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止修法讲解·第2课
2023年9月22日
前面我们介绍了麦彭仁波切的“以心观心”修法窍诀,今天继续讲后面的部分。当然,昨天的内容稍微有点深,今天就比较简单,字面上不算难懂。
那么,怎么修行寂止呢?昨天也讲了,对于想修心的人来讲,最好先看看自己的心能否堪能。如果心一直往外散乱或往内昏沉,没法把它用在修行上,那么,无论你表面再怎样闻思,精通了多少显密论典,考试成绩多么好,但在真正面对烦恼痛苦的时候,对治的力量依然薄弱。所以,现在我们有机会修行,就一定要珍惜。
其实,不管是你们听课、还是我讲课,这对双方都是很好的因缘。想一想,世上有那么多人,能得到佛法甘露滋润的却很少。很多人也特别想听、想接受佛法,但是因为末法时代的各种因缘,而没有学习机会。然后,自己糊里糊涂地虚度一生,珍贵的人身就此失去了。所以,大家也不要认为,学法是寻常的事,机会有的是。其实,从过去、未来、现在的各方面情况对比,现在闻法的机会确实非常难得。
法王也说,修行九年,不如一次闻法的功德大。当然,有时我们侧重讲“修行的重要性”,会说闻法不如修行;有时侧重讲“闻法的重要性”,就会说修行不如闻法。总之,现在趁有机缘,大家最好将每个教言记在心里或笔记本里,每天都能汲取法的意义,这很重要。
无念昏沉时,随意消遣住,
动念猛生时,动者即心故,
彼上观而住,止动摄自地,
动念自泯灭。
当心处于没有任何念头的昏沉状态时,就让它以消遣的方式随意安住;当心产生强烈的动念时,以动者就是心的缘故,就让心在动念上观照而安住。慢慢地,动念的相续停止动摇,摄在自己的本体上,这时,所有的动念自然泯灭。
昨天也讲了,以心观心时,无论心处于明、空、动摇等任何状态,都无需特意制止,而应守护它,慢慢让它在自己的本体上安住。也就是说,心产生任何的动念也好,陷入昏沉也好,都安住在它的平常状态上。这就是修寂止的核心窍诀。
有时候,心是没有任何念头的,像睡着了一样,有时是特别困倦,有时是一直内沉。那么,处于这种昏暗的时候,你也不用太伤心,就让心随意地慢慢安住。例如抬头看一看外面,或者站起来稍微走一走,就以这种消遣的方式安住。因为,修寂止时如果完全是昏昧不觉的状态,那就根本算不上修心。但这也是修行常见的情况,很多人打坐,打着打着就睡着了,第二天才醒过来:“啊,昨晚我明明在打坐,怎么衣服都没脱就睡了?”其实,就像昨天所讲的,这也是一种障碍。
如果你虽然没有昏厥,但正在观心时,忽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动念,比如嗔恨、嫉妒或烦恼,那么,这时你也可以慢慢观,不用过于担心,也不用马上遮止。因为,其实动念就是心——无论嗔心还是贪心,善心还是信心,我们任何的动念,都不会离开心的范围。既然动念是心,那就像前面讲的,要么它是光明的,要么它是空性的,要么它是其他的动念。这时,就让心在动念上一直观,慢慢安住。
这里说的“止动摄自地”,“止”是指控制或制止,让它别再继续动摇。比如,嗔恨心的过患严重,那它产生的时候怎么办?如果观察到自己生了嗔恨心,就不要让它继续产生。你没必要分析这个对境是怎样的,就让心停止它的嗔恨,或者停止这个动念的相续,让它慢慢摄在自己的本体上。这时,所有的分别动念会自己消失,就像云在空中飘,最终会自然消失于虚空。所以,所有的动念,你都没必要添油加醋,不要增加各种的分别去继续喂养它。当你正在产生动念时,就在这个动念上安住。
要知道,这里的核心窍诀就是安住;九种住心法,主要也是在心上安住。如果是修大圆满,那么,在讲到认识本面的时候,就是“贪心自解脱”或“嗔心自解脱”。但这里不是在讲大圆满,只是在讲,当你产生任何一个猛厉、强烈的分别念时,你就自然地放松,让心安住在这个动念上面,而没必要直接去断它。
“啊,我产生分别念了!这可怎么办?”这时,有人会拔自己的头发,用手掌扇自己的脸。其实也不用那么痛苦。要知道,我们产生分别念是正常现象。作为活着的人,肯定会有各种的起心动念,这也没必要特意制止。只需让它别再不断地动念,让它摄在自己的本体上,这时,就像云消失于空中、水泡消失在水中一样,这个动念会慢慢泯没在阿赖耶上或者说自己的心性中。
今天这里的每一颂讲了不同侧重的修法。
一切动不动,唯觉生在心,
是名心自住。
所有动摇或者静止不动的心,都有唯一的明觉生在上面。让明觉在心上安住,叫做“心自住”。
总的来讲,动摇也好,静止也好,凡是心的任何状态,实际都有唯一的明觉。动的话,有一个明觉;不动的话,也有一个明觉。这种明觉生在心的上面。那么,不让这种明觉的心延续下去,而让它慢慢安住在心上。这叫做什么呢?就是“心自住”。
当然,这并不是要我们自己压制自己。其实,任何的起心动念,或者说,生在心上的明心,都让它住在自己的本体上就好。本觉上,有明觉的一颗心,但这种明觉的心,并非明确执著于某个地方。比如,你今天在想:“中午去吃了火锅,中间的那个菜真好吃啊!”那么,当你用正知正念观察到心正在动念时,就不要随它再继续想下去了;同时,也没必要刻意止念,而是当心正在想“中间的花菜和豆干很好吃”的时候,就在这个念头上安住。这时,你的分别念自然不会再延续。或者,当你没有忆念,处于“明空无念”的明觉状态时,就在那个明觉上安住。不要故意延伸后续的分别念,就让它在心上面慢慢维护,就地安住,这就叫做心自住于心。
比如,如果你想抓一头牦牛,那么,它吃草的时候就任由它吃,不要惊动它。慢慢地,它吃着吃着就饱了,然后睡在那里了。同样,我们的分别念如果不断产生,就任由它产生;但在产生的过程中,让它安住。这时,它就不会再延续。其实,分别念的本性就是这样,有些上师的教言不是讲了吗?我们的心相当于一个小贼,一旦被旁人发现,小贼就不敢再偷。所以,分别念只要一旦被认识,它就不会再继续;如果没有认识,它就会不断作怪。
大家要记住,“心安住于心上”,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窍诀。
心置心间榻,或心自放松,
动念结自解。
当心安置于空性的心间卧榻上,或者让心自然放松的时候,它所有起心动念的结,会自然而然解开。
虽然,人都没有两颗心,但在概念上可以这样观想。例如,就像昨天讲到的自证,《智慧品》在针对“灯自明”的辩论中说,灯的上面没有黑暗,又怎么遣除自身的黑暗呢?而就世俗的现相来说,灯的本身就是明亮的,肯定能照耀自身,这叫做灯自性自明。那么,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心虽没有能知、所知的两个法,但它完全能明白自己的本性,就叫做心自明自知。
当我们的心安住在自心上,或者让心放松,而不是紧张地非要把它禁锢在某个范围,那就像昨天讲的,将水静置,它便会自然澄清一样;当心自然放松,它之前所有起心动念的结,也自然会解开。就像蛇盘结的身体不用别人去特意解开,自然而然,它自己会解开,心结也是同样。
所以,大家实修寂止的过程中,可能有一些疑惑或苦恼,或者非常欢喜——这些都不用执著。有些人修寂止能安住比较久,就开心得不得了,茶余饭后到处讲:“我现在很开心,很想住在禅定中。”有些人喜欢这样讲,实际这不一定好。有时,这叫做是欢喜魔——太执著的话,就被魔所控制了。有些人则特别痛苦:“我修了那么长时间,怎么一点收获都没有!”这样着急也不行。因为,这个心无始以来串习了那么长时间的烦恼,短短几天、几月或几年的修行,不一定马上立竿见影。但你有耐心的话,逐渐逐渐,肯定会有所成效。
所以,修心的过程中,大家要注重修行次第。初学的时候,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容易对禅修产生厌倦心,这样入定的效果就不是很好。前辈的大德们也讲,刚开始,修得感觉较好的时候,中间要故意停下来。当然,这并非用分别念去强行斩断,而是为了让自己对禅修留下好印象。就像观看一部连续片,如果第一集在最精彩的时候戛然而止,那你还想继续看第二集;如果第一集特别难看,下一集就不一定有兴趣再看。所以,禅修时,要在自己还可以继续入定时停止,下座;在身心放松的时候再继续修。
关于修心的次第,很多教言书中都讲得比较多。比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就专门讲了寂止和胜观,其中主要引用了莲花戒论师关于修心次第的教证,以及《菩萨地论》中的观点。其实,在修心的方法上,各宗基本没有不同的观点,比如,修寂止时,大家都观点一致:昏沉的话,都会说是昏沉,不会说“这是藏传佛教的昏沉,那是汉传佛教的昏沉”;对于障碍修行的昏沉、掉举,对治的方法也都是正知正念。所以,有关这方面的窍诀书,我们也可以参考。
动念无尽头,无有自消时,
动念皆枉然。
无始以来至今,众生的起心动念既没有尽头,也不会自然消失。这些流转在轮回当中的动念,对于今生来世都枉然而无实义。
这里讲,如果没有认识动念,那么,它们存在于世间也没有意义。众生妄想纷飞的动念,实际是没完没了的。除非你成佛了,获得了圣者果位,又或者是入于了无色界,这时,动念就会自然泯灭——后者是暂时消失了,前者是彻底消失了。
其实,这些流转在轮回当中的动念,都没有好的结果。不仅是我们人类,包括六道的所有众生,都一直串习各种分别念,但这对于来世的解脱和今生的生活都没有意义。尤其是,有些人分别念特别多,思想太丰富,总是思虑着各种事情,结果给生活带来了一连串的困惑、麻烦和痛苦,甚至灾难。
我原来也讲过,我小时候跟牦牛一起生活过很多年,那些牦牛每天只是吃草、喝水,偶尔跟它的伙伴打打架,活得很简单。但我始终觉得,现在城市里的有些人虽然心态还算好,但大多数都有烦恼。跟这些人相比,山上的牦牛就没有太多的顾虑和担忧。
其实,现在很多人为什么有忧虑?可能跟自己的生活也有关。藏地相对好一些,一户人家可能有四五个、六七个,甚至更多的孩子;隔壁也是这家有孩子,那家也有孩子。孩子们从小成长在乡邻融洽的氛围中,彼此结伴玩耍游乐,各家也互不排斥:“今天你的孩子来我家吃饭吧,明天我的孩子到你家里吃饭。”现在也还是这样,家家都有来有往。如果碰巧哪家不方便,那就改去另一家串门,去别家去玩耍。不像汉地以前的有些独生子女,和谁都不交流。哪怕是家门口的近邻,比如一栋楼里面,你家住二号,他家住三号、四号,彼此都根本不交往,也不让孩子互相接触。这样一来,孩子从小就有一种防备感,特别害怕生人。长大之后,他们在群体里也会自卑或者孤僻,与人合作也有一定的困难,心没法放松。
如果从小生活在轻松、开放的群体中,性格就不会这样。比如非洲,虽然各方面很贫瘠,但人们的性情始终奔放。同样,虽然许多藏民的生活条件、教育程度等方面都不如大城市,也不像城里人那么有智慧、有能力,但人们的心态不会过于恐惧或担忧。当然,藏地现在也有一些外来习俗引起的变化。但不管怎样,我们作为修行人,心一定要懂得放松。否则,光是每天忙着产生分别念,对于今生来世都没有意义。
恶念苦无穷,故明此过已,
无始随此转,功德无所得。
众生在轮回中恶念无穷,因此痛苦也无尽。当我们明白这种过患,就知道,众生无始以来都因此在轮回流转,并且没有得到什么功德。
实际上,凡夫众生在轮回当中的恶念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有恶念,肯定就有不间断的痛苦。因此,众生无始以来流转于轮回,不仅没有功德,而且一直很煎熬。正如《本事经》中所说:“由意有染污,故有说有行。苦随此而生,如轮因手转。”因为我们有了意识的染污,继而就有了语言的“说”、身体的“行”。以身口意造业,痛苦就随之产生。相当于有了手,就可以拨动转轮,手和转轮是相辅相成的。
世间当中的痛苦,都是先源于无明染污,然后开始造业,最终导致了众生感受各种痛苦。所以,这些苦的来源,其实是我们的分别念没控制好。如果是一个禅修很好的人,身体和语言就不会造这么多的业。如果没有造恶业,那么,依靠行善,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当中,或者在其他世界当中,都会获得快乐。所以,对于修行人来讲,这个偈颂的道理很重要。
今除贪此已,竭力修住心,
获得三摩地,神通众功德,
自在住胜乐。
所以,从今起应断除对贪欲的起心动念,竭尽全力地修持以心观心的安住法。慢慢地,就会获得禅定三摩地、神通等众多功德,并且获得自在,住于殊胜的安乐境界。
断除今生的贪著,尽心尽力地修寂止,能获得什么呢?能获得禅定、神通等很多功德。
如果没有很好地修,就无法获得禅定。如《宗镜录》中比喻:“如破器中。水不得住。水不住故。月则不现。如是有情身中。无有奢摩他水。佛月不现。”就像破碎的器皿中,月光没办法映现;众生的身体中,如果没有禅定三摩地的水,佛的月影也不会现前——修任何法都需要因缘。所以,修习禅定很重要。
这里说,修寂止能获得各种神通。如,《大乘义章》里就介绍过几种神通:报通是前世业报所感得的神通,就像天人的神通一样;药通是通过药物所得的神通;神足通能自在飞行;咒通是通过咒语的力量所获得的神通,比如,有些仙人通过咒语,去天界跟天人一起生活;修通则是通过修行禅定所获得的神通等等。
《大乘经庄严论》中讲得很清楚,想修得神通,必须得到第四禅定。所以,无论是《大乘义章》讲到的修通,还是其他论典讲到的修行而成的神通,都需要有禅定三摩地,这是至关重要的。
《大乘义章》是慧远大师和鸠摩罗什大师书信来往、遥相对话而成的一部论。当时,鸠摩罗什身处长安,在北方声名远扬;慧远大师驻锡于庐山东林寺,在南方信众如云。那时,鸠摩罗什把《大智度论》一百卷译完,交给了后秦皇帝姚兴,姚兴便请慧远大师写序,大师当时已七十余岁,对此婉拒了。后来,考虑到一百卷这样的大论,很多人难以修习,为了利益众多智慧浅薄的初学者,他就从整部《大智度论》中摘选精要,编辑了《大智论抄》二十卷。
当时,两位高僧通过各种方式来交流,慧远大师问,鸠摩罗什答,留下了一段精彩的交集。其实,慧远大师善根非常深厚,虽然当时很多宣讲如来藏的经典还没翻译出来,但他天生就深信涅槃不生不灭,许多观点都为鸠摩罗什所认可。
所以,你们方便的时候可以看看《大乘义章》。要知道,他们那么了不起的大德,相互的问答是很有意思的。以前我也喜欢引用其中的内容。
以知功过慧,尽力驾驭心,
未得寂止前,精进莫松懈。
以智慧进行分析,我们知晓了有三摩地的功德和没有三摩地的过患,之后就应该尽心尽力地驾驭自心。在没生起寂止的境界之前,应该精进修持,切莫松懈。
这里说,了解到修寂止的功德和没修寂止的过患以后,就应该尽力驾驭自己的心。所以,你们能不能经常修修法?就像昨天讲的,如果没有修心,光一辈子讲法,肯定是不够的。当然,传讲大乘佛法是有很大的功德,一辈子天天念经,功德也很大。但如果没有修心,念是用嘴皮来念的,讲也是用嘴皮来讲的,一旦真正的对境出现,你的心还是很难控制。那么,想调伏自心,就要依靠前辈大德们的教言来尽量修行。
如果早早就开始修,心就会慢慢堪能。否则,也许你年轻的时候,一直觉得闻思很重要,一提起修行就推延:“啊,头痛!算了算了,我现在以看书为主。”当然,看书是很重要,和它相比,积累财产这些都不重要。我也发自内心地觉得,喜欢看书、背书和买书的人,还是很有善根的;对书一点兴趣都没有,光是对吃喝等放逸的事情有兴趣,可能不算好的修行人。但是,看书跟实修相比,实修也的确重要。要知道,若想直接调伏相续的烦恼,修和不修有很大差别,讲和不讲也有很大差别。比如我们的法师、辅导员,就不得不看书学习,否则,每天的时间可能就浪费在不知不觉的分别念中了。
此处教诫有智慧的行者,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修寂止。在寂止的境界没产生之前,应该精进,千万不要松懈。
寂止和胜观是什么?通过安住方法来修心,让心获得轻安的修行境界,就是寂止;通过观察修,让身心堪能,获得身心轻安的一种智慧,就是胜观。无论胜观还是寂止,最终的结果都要身心堪能,获得轻安。一旦有了轻安,无论你怎样放松,心都能自然安住、听话。其实,胜观是指在寂止的基础上有一种智慧。
不管寂止还是胜观,在没获得一定的境界之前,都应该认真地修。在汉文经论当中,有一部世亲论师的著作叫《止观门论颂》,有些地方说它有七十颂,有些地方说有七十七颂。我查过藏文,但是没有找到。其实,我们藏地对世亲论师、无著论师的法是很重视的。《止观门论颂》当中说:“智人修定心,如救身衣火,即可舍诸缘,宜居静林处。”意思是,作为智者,应该快快修心,就像抢救自身燃火的衣服一样,将乱七八糟的琐事全部放下,然后住在寂静的森林中,天天修止观。
如果住在寂静的地方修行,寂止的智慧很容易生起来。在没有生起这样的寂止之前,尽量不要松懈。如果七天中很认真地修持,必定会获得一些收获。如果修十四天或二十一天,乃至修一百天,心应该会堪能。如果你没有修,只是听听而已,那就没什么意义。所以,麦彭仁波切也说,哪怕是修行七天,也能获得一定的暖相。当然,修的过程中不能太着急:“啊,我一定要修!一定要修!”心绷得特别紧的话,很容易出现发疯或者生病等各种情况。
因此,修心的时候,一定要有轻松的状态。如果你一直修不起来,也不必太担心。可以看看书、听听音乐,然后喝喝咖啡,跟朋友聊聊天。虽然这是一种散乱,但是总比发疯好一点。如果你绷得太紧,结果出来变成了疯子,那不如不修。
以前,大德们根据弟子的根基,也会要求有些人一定要闭关三年或者三个月;有些人则一天都不许闭关。所以,每个人的状况和修行方式都不同。
如是屡修习,摄风入中脉,
纷念愈寂灭,自心愈堪能。
如果这样屡屡地修行,我们的风就能摄入于中脉。这时,纷飞的妄念越来越寂灭,自己的心也越来越堪能。
如果早晚经常修,会有什么收获呢?比如,有些道友很喜欢禅修,即使出门时住在宾馆,早上起来、晚上睡前也坚持打坐,中间有空闲的时候也常常禅修。经常这样修,风就能入于中脉当中。
其实,这个“风”就是起心动念——我们的气息是动摇的,它就是分别念。当气息入于实相中脉以后,就入于了一种禅定状态。这时,你纷飞的妄念会逐渐寂灭,心也会逐渐堪能,这就是修行的结果。只要我们坚持修,肯定会有明显的成效。除非,前世造的业特别深重,导致一点感觉都没有——那也不用担心,只要好好地祈祷上师,好好地忏悔、供曼茶罗,还有转绕佛塔、用转经轮、念念咒,这样逐渐会有进步。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修法不能在痛苦、紧张或者苦恼的状态中去修:“唉,本来我不想打坐的,但是规定要每周汇报考勤,那我就勉强坐一会吧!”这样的话,可能效果并不好。有时为了了解大家的修行状况,我们会这样规定;包括过段时间讲完密法后,大家都至少要在两个七天中闭关。到时除了个别的发心人员,大家都要好好地祈祷、好好地闭关,是很重要的。
当然,说到闭关,我有点惭愧,从来都没时间闭关,最多有时候闭关七天。但是,大家闭关的时候,应该杜绝所有的散乱,包括上交手机,或者交给有善心的道友保管,最好所有人都关手机,可能好一点。现在最大的麻烦,就是电子产品对心的扰乱很严重。但我们的心是有为法,如果能发愿每年至少观修七天、一个月或者一百天,肯定会大有裨益。
就我自己来说,如果住在林间或某些静地,无论是晚上做梦,还是白天对上师三宝的信心,都会更清净;即使遇到各种事,也完全有转为道用的能力,跟平时在人群中生活、在外面天天开会的状态截然不同。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把握修行的机会。说到这里,个别的发心人员确实很伟大,把自己的入定时间都用来发心了。当然,有些人还是出来发心好一点,否则,自己修得不好,还不愿意发心,那就更没有意义了。
总之,不管怎样,只要屡屡地坚持修行,我们的分别念就一定会慢慢灭尽,心也一定会越来越堪能。
无余师直指,住法此窍诀,
风顺心易住。
这时,无需其余上师来直指心性,依靠这个住心的修法窍诀,你体内的风自然会顺,心也会容易安住。
其实,按照这个法来修寂止,即使没有其他上师的指点也可以。因为,一旦懂得了以心观心,修寂止就变得简单了,不仅呼吸的风会变顺,心也很容易安住。
如果我们的气息不顺,或者心一直妄念纷飞,修行就不会成功。如果能做到心安住于心,修行的效率就会很高。自然而然,起心动念也会非常少,包括作息,晚上会睡得很好,白天的心态也很好;想让心安住的时候,它在规定的时间里就能够安住。
现在,课前修上师瑜伽的时候,我们也安排了让大家稍作安住,修上几分钟。这都属于住心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如此依观心,真实内安住,
速疾不费力,等持得堪能。
如此依靠心来观心,在心里面真实安住,就能毫不费力地迅速获得等持——禅定的心得到堪能。
当你的心不是在外安住,而是在心上安住,那么,很快就能“等持得堪能”,意思是,你的禅定三摩地都堪能了。所以,产生任何分别念时,直接安住很重要。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中说:“心产生分别念的时候,就直视分别念;心得到定解的时候,就安住在定解上。修行安住的时候无有修;没有什么可修的,就是关要。总的来讲,修习无散乱,就是我的忠告。”
总之,修行的过程中,心不要散乱。无论产生分别念也好,还是产生定解、产生安住也好,全都是在一个状态中——让心不要跑了。用心观心的时候,应该像昨天讲的,就像在山谷里放牛,不管牦牛跑去哪里,只要还在你的视线范围内就好。同样,老人看护孩子,只要在视线内不丢,他也不会一个个地去追:“你在干什么?在玩什么?”否则,原有的修行状态就被破坏了。
总之,我们应该从大的方面关注心,而一些小的动念,就不用去管。如果从大的范围当中一直观心,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禅定之心得到堪能”的等持。
无需细明点,色字与持风,
观有彼自心,同时护正念。
以心观心时,无需在心间观一个五色的明点或白色的“阿”字等,也无需在肚脐部位观宝瓶气、持风。只需观“我有一颗心”,同时用正知正念护住它。
这些都是麦彭仁波切很深的窍诀啊!
观心的时候,唯一要观什么呢?就是观自己有一颗心,同时用正知正念护住;或者护住正念,和心互相观照,不要丢失。禅宗也常讲,心了了分明、不丢失,这就已经足够了。
有些人提到修寂止就紧张:“一定要控制住心!”其实,控心是指在大的范围内控制它不外散;但在小范围内,心还是会动念,包括冥想、空想,以及细微的动摇。不过,那时也不必担心。只要让心一直安住、再再安住、数数安住,用各种方式让它安住,到一定的时候,心就自己回来了,无需刻意用对治法遏制。也就是说,修心时,只要自然安住,心就会自己回来,不用你去强迫管住它。就像有些老人带小孩,刚开始还会提醒:“你不能去那里,不能贪玩。”等到孩子稍微懂事了,他自己知道活动的范围,不会跑去更远的地方。所以,你也不用想:“现在该观哪个法?这个还是那个?”此处,麦彭仁波切讲的就是以心观心。
我以前也传讲过其他寂止法。比如,观佛像是很有加持力的,当时我在一些大学和团体中讲座,就曾经教他们观佛像。我在耶鲁大学讲了对应九种住心的禅修方法,他们也很感兴趣。在墨尔本大学时,我讲了“动中禅”——心在动摇当中怎么禅修。当然,那都是我参考了一些前辈大德的教言,用现代人能接受的语言来讲的,所以都是通过分别念来诠释的一些法,肯定不像法王如意宝,传法都是在智慧中自然流露的。
总之,大家修的时候,应该抓住要点。
此外无更深,易行具大利,
寂止教言法。
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比这更深、更简便易行、更利益广大的寂止教言法了。
以上都是很重要的教言,此外没有更深的了。密宗和显宗当中,寂止的修法虽广,窍诀虽多,但又深、又容易操作,又对自己利益特别大的,唯有麦彭仁波切以智慧抉择的这个修法。
修寂止对闻思修行很有帮助,甚至有些脾气大的人,常修寂止之后也调柔了。就像人们常说的“瑜伽士的嗔心就像用棍棒打在水里”一样,棍棒打在水里,瞬间会激起水波,但过会儿就没有了。同样,经常修心的人,即使发脾气,发完也就马上没有了。而那些没有修寂止、天天都在浇灌分别念的人,可能今天跟人吵了架,过了三四年还记恨在心,看到对方还要痛骂。所以,平时修行的人,跟不修的人真的不同。修行人虽然还会有一些烦恼,但就像有些上师教言中讲的,修行人的脾气就像春天的风,虽然在吹,但是力量很微弱。
经常观寂止,你可能还会产生嗔恨心,但是很快就没有了。闻思的时候,心也能专注;否则,考试的时候如果心特别乱,那即使你想得起来,也不一定写得出来。包括讲课,如果经常修禅定,自始至终都会讲得有逻辑,层次分明。
如果没经常修寂止,可能心都是乱的。当你想讲一堂课,要在一两个小时内始终专注在一个状态,也并不容易。同样,如果你想听一节课,但没有一定的功夫,要想让心始终不散乱,也很难。所以,无论任何时候,无论修行、做事都是一样,心都需要专注。有些人做事能善始善终,做得特别好;有些人做着做着,产生一个分别念,然后就半途而废了。所以,作为修行人,禅修真的很重要。
为什么现在很多西方人经常打坐?为了提升工作效率。以前,乔布斯的所有员工不仅休息时要打坐,开会之前也要打坐,因为开会时需要激发很多智慧。很多人也说,为什么乔布斯有那么多创意?是因为心静下来了。
实际上,心静的时候,阿赖耶上的很多智慧伏藏就可以挖掘出来。总之,这方面的功德非常多,我在这里不多说。
最初住心已,以心观心时,
如屡视虚空,不得所见法,
自解诸恶见。
最初,让心安住在心上,以心来观心;最后,就像屡屡地目视虚空,在虚空中得不到任何所见法一样,所有的恶见全部都自然解脱。
这里说,如果我们经常观自己的心,那么,所有“贪嗔”“有无”等各种恶见和非见的忆念,全部都自然解脱。这个境界就比较高了,就像《般若摄颂》中讲的:“有人说见到虚空,但怎么能见到呢?进行观察的时候,根本没有可见的虚空。”同样,如果你在最初时安住心,用心来观心,那所有的恶分别念当下就没有了。《定解宝灯论》中讲:“尔时如视前虚空,自心正在动念时,亦为空性之定解,必须深深而生起。”接近见到大圆满时,就像我们直接看着虚空;心正在起心动念的时候,同时也正处于空性的境界当中。所以,大圆满也是这样讲的,我们目视虚空,有助于认识自心的本性。
当你屡屡地观心,不断地安住于心,最后就像望着虚空,了无所得一样,慢慢地,所有的烦恼、痛苦就消失了。《定解宝灯论》中还说:“明空无二之境界,如同目视虚空中。”明空无二的境界,就像目视虚空一样,一切分别戏论了不可得。
麦彭仁波切前面是在讲寂止,到这里已经讲得很高了。如果经常这样观,可能很快会了悟大圆满的最高境界。
明空融心密,显现法性要。
这时,明空双运、圆融无二的心之秘密,显现为法性的要点。
到了这时,会怎样呢?依靠法性的要诀,明空无二的秘密境界,可以在心上面显现。
依传加持见,自生大觉空,
本位俱生智,光明大圆义。
以传承的加持力,能够现见自生大觉空的本位俱生智慧——它就是自心光明大圆满的真正意义。
经常修寂止,依靠前辈传承上师们的加持,能亲见大觉空的觉性。我们自己本具的智慧,就是大圆满妙意,到那时,一切就都通达了。
火马年元月初六中午座间,麦彭巴撰写。善哉!
这是火马年元月初六中午的座间,全知麦彭仁波切撰写的。善哉!
好,这个寂止修法到此讲完了。明天讲“阿”字的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