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讲解·第139课
今天开始学习第七分别智品,希望大家在开头的时候,就应该认真地看。这里面主要讲十种智,一开始不明白它的分类,到下面就不好分析——首先如果“乘飞机”,以后每天“乘飞机”,这样可能会有点困难。我们起码要在金刚萨埵法会之前讲五六天,之后也可能讲六七天……将近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当中,一直“乘飞机”……以前没有坐过飞机的人,都是很想坐飞机,但是坐飞机时间长了也生厌烦心。
《俱舍论》的道理是这样的,每一章、每一节,首先第一个问题通达之后,后面的很多问题与前面互相有关联,所以前面的问题明白之后,后面也不难通达。基本上一品当中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最开头把一些名词和分类搞清楚,对所宣说的目的和目标基本上都能分清楚。我自己感觉前面讲随眠品的时候,当然还是比较难的——很多人认为《俱舍论》的随眠品是最难的,但我觉得到了分别智品中间的时候,根本分不清楚,好像跟随眠品没多大差别一样。不过把前面每一个智慧的法相,到底执著什么,是哪一个类别……这些都搞清楚的话,这一品比较简单。后面就只讲六种神通、二种智慧等等,比较简单。如果前面的分类不清楚——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里面,好几次举一个比喻,就像“巴瓦匝草”一样,一直混乱不清,根本分不清楚,我们的智慧也变成这样,对里面的很多分类恐怕有点困难。
有些人觉得:现在我已经没希望了,《俱舍论》已经“乘飞机”半年了,现在再补上也是永远没办法弥补的。这样自己打击自己也没有必要。很多金刚道友,比如在第六品、第五品当中没有好好地学习,现在第七品开始,实际上这一品如果掌握得很清楚,也不是很困难。反正你在早上这么长的时间当中,要坐在这里听课,这时候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好一点。你光是坐着,然后一直想:现在没什么希望了,只是传承不能断,就这样坐下去吧,反正就是这样。人生就是迷迷糊糊的,就像一场梦……下面开始唱“金刚歌”。这样实在是没什么必要。
第七分别智品分五:一、智之基;二、智之自性;三、具智之理;四、得智之理;五、智所摄之功德。
甲一、智之基:
这里讲到智慧与忍之间的差别、与见的差别……主要讲几个差别。
无漏诸忍非为智,尽智无生智非见,
此外圣慧为二者,余为智六亦为见。
《大毗婆沙论》《阿毗达磨七论》当中,有时候讲忍,有时候讲智,有时候讲见……到底哪些是智不是忍,哪些是见不是智?这些分类有什么差别呢?我们自己有时候可能分不清楚,有时候说智,有时候说见,有时候说忍,到底智和见之间有什么差别?智和忍之间有什么差别?
“无漏诸忍非为智”,无漏的忍不是智,因为见道时,缘整个三界的四谛有八个忍——欲界四法忍、色界有四类忍,三界当中有八忍,实际全部是圣者无漏慧,但这些不是智,因为是无间道所摄,智应该是解脱道所摄。所谓的忍,其实是一种慧心所,为什么叫忍呢?因为对违品能断除、能堪忍、能忍耐,虽然本体是慧心所,但它不是决断性的,不是智。
“尽智无生智非见”,最后智到达最究竟无学果位的时候,从烦恼灭尽和烦恼不生的角度来讲,可以说是尽智和无生智两种智慧。或者说,对苦集灭道,经了知苦谛、断除集谛、现前灭谛、修行道谛的角度来讲是尽智;再也没有产生、空性角度来讲是无生智。总而言之,无生智和尽智是智,但不是见。因为这里的见有希求的心,是断定对境的计度分别。《俱舍论大疏》中安立所谓的见,即还要继续希求最高的、无上的境界,能够断定对境的计度分别。尽智和无生智虽然具足决断的能力,但已经是最高的境界,再没有可以希求的了,因此,此二智属于智的范畴,不属于见。
前面讲了是忍不是智、是智不是见两种情况。“此外圣慧为二者”,上述两种情况以外,圣者相续中的无漏慧,既是见又是智,比如尽智和无生智还未得到的一来果和无来果圣者相续中,他的有些类智或法智,应该可以说,既是见也是智。“余为智”,除此以外其他凡夫人的有漏慧是智,是一种觉知的意思。
“余为智”,有些《俱舍论注疏》里面说,这是总说。“六亦为见”,下面也是见,前面所讲的坏聚见、边执见等五见,再加上世间正见,总共有六种见,不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见。所以,这里面“智”的范围相当广,既包括有学道圣者相续中的类智和法智,又包括佛陀、阿罗汉相续中的尽智和无生智,还有凡夫相续中的坏聚见等,他们也认为是一种智,因为具有决断怀疑的能力。
对于智,有时候为什么不好分呢?“智”,有时候以圣者相续中的智慧来判断,有时候以一般凡夫相续中的智慧来判断。这样一来,众生的分别念非常多,如同分别念那样,智慧也有那么多。而智慧的种类,总共可以包括在十种智当中。
在这里讲了智与忍、智与见、既是智又是见的几种类别。
若问:前面讲了法忍、类忍等,比如讲四谛的忍,有缘欲界和上二界的忍,同时也讲了正见——前面讲八正道的时候,讲了正见。有些论师说在《大毗婆沙论》和《阿毗达磨七论》——《入智论》等其他论当中,或者在佛经当中,既讲了忍,又讲了智和见。那么,有是忍不是智、是正智而不是正见的情况吗?
是有的。无垢见道的八种忍——缘欲界四谛的四种法忍和缘上界四谛的四种类忍,均不是决定自境的智,因为在获得忍时尚未断除取自境的怀疑——并未远离其所断,“怀疑”指所断,这时还没有完全断掉烦恼。所以,忍不具足真正智慧的能力,而是未断除取自境之怀疑的无间道。为什么不是智呢?因为无间道还没有断除自己对境的怀疑,比如缘苦谛的对境所断,在无间道时没有完全离开,这是在法忍的时候。当到法智的时候,怀疑已经断除,这时相当于解脱道,而在解脱道时安立为智。因此,忍不能安立为智的原因就在这里。
以上讲到无漏忍非为智的原因。不管欲界或者色界、无色界,以十六刹那观察的时候,在忍时并未完全离开自己对境的所有怀疑,这里的怀疑实际是指所有的所断。有时候学习《俱舍论》应该有一种灵活性,学习的时候灵活理解,比如这里所说的“怀疑”不仅是怀疑,实际包括所有所断。昨天讲远离贪心生起厌离的时候,那时的贪也不仅是贪嗔痴的贪,实际上也是指包括贪在内的所断。所以,有时候怀疑不仅仅是五根本烦恼中的怀疑,在这里也指所断。
尽智与无生智不是正见,因为它们不是真实断定对境的计度分别。如果是见,一定是断定对境的计度分别。在讲《大幻化网》和中观的时候讲过,见解是一种断定性的计度分别心,比如因果正见——认为因果肯定存在,在相续中有一种断定的计度分别念;或者,中观的见解是空性见,有一种断定的计度分别念。尽智和无生智实际在缘四谛的过程中,是从到达最究竟的一种智慧角度安立的,虽然是智,但不是见,为什么呢?因为尽智与无生智只是分别所作,指了知苦谛、断除集谛、现前灭谛、修行道谛,与无所作的智慧——苦谛亦无所知、集谛亦无所断、灭谛亦无所现、道谛亦无所修。尽智和无生智只是分别所作与无所作的智慧。
当然,按照小乘来讲,佛的尽智和无生智也是有分别的一种智慧。但这里,比如所作,了知苦谛、断除集谛、现前灭谛、修行道谛,这是已经分别了知,从完全能起作用的角度来讲称为尽智;而苦谛无有可了知的、集谛无有可断的、灭谛无有可现前的、道谛也无有可修的,最后佛陀或者阿罗汉到达这种境界时的智慧,叫做无生智。
无生智和尽智,按照《俱舍论大疏》的概念来理解好一点。什么叫无生智呢?缘四谛到达究竟的时候,起到了知苦谛等作用的智慧,叫做尽智,因为三界中四谛的本体必须通过这种智慧来了解;而无生智就是要知道,这一切都无有可作,就像中观所说的空性一样,四谛都不成立——《中观根本慧论》中专门讲到四谛不成立。
除这两者以外的圣者无漏慧,也就是从苦法智至道类智之间,总共八种智——缘欲界的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和道法智,以及缘上二界的苦类智到道类智之间,既是智又是正见,因为它们是断定真实对境的智慧。
除圣者无漏慧以外,其他凡夫的有漏慧是智,因为它是一种觉知。颂词中说“余为智”,“余”是指除圣者以外,凡夫相续中的有漏慧,比如对因果有深信不疑的见解,这也是一种智。坏聚见等五见与世间正见共六种,不仅是智也是见。这里,清净见和不清净见都已经包括了。智的范围相当广,上至佛陀、阿罗汉相续中的尽智和无生智,下至凡夫众生的邪见,都包括在智当中。
甲二(智之自性)分五:一、概述及对境;二、分类及差别;三、定数及对治之差别;四、相之差别;五、法之差别。
乙一、概述及对境:
智分有漏与无漏,有漏谓初世俗智。
无漏分二法类智,俗智对境为一切,
法智缘欲苦谛等,类智行境上苦等。
这个颂词比较简单。这里说本来智慧分十种,但若概括起来,智慧分无漏智慧和有漏智慧两种,有漏的智慧叫做世俗智,无漏的智慧分为法智和类智,这是从本体来讲。世俗智的对境是一切法,有为法和无为法全部包括。法智的对境,缘欲界的苦以及“等”字所包括的集、灭、道其他三谛;类智的对境,是上界的苦集灭道四谛。
经中说“智有法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与无生智十种”。对于这十种智一定要记住,闭起眼睛也应该知道每一个智的法相……这十种智,我觉得好记,怎么记呢?总的是法智和类智,中间有世俗智和他心智,法智和类智再详细用四谛来分,也就是苦智、集智等四智,再加上无学地的尽智和无生智。我们在读物理、化学或者数学里面的公式之类的时候,很多人特别有兴趣,也很聪明……以前也记过无数次这些学问,但是这些对解脱和涅槃没有一点意义。所以我想,应该记住佛陀甚深智慧中流露出来的、对今生来世都有利益的金刚语。十种智记住以后,每一个智到底是有漏法还是无漏法,它的对境是什么、行相是什么、所缘是什么……不管讲《现观庄严论》,还是《俱舍论》,这种分析方法相当重要。比如要了知世俗智,它的对境是什么、本体是什么、行相是什么、所缘是什么,世俗智与其他智在次第方面有没有差别,本体上到底是有漏还是无漏……如果这样分析,对每一个智的概念就已经清楚了。我们要认识一个人,他的出生年月是什么,这个人的性格是什么,文凭是什么,智慧是什么,这个人对世间法的见解怎么样、出世间的见解怎么样,他的能力怎么样……想要描写一个人,首先不了解他是不行的。了解以后,一提到这个人,他的大概形象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来。所以,我们学习每一个名词的时候,不像学中观的方法——抉择一切为空性,以一种辩论方法来思维,《现观庄严论》和《俱舍论》,完全是从法相方面来阐述,认识每一个名词的时候,需要从体相等方方面面来了解,这是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和态度。
现在这一品从头到尾主要讲十智,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当中讲得比较略,学得特别费劲,因为那里面只提了一部分,不知道世俗智的法相到底是什么,世俗智跟其他智的分类是什么……所以《俱舍论》第七品没有通达的话,学习《智者入门》的时候特别困难,一定要请教学过《俱舍论》的人,不然可能讲不清楚,如果通达了十智也不是特别困难。
十种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我提问的时候,希望你们不要翻书,到处翻也翻不到,这样不行的,每一个智的法相,大家应该记住。提到它的法相的时候,一定要清楚到底是什么样的智慧。但这里的分析方法是总体来分的,有时候提一下对境的差别,并没有说是十种智里面,首先讲法智,法智的体相……没有像《现观庄严论》里面分的一样,没有讲每一个智的法相、分类,只不过是总体来分。
那么,这十种智都是怎样的呢?实际上,所有的智如果归纳,则有两种,即有漏智与无漏智。
所谓的有漏智即是世俗智。大家应该清楚什么叫世俗智,世俗智是有漏的智慧,不是圣者相续中的智慧,是没有断除烦恼相续中的一种智慧。所以,世俗智的范围相当广,比如他心智里面也有世俗智,还有了知对境方面也相当广,比如缘普通的瓶子、氆氇等世俗对境的智慧;缘三宝的信心、恭敬心,以及对上师三宝的邪见、认为轮回因果不存在的邪知邪见等,都包括在世俗智里面。
无漏智包括两种,唯有法智与类智。这里是概述,麦彭仁波切科判里面讲到“总说三智、别说其他智”。类智和法智到究竟的时候,就是尽智和无生智。总的来讲,类智和法智、世俗智,基本上概括了所有的智。这里从本体——有漏无漏方面来分,下面从对境方面来分。
世俗智的对境,即瓶子、柱子等一切有为法,还有虚空等无为法也包括其中。从总相的角度来讲,了知虚空也属于在世俗智当中。因为它第一刹那了知自己与自群体以外的一切法。
这是有部宗的一种说法,为什么呢?世俗智在第一刹那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和自己群体中的心和心所等,而是了知外境的所有法,第二刹那再对其本身与所属的心和心所本体等有所了知。但一般来讲,就像唯识宗所说的自证一样,以自知自明的方式,既了知自己也知道他体法。这可能是有部宗的特殊观点。
所谓法智的行境,是欲界的苦谛等四谛,因为它是从缘欲界苦谛等的角度而安立。前面已经讲过了,从四谛的角度,法智分苦法智、集法智等。类智的行境,是上两界总集的苦谛等四谛,即苦类智、集类智等,因为它是上界的对治之故。
以上是从对境来分的。总的来讲,世俗智、类智和法智可以包括所有的智。下面讲尽智和无生智,实际也是依靠四谛智来安立的。
乙二、分类及差别:
彼等以谛别立四,由依四谛彼等智,
安立无生与尽智,初生即苦集类智。
“彼等”是指法智和类智,如果详细分其实有八类,再归纳则根据四谛的对境来分,只有四类。依靠四谛的这些智慧,安立为无生智和尽智。在三界当中,最细微的心就是无色界最上的有顶,当有顶下下品所断断除时,苦类智、集类智会产生,再过后是灭类智和道类智。无生智和尽智最初的来源是什么呢?从苦类智和集类智开始产生。
下面讲第八品的时候也会讲,三界当中最细微的心就是有顶,有顶当中最细微的心就是下下品的所断,最后断除最微小的所断以后,会先产生苦类智和集类智。所以,阿罗汉也好,佛陀也好,按照小乘的观点,他们的无生智和尽智从哪个时候开始呢?就是从最先产生的苦类智和集类智开始现前。
此等法智与类智各有四类,因为根据了知四谛的差别而各有四种智。从本体来讲,类智有四种,法智也是四种,但从四谛对境角度来讲,可以安立为四种智。由四谛智而安立为无生智与尽智。
尽智,即所谓的了知苦谛、断除集谛、现前灭道、修行道谛的有境。了知苦谛、断除集谛、现前灭谛、修持道谛,这是释迦牟尼佛第一转法轮所讲的主要含义,四谛得以究竟叫做尽智。前面则是从烦恼灭尽的角度来讲,称为尽智。在《入中论》最后讲无学道的时候,也会讲到尽智和无生智,但在说法方面稍微与小乘有一点差别。
什么是无生智呢?无生智则是所谓“无所了知、无所断除、无所现前、无所修行”的有境,这是从空性角度来讲。首先从世间名言角度,四谛的本体现前叫做尽智,最后从空性角度来讲,抉择一切遍空,叫做无生智。
尽智与无生智这两者,最初产生是缘苦谛与其因——集谛的类智,因为缘有顶的下下品修断,而是苦谛行相——无常、不净,与集谛行相——因、集、生、缘的有境,因此,它指的是有顶解脱道的类智。
前面已经讲了,为什么这样呢?它是有顶解脱道中的类智,尽智和无生智最初就是依靠苦谛与集谛的类智而现前的。
由四智立他心智,不知胜地利根心,
罗汉过去未来心,法智类智互不知。
用四种智——法智、类智、道智和世俗智,安立为他心智。他心智不知的对境有多少呢?有五种不知,即不知胜地、不知利根心、不来果不知阿罗汉的心、不知过去和未来的心,法智和类智也互相不了知。
由法智、类智、道智与世俗智四者而安立为他心智,原因是缘有漏的他心是世俗智,缘无漏的他心是道智,根据对治的差别也是法智与类智。为什么用法智和类智来安立呢?原因是这样的。
他心智不了知什么对境呢?
一、越地:下地的他心智不能了知上地的心,如上下禅之心,也即下禅他心智不能了知上禅心。
这里所说的他心智和他心通没有差别,下面在讲六通的时候会讲到。
大乘也是这样,比如第一地菩萨的他心智,不知道二地菩萨的心。法王如意宝也说过,你要认定一位活佛,只能认定境界比自己低或同等的活佛。如果认定“你是阿弥陀佛”的话,你的境界应该胜过阿弥陀佛或者与阿弥陀佛同等,才有资格认定;如果认定“你是观世音菩萨”,那你的境界一定要有观世音菩萨同等或者超越的境界才可以。这在大乘讲述地道的论典中也有宣说。这里小乘应该也是这样安立的,世间上也是这样,超越自己的地不能了知。
二、越根:诸如,信解钝根者的他心智不能了知见至利根者的心。
有学道当中也是这样,或者待时解脱的钝根者的心不能知道非待时解脱不动阿罗汉的心。因此,有时候高僧大德和大智者们的一些行境,凡夫钝根者是无法测度、难以衡量的,这是根基方面的差别。
三、越补特伽罗:不来者的他心智不能了知阿罗汉的心,还有一来果不能了知不来果的心、预流果不能了知一来果的心、凡夫人不能了知预流果的心……凡夫人当中也有差别。因为超越了各自对境的范围之故。
四、越时:他心智也不能了知已经灭亡的过去之心与尚未产生的未来之心,因为它是现在的有境。
后面讲到六通的时候,前世和后世依靠宿命通和天眼通来了知,他心通只知道他人现在的心,而未来和过去的心不在他心通的范畴之内。
五、越类:法智的他心智不能了知类智的心,类智的他心智不能了知法智的心,原因是它们分别为欲界与上界之对治的无漏道,而可以了知同类,比如欲界苦法智的他心智可以了知集法智的心,但欲界苦法智的他心智不可以了知上界苦类智的心,因为不同类。
这以上均是就修断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