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诲甘露明点》讲解
2023年5月19日
今天我们讲法王如意宝的《教诲甘露明点》。
这是法王1989年在学院给僧众造的一部论,主要是为大家提供一个闻思修行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一个最起码的标准。每个求学者要想一下子就获得很好的智慧、达到很高的境界、守持很清净的戒律,确实不太容易。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太高的要求不一定能达到,毕竟凡夫人都有共同的习气,很难做到完全如理如法。那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虽然法王早期对学院大众的戒律、闻思、人格等方面要求很高,但是后来随着眷属越来越多,渐渐就把标准放得宽松了一些——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大家可以看到。
法王当时要求学院所有人把《教诲甘露明点》背诵下来,同时要修行其中的意义。这不光针对学院的道友,凡是听法王教言、依教奉行的人,都应背诵全文,并且身体力行。背诵这短短八个颂词,对大家来讲肯定不成问题,除非80岁以上的老年人。我也希望这次传讲之后,你们能在这几天内背下来,这也是一种缘起。法王如意宝当时要求我们背,肯定是对我们的相续有利的。这并不像背中观、因明的论著那么困难,更何况你们很多人背诵都是很厉害的。
本论分三:甲一、初善;甲二、中善;甲三、末善。
甲一(初善)分二:乙一、论名;乙二、顶礼句。
乙一、论名:教诲甘露明点
首先解释一下论名《教诲甘露明点》:本论是法王给予弟众的一篇非常殊胜的教诲,所以在此用甘露明点来比喻。大家都知道,天人的甘露有很多功德,涂抹到身上,可使所有伤病立即痊愈,服用之后,还能获得无死之身。甘露明点,相当于甘露的精华、醍醐,即最精要的部分,表示法王的这些教言非常精炼。这是本论题目的意义。
乙二、顶礼句:
一经耳中闻其名,久藏内心愚痴暗,
能永除者文殊尊,洒下吉祥之花雨。
这个顶礼句的意思是,文殊菩萨的名字,只要一听闻到耳中,就能永远遣除我们无始以来长久隐藏于内心的贪嗔痴等五毒黑暗,祈祷文殊菩萨您,请给我们洒下吉祥的花雨。
经常祈祷文殊菩萨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平时都在念文殊心咒“嗡阿Ra巴匝那德”,或者念“顶礼文殊师利”“顶礼曼殊师利”,还有人念修《文殊真实名经》《文殊赞》《文殊大圆满》等等,这些都是文殊菩萨相关的法门。我以前写过一篇朝拜五台山的指南,其中很大篇幅都是关于听到文殊菩萨名字以及与文殊菩萨结缘,会有怎样的功德等内容。我们平时可以在书中放一张小小的文殊菩萨像,这样带到哪里都行。以前我们只有小唐卡或者手绘图,现在可以印图片,确实很方便。
我们上次去五台山的时候,我给同行的几百位道友每个人发了一尊小小的银制文殊像,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这对你们闻思修行各个方面都有非常大的益处。特别是,我们应该经常以观想法王如意宝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的方式来祈祷、求悉地,这样能带来很大的利益。
法王在这里说道:我们只要听到文殊菩萨的名号,隐藏于多生累劫中的种种障碍和愚痴,就能全部得以清除,所以祈祷文殊菩萨您,请给我们这些有缘弟子们降下吉祥花雨。不论谁对文殊菩萨忆念、顶礼和祈祷,都能谴除相续中所有的愚痴黑暗,生生世世不离文殊菩萨的智慧光芒,并能在弘法利生方面获得前所未有的力量,因为文殊菩萨具有利益众生的不共能力。
这个偈颂一方面包括了对文殊菩萨的顶礼,另一方面是祈请文殊菩萨对一切与此法门结上善缘的人给予祝福、赐予吉祥。我们大家遇到这个法门,也算是一种因缘。法王如意宝的所有论著前面,要么是顶礼文殊菩萨,要么是顶礼麦彭仁波切,我们学过的很多论典里都是这样。
甲二(中善)分二:乙一、略说;乙二、广说。
乙一、略说:
人格贤善戒清净,善学无垢智慧处,
善缘者乃诸佛子,是我究竟心友伴。
这是归纳本论内容的一个略说。这部论讲的什么呢?分别讲到人格贤善、戒律清净,还有善学无垢的智慧处。善学即学习智慧。具备了人格好、戒清净、具无垢智慧这三点的善缘者,就是一切诸佛的好心子。三世诸佛都喜欢这样的人,法王也视其为究竟心友伴,也就是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弟子、最好的同伴。
法王在这里说道:如果一个人不仅人格很好,戒律也很清净,而且智慧非常不错,这样的有缘之人,堪为佛陀的佛子,也是我最究竟、最秘密、最可靠、最信任、最好的弟子和心友。法王在这里将弟子称为心友,是一种很谦虚的语言,以好友、同事、心友的意义来表示,这是自己最好的心子,也是诸佛的佛子。不仅仅是法王,我想很多高僧大德也好,堪布、堪姆也好,如果弟子中有谁具足了优秀的人格、戒律和智慧,也会将他视为自己最好的弟子。以上是本论的略说。
下面是广说,分为三个方面:人格贤善、戒律清净、无垢智慧。这三点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值得深入思考。
乙二(广说)分三:丙一、人格贤善;丙二、戒律清净;丙三、无垢智慧。
丙一、人格贤善:
人格贤善是为何?意乐纯洁无谄诳,
秉性善良情意长,心胸宽广学识博。
首先是第一点:什么是人格贤善?
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个好人,包括屠夫、渔民等天天杀生的人,他们也都觉得自己非常善良、人品很好,就连一些战争狂,也认为发动侵略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我遇到过很多人,他们在工作中手段其实非常恶劣,但自我感觉很好,还觉得自己的职业非常崇高,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也许他们确实不太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我也希望大家看看自己的人格究竟怎样。“我的人格还是很不错的”,每个人,包括我,可能都会这么想,但按照法王的标准,我们为人到底贤不贤善,还要重新观察。
要做到人格贤善并不容易,所以现在各个国家都很重视人格教育。其实人格教育在佛教当中也是很重要的,正因如此,我们要学习诸如《二规教言论》《君规教言论》《萨迦格言》《水木格言》,包括汉地流传的《论语》《孝经》《千字文》《弟子规》等许许多多关于做人的教言。从世间角度来看,也有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需要学习,现在网络上也有各种课程讲座,有些内容也很精彩,这些都可以归为人格教育的范畴。
如何做人?如何做个好人?一个好人到底该具有怎样的特质?各家道理,说千道万,我们好像还是不得要领。所以法王在这里归纳了几个要点,作为人格善良的基本底线。
首先是意乐纯洁。有些人内心杂染很多,心思特别复杂,各种负面情绪和负面思想无不齐全。而真正心地纯洁、心思单纯的人,不会对别人生邪见、生嗔心,与人相处时也不会有竞争和嫉妒,意乐非常清净。这样的人或许是靠先天禀性,或许是靠后天素养,总之他们内心非常纯洁清净,所以也没什么烦恼。
第二点是无谄诳。谄诳的意思就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语言和行为虚伪谄曲。不谄诳的人,做人做事都很正直。当然,有些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说,某件事如果原原本本说出来不太合适,那么这个时候说得委婉一些也算不上谄诳,而是一种方便。但除此之外,人还是正直一些比较好。在这个社会上,尤其是所谓的商界,谄诳之风非常盛行,很少有人实话实说。其实,我们对谄诳之人只要稍加接触,就能看透他的本质,不会再信任。
这一句讲了两条人格底线,第一是要心地纯洁,第二是要人品正直,无谄无诳。
第三点是秉性善良。有的人天生善良,连小虫都不会杀,更不用说损害任何人。所谓三岁看老,一个人的天性会从小流露,我们在小孩子身上都可以看出他将来性格如何,会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一个很复杂的人,还是一个很麻烦的人。当然,人们大都自认为善良,那么善与不善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呢?应该看他会不会害众生。不管是当面还是背后,直接或是间接,一个人如果总是伤害众生,肯定不是善良之人。不管对亲朋好友还是怨敌仇人,如果刻意用行为、语言去伤害别人,甚至只要存着害人之心,都称不上秉性善良。
第四点是情意长。一个人如果今天换一位上师,明天换一个道场,总是变来变去,这说明情意不长。真正情深意长的人,哪怕经过十几二十几年,朋友也好、志趣也好,很多东西都不会轻易改变,这也是人格好的一种体现。有的人一会儿跟这个人很好,一会儿又跟那个人很好,朝三暮四,经常换朋友,没多少情意可言。一个好的修行人,不论过了多少年,从前关系很好的朋友,到最后也情义不变,不会像吃甘蔗那样,刚开始很甜,吃着吃着就没什么味道了,最后甚至是苦的。
第五点是心胸宽广。心胸宽广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一会儿满怀嗔恨,一会儿又心花怒放,就像春天的天气一样变来变去。心胸宽广意味着心里什么都能接受,什么都能容纳。不说佛教徒,在我经常接触的世间人里,包括一些公务员、医生,有些人心量很大,非常令人佩服。这样的人对任何事都能大度包容,不会让自己陷入烦恼,也不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和痛苦,所以活得很幸福,这也是一种福报。而有些人心眼很小,一辈子活得特别计较。心如果狭隘,人生的空间也会特别狭隘,这个道理大家应该知道。
最后一点是学识广博。能做到广闻博学那是很好的,如果孤陋寡闻、什么都不懂的话,可能连怎么做人都不知道。当然,城市里的人都很有文化,但是有些住在山里,从没上过学的人,他们因为接触着广阔的自然天地,所以能得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很有可能的。
要成为法王如意宝眼中的好心子,首先要做到人格贤善,这并不只是善良而已,还包括心地纯洁、心胸广阔、智慧渊博等特质。大家可以按照这些标准自我观察,看看自己具不具足,如果不具足的话,要想想该怎么改进,我也在对自己进行观察。以上六条标准中,我们如果具足四条,那还算不错,只要努力改善不足之处,基本上能算人格贤善;具足三条的话,说明人品好坏参半,还达不到人格贤善的标准;如果什么都不具足,每一条都被法王正中要害,那你应该好好反省。要知道,如果没有好的人格,就没有学佛的基础。
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和其他很多教言中都讲过人格的标准,像法王这样强调人格的,其实在高僧大德中并不多见,正因如此,法王的弟子们普遍具足良好的人格品质。虽然人品不佳的偶尔也会有,但是我们学院多年来确实对人格教育极其重视,这是毫无疑问的。
以上就是广说中的第一点,人格贤善。下面讲第二点,戒律清净。
丙二、戒律清净:
戒律清净复为何?出自所有诸经论,
一切取舍护如眼,于此浊世虽艰难,
三戒各自教轨中,直接障碍终成就,
诸根本堕不染心,一切时分当精进。
什么是戒律清净?对于小乘、菩萨乘、密乘的诸多经续论典中讲到的一切戒律取舍,如果要丝毫不加违犯,像守护我们的眼睛一样守护每条戒律,这在五浊恶世是非常不容易的。就像阿底峡尊者,虽然对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守护得非常清净,但在密乘戒方面,显现上也难免时常违犯。不过阿底峡尊者从不会让罪业过夜,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木制曼扎盘,一有犯戒立刻供曼扎忏悔。
各位道友要特别严格地守戒确实不容易。别解脱戒中的出家戒,比丘有二百五十二条,比丘尼有三百六十四条,沙弥有十条,居士也有三皈五戒等要守。菩萨戒中,根据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的不同安立,堕罪和轻罪的种类及界限有所不同,比如十八种堕罪、八十条恶作等等。至于密乘戒的戒条,就如《三戒论》中所讲,细分起来成千上万、无数无边。如果三乘所有的戒条全部都要如理如法一一守持,在这个浊世是非常难做到的。
法王造《教诲甘露明点》的年代还算好一点,不像这个网络时代,人人拿着手机,各种违背戒律的因缘纷至沓来,而守护戒律的顺缘不断减少,所以,当今这个时代,要守好戒尤为不易。我以前也跟一些道友感慨过,幸好年轻时没遇上这些五花八门的散乱之因,好好闻思修过一段时间,要是换成现在,面对如此复杂的外境,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出家人。
每个人刚出家、刚受菩萨戒、刚得灌顶的时候,肯定都想把戒律守得特别清净,然而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总是难免犯下一些罪业。所以,法王也认为,在这个末法时代,要像古代高僧大德那样持戒严谨,是比较困难的。那该怎么办,难道就不受戒了吗?法王在这里说明了持戒的最低标准——对于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各自教轨当中,会直接障碍最终成就的根本堕罪,一定要远离。
要是犯了别解脱戒中的四根本戒,就得不到声闻乘的果位;犯了菩萨戒中愿菩提心或行菩提心的根本戒,也不能获得菩萨的果位;犯了密乘的十四条根本戒或《大幻化网》中的五条根本戒,那也无法获得成就。这些都是会直接障碍最终成就的罪业,所以,千万不要让这些根本堕罪染污你的相续。不论别解脱戒、菩萨戒还是密乘戒,我们至少要守护好根本戒。为了使心相续远离破三乘根本戒的罪业,一切时分都应精进努力。做到了这点,就可以算是戒律清净,这是末法时代修行人的持戒底线,对此一定要特别重视。
我们身处浊世,要严守所有戒律,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至少要守住底线。作为在家人,不要违犯居士戒的根本戒条,作为出家人,更不要染上根本堕罪,菩萨戒和密乘戒也同样。守好了根本戒,即使其他堕罪轻罪偶有失犯,但只要没有染上重大的罪业,也可以说得上清净戒律。
我们活在如今这个末法浊世,各方面的门槛也只能降低了。比如人格方面,虽然从人格教育的角度看,要点还有很多,但只要具足了前面所讲的几点,就已经算是人格贤善。同样,三乘戒律的条目众多,但只要你没犯下直接障碍解脱的根本堕罪,其他罪业通过诵戒、四对治力忏悔等方式,也是可以清净的,所以总体称得上戒律清净。
这是第二点。
丙三、无垢智慧:
无垢智慧又为何?是于真实教言处,
日日精勤闻思修,依彼速疾得菩提。
第三点,什么是无垢智慧呢?般若学得很好,这叫无垢智慧吗?还是中观学得很好才叫无垢智慧呢?或者是精通天文地理、自然科学?又或是掌握了最先进的AI技术?世上有那么多种有漏无漏的智慧,到底什么才算无垢智慧呢?世间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都会认为,自己的学科是遍通一切的高深知识,应该是无垢智慧。我们五部大论每个班级的同学也会觉得,自己所学的论典非常重要,肯定是无垢智慧。
那么,法王在这里所说的无垢智慧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指,对那些真正与解脱有关的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的教言,每天不断精勤闻思修行。这也是一个比较低的门槛。比如说,每天看一看《直指心性》,听一听《入菩萨行论》,再对学习的内容稍加思维和修习,这就可以算是有了无垢智慧。无垢智慧并不是让你必须通达中观,必须证悟大圆满的觉性,法王没有这么要求,而是希望大家至少对真正关乎解脱的教言,比如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的教言,或是汉传佛教中的殊胜教言,每天不间断地体会领悟、闻思修行。
关于闻思修行的过程,如果能在上师面前认真听法,研讨思考之后,再进行实际修行,这当然是最好的。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其实也可以自己进行闻思修行。现在听闻佛法非常方便,网络上、U盘里都汇集了各种课程,如果每天听一节课,边听,边思维,边串习法义,其实在这一节课里就已经具足了闻思修。《山法宝鬘论》里讲过闻思修并行的道理:就像马吃草的时候,边吃,边嚼,边吞,三者可以同时进行。所以,我们可以一边听课,一边思考所学的意思,同时对领会到的哪怕一个道理不断串习,这就是闻思修行。
法王在这里对我们的要求比较低,因为要求太高的话,很多人都做不到。如果培养人格要顾及那么多的标准,守护戒律要面对那么多的戒条,一学起来大家肯定都会被吓一跳。就像俗话说的,不学戒时小僧人很快乐,一学起戒就很痛苦,因为做又做不到,不受又不行。闻思修行也是如此,要是每天必须学那么多论典,背那么多颂词,很多人未必能做到。
谈到闻思修行的标准,其实在我们学院里,只要能讲好《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和《入菩萨行论》,或者能通达某一部论典,到了世间城市里,就可以成为一位三藏法师了。因为面对大部分世间人,我们也只有讲这些内容的空间。虽然在学院里光会讲《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并算不上什么,但如果你去到一个罕闻佛法的地方,一生中能把这部法传授给很多人,那你对于当地而言,足可称得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大法师。就好比初劫时遍地都是粮食,毫不稀奇,但是到了饥馑劫,哪怕一点点粮食也很关键,可保人不被饿死。我在外面讲课的时候,这种感受很强烈。
在这方面,我们学院的道友,只要有一定闻思修行的境界,有良好的人格和清净的戒律,应该都可以实现。此论中人格贤善的标准,只要是比较善良的人应该都能达到;戒律清净的标准,就连居士都能做到,更不用说出家人了。有了这两方面的基础,再加上对闻思修行的坚持,你们在这里求学六七年,也能学有所成。也许你精通《中观四百论》《量理宝藏论》《现观庄严论》,但去到外面不一定有人听你讲,听了也不一定听得懂,所以你们将来下山,如果传讲五部大论,不一定有市场,但弘扬《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应该会有很多受众。五论班的道友听了可别不高兴,这的确是事实。你去外面跟别人说,我是某某佛学院来的,要不要给你讲个《中观根本慧论》?“啊?《中观根本慧论》是什么?我来听听。”结果一听到“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就晕了,“这个法师是不是疯了,我明明看到有来有去、有生有死,他在说什么啊”,最后听众全都走光了,有这个可能性。
法王在世的时侯,我们学院曾经办过一个“活佛班”,结果不太成功,因为一些活佛多少有点高傲,不太乐意闻思复杂的法义,听众渐渐就都跑了,最后班里几乎只剩下讲法堪布自己,这算是我们办学的一个失败案例。同样,我们如果一上来就给别人讲中观应承派的观点,人家可能接受不了。所以大家对外弘法的时候,一定要先从简单易懂的讲起,就像这篇《教诲甘露明点》,人人都能接受,不会有太大压力,达到其中的标准也不是很难。
如果有人实在没办法一次性守四条根本戒,那可以先劝导他们,能不能戒酒,能不能不杀生,能不能不邪淫。这样循序渐进、逐步引导,等他们打好了基础,再讲更深的法,才会被接受。所以,在座各位要学会观察受众,这很重要。不然学了一辈子中观,下山以后逢人就讲《中观根本慧论》,别人可能吃不消。《中观根本慧论》都接受不了的话,《现观庄严论》就更不用说了。(众笑)
那我们是不是就不用学这些论典了呢?当然不是。在佛学院里,不学五部大论那还学什么?大家来到喇荣,不就是为了学习,为了修行,为了利益众生,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什么所求?如果你天天在这里享用三宝的财物,但什么闻思修行都没做,戒律也没好好守,那可能要背一些“债务”,这是没有必要的,还不如去社会上混。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该学的学好,但是将来出去弘法的时候,不要认为自己的境界别人也能马上接受。现在很多人只考虑自己想讲什么,根本不考虑受众的根基,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歧途,所以在这方面大家一定要注意。
法王以一种较低的标准,给我们指明了贤善人格、清净戒律和无垢智慧这三点原则,以上已经全部讲解了。
甲三(末善)分三:乙一、造论功德;乙二、回向善根;乙三、造论后记。
乙一、造论功德:
未得妙道初学者,盲修伪装成就者,
自诩擅讲少数者,见此则如药除毒。
这个偈颂讲的是此论的功德。
这里列出了几种人:第一种是未得妙道者——从未学过佛法、未入佛门,或者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道的一类人;第二种是初学者——虽然已入佛门,但没有任何基础,就像小学一年级水平,刚刚皈依发心,对什么都有新鲜感,但相续中可能还有一些邪知邪见;第三种是盲修瞎练,但假装有成就的人——明明修行很不好,却伪装成大成就者的样子,胡说八道、乱讲神通,或是根本没有好好修行,却以修行者自居;还有一种是自诩善讲者——自以为口才很好,整天夸夸其谈,或者自认为是大法师、大学者,好为人师,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以上提到的未得道者、初学者、伪装者、自视甚高者这四类少数人,他们如果看到这篇《教诲甘露明点》,应该会受到一些触动和刺激。未入道者和初学者学了这些要点,就能建立原则,“原来真正的道是这样的”,由此就能很快消除原有的邪见;盲修瞎练者和自诩善讲者看了这些标准之后,也会反省自身,“原来我连修行人的底线都未必达到”,如果连贤善人格、清净戒律、无垢智慧这几个基本点都不具足,那还谈什么修行成就,更不敢夸夸其谈了,而会心生惭愧。所以,这些道理就像一剂妙药,能清除所有毒性。如果任由毒性存在于我们的相续中,就会害人害己,而依靠《教诲甘露明点》这剂疗效绝佳的妙药,把毒性全部消除,那就万事大吉了。
正如此喻,法王撰著这部小论的目的,就是要给那些修行不好或是装模作样的人一点提醒,以此令他们获益。其实这不仅是针对他们,我们这里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看到这些道理也会感到惭愧,原来自己连这三条最宽松的标准都不一定具足。但与此同时,也会觉得自己只要今后多加注意,还是很有希望的。不论在人格、戒律,还是智慧方面,我们只要努力,都能达到法王的要求,所以并不会悲观怯懦。
如果法王没有给我们指明这些要点,想想有那么多戒条要守,有那么多人规教言要听,更不用说显宗密宗的经续论典浩如烟海,光是密宗就有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的无数法义,如果都要通达无余,那确实有点难。但是,法王在这里提出的三条标准,凡是愿意学法的人,都有希望达到。戒律上,只要不违犯根本戒,基本上就能在僧团中生活;人品上,只要愿意好好做人,达到这六点应该不难;智慧上,就更容易了,只要每天对真实教言处稍微闻思修行就可以,这是任何一个修行人都能做到的。
所以,这些标准可以给大家带来一种安慰、一种希望、一种鞭策,我们只要努力按照法王的教言去做,都可以成为法王合格的弟子,也有资格住于僧众之中。从这些最低的、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要求做起,将来才会有弘法利生的可能。
也许有人对这些道理不以为然,包括刚才提到的那四类人,即便看了《教诲甘露明点》也毫无感觉,甚至还会诽谤,这种人另当别论,一般来讲,但凡稍有良知的人,都会对其中的道理有所领悟。
乙二、回向善根:
此为自心得串习,亦为利益诸心友,
以清净心所说善,愿众生同文殊尊。
法王在最后的回向文中表示,这部论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内心对这三条要点继续串习——其实以法王的人格、戒律、智慧,根本不需以这种方式串习,这是他老人家的谦虚之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利益后学者,也就是我们这些追随法王的弟子。所以法王以非常清净的心宣说了这部论,将此善根回向给众生,愿所有众生同文殊菩萨一样,获得智慧本尊的果位。
乙三、造论后记:
具八吉祥数之此偈,请住于解脱大密光明身之寂静处僧众为主想依我言教奉行之诸位背诵词句,法义入心。土蛇年(1989年)三月十六日,阿旺罗珠宗美造。
最后是造论后记:本论正好有八个偈颂,所以具有八吉祥之数。解脱大密光明身之寂静处,就是我们喇荣沟的别称,因为在这里有很多人获得了虹身成就,成就了光明身。法王要求居住在这里的以僧众为主的想依止他依教奉行的弟子,要背诵上面的词句,同时将其中的法义融入内心。
此论是法王如意宝阿旺罗珠宗美于土蛇年,也就是1989年的藏历三月十六日所造。那应该是法王去北京的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传法后的那一年。
2023年5月18日译于喇荣
这部论是我这段时间刚刚翻译出来的,希望在座各位,能背诵的尽量好好背诵,实在不能背诵的也尽量多多阅读,以此来要求自己,这也是跟法王结上善缘的一种方式。
下面给大家念一下传承。
(堪布念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