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6课
2022年4月23日
《佛子行》有前行、正行、后行。前行中有七种法,我们已讲了人身难得和抛弃故乡:得了人身以后,首先要抛弃自己的故乡。今天继续讲,我们应依止一个适合修行的寂静地方。
丙三、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
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
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静处佛子行。
离开故乡这样的恶劣地方后,应当依止寂静的圣地。如果你依于静处,贪嗔等所有烦恼都会变得越来越少,戒律也会保持清净。在那里,没有为了亲朋好友等自他而从事诸如经商务农之类的愦闹与散乱的过患,所以,内心精勤修行一缘专注的等持瑜伽等三门善行,自然而然会增上。
很多人向往寂静地方是有原因的:在这里,心很清净,没有散乱,善根自然增长。
由于心得以安住而使内心堪能、调柔,神清气爽,用智慧观察分析殊胜的法义而生起定解,因此,居住在具有增上三学等诸多功德的静处,是一切佛子依止适宜之境的行为。
很多人求正法都是到非常寂静的地方,或是比较传统的寺院,而不是去特别散乱愦闹的城市。佛教寺院大多环境清幽,曾有人说:“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很厉害,寺院都建在风水最好的地方。”
前辈大德是依止寂静地而成就的——心清净了,法就容易融入心。我们也应该找一个寂静的地方修行。如果在城市里,闻思修的力量很薄弱,但在寂静地方,跟同行道友一起修学,心好像一下子就转过来了,尤其有了闻思修行的机会后,心会开始稳定下来,否则一直飘在空中。
《经庄严论》中云:“具慧修行境,善得与善处,善地善友伴,瑜伽具乐德。”这里是说,要住在容易获得斋食等、无有盗匪——住处善妙、不会因水土不服等而生病——地点善妙、具有同行的善妙道友、无有禅定的障碍——易行瑜伽的功德之处。
想要修行的人,生活上过得去就可以。现在有些出家人存了太多米、面、油,这也没必要,最后全部过期了也不好。
出家人要住在容易获得饮食且没有强盗——不需要整天担惊受怕的地方。有些地方虽然没有强盗,但有与此类似的违缘,比如印度的毒蛇,那样的地方也不太适合修行。
每个时代的高僧大德,都会遇到不同的考验。其实,在求法的过程中,恐惧、寒冷等也是一种苦行。另外,如果住得太高——像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地方,走路时连气都喘不过来,也比较麻烦。闭关的话,可以选择海拔比较低的地方。
《亲友书》中也说:“身处随圣之境地,依于殊胜之正士,己发宏愿积大福,此四大轮汝具足。”
有大福报的人才能具足这些:处在适合修行的圣地,依止一位具德善知识,自己经常发善愿,积累资粮。有了这四法,相当于车有了四个轮子,去往哪个解脱洲都不难。
《入行论》中云:“故当厌诸欲,欣乐阿兰若,离诤无烦恼,寂静山林中。”意思是说,我们应当对愦闹散乱的过患生起厌恶之心,远离这些而在具有功德的寂静圣地修行正法。
我们应该厌离世间,住在寂静的地方。
那么如何修法呢?《入行论》云:“尽息诸分别,观修菩提心。”也就是说,需要观修慈悲心和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同样,《宝云经》《圣雄长者请问经》等中也讲了,居于静处时要唯一精进修善。
在寂静的地方,不管修什么法,都要修菩提心。
如果天天睡懒觉、串门聊天,所有时间都耽误了,那即使住在寂静地方也意义不大。前两天我也说了,每个人来到这里都不容易,如果在这里浪费时间,特别不值得。我们应该求得正法,这样的话,哪怕只待一天也有意义。
关于寂静处的功德,《月灯经》中云:“住于静处之功德,彼恒厌离有为法,彼于俗世无贪欲,不增一切有漏法……”其中宣说了依止静处的许多功德利益。
住于寂静处,可以让我们对轮回的有为法心生厌离,远离对世俗法的贪欲。
此外,阿底峡尊者也说:“未得稳固境界之前,要依止远离愦闹损害之林间。”《大乘道修法》中也有如此宣说。
我们都是凡夫,想得到稳固的境界并不容易。在没有获得这种境界之前,应该尽量住在远离愦闹的寂静林间、山洞或寺庙。否则,凡夫人很容易受影响,本想好好闭关、闻思修行,结果来了一个朋友,“走,我们去某某地方。这里不行,管家管得太严!”这样会出现很多违缘。
尊者又言:“非为摄受眷仆时,乃是依止静处时。”
《大圆满前行》中引用过这句教言,意思是,现在是末法时代,并不是摄受弟子的时候,自己应该好好依止寂静的地方。
有些堪布堪姆很想出去通过网络等方式传法,但现在不是摄受眷属的时候,应该安住寂静地方,在家把门关好,专心念诵“嗡玛呢巴美吽、嗡玛呢巴美吽……”
在寂静处安顿下来以后,就必须断除今生的琐事与欲望,唯一专修正法,力争做到死时无悔。
仲敦巴格西也说过:“如今正逢浊世,当各自修成。”
在浊世,得法很不容易,应该修行各自所得之法,最后得到暖相。
那波瓦格西说:“自心没有修炼纯熟时,凡夫人应该在静处专心致志地修持慈悲菩提心,而不是直接利益众生。”
这些教言对我们真的很重要!《前行》里引用过藏族的一个比喻:“牛头未熟尝其舌,床尚未暖伸其足。”连加行都没修完,就想直接利益众生,这是不现实的。初学者首先应在寂静处好好修持慈悲菩提心,等以后因缘成熟了,再出去弘法利生。
博朵瓦格西这样说道:“居于静处是增上等持之因,也是清净戒律之因。”
尼俄则瓦尊者亲言:“若谨慎取舍善恶、依止静处后,抛弃琐事,就会成就。”
格西那巴瓦也说过:“倘若内心尚未成熟,则殊胜的意乐不能恒久,因此,应于静处修菩提心。”
今天这样一说,很多人可能都不想离开静处了,以后我再想派人出去讲经说法的时候——“不行,我是初学者。阿底峡尊者说了,未得稳固之前,要修慈悲菩提心,不能直接利益众生。”(众笑)
再者,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也说:“为此,要断除对怨亲、财物及友人的耽著,在寂静圣地,为令等同虚空的众生获得快乐,恒常修持菩提心。”尊者宣说了许多此类教言,而且也这样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