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讲解·第131课
《阿毗达磨俱舍论》当中,现在讲第六品有关无学道的部分。按照小乘的观点,无学道有两种,一种是指阿罗汉,一种指佛陀。其中阿罗汉分两个科判,即阿罗汉向和阿罗汉果。首先讲阿罗汉向。
戊四(阿罗汉)分二:一、向;二、果。
己一、向:
灭至有顶八品间,皆为阿罗汉之向,
断第九品无间道,彼即金刚喻等持。
三界当中最细微的修所断,就是有顶的第九品烦恼。大家应该知道,无色界分四处,其中最高的就是有顶,也叫做非想非非想处,此处的修断也分九品。最细微的第九品修断还未灭,灭尽初禅上上品修断直至有顶的八品修断之间,称为阿罗汉向,这是从断除所断方面来安立的。
最后最细微的第九品烦恼由什么灭尽呢?以金刚喻等持灭尽。按照有部宗的观点,此处所说的金刚喻等持安立在有学道当中。大乘当中,《现观庄严论》和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以及其他各种论著当中,说法应该是一致的。如果到了辩论场所里面,金刚喻定到底属于无学道还是有学道……很多有智慧的人一直在辩论。
其实在互相辩论或者探讨的过程中,希望大家不要生烦恼——以嗔恨心去辩论,这样不太合理,应该以和平公正的心态互相辩论、解除疑惑。比如下课以后,我会提出一些问题,你们也可以互相探讨一下,虽然我的时间安排比较紧,有接待,回去以后又处理很多事情……每天没有很长时间,但是通过辩论的方式,在这里短暂的时间当中,大家可能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智慧。你们金刚道友之间也可以互相辩论。辩论的时候,希望声音不要太大,不然阴山辩论的时候,阳山也能听得到……尤其有些人的声音很尖锐,这样的话,在各个方面都会有点“困扰”。
总的来讲,佛教当中所讲的很多内容,应该通过智慧锤炼、观察,最后在自相续生起特别稳固的定解。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里面说“不随他转和不被他夺的智慧……”到时候我们会详细地讲,什么时候在自相续生起不随他转、不被他夺的智慧,那无论住在什么环境当中,佛教的正见永远也不会退失。蒋扬洛德旺波尊者在最后的颂词中,也专门讲了《俱舍论》的功德:如果想通达佛教如海般的教理,一定要先睁开《俱舍论》的智慧眼目,否则不可能真正通达浩如烟海的佛经和论典,一旦打开了《俱舍论》的智慧眼目,想要通达其他任何经论都不会有困难。
学习《俱舍论》也好,因明也好,最关键的就是信心。比如大家一起学习《俱舍论》,在同一时间、同一环境当中,所有道友的智慧可能也差不多,除特殊的人暂且不论,有信心的人听完这部《俱舍论》,会觉得收获匪浅,通过《俱舍论》的观点对待世间、出世间法的任何问题,对他来说都有很大的利益;有些人没什么信心,觉得“这个论典也没什么大不了”,这样想就不会得到利益。就好像世间的如意宝,会使用如意宝的人,如意宝会对他起作用;不会使用如意宝的话,对他来说,所谓的宝物也就是一般的石头而已。
所谓的如意宝,从很多公案来看,表面上与石头没什么差别,实际有信心的人在它面前祈祷,依靠它就可以降临一切所欲;同样的道理,我们所学的佛法知识,大家有信心还是很关键的……我在想:现在的因缘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大家一起听闻这部论典,但是讲完课以后,对有些人来讲,可以解决这一生乃至生生世世的问题;对有些人来说,不但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反而很可能增长烦恼、生起邪见:这个《俱舍论》里面讲些什么乱七八糟的……我以后再也不看了。有可能发恶愿也很难说。
现在的社会也是这样,教育的方向一定要确定下来。如果不清楚自己的方向,虽然人坐在听法的行列当中,有时候很可能不知不觉造下弥天大罪。我原来讲过法尊法师的事迹,他们那一代有一批人,同样入藏求学,后来法尊法师一直专注在佛经方面,翻译了显、密很多经论,在整个佛教历史上增添了非常辉煌的一页,而其他个别法师,自相续中生起一些邪见,开始翻译无神论的论典,并且在文章中说“佛教是假的……”等言论经,因为当时的环境和特定的历史因素,出现了毁谤佛法的一些现象。
所以,在闻思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菩提心摄持,一定要具足弘法利生的心,否则,仅仅以自私自利的心或者什么想法都没有、浑浑噩噩地度日,意义不是很大。我想大家都是成年人,在闻思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思维,如果现在不思维,再过一段时间,等到归入黄泉的时候再去思维是不可能的。按照世间角度来讲,一般三四十岁以上的人,身体已经成熟了,思想也应该成熟了,如果这时候不能思维,即生当中恐怕不一定会有思维的机会。因此,不管学习《俱舍论》还是大圆满,自己的心态应该端正,这是最重要的。
这里说,阿罗汉最后远离三界的一切烦恼。断除三界最细微烦恼的智慧等持相当于金刚一样,所以用金刚作为比喻来说明。但这种等持,按照有部宗的观点,还是安立在有学道当中。
不来果者灭尽初禅上上品修断直至有顶的八品过患之间,均是阿罗汉向。如果初禅的上上品修断没有断除,就不属于不来果,还是要来欲界,属于一来果或预流果当中。
不仅如此,而且住于断除了有顶九品烦恼的无间道者也是阿罗汉向。因为断除九品烦恼以后,已经不存在任何障碍,这是非常细微的一个时间。比如学院里面有些暂住人员,表面上说自己是暂住,实际已经住了一年多……无间道并非如此,时间非常短暂,在所有九品烦恼灭尽、无有任何障碍的极其细微的这一瞬间,就是阿罗汉向。
有顶的第九无间道实际上就是金刚喻定。九地的每一地,如果详细分,又可以分为九个,也即九九八十一个无间道;从界的角度来讲,三界均有无间道。所有无间道当中,有顶的第九无间道最为殊胜,依靠它可以摧毁三界一切随眠,但这是从能够断除的角度而言,并不是指直接断除。意思是说,金刚喻定具有摧毁三界一切所断的能力,并不是真正要去断,因为它只在有顶最末尾生起,只能直接断除有顶最细微的烦恼,而欲界、色界以及无色界前三处的烦恼,还有有顶前八品烦恼,之前就已经全部断除了,并不是依靠金刚喻定直接摧毁的,但是间接来讲,它具有断除三界所有烦恼的能力。大乘当中也是如此承认的,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将无学道从加行、正行、后行的角度来分析、宣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最后讲无学道的时候,对金刚喻定的讲法与麦彭仁波切《智者入门》的观点相同。但是大乘认为十地末尾产生金刚喻定,而小乘认为在阿罗汉向末尾获得阿罗汉果的时候生起金刚喻定,并以此摧毁三界烦恼。
这以上阿罗汉向已经讲完了。
己二(果)分七:一、真实宣说果;二、旁述断除所断之理;三、智之生理;四、沙门之摄义;五、梵轮;六、沙门果之得法;七、阿罗汉之分类。
庚一、真实宣说果:
彼灭得生尽智时,称为无学阿罗汉。
已经灭除一切烦恼、获得灭尽智的时候,称之为无学道,也称为阿罗汉。
阿罗汉向者以金刚喻定灭尽有顶的下下品修断之得绳,按照有部宗的观点,有学道的金刚喻定最后灭尽三界最细微的有顶下下品所有烦恼的本体和得绳,这是从断除所断来讲;并生起尽智的解脱道。尽智、无生智,下一品讲智慧的时候会宣说,这里不广说。第七品和第八品主要讲智慧和禅定,我比较害怕下一品,主要讲十种智,真的觉得复杂,前面的随眠品好像也不是那么复杂的感觉,所以你们现在做好准备。有些开车的人也说:“前面路不太好,你坐好、坐好……”
获得灭尽智解脱道的圣者,即称无学者。因为获得了未得之果而不再需要修学之故。为什么叫无学呢?已经获得了,再不用学习了……以前个别同学毕业以后,开始工作的时候,再不想读书了,因为已经工作了,从此以后再也不看书。但是再也不看书,知识水平就会下降,会不会被单位开除也不知道,现在这个社会,没有知识是不行的。阿罗汉是如此的……再不用学了,已经获得无学果了。
这时候叫做阿罗汉,原因是圆满自利后便能利他——小乘也认为阿罗汉是利他的,并且成为一切凡夫与有学者的应供处。《花鬘论》当中说,无学道者随意享受供养,因其相续已经具足功德,即使每日接受各种各样的受用也是可以的,所以可以叫做应供处。
庚二(旁述断除所断之理)分三:一、以何道断何地之所断;二、以何地断何地之所断;三、世间道之所缘。
此处的道从世间和出世间两个角度来分。
辛一、以何道断何地之所断:
有顶离贪依出世,其余地则依二种,
依世间道离贪圣,彼之离得亦有二。
有说依出世亦尔,已舍不具烦恼故,
解脱有顶之一半,生起上禅同不具。
有顶是世间最高的,想要离开此地的贪欲,一定要具备出世间道,否则,以世间道是没有断除有顶烦恼的途径和方法的。除有顶以外的其余地,按照小乘观点,依靠世间道和出世间道都有办法断除其所断烦恼。
“依世间道离贪圣,彼之离得亦有二”,有部宗认为:依靠世间道离开贪欲的圣者,相续中有两种离得,一是有漏离得,二是无漏离得。
离得完全是小乘有部宗的分别念假立的,实际上,所谓的离得与石女的儿子、龟毛兔角没有差别,但他们非要建立这样的观点。因此,讲《俱舍论》的时候,小乘观点不得不讲,他们说依靠世间道离开贪欲的圣者相续中,有有漏离得和无漏离得两种,这是他们总的原则。
“有说依出世亦尔,已舍不具烦恼故”,后面这个问题稍微有点复杂。有部宗分为声闻十八部,总的有部宗与上述观点一样,但个别有部宗认为:以出世间道断除烦恼的圣者相续中,也应该有有漏和无漏两种离得——“亦尔”。
一个离贪者,用出世间道断除贪欲时,有无漏离得;用世间道断除时,有有漏离得,所以,在他相续中有两种离得。如果真正存在你们有部宗所承认的离得,这种情况也是可以的。但有部宗的个别法师认为:依靠出世间道断除烦恼的圣者,“亦尔”——应该有两种离得,原因是“已舍不具烦恼故”,以前相续中的无漏离得已经舍弃,但不具足烦恼的缘故。
下面经部宗从两方面破斥这种观点,以出世间道断除烦恼时有两种离得不合理。经部站在自宗观点说:虽然你们说,若非如此则会有无来果圣者相续中应重新生起烦恼的过失,但实际上,不会出现这种过失,为什么呢?“解脱有顶之一半”,解脱有顶一半烦恼的缘故。有顶分九品烦恼,所谓的“一半”,不一定完全是中间的一半,应该是指九品烦恼的部分已经断完了,未断除的部分不可能以世间道断除,因为你们有部宗不承认世间道可以断除有顶烦恼。这是经部宗所发的第一个太过。还有一个太过,“生起上禅同不具”,一个欲界的人依靠世间道获得第一禅时,已经生起了断除欲界烦恼的离得,随后生起二禅境界,则一禅所摄的离得——解脱欲界之离得就会远离,若按照你们的观点,这时其相续中应该具足欲界烦恼,但实际上并未重新产生欲界烦恼。
若问:如果圣者要远离各地之贪,是以什么对治远离何地之贪呢?
如是修道有世间道与出世间道两种,其中有顶之贪是以出世间道远离的,而不是以世间道远离的,因为有顶之上再无他地,所以其上无有世间道作为对治;若以世间道断除,有顶会增长自地的爱,所以自地不能对治自地;下地低劣,以下地不能对治上地,比如有顶以下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和无所有处,这些地不能断除有顶的烦恼。所以,在世间道当中根本没有对治的方法,只有以出世间道来断除。除有顶以外的八地——色界四禅、除有顶以外的三无色界和欲界,均是依靠世间道与出世间道二者而离贪的,也即以出世间道观四谛十六行相的无漏智慧,以及世间道观粗细相,这两种现象都存在。
也就是说,以上地未至定的世间道以及具道谛行相的出世间道而远离。比如要远离欲界的烦恼,需要依靠第一禅的未至定;一禅的烦恼,则以第二禅的未至定而远离……以此世间道观粗细相断除烦恼,或者观四谛十六行相——无我、空性等方式远离,这两种方式都可以。
那么,凡夫与圣者的世间离得有什么差别呢?
一般来讲,凡夫只有有漏离得,因为凡夫相续中无法产生无漏离得;圣者则有无漏离得和有漏离得两种。这就是有部宗的说法。实际上,所谓的“离得”就像石女的儿子。我们说:“石女的儿子长得好不好看?石女的儿子愿不愿意出家?他出家的时候,石女的丈夫同不同意?……”问这些有没有必要呢?没有必要。但这里站在有部宗的观点,一定要讲所谓的有漏离得和无漏离得。
那么,凡夫和圣者的离得有什么差别呢?
有部宗这样回答:以世间道如应离贪的圣者生起有漏与无漏两种离得。如果是以世间道远离贪欲的圣者,相续当中存在有漏离得,无漏离得也有,具有无漏智慧之故,因此有两种离得,断除所断比较稳固。就像有些人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比较精通,遇到世间法有对治的能力,遇到出世间法也有对治的能力,不然根本没有经过世间道的这些人,光是在寺院里面住住住……最后面对世间的时候,也有一点困难。
凡夫只是生起有漏离得,所以相对不稳固。因为没有无漏离得,对治烦恼比较费劲。
这以上已经宣说了有部宗总的观点。下面是有部宗个别论师的观点。
有些部的论师承许说:以出世间道——仅仅依靠观四谛十六行相离贪的圣者,也应生起有漏与无漏两种离得,否则,钝根不来果者以出世间道远离乃至无所有处之间的贪欲,并且通过炼根变成利根者,也应成为具有空无边处等的烦恼,因为以前钝根时的无漏离得已经舍弃,而在当时有漏离得并不存在之故。
对方说:在舍根的时候,以前的无漏离得已经舍弃了,如果有漏离得也不存在,这位圣者相续中仍会具足下地烦恼,因为离得不存在,以前断除的烦恼会重新生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一点绝不能承认,因为明明见到这样的圣者已经舍弃无漏离得,也并不具足下地的烦恼,由这一点可以说明,他们具有世间的离得。
这一点不能成立,以有顶为例,通过炼根成为利根的有顶圣者,应该怎么具足世间道的离得呢?比如钝根有顶圣者已经远离了七品烦恼,通过炼根成为利根时,原来的无漏离得已经舍弃,而有顶没有世间道的缘故,有漏离得怎么得到呢?这一点你们也不能承认的。下面世亲论师站在经部的观点来说明。
这个问题稍微有点难懂,如果头绪没有整理好,不是很好懂。那天翻译的时候,我也是费了半天的时间才明白里面的意思……有时候《俱舍论》里面的一个问题不明白,就根本翻译不出来,但现在已经翻译出来了,也不是古文,应该没有问题。但是思路没有理清的话,稍微难懂一点。首先总的有部宗观点比较容易,他说依靠世间道来断除烦恼的圣者,具足两种离得。但有部宗的个别论师说依靠出世间道断除烦恼的圣者,也有两种离得的观点,这就有点不好理解……
经部宗驳斥: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假设以出世间道如应解脱有顶九品烦恼的一半,即以下八品烦恼的钝根者变成利根者,也即有顶烦恼除上上品以外,已经断除前八品中的一品或几品的钝根者,通过炼根成为利根,那么对他来说,有漏的离得并不是他的对治,因为在有顶中根本没有世间道,也根本没有办法依靠世间道获得离得,因而这种情况不可能存在。比如有顶烦恼已经断了第七品,第八品还没有断,通过炼根成为利根的时候,你们自己承认会舍弃无漏离得,那世间离得有没有呢?根本不会有世间离得,因为有顶的烦恼根本不需要依靠世间道断除。而在两种离得均不存在的情况下,有顶圣者也不会再具有已经远离的烦恼。这是第一个太过,颂词中说“解脱有顶之一半”。
还有另一个太过。具有解脱欲界之离得的凡夫,欲界的烦恼已经远离,如果生起一禅之上的二禅等境界,则一禅的离得即解脱欲界之离得,通过转地而舍弃,他们也同样不会再具有欲界的烦恼。但按照你们的观点,他们相续中还应该具有欲界烦恼,为什么呢?因为一禅的离得即解脱欲界之离得舍弃之后,他们相续中会重新产生欲界的烦恼。
实际上就像经部所说的那样,世间道只有压制烦恼的能力,这是一定要记住的,而依靠出世间道可以断除烦恼的种子……所谓的离得不离得,我们不清楚,但是,依靠世间道只不过暂时压制烦恼而已,而以出世间道的智慧则会断除烦恼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