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讲解·第142课
下面我所宣讲的是《俱舍论》第七品当中的十智。可能再讲三天就是功德的部分,之后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之前觉得十种智非常难,但现在看来,好像也不是特别难……你们应该也有同感。不过首先吓唬吓唬你们可能好一点,大家会特别关注——可能这个内容会听不懂,一定要注意。现在讲了那么多天,基本上可以接受吧,看起来还是随眠品真的有点难……
法道类智各缘九,苦集智境各为二,
四智对境乃十智,灭智所缘非为智。
这里讲每一个智有多少智作为对境。《俱舍论》的有些分析方法很有意思……从对境来讲,每一个智有多少智作为对境?
法智、道智、类智这三个,所缘对境的数量相同,各缘九个智;苦智和集智的对境分别是两个;世俗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的对境是十智;灭智的所缘非为智,它的对境是抉择灭。
既然说智可以是能取,作为其他智的对境时又叫做所取,那么,多少智成为十智何者的对境呢?
法智的所缘是九智——法智和类智互相不能了知,除类智之外的九种智都可以作为对境,原因是道法智缘不包括类智的无漏他心智和其余无漏七智,苦法智与集法智缘世俗智与有漏他心智。
道智的对境是一切无漏智,因此缘世俗智以外的九智。前面分析的时候,十智当中,只有世俗智是有漏的,其他智全部是无漏的——法智、类智可以在无漏道里包括,四谛智以及尽智、无生智也可以,他心智当中的无漏部分可以作为道智的对境。世俗智完全是有漏法,不能作为道智的对境。因此道智可以缘九智。
类智的对境唯一是上界的谛,因而是除法智外的其余九智。类智和法智互相不能成为所缘,因此类智缘上界的谛时,除法智以外其他九智都可以缘。
法智、道智、类智尽管所缘对境有点差别,比如法智不缘类智,道智不缘世俗智,类智不缘法智,但从数量来讲,都是缘九种智。
“苦集智境各为二”,苦智与集智的对境是有漏法,它的对治完全是缘世俗蕴来观,因而缘世俗智与有漏他心智两种。无漏的他心智不是苦智、集智的对境,其他灭智、道智、类智、法智、无生智和尽智,全部作为苦智和集智的对境是不现实的。所以说,其他智不是它们的对境,只有世俗智和有漏他心智作为苦智和集智的对境。
世俗智、他心智、尽智与无生智此四智的对境,可以是十智,其原因:
世俗智的对境是一切法。比如在闻思过程中,把十种智全部作为对境——挼来挼去,有些人这样说的:你实在不懂,就挼来挼去……所以我们一直分析、研究、剖析这十种智。不管你得没得到什么境界,实际上,十种智作为世俗智的对境都是可以的。
无漏他心智的对境也是九智,有漏他心智也可以了知世俗智与其余有漏他心智,所以,十种智都可以成为他心智的对境。当然境界可能高一点的,比如阿罗汉相续中的尽智和无生智,一般的他心智要了知有点困难;有漏智可以通过有漏他心智了知,有漏他心智知道无漏智是不可能的事情……
看起来无漏智应该缘有漏智——缘下面应该可以吧?可不可以?无漏他心智缘有漏他心智,可以吗?无漏他心智缘有漏他心智——不可以!对!应该这样分析!讲《俱舍论》的时候,心要专注!心专注的时候,耳朵也会竖起来了。心不专注的时候,耳朵就像“猪耳朵”一样,慢慢慢慢就不行了。如果耳朵比较软,说明在打瞌睡——看看自己的耳朵,一个人开始在摸自己的耳朵……
尽智与无生智是四谛智的本性,因此,十种智都可以包括。比如,道智里面,所谓的无漏智是包括的;其他集智和苦智里面,世俗智可以包括。尽智和无生智如果通达,四谛就可以通达,十智也已经通达了。
只有灭智的对境不是任何智,这是由于它唯一缘解脱的抉择灭,而抉择灭不属于智的范畴。
下面是另一种分析方法,整个万法可以包括在十法中,用十智缘十法时,有多少法可以作为十智的所缘呢?
十法对应三界法,无漏无为各有二。
佛经当中讲到十种法,是指哪些呢?这十种法,可以对应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法以及无漏法,再加上无为法,共有五种法;每一法又分二,比如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法、无漏法,每一个又分为相应和不相应两种;最后的无为法,分善和无记两种。
一切所知法分为十种。“万法”和“所知”,讲障碍的时候,所知障不是万法障的意思,但一般讲到对境的时候,“一切所知”和“一切万法”是一个意思。
接下来对应一下,这十种法到底成为几智的对境。那么,十种法到底是指哪些呢?总的来讲,所有法可以包括在有为法和无为法里面,其中有为法分三界法与无漏法,此四者每一法都有相应与非相应两种;无为法也各分善法与无记法两种。
欲界的相应法——心和心所,不相应法——除心和心所以外的其他法;色界的相应法和不相应法,与欲界没有差别;无色界的相应法——心和心所,不相应法——命根等。无漏法也可以分相应和不相应,相应法指无漏的心心所;不相应法,如无漏戒律。
因此,有漏法分三界的相应法和不相应法,再加上无漏的相应法和不相应法,共有八个。另外还有无为法,可以分为善法和无记法,其中善法是指抉择灭,小乘一直认为抉择灭属于善法;无为无记法,如前面所讲的虚空,既是无为法也是无记法。所以,所知万法共有十种法。
下面的颂词在藏文中是没有的,可能是不是当时译师漏翻译了还是怎么的?但是《自释》和很多《俱舍论》的注释中都讲到了这部分内容,所以将唐玄奘的译文摘录在这里。
俗缘十法五,类七苦集六,
灭缘一道二,他心智缘三,
尽无生各九。
那么它们是如何对应呢?
世俗智的对境是所有的十法。
法智的对境,是欲界的心和心所等相应法,以及戒律等非相应法;色界和无色界的相应法与非相应法,不是法智的对境,因为法智不能缘上界;无漏有为法当中,相应与非相应二法,都可以成为法智的所缘,因为道法智的对境是无漏法,所以,缘无漏的相应法也可以,缘无漏戒等非相应法也可以;灭法智缘的是抉择灭,即无为善法,无为无记法是没有缘的。因此,法智的对境共五种。
类智的对境,是上两界的有为相应法、有为非相应法,以及无漏相应法、无漏非相应法,再加上无为善法,共七种。类智和法智的对境只是界不同而已,实际没什么差别,上二界的数目多了一点,因为色界和无色界的数目是分开计算的。总共有七种所缘的法。
苦智与集智的对境是三界的六法。苦智、集智只能缘三界的有为有漏法,无为法和无漏法对苦智、集智来说,不能安立为所缘,因此只有三界的相应法和不相应法,总共有六法。
灭智的对境唯一是无为善法抉择灭,除此以外的其他九法都不缘。
道智的对境是两种无漏有为法,不缘无为法。
他心智的对境是欲界相应法、色界相应法与无漏相应法三种。由于他心智不能越界,故不能缘无色界的相应法。它不缘非相应法。
尽智与无生智二者的对境,则是不包括无为无记法在内的九法。对于虚空等无为无记法,尽智和无生智不会缘,除此以外,其他法都可以。这是由于此等智的所缘境即是此等所知的缘故。
这个颂词在藏文中没有,所以把唐玄奘的译文放在这里,不然好像藏文的解释也连接不上。其他不同的地方也比较多,有时候两种译本有必要结合在一起……我这次翻译《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的时候,该论所引用的《中论》颂词,基本上以鸠摩罗什的译文为主,有些不同的地方,会把原译文标出来。但是《俱舍论》不同的地方太多了,有时候全部标出来也有点困难。这里比较特殊,可能翻译成藏文的时候遗漏了,所以在这里加上。
世俗智除自群体,以外他法知无我。
那么,一个智能不能同时了知一切法呢?一个智慧不可以同时了知一切法,但一个智慧两个刹那了知一切法是可以的,就像世俗智,除了自己和自己群体以外的其他法,第一刹那可以了知为无我;第二刹那了知自己及自之群体中存在的法为无我。
用中观理观察的时候,也知道一切万法是无我的。按照小乘观点,第一刹那当中,自相续的法,即自己与自之群体中存在的法不能了知以外,其他法是可以的。
那么,有一智同时了知一切法的吗?
同一个时间了知一切法的情况是没有的。因为了知最广大对境的是闻思所生的世俗智,它也是第一刹那了知自己及自之群体以外的其余一切法。也就是说,用自己的世俗智第一刹那知道外面的所有法,但自相续的心和心所以及自群体中的俱有法等是不知道的,因为观一切法无我时,了知其他一切法无我,但是对自己没办法观,因为有部宗不承认自证。
什么叫自证呢?自己明明清清地知道自己。我们经常说:人有自知之明。这种自证他们是不承认的,因此,有部宗叫做无相派——没有行相的宗派。他们认为,在第一刹那了知外境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和自己群体中所存在的这些法,第二刹那将自己的心作为对境,通过回忆的方式才知道。宁玛巴或者承认自证的中观宗派认为,第一刹那的时候,包括自己在内的万法全部知道,对于外境了知为无我,自心也了知为无我。但是,有部宗不承认这一点。
因此,一般建立名言的时候,麦彭仁波切再三说过:不承认自证的有部宗等无相派不合理:如果要建立名言,经部宗的观点非常合理,经部宗也叫做有相派,承认自证,他们的观点极其合理。
观一切法无我时,第一刹那了知其他一切法无我,而不是了知与自己共存的一切法,原因是自己对自己起作用显然是矛盾的。本来佛经中说,灯火不能照亮自己,否则会有黑暗遮障自己的过失,宝剑不能割自己……《澄清宝珠论》里面讲过轻健者,什么是轻健者呢?就是会轻功的人,身体练得特别好。但这种轻健者的身体再怎么灵巧,也不可能自己骑自己。所以佛经中说,轻健者自己骑在自己的肩上是不可能的。根据佛经中所讲到的教证,有部宗认为:同样道理,自己的心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心。他们自己是这样理解的,但这样直接理解不太合理,佛经是有密意的。麦彭仁波切在其他论典中说:佛经中的比喻是针对唯识宗承认实有自证而言的,如果承认一个实有的自证,自己知道自己会有诸如此类的过失,但在无实的名言中,自己的心知道自己的心根本不会有这些过失。下面讲《中论》的时候,也会讲到这方面的内容。
对有部宗来说,自己知道自己是矛盾的,并且因为自己与自之群体中存在的法过于接近,所以无法了知自之群体中存在的法,就像自己的眼根与自己特别接近,所以看不见眼根到底什么样。第二刹那以后,才能衡量前者本身与自群体中存在的法。经中也说“无有一智知一切”。有部宗认为佛经的密意也是这样,因为没有一个智可以同时知道一切,所以第一刹那不可能知道,第二刹那才可以知道自己与自之群体中存在的法。
甲三、具智之理:
无漏第一刹那时,具贪者唯具一智,
第二刹那具三智,此后四刹各增一。
住于十六刹那中的不同刹那时,相续中具有多少智?主要分析这个问题。这里说:无漏十六刹那当中,第一刹那即苦法忍,已入见道,但还未真正获得苦法智,这时如果是一位具贪者,只有一种智——世俗智;如果是离贪者,还会具足他心智。具贪者,在第二刹那时,具有世俗智、法智与苦智三种智。此后的第四刹那、第六刹那、第十刹那和第十四刹那,依次增加一个智。
若问:任何补特伽罗具有几智呢?
尚未离欲贪的凡夫,只具有世俗智一智。
我想在座的人可能有些是圣者,有些是凡夫。前面讲了这么长时间的十种智,如果我是一个尚未离欲贪的凡夫,只具足一种智,多可怜——因为还未离贪、四谛行相还未通达,所以法智和类智不可能具足,苦集灭道四种智不可能有,尽智和无生智更不用说了;无漏他心智也是没有的,有漏他心智现在也没有。因此只有一个世俗智……即便是世俗智,有些人可能也不是特别好,经常用不上——背书用不上,看书也用不上,只能用在吃饭方面,分析菜价可以的,这个多少钱、那个多少钱,现在已经涨价了,一斤米是多少多少……世俗智比较不错,很尖锐。有些人只有“吵架的智慧”,除了这个以外没有别的智。
离贪凡夫因为通过世间道修行,自相续已经获得有漏的神通,因此具足世俗智与他心智。
圣者无漏第一刹那,也即住于苦法忍位时,如若是具贪者,则只具有世俗智,因为无漏的九种智慧还未得到,在这一点上跟普通凡夫无有差别。“上师您老人家跟我们一模一样,您不要太傲慢了。”有个人这样讲的。所以,你这个具贪者跟我们一模一样的,其他九种智慧还没有,不要太傲慢了……因为前文中已明确说过“无漏诸忍非为智”,虽然忍是无漏法,但还不是智,所以这时候只有一个世俗智。
在第二刹那苦法智位时,圣者具有世俗智、对治欲界烦恼的法智与四谛智中的苦智三者。
这以后的四刹那依次递增一智,即第四刹那——苦类智位,具有世俗智、法智、苦智与类智此四智;第六刹那集法智位,具有前四智加上集智此五智;第十刹那灭法智位,具有前五智加灭智此六智;第十四刹那道法智位,具足七智——前六智加道智。
住于无漏第一刹那,如果是非具贪者,则具有世俗智与他心智。其余均可依此类推,也即在具贪者所具智上各加一他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