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讲解·第135课
这里特别宣说有些阿罗汉也要转根。“转根”,原来是钝根,通过修炼以后转为利根。
现在学院当中也有这种情况,有些金刚道友没到学院以前就是利根,还有些道友,刚到学院的时候是钝根,在学院当中变成利根……有几个闻思班里面,个别道友什么都参加,《入菩萨行论》也背诵,《四百论》等其他论典也背诵,而且还参加这个考试、那个考试……以前刚来的时候特别笨,一个考试都不敢参加,现在通过转根,参加所有的项目都很有把握。所以,有学道和无学道当中都有转根——原来是钝根,后来转成利根。
辛四、别说转根之理:
不动法者久串习,解脱无间道各九,
见至者各一即可,无漏人中得增上。
无学九地有学六,增舍胜果得果故。
堪达法阿罗汉转为不动法阿罗汉时,因为钝根种姓串习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无间道和解脱道各需要九种。有学道如果转根成具有智慧的见至者,比较简单,一个无间道、一个解脱道就可以。如果是无漏无学道,转根的道也是无漏的;如果是有学道圣者,转根的道也是无漏的。
转根的所依身份是人类。
转根依何地而转呢?无学道依靠静虑九地,有学道依靠静虑六地。为什么有学道只能依靠静虑六地转根呢?因为增舍胜果,也即舍弃以前的胜果,获得现在所转根所摄之果。
若问:转根需要几道?
堪达法罗汉转为不动法罗汉时,需要九无间道与九解脱道。堪达法罗汉本来属于钝根,在他获得无学道以后,也想转根……有些道友已经出家或者已经学到一定的时候,现在就不学了,觉得已经可以了……不能有这种满足心,一般圣者获得无学道的时候还想转根。按照小乘观点也有这种情况,我们在有生之年当中应该不断地求学,将自己的根转为利根,在这方面下功夫是很有必要的。
堪达法罗汉因为曾经久经串习世间道与出世间道,使钝根种姓得以稳固,所以在转根的时候,需要九无间道与九解脱道。为什么呢?因为堪达法阿罗汉做钝根的时间比较长,在有学道的过程当中是钝根,后来到无学道的时候也是钝根,想要一下子从钝根转为利根还是很困难的,无间道和解脱道都需要九个,否则无法完成转根。
比如从小读书的时候,有一个字读错了,那到中学、大学的时候,想要一下子把读音转过来是很困难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样的道理,堪达法罗汉在世间道与出世间道的串习时间太久了,想很快时间当中转为不动罗汉是有困难的。这里并没有说其他阿罗汉,但我想其他四种阿罗汉,也应该与堪达法阿罗汉一样,需要很长时间才可以转为不动阿罗汉。前面也讲过了,不动阿罗汉有两种,一种本身就是利根者,一种以前是钝根,后来通过炼根成利根,获得不动阿罗汉。这里讲到不动罗汉是利根的,而堪达法或其他阿罗汉通过炼根以后,转成不动罗汉,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所以我想:退法罗汉、思法罗汉通过炼根以后,最后应该也可以转成不动罗汉。但讲义还有《自释》里面没有明显提到,只是通过推理,炼根以后应该可以成为不动法阿罗汉。
最初就是见至者的有学道者,需要一无间道与一解脱道即可,因为彼等习气轻微而容易转根。他们在有学道当中,没有经过那么长时间,到修道以后,马上就可以转根,不像堪达法罗汉一样,他的习气容易改变。
我们这里也是,刚开始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改变得比较容易;一直串习了很长时间就不那么容易改变了,改是可以改的,穿僧服也可以……一开始可能很多人不太习惯穿这种僧服,别人看起来也特别不舒服,现在大多数人还是可以的,我也比较满意。所以,穿衣服、说话等很多行为是可以改的,人的串习力量只不过是时间比较长,改起来不是那么容易,但改是可以改的,因为人有这种智慧的本性和功能,只要你想就可以改。不要说人,一般的旁生,它们有时候串习得还是很好的,像我隔壁的鹅和鸭,现在白天把它们放出去,到了晚上六七点钟的时候,全部规规矩矩地就回来了……像我们有时候看时间好像不是特别准,经常迟到,但它们基本上不迟到,今天六七点钟、明天也是六七点钟,肯定会回来的。
“嗡玛呢巴美吽、嗡玛呢巴美吽”,念个观音心咒,有几只鹅已经死了。“嗡玛呢巴美吽、嗡玛呢巴美吽”,我们关系很不错的……
转根之道是有漏还是无漏呢?
圣者转根的无间道与解脱道是无漏法,原因是所舍之根的道如果也是无漏法,比如堪达法罗汉已经获得无学果,所舍弃的应该是无漏道,能舍的道也必须是无漏道,否则以有漏道怎么会舍弃无漏道呢?这是不可能的,依靠有漏不可能舍弃无漏,因为劣法必定不生胜法之故。凡夫则是以有漏道而转根,以前是劣根,比如以前对释迦牟尼佛生不起信心,现在通过有漏的道——了解佛陀的生平,阅读《本生传》等已经了知:释迦牟尼佛并不只是印度的一位太子,实际他在生生世世、多生累劫当中,对每一个众生都付出了心血,不顾一切代价,付出一切……在这方面生起信心。这实际也是转根,原来没有信心的根已经舍弃,现在有信心的根已经生起来了。凡夫人通过有漏的道可以转根,比如相续中的涅槃五根原来是钝根,后来通过修持而转为利根。到有学道和无学道以后,因为原来所舍弃的钝根实际也是无漏法,依靠有漏法不可能舍弃无漏法,所以圣者的道全部是无漏的,而凡夫则是有漏道。
所依身份只有人类中才有退失的可能,由此方可增上、转根,因为需要勤奋修行之故。
在人类中才有勤奋和修持的机会,如果转生到天界当中,天天放逸过度;旁生当中,连精进的机会和能力都没有,所以,只有人类通过炼根可以增上、转根。
若问:转根依何地而转呢?
如果是无学道的炼根者,则依靠静虑六地及前三无色地,即无漏九地中的任何一地均可以转根。因为无学道在静虑九地中的任何一地都可以现前,按照有部宗的观点,无色界最后的有顶不能现前无学道,除此以外的四禅和初禅的未至定和殊胜正禅,加上前三无色定,在静虑九地当中都可以现前无学道。这是就无学道而言。
如果是有学一来者,转根所依靠的地不太相同,需要依于未至定而转根;如若是不来者,则依于静虑六地——不包括无色界的前三界而转根,依无色界是不能转根的。为什么呢?因为不来者增上根性,务必要舍弃钝根所摄的胜果,获得利根所摄的最初果,此初果是指初果、胜果中的初果而不是预流果,而不来初果无有被无色界所摄的。因为不来果主要以断除欲界烦恼来安立,在断除欲界烦恼、获得不来果时,钝根和利根只在色界中安立,而无色界跟欲界有四种远离,这在前面已经讲过。所以,不来果的情况有点不同,依靠无色界转根的现象是没有的,只有依静虑六地转根。
以上讲了有关转根的情况。当然,有时候看这里所讲的,有些是无来果等有学果,是从小乘圣者们的境界来讲的,但是反过来与自己的相续对应,实际上依靠欲界的身份,舍弃以前的钝根,变成现在的利根者,应该很多人可以做到。比如刚到喇荣的时候,对佛教当中不要说显宗、密宗的道理,连什么叫皈依可能都不太懂——华智仁波切在一个教言里讲到:皈依有智者的皈依和愚者的皈依。不要说智者的皈依,对愚者的皈依都不太懂的个别人,在你离开这个山谷的时候,自相续当中已经对显宗、密宗树立了一定的见解,这说明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转根了,原来特别钝,现在已经成为利根者了。这也是一种转根。
乙二、结尾:
二佛以及七声闻,彼九乃九根性者,
七者以根加行定,解脱二者所安立。
“二佛”是指中佛——缘觉和佛陀。《中论》当中讲“布达”,既有佛陀,也有声闻罗汉、缘觉的意思。总共有九种根性——“彼九乃九根性者”,这是由九种不同根基而安立的,首先可以分为利根、中根与钝根三种,每一种也分上、中、下三品,共有九种。
其他七种阿罗汉,是指前面讲到的六种阿罗汉,其中的不动法阿罗汉有本来利根和炼根成利根两种,所以,声闻阿罗汉总共有七种。七种圣者根据根基不同、加行不同、灭尽定不同、解脱不同,以及解脱和灭定二者不同所安立的。
阿罗汉有九种,即圆满正等觉与缘觉二佛,不动法罗汉分为本来利根罗汉与炼根罗汉两种,因此声闻阿罗汉有七种。阿罗汉必定有九种,因为利根、中根与钝根每一种各分三品,共有九种,也即六种阿罗汉当中的不动阿罗汉分为两种,七种声闻阿罗汉再加上缘觉和佛陀。首先分利根、中根、钝根,每一种又分上品、中品、下品,比如退法阿罗汉是钝根中的钝根,思法阿罗汉是钝根中的中根,护法阿罗汉是钝根中的利根;安住法罗汉、堪达法罗汉以及炼根不动法罗汉分别是中根的下品、中品、上品;利根中的下、中、上三品,分别是指本来利根的不动法罗汉、缘觉和佛陀三者。
分法:从钝根下品的退法罗汉直至利根上品的圆满正等觉佛陀之间。所以,按照小乘观点,有时候缘觉也可以叫罗汉,佛陀也可以叫罗汉。有些大乘般若经典中也说“顶礼皈依出有坏阿罗汉”,有些人认为:将佛陀称为阿罗汉是不太合理的,这是小乘的一种说法,大乘应该叫正等觉。实际在这里,“罗汉”是指摧毁烦恼、应受人天供养的意思,也是佛陀的一个异名。《随念三宝经》当中讲到佛陀功德的时候,“阿罗汉”是十种异名中的一种。现在也有些人说:密宗的修行最后只能成就阿罗汉的果位。有些净土宗的法师认为:你们不要学密宗,密宗不太好,只有阿罗汉的果位。但我想:阿罗汉有两种,如果你说的是佛陀的阿罗汉果位,那我们求之不得,还是非常高兴的。像这里讲到九种罗汉的时候,佛陀是利根中的利根罗汉,所以密宗有利根中的利根阿罗汉成就。因此你们说不要学密宗,这可能不太合理。
圣者补特伽罗根据不同的情况分七种,即随信行圣者、随法行圣者、信解圣者、见至圣者、身现证圣者、慧解脱圣者及俱解脱圣者。
若问:那么,这七种补特伽罗是根据什么安立的呢?
补特伽罗,《善解密意疏》有时候用数取趣,一般来说指人或者众生,但是补特伽罗的范围比较广一点,既可以指圣者,也可以指非人,法称法师经常用补特伽罗。按理来说,有时候用“人”也是可以的,《中观庄严论释》里有时候只用“人”来解释,不然,补特伽罗有时候字特别多……
七种补特伽罗当中,前两者——随信行圣者与随法行圣者是从加行角度安立的,因为他们由随从信奉别人的词句之加行,以及随从正法之加行而现见真谛。为什么呢?原来在资粮道和加行道时的加行不同,有一种是信奉他人的言词;有一种是不信奉他人的言词,不管其他人怎么说,而是随从佛经等法义。以这两种不同的加行而现见真谛。
中间两种——信解圣者与见至圣者是从根性的角度而安立的,这是由于他们以殊胜信心与殊胜智慧详细分析的缘故。信解圣者的信心特别殊胜,因此从信心上安立;见至者的智慧非常尖锐,所以从智慧方面安立。
身现证是从灭定的侧面而安立的,因为获得灭尽定之故。
慧解脱是从解脱的角度而安立的,原因是依靠智慧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俱解脱则是以灭定与解脱二者而安立的。“俱解脱”是专用名词,大家应该记住,意思是既有智慧也有灭尽定。
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有些只有智慧、没有禅定;有些只有禅定——天天坐禅还可以,让他讲一下《佛子行》,哑巴一样,根本讲不出来,但是听说禅定很好……所入的禅定,是真正入一切戏论的禅定还是世间禅定?不好说,反正整天不出来。有些讲的时候滔滔不绝,讲得特别特别好,但是让他入定,一分钟也是不能入。这些都不能成为“俱解脱”。
有些阿罗汉是俱解脱,既有灭尽定也有智慧,也即由灭尽定和解脱二者安立。这是因为依靠灭定脱离解脱障,依靠智慧脱离烦恼障。《俱舍论》里一般讲解脱障和烦恼障,烦恼障就是指前面所讲到的根本烦恼、随眠烦恼,解脱障就是指对获得灭尽定起障碍的法。断除烦恼障和解脱障,就会获得俱解脱的圣者果位。
《辨中边论》里面讲两种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宝性论》中讲到三种障碍——烦恼障、所知障、等至障或者禅定的障碍。麦彭仁波切和宗喀巴大师认为:所有障碍都可以包括在烦恼障和所知障当中。以前荣敦巴等大德认为:有些烦恼不一定包括在这两种障碍当中。也有这种说法。但实际上,所有烦恼应该可以包括在烦恼障和所知障当中。
《俱舍论》当中没有所知障的名称,麦彭仁波切在其他中观论著当中也说:一般小乘没有所知障的说法。但实际上,除烦恼障以外的解脱障,属于所知障,只不过名词上没有提而已。因此,按照麦彭仁波切和宗喀巴大师的观点,对于声闻罗汉可能也有不同的一些说法。总的来讲,声闻缘觉在证悟法无我的问题上,他们也已经断除了部分的所知障,断除解脱障的缘故,只不过他们没有提所知障而已,实际这里所说的解脱障属于所知障。阿罗汉从证悟无我的角度,证悟了法无我;从获得灭尽定的角度,也断除了部分的所知障。所以,在《定解宝灯论》等很多论典中说,声闻只证悟部分法无我的原因就在这里。按照小乘自宗的观点,如果不承认声闻缘觉断除部分的所知障,这也是说不过去的,因为他们已经把烦恼障说得特别清楚,而解脱障指的是什么呢?指的就是部分所知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