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言精髓讲解·第2课
2016年8月13日
接下来继续讲《教言精髓》,今天讲一部分,明天就可以圆满了。
犹如雀栖树梢之地位,高贵抑或卑贱皆相宜,
自受苦厄源泉莫企盼,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鸟雀的位置时而高、时而低,有时候在树的顶端;有时候为了吃一些食物,也会落到树下。我们世间的一些高位也同样——昨天讲的高位和这里有所不同,这里是从地位来讲,昨天的是说个人形象上的高大。你的地位,高贵也可以,低贱也可以,因为所谓的地位,实际上就是痛苦的来源。
表面上看,有地位的人好像十分幸福、快乐,有了地位就有名有利,什么都有,“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相传乾隆皇帝有一次到金山寺,他问住持:“长江上每天有这么多船来来往往,到底有多少条船呢?”当时住持这样回答:“其实只有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确实,世间当中名与利总是结合在一起,有了利就会有名,有了名就会有利。很多人追求地位,归根结底也是为了名声利益和财富权力。对于这些,我们不要去企盼,不要去向往,有没有地位都可以,随缘就好。
在我们学会的居士团体中,有些人不想得到地位,不愿意被选为理事长、组长,想尽各种方法不肯发心;有些人则一定要当上,如果从位置上下来了,就特别伤心。其实,只要对众生有利,有地位也可以;如果对众生没有利益,只是出于自私、为了自己的目的,有地位也不一定好。也许一段时间之后,什么地位都成了梦,有没有并无差别。因此,我们不要太在意、太在乎。作为佛教徒应该随缘,不要整天为了这些奔波,有时候变得连说话、做事都不真实了,因为如果人的内心夹杂着自私和烦恼,就难以公正地抉择问题。
当然,如果一些佛教徒无勤当中得到了某种地位,有了一些好的资源和平台,那你也可以依靠这些来帮助众生。有些人确实是出于好心,为了做一些事情,需要有一定的地位,这完全是一种利他的心态。但有时候没有前世的因缘也不一定做得成。就像有些人很想发心,但发起心来经常做不下去、做不成功,也有这种情况。
这里讲的是我们对地位应有的看法。不管国家总统也好,村支部书记也好,或者是一个小组的组长,实际上的确就像树上鸟雀的栖息处一样。奥巴马当美国总统的时候,气色看上去挺不错,现在马上要下来了,好像气色也不好了。地位虽然是无形的,但是人一旦从高位上下来,情绪还是会有变化的。总之,地位就是这么一回事,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犹如武器恶咒降伏法,无论是否成就皆相宜,
勿购斩断慧命之利刃,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一些恶咒降伏法,相当于武器一样,这个武器如果用得好,可以降服敌人,但用不好,也会对自己有害。所以,对于使用恶咒降伏法,能修成就也可以,不能成就也可以,千万不要购买这种能斩断自己慧命的武器。
如果你没有慈悲心,是以嗔恨心来修一些降伏法或者恶咒,暂时也许会摧毁对方的城市或者斩断怨敌的生命,但最后会反噬到自己身上,会害了自己。米拉日巴尊者刚开始学恶咒、降冰雹,修得很成功,杀害了包括自己亲戚在内的很多众生,后来他意识到自己造了弥天大罪,于是通过各种办法精进忏悔。有些人想修藏传佛教的降伏法,是想把生意、感情等方面的竞争对手消灭掉,这种“修行”是很不好的,因为发心不良。
藏传佛教中的降伏法,是要以一种非常强烈的悲心来降伏恶劣众生,真正把他的心识超度到清净刹土。如果有这样的能力,那么佛陀也是有开许的。如果做不到这样,就像我们经常说的:“连慈悲心都没有,修啥子降伏法,修啥子金刚橛哦!”所以,修降伏法需要慈悲心。
犹如鹦鹉学舌之讽诵,无论念诵与否皆相宜,
不必筹算完成之数目,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就像人们经常说的鹦鹉学舌,别人念什么,鹦鹉也跟着重复什么,但是有口无心。它没有观想能力,也没有什么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观修,别人念咒,它也跟着:“嗡阿Ra巴匝那德、嗡玛呢巴美吽……”汉地有些鹦鹉也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如果像鹦鹉学舌一样念咒或者念佛,不知道极乐世界的功德,不知道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没有诚挚的、虔诚的信心,不具足往生四因,那么你讽诵也可以,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兴趣;但你不讽诵也可以,因为光是依靠口头的念诵,并不完全能解脱。
有些人经常说:“我已经念了多少多少心咒了。”当然,对于初学者而言,100万也好、300万也好、600万也好、1个亿也好,包括今天我们发愿念诵文殊心咒两万遍,能够完成一个数目,这样也是可以的,但我们在真正的修行和念诵过程中,最好一边念一边观想。比如念文殊心咒的话,要知道文殊菩萨是诸佛智慧的总集,他曾经发愿如何度众生。我们念诵咒语,要明白其中的意义,如果什么都不明白,光是“嗡玛呢巴美吽、嗡玛呢巴美吽……”其实功德不一定很大。以前麦彭仁波切也说过,他不管念任何咒语,都一直在同步观想,比如念莲花生大士心咒的时候,他会想到莲花生大士曾经的发愿、咒语的功德、整个咒串的观修方法等等,这些观想都会有。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在菩提心的摄持下,一边观想一边念诵,这样是最好的。
当然,作为初学者,尤其是刚刚学佛的人,要做到这样是很困难的。但即使你没有观想的能力,念咒语也是有功德的,这不可否认。以前有人问过我:观想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那坐车、走路、开车的时候散念咒语有没有功德?功德肯定是有的,但想要真正断除轮回根本,获得解脱的话,最好还是要在质量上下手,而不是在数量上。所以这里说,我们不必筹算完成的咒语数目。从较高的层次和境界来讲,数目并不是很重要,但对于一般初学者,完成规定数目也是很重要的,比如修五十万加行、每年完成多少万咒语和佛号,这些都是有必要的。所以,敦珠法王在这里是以较高的要求来讲的。愿我们能精进地修持真正的佛法。
犹如山间飞瀑之讲法,无论精通与否皆相宜,
莫视口头宣说为修行,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山间的瀑布,总是奔流不绝,没有任何阻碍。法王有一首叫《瀑布妙音》的无常歌,形容瀑布的声音很好听。这里用飞瀑来比喻一些人讲法、辩论,或者演讲的时候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人讲得确实特别精彩,不论讲多长时间都好像弹指间。这样的演讲口才,精通也可以,不精通也可以。
你不要认为口头上说得特别好、头头是道,就是真正的修行人。有些人可能是依靠前世的因缘,所以嘴上能说会道,我们开会的时候,他提出一些精彩建议,想象力也特别丰富,语言也特别流畅,让所有人都听得鸦雀无声,“哇,这个人真厉害呀!”但真正修行起来的时候,就像现在一些所谓的口头讲师,只会讲而已,自己却不会做、不会想、不会修。所以,不要认为这种人就是修行人。当然,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讲法讲得也不错,自己的行为和修行也非常好,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讲得很好,但不一定做得很好,在修行上可能比较差。所以敦珠法王在这里说,不要认为说得很好,修行就必定很好,这是不一定的,希望我们能够精勤地修持真正的佛法。
那还要不要讲呢?当然还是要讲的!
有的人讲话磕磕巴巴半天讲不出来什么,听他讲十分钟的话都很累。有时候我们开研讨会,规定每个人发言十分钟,遇到发言精彩的人,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讲得不好的人发言,大家左看看时间,右看看时间,“怎么还没讲完呀!”人的演讲能力确实有一定差别,有些人讲话的煽动力很强,能把大家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他的语言上面。但是我们要知道,讲得很好,不一定修得很好。
犹如猪鼻伺察之智慧,敏锐抑或迟钝皆相宜,
切莫引发无义贪嗔屑,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这里用猪鼻来比喻。一般来讲,猪的鼻子在动物当中是最灵敏的,比狗还要灵敏,所以现在有些警察也会用猪来了解一些线索。有些人的伺察智慧就像猪鼻一样,稍微一提马上能领悟,但是这种智慧敏锐也可以、迟钝也可以,并不是很重要。千万不要让它引发出很多无义的贪嗔垃圾,也就是“贪嗔之屑”。
有些人智慧很不错,对任何事物接受能力都很强,只要稍稍点一下,马上就能领悟。但这种人往往有一个毛病,就是对于别人的态度太过敏感、脆弱,说话过程中稍有一点不注意,他就容易生起极大的嗔恨之心,或者生起特别的贪爱之心,引起很多烦恼。
有些智慧很不错的人,往往容易敏感,跟他一起会很累。这样的人因为太过敏锐,什么情绪都感受得到,有些是他真正观察到的,而有些其实根本没这回事,他却像吸铁石一样把所有东西全部吸进来,不仅自己很痛苦,周围的人也很苦恼,修行也因此受到影响。这种人虽然在说话、做事等方面都很不错,但是太过敏感的话,容易现前烦恼,当他开心的时候,就像天人、天女一样,和他待在一起也很开心;但当他痛苦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会很累。不知道我们当中有没有人有这种猪鼻一般的观察智?
所以,我们某些方面的智慧,敏锐也可以,不那么敏锐也很好。所谓“大智若愚”,有些人看起来笨笨的,比较迟钝,但是做起事来很多方面反而比较轻松。上世纪90年代有部电影叫《阿甘正传》,主人公有点智障,但是因为他有一颗真诚的心,后来得到了很多特殊的机遇,最后奇迹般地成功了。这部电影当时在好莱坞问世以后,很多人看了都大受鼓励,看到那样的人最后都有成功的机会,觉得自己的人生一定也有希望。
所以,人有些时候是需要聪明点,但聪明也有聪明的烦恼,最好不要过度敏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为根本没有发生的事情而天天烦恼、痛苦,甚至让周围的人也和自己一起烦恼,这样的话,作为世间人也是不妙的,何况作为修行人。我们修行人在任何场合中都应该是放松的、包容的。当然,遇到一些必要的情况,该怎么做就要怎么做,但是,给周围的人一种安全感,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的“嗅觉”不要太过灵敏,如果太灵敏的话,自己什么东西都品尝进去,有时候也有点累,对吧?
犹如夏日渠水之觉受,增上抑或减弱皆相宜,
莫如孩童追逐彩虹霓,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夏天下雨的时候,沟渠、水池里会有满满的水,甚至会溢出来;但如果很长时间不下雨,气候比较干燥的话,池水、渠水又没了。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有时会产生一些觉受,觉受有好的和不好的,就像《楞严经》中讲的五十种不同的阴魔:有时候能讲经说法,显现各式各样的神通;有时候感觉自己能飞;有些是梦中的觉受;有些是白天的授记;有些觉受是魔王波旬制造的;有些觉受中会出现本尊加持、上师现前……修行当中会有很多很多的验相和觉受。这些觉受增上也可以,天天都处于明、乐、无念的境界当中;没有也是可以的,觉受是不稳定的,证悟才是稳定的。
所以,我们不应该像孩童追逐彩虹一样。彩虹是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而霓相对比较暗淡、不那么明显,这里的“彩虹霓”两种成分都有吧。小孩特别喜好追逐彩虹,我以前放牛的时候,也追过彩虹,一直从山沟的这边追到那边,最后快接近抓到彩虹的时候,太阳一照射,彩虹马上就消失了,然后我就回来了,真的有过这样的经历。我现在看到这些山沟时,也会想起当初。小孩可能确实有点愚笨,觉得:“哇,这个颜色真好看,我要是能抓到的话该多好呀,带回去父母肯定很高兴。”我们修行过程当中,有些觉受似乎很美好,但如果我们一直特别耽著的话,其实就像小孩追彩虹一样,没有多大的必要。
有些修行人不要整天讲自己在梦中见到了这样那样的显现。当初我们去五台山的时候,有一个和尚说:“我看到布玛莫扎就在那个山顶上!格萨尔王也出现了!”当时我们比较有清净心,法王也说过到五台山的人应该能见到文殊菩萨和布玛莫扎,我们刚开始想他可能真的见到了。但是后来他说看到格萨尔王也在那里,我们就不太相信了。有时候显现不一定是真的,即使是真的,也没有必要随便跟别人说。
现在风气稍微好一些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确实有很多佛教徒喜欢说神通,总喜欢讲自己修行的时候看到了什么,说一些奇奇怪怪、神神道道的事。现在我们学会当中也有极少数这样的人。如果受了居士五戒的话,是不能说大妄语的,知道吗?即使你真的见到了什么,也不要说,自己享受就可以了,否则天天说这些,别人也不会相信,你也很有可能会被开除。
我们的这些觉受是很不稳定的,就像夏天水池里的水一样,一会儿有,一会儿又没有了,没有什么稳固性。所以不要去执著这些,不要去追逐彩虹霓。
犹如山间细雨之净相,无论显现与否皆相宜,
莫执迷乱觉受为实有,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这里讲到“净相”,就是诸佛菩萨加持,在你的清净境界中显现的各种行相。净相是没有受到邪魔外道扰乱的现相。我们上师如意宝的著作有不同的类别,比如赞颂类、净相类、传记类,修法类……其中专门有一类就是净相类,包括:法王如意宝去五台山时,在文殊菩萨加持之下显现出的一些法要;还有到桑耶青浦的时候,在莲花生大士的加持下出现的一些法;到印度的时候,也有诸佛菩萨的加持下显现的净相。“净相”是一种专用名词,是指在清净境界当中的显现。有时候可能会显现诸佛菩萨加持,包括我们在梦中得到上师、佛菩萨、护法神的加持,这些都可以属于净相,但是有些净相带有一种觉受性。真正成就者的净相是非常符合实际的,而我们的净相不一定真实,可能只不过是一种加持而已。
这里说,净相就像山间的毛毛雨。以前每次越过二郎山和折多山的时候,山上终年都是乌云密布,细雨蒙蒙,这种雨好像时而有、时而没有。说没有的话,确实在下;说有的话,好像也不是太明显。就如山间细雨一样,这类诸佛菩萨的清净显相,显现也可以,不显现也可以。不论在梦中还是在白天,这些净相的境界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这些显现中也许有一些迷乱的成分,千万不要执著迷乱的觉受为实有——你在没有得地之前,还有相当大的分别念和我执。
当出现这些显现的时候,有人很高兴:“啊,我的境界可能很高,我太高兴了,要马上告诉某个人!”于是立刻发个信息,说自己见到了什么什么。现代的生活方式跟过去很不同,古代的许多修行人,在修行中有显现也不会告诉别人,但现在很多人即使没有显现也要编一些出来,说自己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即使有一些显现,也不要把这些迷乱现相执著为实有,因为修行过程当中只有证悟自己的心性、证悟空性才是最重要的。
一般来讲,在修行人的境界当中,各种各样的觉受都有可能显现,就像我们藏族常说的:夏天的草地上什么杂草都会生长。所以,我们修行过程中,有时候好的、不好的现相和验相都会有。你不要认为,今天做了恶梦,可能修行不成功,还是放弃吧。昨天我在路上被一个人拦了下来,她说自己的丈夫已经修了七八年了,每天禅定五六个小时,但他现在却不想修了,这是怎么回事?我说这是没有好好修共同加行的缘故。但她好像不知道什么叫共同加行。当时路上人多,我们也没办法好好沟通。我说,让他好好修五加行。“啊?什么五加行?加什么?”后来就这样告别了,也没办法。所以,坐禅如果没有打好基础的话,即使你禅定时间很长,在禅定境界中会出现一些觉受、验相,也不一定是真的修行好。
所以,希望真正的修行人不要耽著这些觉受,你的心就算暂时能安住一两个小时也不要特别高兴,这也没什么的。旱獭冬天三个月都不生任何分别念地住在地洞里,大海里也有很多水生动物,分别念一直入于一种细微的阿赖耶上。所以,我们不要特别去执著这些,不产生分别念也不要太高兴——当你的分别念入于阿赖耶识的时候,什么都不会起现,但这并不是很高的境界。对迷乱的觉受不要耽著为实有,一定要修持真正的无我空性和大悲心等佛法。
接下来的偈颂用了另一种表达方式:
犹如如意珍宝之暇满,若未获取无缘修胜法,
已获之时切莫虚空耗,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我们的暇满人身就像如意宝一样,如果你没有得到它,根本无法修行殊胜的佛法;而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了这样的暇满人身,千万不要虚度、空耗,一定要修持真正的佛法。
学过前行的人都知道,人身不一定都是暇满的,具足十八暇满的人身非常难得。有些人认为自己已经出家了,算是真正得到了暇满,这不一定;有些人则认为自己是在家人,有很多琐事和烦恼,可能不是真正的暇满,其实这也不一定,有些在家人真的修行很好。《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讲了十八种暇满,还有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里面讲到了十六种暇满,如果能圆满具足这些,是非常好的。但不要认为自己获得了人身就一定具足暇满了,这可不一定。
有些出家人确实很优秀,他们真的看破了世间,生起了出离心;但有些完全是形象上的出家,现在学院当中也有这样的人。我今天就看到个别人,原先做居士的时候就神神道道的,现在出家了还是老样子。我今天跟一些负责人也讲了,这些人我们不认可,管理人员最好让他们离开。有的人找其他上师剃度,或是自己把头发剃了,然后现了出家相,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对于这类情况,学院有学院的规矩和做法,希望管理人员按规定处理。否则每个人都这样的话,这个出家僧团慢慢就会变质的。虽然每年都有少数真正具有闻思能力的出家人,在各方面因缘具足的情况下,可以留在这里;但不符合条件的,我们很早以前就有规定,在学院里是没办法常住的,包括一些老年人,这方面希望你们好好配合。否则,最后佛学院就变成养老院了,那也不是很好。还有一些没满18岁的孩子,也不要带到学院来,应该让他们在学校里学习,我们这里并不是幼儿园,这里是佛学院。
我们是一个真正闻思修行、清净戒律、有利他心的群体,虽然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都是清净的,但要尽量按照有关规定来做。每个管理人员都应该有责任心,学院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肩上到底有些什么责任?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有些人即使知道好像也置若罔闻,这样不是很好。
最近有些人老跟我说,看到不好的也不要生气。我不一定生气,但还是要指出来。包括这次开法会的时候,我看到一些管理人员对很多方面并没有足够重视,自己一直闭着眼睛在僧众里念经。当然,你念经的功德很大,这个我是随喜的,但你是什么身份?应该在管理方面多上点心。如果整个学院谁都不想出来管理,只想在这里待着,这样的话学院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呢?
现在这里人这么多,管理有没有跟上?有些管理人员不太作为。来了这么多人,那应该看看大家吃到饭没有?法会的纪律和要求做到没有?但有些管理人员一直躲着、一直回避。那么多事情都是需要做的,谁出来做?这个应该清楚。一些相关的管理人员,最近也有些懒惰,只想自己好好开法会、自己好好修行、自己好好闻思、自己好好宣传、自己好好跟别人相处。口头上说着“我们学院、我们学院”,但实际上,“我们”就是我所,对于我所,你应该尽到责任。比如说“我的”家时,那你对家就该做一些事情,否则天天吃家里的饭,但所有饭都等着别人给你做,那恐怕也不合理。
所以,大家应该学会看人。有些根本不具足出家条件的人,自己剃了头发,或者找这样那样的上师剃度,对于这些人,我们学院有一套规定,这方面一定要严格要求。他们自己找了哪个上师剃度,可以跟着那个上师去,不要掺在我们金刚降魔洲里面,这样不合理。
解脱明灯具德上师尊,若未值遇无法证实相,
通晓之时切勿跃险隘,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具有德相、具有法相的上师尊是解脱的明灯,如果没有遇到他,我们就无法证得心性的本来实相。这里所说的上师并不是一般的上师,光是给你剪个头发、取个法名、说点好话、帮你办几件世间的事情。这里的上师,是出世间的上师,如果只是给你一些世间的照顾,比如帮你买个票、安排个房子,根本用不着上师,找其他人也可以。
所谓上师,就是最上等的老师,是在出世间方面,无论是闻思修行还是认识心性,对你的解脱有利的、真正能让你超出轮回的上师。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上师,可能你即生当中无法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当然,这个上师自己要有一定的传承,有一定的证悟,有一定的成就,否则一般人也没办法给你直指。对自己的心性都没有了解,给别人直指的话,那是以盲导盲,是不可能的事情。
遇到如同解脱明灯般的具德上师,尤其是成就者,是极为难得的。我经常在想,如果没有遇到上师如意宝,我现在也许会非常可怜,虽然有吃有穿,但是精神财富方面可能特别贫穷。所以,我们要通晓这样的要点,要知道上师的重要性,千万不要跳跃到危险的深渊中去。
有些人虽然知道上师是解脱道上的唯一明灯,但因为不好好地依止善知识,跟随一些恶友奔走,后来就很危险。明明知道有解脱的明灯,但没有沿着解脱之路前行,最后自己选择了极其危险致命的悬崖跳下去。所以我们遇到能让我们解脱的上师之后,乃至生生世世一定要如理如法地依止,以三喜供养,最后上师相续中所有解脱法门和智悲力的功德全部会融入自己的相续,这样到了离开人间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把握。所以,愿能精进地修持正法。
犹如除病良药之正法,若未听闻无法知取舍,
既已了知利害莫食毒,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前面讲的是上师,现在讲正法。我们知道良药可以去除疾病,像除病良药一样的正法也非常殊胜,它能遣除我们内心无始以来存在的疾病。很多人虽然皈依了三宝,但没有好好闻思的话,就无法了解因果取舍,不知道哪些该行持,哪些该取受,哪些该舍弃。即使你是大学教授,也不一定懂得真理。现在西方有些佛教徒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其实对佛教的基本道理都不了解,这种人我们叫做“法油子”。没有听闻佛法就不知取舍,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利害关系,那就千万不要故意去吃毒药,应该服用妙药。
《华严经》里有依止四想:上师作医生想,正法作妙药想,精勤依止作治病想,自己作病人想。我们应该以四想来依止善知识,千万不能把自己当作猎人,把上师当作獐子、把上师的法当作麝香,从他那里得到法之后马上出卖上师,这样的颠倒四想我们应该远离。所以,愿能精进地修持正法。
犹如冬夏交替之苦乐,未见无法生起出离心,
自受轮回苦痛时已至,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夏天和冬天交替而来——当然中间还有春天和秋天,但我们一般把苦和乐比喻成冬天和夏天。冬天特别冷,代表痛苦;夏天就很快乐,但是汉地又太热了,也是个痛苦。夏天和冬天交替而来,我们生活中的苦乐也是如此。不要认为今天很幸福,就会永远幸福,不可能的,过两天也许痛苦就会降临;也不要觉得今天很痛苦,就会永远痛苦下去,给别人发的微信全是流眼泪的表情,呜呜呜,哭哭哭,但可能明天又变成哈哈哈,笑笑笑。我们人生中的哭和笑、苦和乐,就像冬天、夏天周而复始交替产生,如果你没有意识到痛苦快乐皆是无常,就不会产生出离心。《入菩萨行论·安忍品》里面讲过,无苦无出离。没有痛苦的话,就不可能有出离心。我们现在很多学佛的道友,就是因为痛苦而皈依佛门的,如果没有当时的痛苦,你也不一定会有今天的境界、今天的幸福。
所以,当你痛苦的时候,应该认识到,感受轮回痛苦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该轮到自己了。因为只要轮回不断,我们就会不断感受痛苦,早晚都会轮到自己。所以遇到痛苦的时候,也不必特别在意。我们发愿的时候不要全发快乐的愿,“愿我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幸幸福福、健健康康”。在《开启修心门扉》和一些噶当派的教言里,都是“愿我痛苦、愿我不成功、愿我失败、愿我受损害”等负面的发愿。当然,这是与众不同的境界。一般凡夫人谁都不愿意让自己痛苦,连提都不敢提,但如果心力比较强的话,可以通过痛苦来认识轮回的本性,产生出离心,知晓人生到底是怎样,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式。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要遇到一点痛苦,就马上一蹶不振。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脆弱,有时候根本没发生什么事,偏要自寻烦恼。如果真遇上了大事,就像最近泰国连续发生了十多起爆炸案,这种灾难要是在身边发生的话,那可能真的会非常痛苦、害怕、恐惧。但实际上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有时候只是因为别人说了一句话,或是别人看他的眼神有点不对,或者吃饭的时候态度有点不一样,就长时间陷入痛苦,晚上也睡不着,白天也没食欲,走路都恍恍惚惚,变得不太正常。这就是现在很多人的状态,这样不好。当然,遇到特别重大的事情时,没有修行境界的话,可能很难转为道用,但平时心态还是要好一些,尤其是佛教徒,大家应该经常调整自己的心。
犹如磐石沉水之轮回,此生不舍来世不解脱,
紧握大悲三宝之吊索,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磐石就是又大又重的石头,大石头如果沉在水里面,是很难捞上岸的;轮回实际上也是如此,众生沉溺在轮回当中,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爬上来。我们作为修行人,如果不舍弃今世,那来世就没办法获得解脱。要看破今世、获得解脱的话,就需要紧紧握着具有大悲本性的三宝吊索。
即使重如磐石,只要用吊索和吊车,就能轻而易举把它吊上来;同样的道理,虽然我们每个众生都被业和烦恼束缚,沉溺在轮回当中,但只要皈依三宝,祈祷三宝,依靠三宝的加持和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从轮回的江河大海中解脱的机会。所以,不要认为自己永远没有希望,依靠三宝的力量,每个众生都有解脱的希望和未来。
犹如宝洲解脱之功德,若未了达不知精进修,
既已通达佛果之利益,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如果我们没有了达如宝洲一般的解脱功德,对于声闻缘觉的解脱、菩萨的解脱、佛的解脱,甚至离开三恶趣的人天的解脱,这些功德我们都不了知的话,就不可能精进地去修持。
比如说,你了解到一个地方的环境、生活等方面的功德和优势,就会想去那里,“哦,听说那个地方很好,我一定要到那里去留学、去居住!”如果你听说一个地方特别不好,就不会愿意去。同样的道理,轮回中有许许多多的痛苦,我们在人间有苦苦、行苦、变苦,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生老病死等很多痛苦,而当我们真正获得解脱的时候,这些痛苦就没有了,并且能够非常容易地利益无量众生。这些解脱的功德,就像宝洲一样。如果人们听说有个地方非常殊胜,满是珍宝,那么都会愿意去的。同样,我们知道了解脱的功德、佛果的利益之后,就会精进地修行佛法。
所以,我们修行要着眼于长远的目标,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如果原来你是一个心量狭窄的、很自私的人,通过学修大乘佛法,渐渐你的心也会开阔起来,视野也会广阔起来,最后得到的成就也会大不相同。这就是“愿大力大”的意思。
犹如甘露精华之圣行,未见不生稳固之信念,
知晓胜负切莫购苦痛,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犹如甘露精华一般的圣者的行为、传记和事迹,如果你没有见到的话,不可能产生稳固的信念和信心。我翻译了很多传记,比如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钦哲益西多杰、第一世敦珠法王、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和法王如意宝的传记,以及《藏密佛教史》,目的就是想把这些大德的事迹介绍给大家。他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是怎么成就的,我们都应该去效仿学习。
所以,像甘露精华一般的圣者的行为,如果你没有见到,不可能生起稳固的信心。应该知晓胜负,知晓成败,这些大成就者都是很成功的胜利者,而我们凡夫人每天忙于琐事,为了养活自己而毫无意义地度日。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就千万不要自己购买苦痛,不要自讨苦吃,不要向凡夫学,一定要向圣者菩萨和高僧大德学,修持真正的佛法。
犹如良田沃土菩提心,若未生起无法获佛果,
勤修大义切莫懈与惰,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像肥沃良田一样的菩提心,如果没有生起的话,就无法获得佛果。所以,我们要辛勤地修持最具有意义的佛法。大乘有七大功德,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要懈怠、懒惰,尤其要重视菩提心,哪怕每天听一节课、做一点小事,都要以菩提心来摄持,这个我们在讲《入菩萨行论》的时候也强调过很多次。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好好学习《入菩萨行论》,只学一遍是不行的,应该再三地学习。我以前虽然讲过一遍,但不知讲得好不好,好也罢,不好也罢,你自己应该从颂词上、讲义上反复学习,相关讲义我也翻译过好几本。真正通达《入菩萨行论》之后,就能生起菩提心;菩提心生起来以后,利益众生就有希望,将来成就佛果也有希望。
寂天菩萨讲过,宁可舍弃利养、舍弃生命,但是千万不要舍弃这颗心,这颗心指的就是菩提心。我们在这个人间,没有名可以,没有利也可以,甚至我们的身体没有了也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能没有菩提心。如果舍弃了菩提心,那我们作为一个大乘行者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唯一最珍贵的就是这颗菩提心。菩提心就像肥沃的田地,里面什么善法的种子都有成长的希望;如果没有良田,我们的心地就会十分贫瘠,什么善根的苗芽也长不出来,这是很可惜的。
人所受的教育是很重要的,教育可以改变我们。如果接受的是大乘教育,你的心一定会随顺大乘佛法;如果心接受的是国学传统文化的教育,那你的行为也会跟随一些传统而走。那么,我们最根本的原则就是真正生起菩提心,而不是光在口头上说:“我要发菩提心,我要发菩提心!”
如无头脑顽猴之自心,若未护持无法弃诸惑,
莫作效仿疯人之狂行,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我们这颗心就如同没有主张、没有头脑的顽皮猴子,一刹那都不肯好好安住,就像孙悟空一样。孙悟空一直被紧箍咒束缚着,观音菩萨说,等到唐僧真正取到经书的时候,紧箍自然就没有了。其实紧箍咒控制他是为了保护他。我们的这颗心就像猴子一样,我们要始终好好保护它;如果没有保护好它,就没办法舍弃贪嗔痴烦恼。所以,始终都要用正知正念来保护这颗心。正如《入菩萨行论·正知正念品》所讲,要保护好自己的心,这样才能好好修行。
每个人都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心,不然这颗心会很放荡,任它自己胡作非为的话,那会非常可怕,所以不要效仿世间一些疯狂之人。现在很多人不管穿着还是言行,都越来越疯。我看到有些人不仅身上有纹身,在国外还有些人纹眼球,把眼底纹成绿色、红色的,看起来就像动画片里的鬼怪一样,但很多人都喜欢这样。我们以前认为裸体而行是很可怕的,但现在很多人在这方面一点都不在乎了,没有一丝执著,可能他们是真正的“大成就者”。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心,不要效仿世间的一些疯狂者。
现在东西方的很多父母都特别担心下一代,因为现在的孩子全都在网上学各种各样的东西,父母叫孩子不要做什么,他们也不听。如今这个世界真的比较自由,但这种自由主义如果是随着贪嗔痴而转,这不是解脱,而是一种可怕的疯狂行为。“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
犹如俱生身影之我执,未弃不能趋至大乐地,
擒获仇敌莫视为亲友,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我们的俱生我执就像自己身体的影子,如果不舍弃我执,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最后成就的大乐果位。我们现在如果抓到了“我执”,那就要像擒住了怨恨的敌人一样,不能把它看作亲友。
要知道,这个“我执”无始以来已经害过我们无数次了,《入菩萨行论》中也清楚宣说过。我们千万不能把它看作亲友,如果现在没有认识到我执的危害性,将来还会继续被它抛到轮回的苦海当中,永远不会有出头的机会。所以,我们现在就应该通过修无我空性等各种方法,用智慧来斩断我执。所谓的我执到底是什么样的?每个人都应该通过空性法门来好好地修行。所以,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