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47课
2022年7月19日
己四、断除说粗语:
恶言刺伤他人心,亦失菩萨品行故,
莫说他人不悦词,杜绝粗语佛子行。
如果不观察自己的口业而说出极度粗鲁之语,将会扰乱他人的心,如果一切佛子说粗语,那么必然失毁温和适度、称人心意等善妙行为,因此,口出粗语的罪业严重。为此,当与他人交谈时,经过一番观察而断除令对方不称心的粗语,这就是一切菩萨杜绝刺耳语言的行为。
在座诸位应该都发过菩提心,平时应尽量说温和、悦耳的语言,如果以粗语扰乱他人的心,就破了菩萨戒,失坏了菩萨的行为。
另外,正如《俱舍论》中所说“粗语则指刺耳语”,粗语是对成为生起害心根源的众生,说出以三毒任意一种所引发的不悦耳之语。
粗语和恶语是同一个意思,即指令人不欢喜、不悦意、刺耳的语言。有些人由痴心引发而说粗语,有些由贪心引发而说,有些由嗔心引发而说,虽然在动机方面有贪嗔痴三毒的不同,但最终都可归为以害心而说。
言说的方式:当面或暗中自己言说或令他人说等,无论真实不真实,凡是谈论别人的种姓或三门或戒律等过失,对方已明白其义。
粗语有真实和不真实两种。如果说不真实的粗语,就构成了诽谤罪。当然,即便说真实的粗语,也不合理,比如某人身口意确实存在过失或者犯了某条戒律,你当面或背后说他,或者指使别人说他,他也明白了你们所说之义,这时你就具有了说粗恶语的过失。
如果你用外语说,对方不明白其义,则不构成罪业。但如果对方通过你的表情和语气,知道你在发脾气、说恶语,那你也犯了菩萨戒。
无论是以温和还是粗暴的方式而说,但如果完全是利益之心,则不包括在粗语范围内。
像老师教导学生、上师指导弟子、父母管教孩子的时候,经常以严厉的语气说对方,如果他们说的时候完全是利益对方的发心、整个过程都未生嗔心,所言就不属于粗语的范畴。不过,有些人虽然最初是为了利益对方,但说着说着就生了嗔心,这时所说的语言就属于粗语。
开示业果的诸经典中,宣说了粗语的众多过患。
很多佛经都讲,说粗恶语具有众多过失。
《学集论》引用佛经所说:“任何菩萨不应对一切众生说有害之粗语,依此类推,应断除损恼、不称心、不悦耳等诸多语言之过。”如前引用的“于众不粗鲁,适度柔和语”一样,必须说温和、悦耳、合意等的语言。续中也说:“菩萨为利益一切有情,首先所行即是爱语。”
许多没有发过菩提心的世间人说话彬彬有礼,在与任何人交往的过程中都会说爱语。我们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修行人,更应该对一切众生说爱语。
《入行论》中云:“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说话应该契合对方心意,意义要清晰明了,语言应前后关联,令人感到舒心悦意,远离贪嗔痴,并且音调柔和、快慢适中。
《亲友书》中云:“佛说语言有三种,称心真实颠倒说,犹如蜂蜜鲜花粪,唯一当弃最末者。”佛陀教诫:“一切士夫的语言有称心合意悦耳动听、真实言说、颠倒言说三种,这些语言依次是令人喜爱如蜂蜜、值得亲近赞叹如鲜花、理当谴责如不净物,应当依止其中前两种而舍弃最后一种。”总的遮止了语言的过失。
佛说,人的语言可分为三种:
一、称心如意、令人欢喜的悦耳语。
二、值得亲近赞叹的真实语。不过,有些人过于直接了,虽然说的是实话,但别人不一定能接受。
三、理当谴责的颠倒语,如粗语、离间语、妄语等。其中,讲粗语的过失最为严重。有些人本身素质不高,又不懂得佛法,不知道讲粗语的诸多过失,张口就是脏话。
此外,阿底峡尊者说:“他不合意语,智者远离彼。”
对于那些不合他人心意的语言,真正的智者也应当远离。有些人经常讲一些让人不高兴的话,实际这是情商不够的表现。
所谓情商,是指一种与人善巧沟通、和谐共处的能力。情商和智商都高的人,才可称为智者。
“恒时面带微笑以慈爱心无有嗔怒公平正直而言谈。”
喀绕巴格西也说:“莫射粗语之毒箭,当断恶性嗔恨心。”
恰卡瓦格西教诫说:“莫发粗恶语。”又说:“莫刺要害处。”
切莫说粗恶的语言,更不要以粗语刺伤他人的要害。
当其他人恶语中伤时,不能反唇相讥、以牙还牙、揭露人的过失、以恶咒诛杀非人、说些击中要害的粗语。
有些人经常毫无缘由地说一些击中他人要害的语言,这是说话的大忌。
再者,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也说:“多言能生不善业……
世人常说“言多必失”,因为话说多了,其中肯定会夹杂一些绮语、恶语或妄语,由此而造下诸多不善业。前不久我说过,你们如果没有忍住对别人发了脾气,事后一定要及时忏悔,并把过程记录下来,不断内观、反省自心。
我对任何人都从不说恶语。”尊者无论对上师或法师、阿阇黎、格西、官员或长官等,从不直呼其名,甚至对身边的侍者达桑也尊称为“达桑师”。
无著菩萨对任何人都具有恭敬心,对上者恭敬自不必说,对自己的侍者本可以直呼其名,但仍尊称其为“达桑师”。
在语言方面,人与人的差别非常大。有些人说话很善巧,对任何人都恭敬有加;有些人因为烦恼重、人品差、素质低或缺乏正知正念等原因,说话不仅特别粗鲁,还经常伤害别人。
如是观察自己的过错而予以断除等四法,出自《劝发胜心经》。
此处是对以上四个偈颂的总结。所谓四法是指:一、自观自之错误而断除;二、断除谈论菩萨之过;三、于施主断除贪恋;四、断除说粗语。这些均出自《劝发胜心经》。
此经中云:“弥勒,菩萨乘之补特伽罗若具四法,于末法五百世正法毁坏之时默言不语,则安乐而解脱。
菩萨若能好好守持这四法,在末法时代也能获得解脱。
何为四法?分别观察自己之过;
第一法,观察自己的过失而断除。很多人从不观察自己的过失,总把过失安在别人身上。前面第一颂讲“以法形相行非法”,意思是,如果未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有时自己的所行看起来是法的形相,实际却在行非法。比如:个别出家人,表面上剃着光头、穿着僧衣,实际却做了很多非法之事;有些居士虽然办了皈依证,成了佛教徒,却仍有一些非法的行为。如果名称是“佛教徒”,所作所为却与佛法相违、与上师的教言相悖,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大家一定要经常省察自己。
不谈菩萨乘之其他补特伽罗之过;
第二法,断除谈论菩萨之过,即不谈论已入菩萨乘的补特伽罗之过失。前面第二颂讲述了这个问题。
这一点虽然凡夫人做起来有点困难,但确实非常重要。有些人可能想:“如果此人不是菩萨,那我说他就没什么事了吧。”事实上,众生当中有很多菩萨的化身,你根本无法断定某人是不是菩萨。
希望每个人都能尽量不谈他人之过。当然,能否做到这一点,与自己的根基也有一定关系。就像大家同样在听课,对于课的内容,有些人一生都记得清清楚楚,有些人在一两个月中记得较清楚,有些人只能记住三四天,有些人听完就忘了。最后这种人,听与不听没有太大差别。
后面还有几个颂词就讲完了,以后如果有机会,我想讲一下《不凡》,里面都是法王如意宝的教言。
不顾亲友之家与供斋之家;断除不合意之语。”
第三法,于施主断除贪恋。即不要太关注自己的施主、亲人、朋友,如果特别贪恋他们,修行肯定无法成功。
第四法,断除说粗语。这一点刚才已经分析了,希望大家能够努力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