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5课
2022年4月22日
昨天讲到贪嗔痴时,无著菩萨的比喻特别好:对自方的贪心如沸水一般,对他方的嗔心如烈火一般,对取舍的痴心如黑暗笼罩一般。无论是国家、社会、个人,贪嗔痴都是严重的负面情绪,是真正的毒,人会因此变得异常自私、恐怖。
看看全世界的历史,看看各个国家的做法,我们就知道佛教说得很对,只是很少有人去行持。实际上,佛教里的道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如果实地行持,至少可以让很多人过得平安快乐,减少对他人的危害。
在人类社会中,什么法律、因果、道德,说得很好听,然而,只要相续中有贪嗔痴,凡夫人最后做出的事情,大多不是我们最初想象的样子。历史是这样,现实也是这样;过去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所以,当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我们要明白众生背后的烦恼。
上节课讲到,出家人应该有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接下来继续讲:
同样,关于远离亲友等的道理,《入行论》中也说:“自身本无常,犹贪无常人。”
自己本身就是刹那变化的无常人,还要去贪著另一个无常人,真的是很奇怪。
《本生传》中云:“若行法失家农业,若近家庭岂成法?”其中讲述了许多在家的过患和出家的功德。出家,也就意味着,必须要对地方、亲戚、住处、生活等无有我所执,而过着飞禽走兽般的生活。
修行人要想修法成功,自然要远离家庭、农业;倘若亲近家庭生活,修法肯定不成功。如《前行》中所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在很多方面水火不容。修行中确实没办法兼容,如果天天想着亲友、想着世间生活,就不会是一个好的出家人。出家的话,日常不需要囤很多粮食,要像飞禽走兽一样——不过,地鼠也会在夏天囤积足够的粮食过冬。
《月灯经》中云:“恒无何者为我所,于何皆无执著心,如独角兽住此世,如空中风四处游。”
真正的出家人应该是,对什么都不执为我所,对谁都没有执著,像独角兽一样住于世间。有些出家人离开了原来的家,却在另外的地方又建立一个“家”,东西特别多,执著也特别多,可能这就是末法时代吧。
背井离乡之后,如果住在某地仍被贪嗔所控制,则与正法背道而驰。
还有一些出家人,虽然离开了家乡,但住在寺院里经常跟人吵架,被贪嗔痴所控制,跟没有出家差不多,因为在家里也是同样造业。
作为出家人,如果不闻思修,一直享用僧众的财产,跟别人的关系也不好,长此以往是不行的。希望你们该忏悔的要忏悔,如果实在对法没有信心,那就没必要一直待在这里。在僧众没有开许的情况下,如果硬要混进来,不肯离开,那就是在造恶业。藏汉各地都有寺院和道场,建议你们另外找个合适的地方好好安住。
当今有些精神不太正常的人,确实会扰乱僧团。每个人在出家受戒前,都需要问遮难:“精神是否正常?诸根是否具足……”当然,如果你真正在修行,只是身体不太好,相关的管理人员也应该慈悲开许,否则一刀切的话,“只要不听话,就是精神有问题”,这种做法也不对。
总的来说,僧团有僧团的规矩,大家要相信因果。如果被贪嗔痴控制,与正法背道而驰,那不如不出家,在家做点事业维持生计也不错。一个人出了家却不闻思修行,天天接受别人的供养,享用三宝财物,这样会很可怕。
之前有一个人还俗了,他的智慧还不错。后来我们在成都相遇,一起喝茶时,他说:“我现在做生意,过得很好,吃得很清净。以前出家时,我常常担心每天享用的财物不清净。”不过,做生意的话,不知道是否真的清净。(众笑)
此外,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推翻故里魔牢狱,斩断俗法之束缚,远离亲友与怨敌,贪嗔恶业之境地。”又说:“逃离有害于内心的对境,而恒常住在增长善法的地方。”
不同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还是有差别的,初学者应该选择远离烦恼、增长善法的寂静地。
仲敦巴尊者也说:“远离恶境苦轮回……恒依无有贪嗔处。”
如果在寂静地,天天看电脑、玩手机,这样更过分。据说,相比看书五个小时,看一个小时手机对眼睛的危害更大。还有些人不眠不休地看连续剧,最后都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贪嗔痴。这样的话,建议你暂时离开,先到外面游历个两三年,如果略有进步,并且学院还在,那时候再回来也不迟。不然,在这么多善知识集聚的圣地,在拥有大乘佛法的此时,你不用心接受正法,反倒散乱于世间琐事,有什么意义呢?
博朵瓦格西在《教言录》中也说:“背井离乡远亲友……当如日月逍遥行,不执不居一住地。”本来,抛弃故乡、断绝与亲友的牵连、放弃未经观察之事这三点是仲敦巴的教规,遗憾的是,后来的修行人却难以做到这些。
太阳和月亮是自由自在的,出家人也应该这样,不宜始终居住在一个地方,否则到时会产生贪恋。
仲敦巴尊者这三条教规,我们可以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每节课有这么多教言,并不要求大家全部记住,但至少应记住一句对自己修行有帮助的教言。
喀绕巴格西也简明扼要地说过:“舍弃三法,即舍弃故乡,舍弃家室,舍弃琐事。”
抛弃故乡、家室和琐事,出家人都能做到,在家人则比较麻烦。
再者,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也教诲说:“弃贪罪恶源之境,居于增上善法处。”并且引用《入行论》详细讲述了修行大乘道者必须远离引生贪嗔之对境的道理,而且他本人也是身先士卒,将此付诸实践。
“居于增上善法处”,即:远离故乡,远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