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讲解·第132课
五部大论当中,戒律已经讲完了,现在是第二部《俱舍论》。本论共分八品,现在讲第六品,即圣道与补特伽罗,正在讲圣者声闻八果——四向四果。
有部宗认为,以世间道断除贪欲的圣者会获得有漏和无漏的离得。这是他们的观点。一般来讲,一位离贪圣者依靠世间道断除烦恼,是离贪圣者的缘故,有无漏离得;依靠世间道断除烦恼,所以有有漏离得。对于这种说法,大家很容易理解。但有一部分有部宗的论师认为:不但以世间道断除贪欲时有两种离得,依靠出世间道断除贪欲时,也同样具有有漏和无漏两种离得,否则会有过失。什么过失呢?他们认为:会出现具足下地烦恼的过失。
经部宗在破斥他们的过程中,从两方面回答:离贪圣者依靠出世间道断除烦恼时,虽然无有两种离得,但不会出现具足下地烦恼的过失。比如一位钝根不来果圣者,断除有顶第九品下面的一品或几品烦恼之后,通过炼根成为利根的时候,实际前面的无漏离得已经舍弃,按照你们的观点,这时应该具足下地烦恼,但事实并非如此。一般欲界凡夫获得一禅时,在他转生到二禅等上地时,已经舍弃原来有漏的离得,按照你们的说法,这个人相续中应该具足欲界烦恼,不存在有漏离得之故,但欲界烦恼肯定是没有的,因为欲界烦恼未断除之前,不可能转生到二禅等上地。因此,依靠出世间道断除烦恼的时候,圣者相续中虽然不具足两种离得,但也不会有具足下地烦恼的过失。
在座大多数的人,对于《俱舍论》所讲的内容可能会明白的。但也有个别的道友,可能从上课一直到下课之间,对于所讲的内容一点都不明白,或者对里面的一部分内容懂一点,这种也有……不管怎么样,这是世亲论师亲口宣讲的,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当中,世亲论师被称为第二大佛陀,哪怕对这些内容实在听不明白,能听到传承也具有很大的功德。有些老年人的精神很可嘉,听说一直没有断传承,从《俱舍论》第一堂课一直听到现在,一天的课也没有断,大家以这种恭敬心来闻法,这种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在前面的内容当中,像个别有部宗论师所承认的那样,离贪圣者以出世间道断除烦恼的过程中,如果不具足两种离得,则会具足下地的烦恼。经部宗从两个方面分析,欲界众生先转生到上界一禅,之后再转生到二禅等上地的时候,其相续中也应该具足下地烦恼,因为转地的缘故,原来有漏的离得已经全部舍弃,但对方论师不会承认已转生二禅等上地者仍具足欲界烦恼。所以,有部宗所说的离得只不过是分别念的假立而已,实际上没有任何利益,与石女的女儿和儿子没有什么差别。
《俱舍论释》里面的内容,可能讲的时候偶尔会出错,但在翻译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大的错误,现在一边讲也一边在校对。校稿以后,我想出一个《俱舍论》的注疏,算是比较完整的一本书,这一本书不敢说效果特别好,但从《俱舍论》的有些观点来看,应该是很不错的。昨天给大家发的《俱舍问答》,虽然里面的内容比较多,大家可能学起来有点费劲,但是对每一个求学的人来讲,应该珍惜这些资料。
不要说我们,上师如意宝他老人家,以前在石渠求学的过程当中,也觉得《俱舍论》很不好学……以前我们讲传记的时候,也讲过当时老人家学习《俱舍论》的经历和过程。所以我想:每一个人在求学过程中,都会有一些困难,但从来没听过《俱舍论》和听过之后,会有很大的差别。原来很多人对什么叫有表色、无表色,或者什么叫得绳等,都是非常陌生的,现在虽然不能说已经精通了每一个佛教的专有名词,但基本上会有所了解。
我觉得大家在闻思修行的过程当中,依靠这些法宝确实可以获得很大的利益。大概还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就讲完了,希望大家一定要精进,不要放松……刚开始讲《俱舍论》的时候,我也说过:你们刚开始的时候会精进的,到了中间可能有一部分人退出……有一次我们去转神山,最初去的时候,好像有十多个人,一部分人到山顶上的时候,走不动就回来了;一部分到了中午,再过一座山的时候,一部分人又回来了;到听说最后,只有三个人把神山全部转绕完了。我们这里也是同样,最初学《俱舍论》的时候,一开始退了一部分,中间又退了一部分,现在可能是最后留下来的……当然,大家听是都听了,听众可能后面还多了一点……之前有过最初是一百个人听、最后只剩下一个人的情况,这次可能不会,但从心态来讲,可能有些人已经退完了,这是我也知道的。这种闻思的态度不是很好,在闻思的过程当中,不管怎么样,对圣者的语言都像甘露醍醐一般来接受,这种态度对自己有极大的利益。
现在基本上只剩下一两品,也不多了,大家不管怎么样,就像《开启修心门扉》里面讲的那样,如果牙齿咬不动,用牙龈也要尽量想办法啃一啃。如果实在背不进去,还是要天天读,有这样一种精神才是对的。
辛二、以何地断何地之所断:
依于无漏未至定,能离一切地之贪。
胜三地由未至定,或禅生末解脱道,
上地非由未至定,圣八能胜自上地。
未至定,一般在每一个正禅前面都有,依靠它可以断除烦恼,尤其第一禅的无漏未至定——唐玄奘译为近分定,接近正行的意思。依靠第一禅无漏的未至定,上地、下地以及自地的烦恼都可以断除,但是依靠有漏的未至定,只能断下地烦恼。
依靠这个颂词,有些人认为:《俱舍论》实际也是顿悟法门。为什么呢?因为依靠无漏未至定,一瞬间或者说在同一时间当中,三界烦恼都可以断除。
《大乘阿毗达磨》也讲过顿悟法和渐悟法,因为逐渐断除所断,叫做渐悟法;同时断除所断,叫做顿悟法。有些人认为:小乘《俱舍论》根本没有顿悟法门,但实际上,这个颂词可以作为小乘宣讲顿悟法门的依据。比如自相续生起无漏未至定的时候,依靠其智慧等持的威力,三界中的烦恼均可以断除,并获得证悟。比如,从未经过世间道的一位利根者,在很短时间当中修持,自相续生起无漏未至定,依靠其现前所有的功德,获得阿罗汉。因此,依靠这样的法门断除一切烦恼,在《俱舍论》本颂当中也有宣说。
也就是说,没有经过不来果和一来果,直接依靠无漏未至定证得阿罗汉。比如以前是一位凡夫人,依靠第一禅的无漏未至定,先获得预流果,之后不取一来果和不来果,直接趋入阿罗汉果位。这种情况,按照小乘自宗观点来讲,当然也属于顿悟法门的一种。
但个别法师在讲法的时候,可能是为了让弟子生起欢喜心……有一位喇嘛在讲到加行的相关修法的时候,他说:密宗无上大法非常了不起,你上座的时候,是一个具有一切烦恼的凡夫人;下座的时候,已经成为圆满具德的佛陀。这种说法,一般人可能很难接受。听说附近的有些上师也经常说:我们学院很了不起,你来的时候是一个凡夫,回去的时候已经变成一个大佛陀了。也有这种说法。有时候,因为弟子的境界有很大进步,上师为了表扬他,经常会夸张地说:“你现在跟佛陀没什么差别了。”这么说倒是也可以,大家也能接受。我想学院也是,来的时候是贪嗔痴非常炽盛的一个凡夫人,回去的时候,与之前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正常的。有些道友第一次进入喇荣山门的时候,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不懂,但不管在这里待多长时间……有些待的时间可能比较长,但如果说回去的时候已经与佛陀一样了,其他人会不会相信呢?……这样圆满的“佛陀”,回去以后会不会打架?会不会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不好说……有些说法方面,有些上师用不了义的语言让弟子生起欢喜心。但不管怎么样,修行人从理论上要通达,理论上没有通达的话,境界再高,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还是会有困难。尤其是现在的社会,处于思想分别念非常复杂、烦乱的现象当中,有些现象很难让人接受。
所以,顿悟法在《俱舍论》当中也有,本颂可以作为这一说法的依据。
有人提出一个问题:相续中的烦恼断除是解脱道,这样的解脱道是未至定的本性,还是正禅的本性?
世亲论师在颂词里面回答:“胜三地由未至定。”通过未至定在自相续中生起智慧,断除一切贪欲所断,这叫做末解脱道。世亲论师说:钝根者胜过三地——欲界、第一禅和第二禅,也即胜地时,末解脱道是未至定的本体,由未至定而产生。“或禅生末解脱道”,或者有些利根者,在禅定的正行当中生起末解脱道,这时属于正禅本性。因此,末解脱道可以有两种。
“上地非由未至定”,第四禅以上,直到无色界之间,这种解脱道并不是未至定的本性,完全是正禅的本性。为什么呢?因为四禅以上全部是不乐不苦的舍受。
在所有静虑当中,哪些胜过自地和上地呢?圣者所得到的八个未至定,也就是八种无漏静虑,全部是胜过自地和上地的智慧,既可以胜过下地的烦恼,也可以胜过上地烦恼。所以,颂词中说,“圣八能胜自上地”。
若问:那么,以何地远离何地之贪呢?
以生起无漏本体的未至定地能远离自地、上地与下地所有九地之贪,也就是第一禅的无漏未至定在自相续中生起,它既可以断除自地第一禅的烦恼,也可以断除下地欲界以及上地直至无色界之间的烦恼。因为无漏未至定是三有的对治。
无漏未至定可以断除自地和上地的烦恼,如果是有漏的肯定不行。因此,颂词中说:依靠无漏未至定能离一切地之贪,包括有顶在内三界九地的所有贪欲烦恼,都可以断除。这里贪的范围比较广,也就是指所有的惑、烦恼。
那么,如果以未至定从下地中离贪,末尾的解脱道是在未至定的本体中生起,还是在正禅的本体中生起呢?比如欲界最后的九品烦恼断完以后,叫做欲界的末解脱道;第一禅的所有烦恼断除,并生起解脱道的智慧,叫做一禅的末解脱道。依靠未至定从下地中离贪,叫做未至定的末解脱道。这种末解脱道的智慧从未至定的本体中产生,还是正禅的本体中产生?
以未至定胜过欲界、一禅与二禅此三地的烦恼时,如果那位修行人是利根,则从正禅中生起末尾解脱道,因为未至定的舍受能转移为正禅的意乐受与身乐受,此乐受对修行人不会有任何障碍。如果是利根者,欲界也好,第一禅也好,第二禅也好,在胜过它时,全部在正禅的本体中获得末尾解脱道,而且对未至定的兴趣淡薄。这里没有说钝根者,但间接的意思已经表明:修行人如果是钝根者,在胜过欲界、一禅与二禅此三地的烦恼时,原来未至定的舍受不能转移的缘故,不能面对正禅的乐受,所以,末解脱道于未至定的本体中产生。
而远离此三地以上的三禅等贪时,三禅的末尾解脱道是在四禅的未至定中生起,而四禅以上并非从未至定中生起末尾解脱道,而是由这些地的正禅中产生。
前面讲到的寻、伺、喜、乐,到四禅以上是没有的,因为是已经远离八种过患的禅定,四禅以上全部是舍受,所以末尾解脱道在正禅的本体中出现,因为唯以舍受根且不观待勤作而生起正禅之故。
此外,圣者七种无漏正禅及殊胜禅,此八地胜伏自地与上地的烦恼。圣者依靠七种无漏正禅——色界四禅、无色界前三禅,再加上第一禅的殊胜禅,共有八地。这八地可以胜伏自地和上地的烦恼,意思就是说,在整个三界当中,圣者依靠这八种无漏静虑,既能胜伏自地烦恼,也能胜伏上地烦恼。
前面讲的是未至定。无漏未至定,也就是第一禅的无漏未至定,胜过三界的烦恼,从这个角度来讲,所有地的烦恼依靠无漏未至定都可以断除。无漏正禅和殊胜禅也胜过自地和上地。比如无色界最高的有顶,由于无有无漏定,不能对治其所断,但其他识无边处、空无边处或无所有处等的正禅无漏定,可以断除上地有顶的烦恼。前面也讲了,依靠无所有处等地的正禅——下地无漏静虑,可以断除最高处有顶的烦恼。所以,它不但胜过自地的烦恼,而且上地的烦恼也可以断。而不必胜伏下地烦恼,原因是下地烦恼只依靠未至定就足可以胜伏。不能胜伏也可以说,因为在无漏正禅和殊胜禅的时候,可以断除自地和上地烦恼,而下地的烦恼在未至定的时候已经断完了,所以,也可以说不能胜伏,因为这时已经断完了。比如大臣已经把民众的事情安排完了,国王出来的时候不需要再去做,所以也可以说不需要、不能。文字中说的“不能”就是这个意思。
辛三、世间道之所缘:
世间解脱无间道,依次而缘上下地,
即为静等粗等相。
大家都知道,以出世间道观四谛十六行相后获得见谛,这时他缘十六行相的每一相。那以世间道有没有缘上地和下地的情况呢?他所缘对境的行相是什么呢?
世间道当中的解脱道和无间道依靠次第来缘,也即解脱道缘上地的静等相、无间道缘下地的粗等相。
既然出世间道是缘四谛,那么世间道的所缘是什么呢?
世间的解脱道与无间道按次第缘上地与下地,上地是指静以及“等”字所包括的妙与离三种行相,上面的每一地是寂静、善妙、可以出离轮回的;无间道缘下地,下地观待上地以大勤作而修行,每天都很辛苦……要到龙泉水里面提水,还要买牛粪,回去以后还要熬稀饭,吃得很费劲;还要买白菜,白菜的价钱也越来越高,吃的油、米都涨价……很多老出家人担心以后会不会出现饥荒:要不要多买一点粮食备着?我母亲也说:“可不可以买一千斤青稞放在那里?不然听说什么都涨价了。”我说:“你放心,你这几年当中如果没有死的话,我肯定不会让你饿死……”所以,这些人一直观欲界的粗相和苦相。听说有些金刚道友也是胆颤心惊、坐立不安,觉得会不会出现饥荒……但即使整个世界上出现饥荒,在家人哪怕在指甲上种庄稼,出家人也不会被饿死,所以大问题没有……只是有时候车费涨价……很多人可能想到三十三天去,听说三十三天在价钱等各方面很不错。这叫做缘粗相和细相。
所以,无间道缘下地的粗,以及“等”字包括的劣及障此三行相。因为下地都是低劣、粗大的,禅定也很粗大,而且具有很大的障碍,不能出离三界轮回。
这是世间道当中,也有缘上地和下地。现在有些出家人,真的在学院当中往生的话,是非常寂静的、细微的、善妙的、出离的;如果在大城市里面死,大城市里面浑浑噩噩地过下去,真的没有多大意义……
出家的功德确实非常大,按照佛经教证,不用说来世的功德,即生当中,也真的是很快乐的——不管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很多压力都是没有的。世间的一些在家人,在现在这种竞争的社会当中,不管有钱还是没钱,真要过得很快乐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在选择有些问题的时候,自己也用解脱道缘上面的五明佛学院,用无间道缘自己原来的红尘……这也是一种粗细行相吧。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比喻,并不是真正的世间道,但是也可以这样理解。
庚三、智之生理:
不动尽智起无生,否则尽智无学见,
彼诸罗汉皆具足。
阿罗汉有六种,最好的阿罗汉是不动摇的——心不动摇,境界也不动摇、不退转。阿罗汉如果今天想这样、明天想那样……一直喜欢动摇,这种阿罗汉可能不是特别好。
因此,修行人要像圆弘一样,每天不管听懂也好,听不懂也好,每天都来上课,有时候打瞌睡、有时候不打瞌睡……精神很可嘉,一直不动摇,这不是一天、两天,已经七八年了。他在发心部门里面怎么样不太清楚,应该也可以吧……人还是比较稳重的。
不动摇的阿罗汉,尽智生起以后,无生智可以生起来。如果不是不动摇的,而是其他钝根的阿罗汉,尽智生起以后,无生智不会生起来。
在这里,尽智是灭尽一切烦恼的意思,无生智是以后再也不会产生烦恼。这两种智下面还会讲。因为烦恼已经灭尽了,动摇也好,不动也好,灭尽烦恼的智慧都可以生起,而以后再也不会产生烦恼的只有不动摇的利根阿罗汉才可以实现,所以,无生智只有不动摇阿罗汉才可以产生。而不是不动摇的阿罗汉,在尽智生起以后,无生智不会生起来,只能生起无学见。所以,无学见和尽智是所有阿罗汉都具足的。
若问:在尽智的最后无间生起何智呢?
尽智和无生智,这一品中有介绍,下一品当中也有详细介绍。在讲《入中论》的时候经常遇到尽智和无生智,讲到佛陀果位的时候,大乘的尽智和无生智还是经常会遇到的。
那尽智的最后无间生起什么智慧呢?
假设是一位不动法利根阿罗汉,则不退失而从尽智中生起无生智,因为不会退失,烦恼再也不会产生的无生智可以产生。倘若非为不动法种姓的阿罗汉,则由尽智中生起尽智之相续或者无学正见。下面专门会讲,所谓的尽智和无学智不是无学见。
若问:难道不动法种姓的阿罗汉就不会生起正见了吗?不动法阿罗汉生起尽智和无生智,那他的相续中是不是就没有无学正见了呢?
不是的。正见对于一切阿罗汉来说都能生起,只不过不动法阿罗汉是随无生智而生的。
庚四、沙门之摄义:
沙门之性无垢道,果即有为无为法,
彼等各有八十九,解脱道及一切灭。
下面讲沙门之性。唐玄奘也译为“性”……这里的“性”,是一种相合、方便的意思。沙门的性是什么呢?
一般《毗奈耶经》里面说,行持沙门四法的修行人叫做沙门。但这里的沙门,指的是圣者。所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里面也说: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合运用名词一定要有灵活性。不然,像所谓的沙门,有时候指比丘、沙弥等,有时候指圣者补特伽罗,在不同场合中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无生智、离戏智慧,或者阿罗汉等,有时候佛陀也叫做出有坏大阿罗汉,而在小乘,断除烦恼的圣者中最高的果位叫做阿罗汉,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含义。
确实现在很多人不会辨别相同的名词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含义,比如婆罗门教中有一个名词叫做火供,密宗也有火供……不懂其中含义的人经常说:“你们这个密宗肯定是婆罗门教,你看这里有‘火供’两个字……”这些人真的太愚痴了!
沙门的果有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有八十九种果,无为法也有八十九种果,这二者分别为解脱道的果,或者一切灭尽的果。
既然说“沙门性有四果”,那么沙门、性与果分别指什么呢?
沙门是指彻底息灭各种烦恼之相续的圣补特伽罗。
这里的沙门与《沙弥五十颂》里面讲的沙门是不同的。性或方便是指能直接得果的无垢无间道,也就是指见道和修道的无间道。依靠这些道可以在自相续获得圣果,因为通过直接息灭烦恼的途径令成为圣者之故。
所谓的果是指解脱道的有为法与远离所断的无为法。无为法是从灭除一切烦恼的灭法来讲的,有为法是从获得功德方面来讲的。
这些果如若广说,则每一果都有八十九种。是哪些呢?
上下界共有八类见断,断除八类见断后,获得八种解脱道的智。为什么不说忍、只说智呢?因为忍还是无间道,没有到达解脱道,这里讲的智,全部是从解脱道来安立的。八类见断,欲界有四种,上二界有四种,加上九地的九九八十一修断,总共有八十九种所断。能断除这些所断的八十九无间道是沙门性,这是从断除烦恼的角度来讲的,无间道共有八十九种所断。其果是指有为法的八十九解脱道以及灭尽这些所断的八十九种灭法。远离烦恼的八十九种灭法是无为法,因为他们认为抉择灭是灭法。因此,有为法的果和无为法的果分别有八十九种,总共一百七十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