面获得世俗智。见道得几智当中,主要分析这几个问题。
前面讲了,法智只会产生同类法智的未生法,而类智还会产生异类智——世俗智。之所以在一切法智位,不得非同类的智,是由于当时尚未究竟证悟圣谛的缘故。为什么异类智在法智时没有呢?原因是这样的,当时圣谛还未圆满,因为法智时只能将欲界的圣谛圆满,色界无色界的圣谛还未圆满,缘上二界的智慧还未产生。所以,圣谛没有究竟的缘故,异类智也不会产生。
正是因为三谛每一谛最终证悟后才获得,故而世俗智是由现证之末尾所生,所以得名为现证边。现证边的说法,不仅《小乘阿毗达磨》有,在《大乘阿毗达磨》中也有,异类智是可以产生的。大乘和小乘《阿毗达磨》的很多名词和说法,基本上相同,但有些说法的含义是不同的。比如这里讲到的不生法——永远不会产生的法,本论认为该法的一种得绳在现在存在。但是《大乘阿毗达磨》里面说,见道的不生法,只是见道未产生,在修道等高层可以产生,所以并不是永远不生,只是暂时不生。再比如修道的有些不生法,其实在无学道可以产生。
有部宗认为,苦谛、集谛、灭谛的类智属于入定的智,其出定以后产生世俗智,但只是它的得绳,因为世俗智是不生法,不会现前。而唯识宗以上大乘认为:当菩萨获得见道类智的时候是入定智慧,在出定时,就像中观应成派所讲的一样,是如幻如梦的显现,这叫做世俗智,所以它不一定是不生法。
实际上有些道理,《大乘阿毗达磨》解释得很清楚:四种智慧当中,世俗智属于后得位,不是见道时得到,而是修道时得到,意思是什么呢?当菩萨得到见道入于根本慧定时,会入于苦集灭的类智当中,当他出定时,世俗的各种各样如梦如幻的显现是有的,这种世俗智可以说是不同类的。因为入定智慧是清净的,而出定时是各种不清净的显现,这时异类智可以产生。因此,按照大乘的方式来解释不是那么困难。
《俱舍论》,有时就像现在的唯物主义判断世界一样,对众生的各种显现进行判断的话,众说纷纭,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真正究竟的观点,得不出一个完整的结论。所以,有部宗的有些观点,所谓的得绳、不生法……这些讲起来的时候,表面上看来有道理,实际上经不起真正的考证和观察。
所以在这里,需要清楚现证边的说法,不生法、异类智的产生,《大乘阿毗达磨》在讲见道时都有。但是就像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说:名词相同,意义却有天壤之别。比如小乘所说的离戏、空性和大乘所说的离戏、空性有很大差别,《大乘阿毗达磨》说的不生法、现证边和异类智等,与《小乘阿毗达磨》所讲的文字基本相同,但从意义上有很大差别。
那么,现证之末尾所生的世俗智均能现前吗?
有部宗认为:这种世俗智不能现前。由于它完全是指不生之有法,因此并非任何时候都现前,然而当时得绳已经出现,故称为得。圣者得到类智时,世俗智的得绳可以现前。但按照《大乘阿毗达磨》来讲,比如正在见道十五刹那入定的时候,世俗智不一定现前;修道时,也即十五刹那以后出定时可以显现,但这并不是不生之法,只不过是暂时的说法而已。
苦集灭三个类智的时候,会产生三个世俗智,为什么道类智不产生呢?因为道谛无有现证之边,也不能修一切道之故。《俱舍论大疏》里面说:道是无边的,比如圣道当中有声闻道、缘觉道、佛道,声闻道当中也有一来、不来等,还有离贪者和非离贪者……在一个人的相续中,不可能圆满全部的道;道是无边之故,没有现证之边;现证之边没有的缘故,世俗智不能产生。
有人说:这样一来,苦集边所生的世俗智也不存在,因为不能了知一切苦、不能断除一切集之故。原因是整个众生无边无际,每一位众生的苦全部断掉是不可能的,每一位众生的苦的来源,就是业和烦恼——集谛,对此一一了知也非常困难,这也是无法实现的事情。这样一来,你们所说集边所生的现证边和苦边所生的现证边也是不合理的,无边之故。
有些人站出来跟他辩论——个别辅导员在讲的时候,下面的人可以站起来与他辩论,这是格鲁派的一种传统。这里也是,有部宗很恭敬地建立宗派的时候,有人站起来辩论。学院这边也有辩论,我们刚下课,喇嘛就开始在经堂里面辩论。但是下面特别多人站起来辩论的话,辅导员的辅导一直不能圆满。我觉得有些问题还是辅导完后再辩论,不然一直不让讲完,可能很麻烦。但格鲁派是这样的,一天当中就在一个句子上开始辩论,可能堪布讲的时候不行,下面辅导的时候应该可以。所以说,你们暂时不用这样辩论,你们连真正辩论的动作可能都不知道……
这里提出这个问题:既然道无边的缘故,不能安立世俗智,同样,集类智和苦类智末尾也不应该生起世俗智。
下面有部宗回答:这是不同的,原因是自相续的一切集能予以断除,而自相续的一切道却不能修行。比如所有声闻道、缘觉道,全部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圆满,这是不可能的,但在一个人的相续当中,转生轮回的业和烦恼可以全部断除。
《大乘阿毗达磨》里面,道类智的后面有没有世俗智呢?以后方便的话,大家可以看一看。那天我们已经发了《大乘阿毗达磨》,很多人刚开始的时候翻一两页,现在已经让《大乘阿毗达磨》“入定”几个月了,让它一直“睡”……会不会对它的“身体”不好?还是应该看看,与《小乘阿毗达磨》之间的说法比较一下。如果是道类智,《大乘阿毗达磨》应该从无漏道来讲,不会有现证边,其他三个类智应该有现证边或者世俗智。
这以上已经讲了现证边即世俗智是怎样产生的,下面讲依于何地。
世俗智依于何地而获得呢?依于见道任何地,均得自地与下地的世俗智,例如,若依于未至定而获得见道,则获得未至定自地以及欲界所摄的世俗智。如果依靠二禅正禅,那么二禅正禅以及欲界、一禅未至定、一禅粗分正禅和一禅殊胜正禅的世俗智都能获得,但不能获得三禅或四禅的世俗智。
那么,现证之边所生的世俗智属于四念住中的哪一个呢?
在《俱舍论》当中,三十七道品里面其他的四正断、四神足都没有分析,只分析第一个四念住,为什么?我想是有点累吧……你看三十七道品那么多,一个一个地分析,可能世亲论师觉得有点累,就把三十七道品里面的四念住代表性地分析一下。
灭谛边所生的世俗智,属于最后的法念住,因为它缘的灭谛唯是法之故。而苦集谛所生的世俗智,则是四念住,比如身体是不净的,感受是苦的,心念住——观心是无常的,法是无我的,集谛类智后面所产生的世俗智,缘四念住都可以;苦谛后面所产生的世俗智,也可以缘四念住。
苦谛、集谛、灭谛所生的这三个世俗智,都具有各自谛的无常等行相,比如苦谛所生的现证边即世俗智,有无常、无我等四行相;集谛也有因、缘等四行相,因此具足各自的行相。所缘同样是各自的圣谛。这些世俗智通过加行勤作所生,并不是俱生的,原因是依靠修习见道的力量而得。
这是见道时获得几智方面的一些分析。总而言之,前面只是分析十智当中的法智、类智、世俗智,也涉及了苦集灭道四智。其他智在见道时,比如无生智、尽智都是得不到的,因为是有学道的缘故。他心智在这里没有提到。
那么,修道时得几种智呢?
丙二、修道得几智:
十六刹那具贪者,得六离欲贪得七,
彼上具贪修道中,悉皆获得七种智,
胜伏七地得神通,堪达法证不动法,
轮番修之无间道,上八解脱道亦尔。
一般有部宗认为:第十六刹那是修道的开始。第十六刹那时,获得修道者有两种补特伽罗,即离贪者和具贪者。如果是具贪者,可以获得六种智;如果是离贪者,则会获得七种智。下面会一一进行宣说。
“彼上具贪修道中,悉皆获得七种智”,十六刹那之上的具贪修道者,在四道中都获得七种智;胜伏四静虑与前三无色界七地之六十三无间道时,得七智;有学道者在得前五通之无间道时,得七智;堪达法阿罗汉,通过炼根到达不动法阿罗汉的无间道时,也会获得七种智。轮番修有漏无漏静虑者住于无间道时,会获得七种智。“上八解脱道”就是最上面有顶的前八解脱道,不管住于哪一个,都会获得七种智。
这个颂词里面,只有第一种得六种智,其他全部得七种智。具体得的方式,应该是需要广说的,但《自释》和《俱舍论大疏》当中并没有广说,直接把得哪些智简单作了介绍。
若问:修道得几智呢?
具欲贪住于十六刹那道类智时,获得四谛智、法智与类智此六智。道类智是修道的开端,实际是道智与类智二者的本体,此二智由现在而得,其余四智唯由未来而得,也即未生的未来法现在已存在得绳。这是第一种情况,也就是十六刹那的具贪者,得六种智,其中两种智现在得,四种智是未来得。
不管现在得还是未来得,都可以叫做得。比如未来得佛果或者现在得佛果,都可以这样说。按照有部宗的观点,有时候对未来能得到的法叫未来得,有时候对未来得不到的法也叫未得,这就是有部宗的说法。
这里为什么只能得六个,而不得世俗智,原因是什么呢?前面讲了,在修道时,不会获得现证道谛边所生的世俗智,除此之外的世俗智得到的理由不存在,即获得世俗智的理由,在任何经典和论典当中是举不出来的。之所以不得现证道谛边所生的世俗智,是因为有部宗认为道谛无有现证边。
不得他心智,是由于是具贪者的缘故。没有离开贪欲,不可能获得四禅正行,因此得不到他心智的神通。一般来讲,通过修行得到他心智,前提是一定要先获得色界禅定正行,否则,他心智肯定得不到。但是像饿鬼等业力现前时,也有获得他心智的情况。有些刚学佛的人经常说:“我有他心智,你想的我都知道……”经常说这些。但是学佛稍微有点深入就会知道,所谓的说神通其实是不如法的,自己的心就不会再攀缘这些。
不得尽智与无生智,是因为得者位于有学道。
这是第一种情况。其他得七智的情况当中,尽智和无生智经常得不到,有时候是他心智得不到,有时候是世俗智得不到,原因与第一种情况相同,所以下面没必要一一重复。
第十六刹那离欲贪者,在具贪者所得智的基础上,再加上他心智,共获得七智,不得世俗智、尽智与无生智的理由如前。因为是离贪者,他心智是可以得到的,因为欲界贪已经没有,而获得了四禅正行,他心通可以获得。
法王有一次在课堂上批评:你们到底有没有神通……《俱舍论》所说他心智等神通的禅定因有没有?如果没有四禅,整天说这个死人在哪里、那个活人在哪里……显然带有妄语的成分。因此这里的有些人,虽然开许说神通,但是不要受沙弥尼戒或沙弥戒,原因就是有漏的神通可能会出差错。另外,有一次课堂上,要接近开一个法会的时候,上师老人家对某些特殊开许说神通的人,也是说:你们可能没有得他心通,因为没有得禅定。为什么你们没有得禅定呢?因为听说你们睡觉太厉害了……
第十六刹那之上,具欲贪者在修道之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与胜进道,均获得法智、类智、四谛智与世俗智七智。没有他心智,具贪的缘故,没有其他无生智等也应该清楚的。
胜伏四静虑与前三无色界,此七地的六十三无间道时,也各自获得刚刚说的七智。一般有部宗认为:不管哪一个无间道,都没有他心智。这也是《俱舍论》的一种观点。所以,除他心智、无生智、尽智以外,其他七种智都可以得到。
得七智,前面十六刹那离欲贪者是第一种;第十六刹那之上具欲贪者在修道之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与胜进道,是第二种;胜伏四静虑与前三无色界七地之六十三无间道者,是第三种。已经讲了三种情况。
第四种情况,有学道者在获得前五种神通的无间道时,同样得到前面的七智。
第五种情况,堪达法罗汉,在得证不动法罗汉的无间道中,获得法智、类智、四谛智与尽智七智。因为堪达法阿罗汉是钝根者,尽智可以得到,无生智没有得到。
有学道者轮番修有漏无漏静虑的无间道,也获得刚刚所说的法智等前六智与世俗智这七智。这是第六种情况。
第七种情况,能胜伏七地之上有顶的前八解脱道——有顶最后的第九解脱道没有包括,也获得法智、类智、四谛智及他心智此七智,世俗智、尽智和无生智没有得到。
总的来讲,有七种不同的补特伽罗,每一种都获得七种智慧,只是在分类方面稍微有点不同,但也不是特别难懂,自己应该可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