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50课
2022年7月23日
最近我们每天上课时间较长,但我看大家都对听法很有意乐。现在有机会闻思的时候,应该尽量多接受正法。
戊四、修学以正知念而成办他利:
总之一切威仪中,观心处于何状态,
相续具足正知念,成办他利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至此就全部讲完了。
总而言之,应该在行住坐卧等一切威仪中,时时观察自己的心处于什么状态:是善的状态、恶的状态,还是无记的状态?其实只有这三种情况。
人们通常比较关注自己的心情怎么样,实际上,心情好也可以,不好也可以,关键要分清内心是处于善还是恶的状态,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善心能够积累资粮,恶心可以造作罪业。让自相续中具足正知正念,尽量成办利他之事,这才是佛子该有的行为。这个颂词意义非常深刻。
我有时觉得,对于有些注重实修的人来讲,长期修学《佛子行》,再学一些戒律应该就可以了。当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应该系统地闻思,不能学完《佛子行》之后就开始懈怠。尤其考试的时候,如果找各种理由,“堪布说只学《佛子行》就可以啦”,那肯定不合理。
总结前面所说的一切佛子所有行为次第意义的要点:无论在何处,是四种威仪的哪一种,都要反复观察自心处于善或不善何种状态,恒时不失正念、正知,以利他的殊胜意乐,成办其他众生之事,这就是一切佛子成办二利所有行为的根本要点,极为关键。
此外,《入行论》中云:“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要想护持学处,就必须守护自心。
若想成为一名好修行人、想守持清净的戒律,我劝大家一定要先守护好自己的内心。否则,即便得了灌顶,得了菩萨戒、比丘戒或比丘尼戒,作用也不是很大,因为若连自心都守护不好,那根本没有能力护持学处(戒律)。
那么如何守护自心呢?彼论又云:“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意思是说,护持心的方法,尽力于正念、正知相当关键。
寂天菩萨说:我合掌劝请大家,想要守护自心的人,一定要励力守护正知正念。依靠正知正念方能护住自心,只是想着要守护,是无法成办的。
真正的高僧大德都特别善于护持自心,他们不仅护持自心,还会护持他心。我们很多人不要说护持他心,连自心都守护不好,经常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由此而造下诸多恶业,这是非常可惜的。
下面,分别阐述正知、正念和不放逸。
其中,正念是指不忘失取舍道理的一切意义,这一点至关重要。
很多道友经常忘失取舍的道理,刚听完课的几天会注意一下,一段时间之后就全忘了。而有些道友不是这样,像有的老道友不但清楚地记得自己年轻时所学的戒律,而且在实际行动中也能做到。
作者在每个偈颂的释词最后,都会说“尊者也如是身体力行”或“像这样实地修持”,用以强调无著菩萨不仅嘴上如是说,实际行动中也如是做——说到做到非常关键!
我们反观自身,有些道理虽然会说,但有时确实没做到,这与菩萨有很大差别。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修行太差了。我翻译这部论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今年我能讲完这部论典,会不会有人能真正按照里面的内容去做呢?现在看来,我应该能圆满讲完,只是不知道大家能够做到多少。
何谓正念,大家一定要记清楚,如果有人问起,你似是而非地解释肯定不合理。
《亲友书》中云:“彼当策励勤守护,丧失正念诸法亡。”
一个人如果丧失了正念,言行举止就会与正法相去甚远,如果所行善法消亡了,那修行也会失去希望。
《入行论》中云:“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其中宣说了丧失正念的过患与未失正念的功德。
若用正念的绳索紧紧拴住自己如狂象般的心,那么一切怖畏都将烟消云散,所有善妙的福德都会自然现前。
正知,是指分别观察三门的一切所为,认清它是善是恶。《入行论》中云:“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所谓正知,是指经常观察自己身口意的状态,也即观察自己身体在做什么、口里在说什么、内心在想什么。分别观察三门的一切所为,就是护持正知的法相。有些人认为正知是一地菩萨的见解,其实他们并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正知。
显密的一切实修,都依赖于正念正知,因此,它尤为重要。
具有正知正念至关重要,因为无论显宗还是密宗,所有实修都要依赖于正知正念。此处是对正知和正念做的一个总结。
如经中云:“所说诸善法,根本不放逸。”不放逸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它的本体即是断恶行善。不放逸与放逸的功过等虽有许多,但在此不述。
总之,一切菩萨的所有威仪,应当以正念、正知、不放逸摄持,而按照《华严经·净行品》修学。这一切也必须以利他的意乐摄持而修学直接或间接成为利他与菩提之因。如果不失毁“为利他而希求圆满菩提”的愿心,则菩提心的一切学处都包括其中,这是《教王经》中所说的。
有了正知正念,就能不放逸。换言之,不放逸是正知正念的一个果,依靠正知正念可以达到不放逸。
有了正知正念之后,以利他的意乐摄持也极为重要。如果不失毁为利他而希求圆满菩提的愿心,那么菩萨的所有学处都能包含于其中。
《学集论》中也说:“一切威仪中修菩提心,以菩提心为前行,菩萨的学处仅此而已——即修心。”
慈诚罗珠堪布最近正在传讲《学集论》,喇嘛和觉姆们都学得非常认真。听说再过几天,堪布就讲完一半了,另一半会放在明年讲。我听到堪布要讲这部论的时候,心里想:我们要不要也学一下呢?后来我翻阅了《学集论》的宋代译本,发现内容很多且比较难懂,藏文和汉文都不太好讲。
《学集论》中有很多殊胜的教言,学了之后,自己的智慧很容易与寂天菩萨的智慧相应。以后如果我们没有机会共同学习,我希望你们向喇嘛、觉姆求个传承之后,能够自学并为他人传讲。
如果舍弃“为利他而想获得佛果”的心,那也就抛弃了愿行菩提心,因此,无论暂时能否直接利益他众,但必须尽力做到不失去利他的意乐。《菩提心释》中云:“虽无益他力,彼心当恒久,何者有彼心,彼实已趋入。”
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虽然凡夫人暂时不具备真正度化众生的力量,但想利益众生的这颗心千万不能失毁,须尽力让它恒久存在,只要有“我想利益众生”的心,便已入于菩萨道。这就像世人常说的“你有这颗心就够了,我已满足”一样。
反之,如果未生起利益众生的心,或者生起后失毁了,那么表面看在利益众生,实际却不然。
此外,阿底峡尊者总结性地说:“依正念知不放逸,恒常守护诸根门,当于昼夜三时中,反复观察心相续。”
本论作者在解释许多偈颂时,引用了阿底峡尊者等诸位大德的教言,使我们很容易与之相应。
作为修行人,应恒常以正知、正念和不放逸守护自己的诸根门,并于昼夜三时中反复观察自己的相续:早上起来观察自己昨晚身体做了什么、口里说了什么、心里想了什么;中午时分也要这样观察;晚上睡前也要如是审视。反观之后应马上调整自己的相续,使之与正法相应。《论语》中也说:“吾日三省吾身。”
阿底峡尊者的这个教言非常殊胜,大家最好把一些好的教言记在一个笔记本里,带在身边随时提醒自己。现在有些人把明星的照片放在身边,这样做没有任何用。
又言:“最胜功德大利心,最胜窍诀恒观心,最胜友伴正念知。”
最殊胜的功德是利他心,最殊胜的窍诀是恒常观自心。有些人经常对我说:“上师啊,您传我一个最好的窍诀吧。”实际上此处已经说了,“恒常观自心”即是最殊胜的窍诀。“观察自心时所依的正知正念”是我们最殊胜的友伴。
衮巴瓦尊者也说过:“日日夜夜除了巡视自心以外,还有什么其他事?”
作为修行人,除了昼夜三时观察自己的三门外,还有什么其他事呢?
博朵瓦格西亲口说过:“四种威仪要以正念、正知摄持。行走要以慈悲菩提心而行走,散步也要以慈悲菩提心而散步,同样,卧、住、食等三门的所作所为,都要以慈悲菩提心而行持。”
三门的一切所作所为应始终以菩提心摄持,比如,出门时心里想:“我今天能不能利益一个众生?”吃饭时心里想:“我吃饭是为了利益众生。”
很多修行人经常念诵观音心咒“嗡玛呢巴美吽”,或者早晨起来磕头礼拜,这些身体和语言上的善法虽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应以慈悲菩提心来摄持。要知道,不害众生只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还应尽量以菩提心来摄持行住坐卧的一切威仪,做到这一点,才算真正修行好的人。
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也需要有一个所依,比如,可将眼镜作为自己利益众生的所依,每次戴上时就想“我要利益众生”;也可将念珠作为所依,每次拿着它时就想“我应该利益众生”。世间的恋人一看到手上的戒指就会思念对方,我们作为修行人,也应该有一个不离身的东西,一看到它就会提醒自己发菩提心。若能这样不断提醒,时间长了,自己在行住坐卧的一切时候,都能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即使暂时没有利益众生的机会或能力,具有这样一颗心也极为难得。
若将所学的佛法落实在生活和修行的诸多细节上,并且身体力行,这就是闻法的意义。实际上,本论所讲的道理在何处都适用,比如,你以后成为一座寺院的住持,即使不懂其他法,天天只给大家讲这部《佛子行释》,你的眷属也会具有正知正念,不会误入歧途。但可惜的是,现今很多道场只剩下形象,很少闻思正法。
朗日塘巴尊者说:“大乘的所为,除了利益众生之外再没有别的,因此要披上利他的坚韧盔甲。”
夏绕瓦尊者说:“时时刻刻以正念、正知、不放逸摄持而行,身语意的所作,都要将菩提心放在首位。”按照《华严经·净行品》中所说,无论做任何事,都要修利他之心。
如果一个人具有了利他之心、利他之行、利他之语,他就是大乘行者。《佛子行释》的每一段内容都非常重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
札嘉巴格西曾经亲言:“恒时必须具备正念的哨兵,正知的巡视,不放逸的谨慎。”
再者,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还说过:“以正念、正知、不放逸恒常调伏自心。”又言:“总之具足正知念,善观自心令自己,行为不违正法理,尽己所能尤重要。”“大乘特法故发利他心,佛子行为三门行利他。”尊者也如是身体力行。
我最看重的就是身体力行。我讲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内容特别好,但如果不身体力行,真正遇到事的时候,这些教言很难用上。
以上正文部分全部讲完了,下面是回向善根。学完《佛子行》之后,我想每天讲一点《不凡》,这是法王如意宝的教言,我有这部法的传承,这样讲起来会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