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天菩萨传
——寂天菩萨七种稀有传记略说
索达吉堪布·著
在汉传佛教中,寂天菩萨的事迹知之者甚少。宋朝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天息灾译师曾译《入行论》为《菩提行经》,题为法称菩萨造,文字艰涩难懂,故历史上似是无人注重。近年来由于藏传佛教的影响,此论已有隆莲法师、如石法师的两种汉译本在汉地传扬,但作者寂天菩萨的较详事迹,所知者仍是寥寥无几。
关于寂天菩萨的史实,有七种稀有传记,如颂云:“本尊生喜住烂陀,示迹圆满破诤辩,奇异事迹与乞行,为王降伏诸外道。”
寂天菩萨是古印度南方贤疆国的王太子,原名寂铠,父王名善铠。他从小信仰佛法,恭敬三宝,对自己的眷属和其他众生非常慈善,常给他们财施等。太子幼年即学识出众,谙达世间的各种学问、技艺。在瑜伽师“古苏噜”座前求得《文殊锐利智成就法》,通过精进修持,亲见本尊(印度的大德如智作慧论师、阿底峡尊者等,都认许寂天论师是文殊化身。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的讲义中写过:“寂天论师亲见了文殊菩萨,得到加持而现见真谛。”另一名叫布扎绕的论师也有这样的说法)。后来,善铠国王去世,大臣准备拥戴寂铠太子登位,在即将举行授权灌顶仪式的前一夜,太子梦见了文殊菩萨,梦中,文殊菩萨坐在寂铠太子将登基的王座上,对他说:“唯一的爱子啊,这是我的宝座,我是你的上师,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应理的。”另说太子梦见大悲度母尊,以开水为他灌顶,太子问度母为什么用开水为自己灌顶,度母回答:“授王权灌顶之水与地狱铁水无有差别,我用开水为你灌顶的含义即在此。”寂铠太子醒后,晓悟到这是圣尊对他的授记与加持,以此而对世俗八法生起了猛厉的出离心,于是舍弃了一切离开王宫。寂铠太子独自一人在荒野中步行,一路上得不到任何饮食,只有不断祈祷圣尊,到了第二十一天,进入了一处森林,饥渴疲惫的太子找到了一洼浊水,正准备饮水,出现了一位容饰庄严的女子,告诉他不要饮用浊水,而应该享用净水,便把他引到了一汪清澈甘美的泉源边,泉水旁有一位瑜伽师,瑜伽师其实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女子是度母化现。太子饱饮了甘泉,又在瑜伽师处求得了殊胜法要,修持后生起了甚深智慧境界(第一种稀有传记毕)。
继后,寂铠去游历东印度,来到五狮国王之国土,当时,得知他武艺高强的大臣将他荐举给五狮王,他因此成了五狮王的大臣,将武艺等明处弘传世间。有段时间,寂铠给国王当护卫,一些嫉妒贤能的大臣,见他持着修文殊本尊的那柄木剑,便到国王那里进谗言:“新任大臣是个狡诈者,大王要是不信,请看看他手中的武器,根本护卫不了国王。”五狮王疑信参半,便要求寂凯出示宝剑,寂铠对国王说:“国君啊,这样做会伤害你的!”可是国王成见已深,强令取出宝剑,他只好要求国王闭上右眼,然后从剑鞘中抽出木剑,闪耀的剑光伤害了国王注视着木剑的左眼,眼珠当时弹出落地,疼痛、悔恨交加的国王至此方知道寂铠是位大成就者,与大臣们一起在寂铠大师前忏悔、皈依,大师便加持五狮王,使其左眼复原。有了这次事件,五狮王心意转变,完全遵大师之教言,在所辖地高竖佛教法幢,弘扬正法。寂铠大师在五狮王的国家所住年数,有多种说法,但无论如何,大师调化了五狮王后,便转到了中印度那烂陀寺(第二种稀有传记毕)。
寂铠来到那烂陀寺后,依当时寺内五百班智达之首的胜天为亲教师出家,法名寂天。当时大师深隐内证功德,暗暗地在文殊本尊前听受教法,精修禅观,同时紧扣大乘佛子的修学次第,集一百多部经律论之精义编著了《一切学处集要》《一切经集要》(略称《学集论》《经集论》)。但在外观上,除了饮食、睡眠、步行外,其他事情一概不闻不问,因此被以外表衡量他的人贬称为“三想者”。当时那烂陀寺僧值们认为寂天不具备任何一种修行正法的功德,不应该再住在本寺,但又找不到很好的理由来驱逐他。后来该寺举行诵经大会,要求比丘在会上背诵所学的经典,一些人想借此机会羞弄寂天,让他自行离开寺庙,便要求胜天论师去安排寂天诵经之事,寂天论师便应允了。轮到他诵经的那一天,那些人在诵经会场上故意搭起了高座,而没有安设上座的阶梯,会场中挤满了想看他出丑及对他有些怀疑的人,寂天论师并不在意这些,很自在地登上高座,问道:“请问要背诵已经听过的论典,还是没听过的?”想看笑话的人便故意回答要背大家没有听过的,这时瑞相纷呈,众多人看见文殊圣尊显现在天空中,寂天论师随即诵读其智慧境中流出的《入行论》,至第九品三十四颂:“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时,身体腾空,渐渐升高,终至不见身影,只有从虚空中传来的朗朗诵经声,一直到全论诵完为止。当时得不忘陀罗尼的班智达各自记下了颂文,克什米尔的班智达记下了一千多颂,东印度的班智达记下的有七百颂,中印度的班智达记下了一千颂,因此大家产生了争执怀疑。后来打听到寂天论师在南印度的吉祥功德塔(尼泊尔史料记载:吉祥塔为香根佛塔……另有其他历史的记载此处不一一列举),便派两名班智达去迎请他回寺,但遭到了婉拒,两位班智达只好请他出示《入行论》的正确颂文。寂天论师告诉了他们一千颂的《入行论》为正确,并且在他曾经住过的房间里藏有《学集论》《经集论》《入行论》三部论的经函,并授予这些论的讲说修习传承,自此《入行论》在印度得到了广泛弘传(第三种稀有传记毕)。
寂天论师在吉祥功德塔时,那里郁郁葱葱的森林中住有五百位比丘,他也在林中搭了一个茅棚,作为住处。当时森林中有许多野兽,与林中的修行人和睦相处。比丘们经常见到野兽成群进入寂天论师的茅棚,在习以为常中也有人感到异常,终于有些细心的人观察到了∶进入寂天论师所住茅棚的野兽都没出来。他们在棚外窥视,发现寂天在棚内啃着大块的兽肉。比丘们于是推断寂天有杀生罪行,敲椎集合了林中的修行者,准备当众宣布寂天的“破戒恶行”,再将他驱逐。正在大众集合商议时,失踪的野兽一个个从寂天的茅棚里走了出来,当然,彼此相处日久的比丘对它们非常熟悉,发现这些野兽一个个神气活现,比以前更为健壮。惊异之余,僧众对寂天论师生起了很大的信心。
寂天论师不愿意让人了解他的身份,谢绝了僧众的挽留而离开森林,游化到吉祥功德塔的南方。他身着乞丐装束,以他人抛弃的残食为食物,修行“邬粗玛”密行。当地的迦底毗舍梨王有一女仆,一次倒浴身水时,泼在寂天论师身上,那些水顿时如遇热铁般沸腾起来,女仆正惊讶之际,他已不见踪迹。
那时有一名叫香迦绕得瓦的外道向国王启请说∶“两天后,我将在虚空中绘制大自在天坛城,如果佛教徒不能毁坏此坛城,我将焚毁佛教经籍、佛像等,佛教徒也必须转入我的教门。”信奉佛教的国王召集了僧众,告知了外道的挑战,可僧众中谁也不敢答应能摧毁外道的坛城,国王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女仆将自己遇到的异事禀告了国王,国王急令女仆去寻找那位异人。女仆到处寻找,终于在一株树下见到了寂天论师,便将来意说明,请求他降伏外道,寂天论师爽直应允,并吩咐女仆到时准备一大瓶水、两块布和火种。第三天清晨,外道师开始用彩土在虚空中绘画大自在天坛城,刚刚绘出坛城东门,寂天论师即入风瑜伽定,显示神变,顿时起了一场暴烈的风雨。刹那之间,外道所绘坛城被摧毁无迹,那些吓得簌簌发抖的外道们也被暴风卷起,如同落叶一般飘落到四处。此时天地间一片昏暗,寂天论师从眉间放出光明,照亮着国王、王妃等人,风刮雨淋之下,国王他们亦是衣装零乱,满身尘土。女仆用事先备好的那瓶水为他们洗净,那两块布给国王、王妃披上,又用那火种点燃了一大堆火,国王等众人顿觉温暖舒适,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后来国王将当地外道的庙堂拆毁,所有外道门徒也皈依了佛门。寂天论师降伏外道那块地方,一直到现在都被称为“外道失败地”(第四种稀有传记毕)。
寂天论师后来到了印度东方曼迦达地方,与那里的许多外道徒进行了一场大辩论,寂天论师显示神变,挫败了外道们,使争端得到了平息(第五种稀有传记毕)。
在曼迦达西部不远的地方,有五百名持邪见的外道门徒,当时那里闹饥荒,他们得不到食物,遭受到饥饿痛苦折磨,无可奈何中他们商议:“谁要能解决众人的食物问题就推他为首领。”寂天论师得知后,便到城市中化得一钵米饭,并作了加持,使外道徒众取食不尽,解脱了饥饿痛苦。成了他们的首领后,寂天论师给他们传法,使他们抛弃了邪见,皈依佛门,后来变成了很好的修行人(第六种稀有传记毕)。
有一段时期印度某地遭到极大的自然灾害,粮食颗粒无收。当地一千多乞丐无法得到食物,一个个只有束手待毙。奄奄一息的乞丐们正在躺着等死之时,寂天论师运用神变使他们得到丰富的饮食,且为他们广说因果、轮回、五戒十善等佛法,将他们引导于佛法中(第七种稀有传记毕)。
上面简单地讲述了寂天论师的七种稀有故事,我们知道了作者是一位大成就者后,对他著的论典也就很愿意去学习。寂天论师的传记,在《布顿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以及一些《入行论》讲义中都有,详简不一。从史料上看,这位菩萨居无定所,四处游化,一生充满了神奇的故事。这次所讲的,只不过是这位菩萨应化此世事迹的万分之一而已。
入行论科判
全论分二
[甲一] 所讲之分支 030
[乙一] 讲闻之相 030
[丙一] 上师讲法 030
[丙二] 弟子闻法 035
[乙二] 如何讲闻法圆满 038
[甲二] 所讲真论 043
[乙一] 论名 043
[丙一] 真实论名 043
[丙二] 旁述译礼 050
[乙二] 论体 053
[丙一] 著论之因 053
[丁一] 礼供 053
[丁二] 誓愿 058
[丁三] 谦虚 060
[丁四] 使生欢喜 064
[丙二] 真实论体 068
[丁一] 未生者令生 068
[戊一] 说利益而生欢喜之菩提心利益品 068
[己一] 品名 068
[己二] 正论 068
[庚一] 说其菩提心所依 068
[辛一] 说身依 069
[辛二] 说心依 073
[庚二] 真实菩提心利益 076
[辛一] 总说发心之利益 076
[壬一] 胜于余善之利益 076
[壬二] 名义转变之利益 086
[壬三] 比喻说明利益 089
[癸一] 冶金喻说明能得佛果 089
[癸二] 珍宝喻说明意义之大 091
[癸三] 具果树喻说明善根不灭而增上 094
[癸四] 勇士护送喻说明胜伏决定罪 097
[癸五] 劫末火喻说明消尽不定罪 102
[癸六] 此未说者余经细释 103
[辛二] 分说愿行各别利益 105
[壬一] 分类 105
[壬二] 利益差别 110
[壬三] 教理成立 113
[癸一] 以教成立 114
[癸二] 以理成立 116
[子一] 愿心利益以理成立 117
[子二] 行心利益以理成立 126
[辛三] 具发心之功德 134
[戊二] 于菩提心相违者之忏悔品 154
[己一] 品名 154
[己二] 正论 154
[庚一] 供养支 154
[辛一] 真物供 154
[壬一] 主人所管供 154
[壬二] 无主人所管供 157
[壬三] 供身 168
[辛二] 意幻供 172
[壬一] 浴式等供 173
[壬二] 妙用供 176
[辛三] 愿力供 186
[辛四] 无上供 192
[辛五] 音赞供 196
[庚二] 顶礼支 197
[庚三] 皈依支 200
[庚四] 忏悔支 205
[辛一] 明观忏悔之依境 205
[辛二] 真说忏悔 206
[壬一] 厌患对治力 207
[壬二] 所依对治力 247
[壬三] 现行对治力 260
[癸一] 需依对治之缘故 261
[癸二] 真实对治 281
[壬四] 返回对治力 285
[戊三] 菩提心相顺之受持品 289
[己一] 品名 289
[己二] 正论 289
[庚一] 加行之法 289
[辛一] 随喜等后四支 289
[壬一] 随喜支 290
[壬二] 祈请转法轮支 296
[壬三] 祈请不涅槃支 298
[壬四] 善根回向利他支 299
[辛二] 近取因之修心 310
[壬一] 真实修心 311
[壬二] 彼之应理 314
[壬三] 分说施身 316
[壬四] 修心之果回向于利他 322
[庚二] 正行决心 341
[庚三] 后修自他生喜 348
[辛一] 应自生喜 349
[辛二] 应令他生喜 371
[丁二] 已生者不退 380
[戊一] 谨慎取舍不放逸品 380
[己一] 品名 380
[己二] 正论 380
[庚一] 略说 380
[庚二] 广说 382
[辛一] 思所持学处而谨慎 382
[壬一] 意乐不坏守持菩提心 383
[壬二] 加行不坏守持精进 404
[辛二] 思暇满人身而谨慎 412
[壬一] 思暇满难得而谨慎 412
[壬二] 思恶趣中难脱而谨慎 426
[壬三] 说得暇满时应修善法而谨慎 433
[辛三] 思所舍离烦恼而谨慎 446
[壬一] 说烦恼之过患 449
[壬二] 忍除烦恼之难 470
[壬三] 如何舍离烦恼之相 496
[戊二] 观察自三门之正念品 520
[己一] 品名 520
[己二] 正论 521
[庚一] 守戒之方便护心 521
[辛一] 略说 521
[辛二] 广说 522
[壬一] 诸害由心生 522
[壬二] 诸善由心生 539
[壬三] 是故必护自心 563
[庚二] 护心之方便依正念 581
[辛一] 略说 581
[辛二] 广说 584
[壬一] 无正知之过患 584
[壬二] 依正念之真实方便 598
[庚三] 以具正念学修心之行 613
[辛一] 当持律仪戒 614
[壬一] 清净三门之行 614
[壬二] 守护坏毁学处 649
[辛二] 摄善法戒 692
[壬一] 说不学戒之因而远离贪身 692
[壬二] 应修之方便法 723
[辛三] 饶益有情戒 768
[壬一] 饶益有情 768
[壬二] 以财法而摄受 773
[壬三] 防护他人之不信 803
[庚四] 说修持圆满之其余分支 822
[辛一] 真实修持圆满支分 823
[辛二] 认本体而摄品义 857
[戊三] 于菩提心支相违之嗔恚者安忍品 863
[己一] 品名 863
[己二] 正论 865
[庚一] 除嗔恚 865
[庚二] 修安忍 895
[辛一] 认嗔境 895
[辛二] 真修安忍 895
[壬一] 于造不欲者修安忍 895
[癸一] 令吾受苦而修安忍 896
[子一] 痛苦领受之安忍 896
[子二] 于法定心之安忍 926
[子三] 怨害不嗔之安忍 949
[癸二] 于斥责吾者修安忍 985
[癸三] 于吾友造不欲者修安忍 1015
[癸四] 于敌造福者修安忍 1056
[壬二] 于所欲阻碍者修安忍 1083
[癸一] 阻碍敌受不欲者修安忍 1084
[癸二] 阻碍吾或吾友者修安忍 1092
[壬三] 于诽谤吾者修安忍 1118
[庚三] 恭敬有情 1159
[辛一] 观想福田而恭敬 1159
[辛二] 观想佛喜而恭敬 1175
[辛三] 观想害利之果而恭敬 1203
[戊一] 世俗及胜义菩提心能增上之方便为互助精进品 1223
[己一] 品名 1223
[己二] 正论 1223
[庚一] 略说必要精进之理由 1223
[庚二] 广说如何发精进 1226
[辛一] 认精进之本体 1226
[辛二] 远离精进之违品 1230
[壬一] 违品懒散之诸因果 1230
[壬二] 彼者如何舍弃之对治 1237
[癸一] 对治同恶懒惰 1237
[癸二] 对治耽劣事懒惰 1266
[癸三] 对治自轻凌懒惰 1271
[辛三] 修精进之同品 1306
[壬一] 略说 1306
[壬二] 广说 1308
[癸一] 积四助缘 1308
[子一] 说信助缘 1309
[子二] 说慢助缘 1340
[丑一] 总说 1340
[丑二] 分说 1348
[寅一] 业慢 1348
[寅二] 力慢 1356
[寅三] 惑慢 1378
[子三] 说喜助缘 1385
[子四] 说舍助缘 1397
[癸二] 出二力 1401
[子一] 实行力 1401
[子二] 控制力 1420
[戊二] 世俗菩提心能增上为静虑品 1426
[己一] 品名 1426
[己二] 正论 1426
[庚一] 略说连接下文 1426
[庚二] 绝断静虑之违品 1428
[辛一] 略说 1429
[辛二] 广说 1432
[壬一] 断世间 1432
[癸一] 需断世间之理由 1432
[癸二] 绝断贪于内有情界 1436
[癸三] 绝断贪于外财等世间 1465
[癸四] 断已依止寂静处 1483
[壬二] 舍妄念 1514
[癸一] 略说 1514
[癸二] 广说 1516
[子一] 断内贪女人 1516
[丑一] 观因者难为 1516
[丑二] 本体不清净 1523
[丑三] 果者观多害 1587
[子二] 断外财等 1605
[子三] 忆念寂静之功德 1620
[庚三] 修真实之静虑 1632
[辛一] 略说连接下文 1633
[辛二] 广说静虑修法 1635
[壬一] 自他平等修法 1636
[癸一] 略说 1636
[癸二] 广说 1640
[子一] 如何修平等法 1640
[子二] 于彼妨难 1673
[子三] 如是修习之功德 1682
[癸三] 摄义 1689
[壬二] 自他相换修法 1692
[癸一] 以理而略说 1692
[癸二] 广说修法 1700
[子一] 总说相换法 1700
[丑一] 取受他者 1700
[丑二] 舍自爱 1717
[丑三] 自他为主之德患 1728
[丑四] 是故必要相换 1755
[子二] 分说对治区别 1768
[丑一] 略说 1768
[丑二] 广说 1770
[寅一] 于卑者换修嫉妒 1770
[寅二] 与平等者换修对比心 1784
[寅三] 与高者换修傲慢 1790
[子三] 换已如何修持 1797
[丑一] 以温和而教诫 1797
[丑二] 以粗暴法制伏 1826
[寅一] 制伏意识 1827
[寅二] 制伏身体 1838
[辛三] 教言成等持方便 1861
[戊三] 胜义菩提心能增上为智慧品 1870
[己一] 品名 1870
[己二] 正论 1870
[庚一] 略说生起智慧 1870
[庚二] 彼者广说 1873
[辛一] 抉择正见 1874
[壬一] 建立二谛 1874
[癸一] 二谛之分类 1874
[癸二] 二谛之法相 1877
[癸三] 抉择二谛之补特伽罗 1879
[壬二] 于彼辩驳 1885
[癸一] 辩驳基为二谛 1885
[子一] 与平凡世间的辩驳 1885
[子二] 与诸声闻的辩驳 1892
[子三] 与唯识宗的辩驳 1910
[癸二] 辩驳道为空性 1938
[子一] 略说 1938
[子二] 广说 1943
[癸三] 辩驳果为利他 1949
[壬三] 成立大乘之殊胜 1956
[癸一] 大乘圣教成立佛经 1956
[癸二] 道为空性成立对治 1981
[辛二] 以修行持 1989
[壬一] 修人无我 1989
[癸一] 修俱生我空 1989
[癸二] 修遍计我空 1995
[子一] 破我许为意识 1995
[子二] 破我许为无情 2010
[子三] 辩驳无我之义 2014
[丑一] 辩驳无我者不应理因果 2014
[丑二] 辩驳无我者不应理大悲 2024
[丑三] 不破假立之我 2026
[壬二] 修法无我 2031
[癸一] 身念处 2031
[子一] 总观察身体 2031
[子二] 分观察分支 2041
[子三] 故除贪身 2045
[癸二] 受念处 2047
[子一] 观察受性 2048
[子二] 观察受因 2058
[子三] 观察受果 2066
[子四] 观察受者 2068
[癸三] 心念处 2074
[子一] 观察心性无有 2074
[子二] 观察心者无生 2078
[癸四] 法念处 2080
[子一] 真实法念处 2081
[子二] 于彼辩驳 2082
[丑一] 辩驳二谛不应理 2082
[丑二] 辩驳无理由 2087
[丑三] 辩驳观察无穷 2089
[辛三] 以理断除增益 2091
[壬一] 破有事宗之能立 2091
[壬二] 建立性宗之能立 2098
[癸一] 观察因为金刚屑因 2098
[子一] 破无因生 2098
[子二] 破他生 2103
[丑一] 无常他生 2103
[丑二] 常有他生 2103
[子三] 破自生 2114
[丑一] 破主物 2114
[丑二] 破自生 2124
[子四] 摄义 2130
[癸二] 观察本性之大缘起因 2132
[癸三] 观察果为有无生因 2136
[辛四] 证空性之作用 2144
[壬一] 自利平息世间八法 2144
[壬二] 利他无勤生起仁慈 2149
[丁四] 如是善果利他回向品 2169
[戊一] 品名 2169
[戊二] 正论 2171
[己一] 略说回向 2171
[己二] 彼者广说 2173
[庚一] 为他安乐回向 2173
[辛一] 为离劣而回向 2173
[壬一] 远离总遍三界有情之苦而回向 2173
[壬二] 分别远离三恶趣等各有情之苦而回向 2175
[辛二] 为胜士满愿而回向 2236
[庚二] 为自菩提行之因而回向 2240
[庚三] 为二利增胜佛法而回向 2250
[丙三] 圆满结尾 2252
[丁一] 忆恩顶礼 2252
[丁二] 何者造论 2253
[丁三] 译跋 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