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46课
2022年7月15日
己三、于施主断除贪恋:
为求利养相互争,失坏闻思修事业,
故于亲友施主众,根除贪执佛子行。
由于对恭敬供养自己的亲朋好友与施主非常贪恋,导致入于大乘的补特伽罗相互之间,为了利养恭敬等发生争论,失毁了闻思修行等正法的事业。因此,断除对亲友与施主诸在家众的贪执,是一切佛子断除利养恭敬根源的行为。
有的人对自己的施主、亲人、朋友非常贪执,其实是为了获得利养、恭敬、名声。作为出家人,完全不管自己的亲朋好友也很难做到,毕竟他们是你的有缘之人,但是,如果对他们特别贪执,天天打电话,就会给你的修行带来障碍。所以,一定要断除对施主、亲友的贪执,否则就会越陷越深。
许多争论纠纷都是因利养而起。出家人去外面弘扬佛法的时候,可能会受到恭敬供养,但与此同时,也可能引起不同道场之间的排斥和诽谤,这类情况也不算少见。
另外,《劝发胜心经》中云:“当观察利养恭敬是生起贪心之因;当观察利养恭敬能摧毁正念。
有了利养恭敬,就容易生起贪心。有的法师,以前没有人对他恭敬供养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后来利养越来越多,琐事也越来越多,心也越来越散乱,闻思修行的事业失坏,正知正念也慢慢消失了。
如是类推,当观察令生起无惭无愧;令生悭吝;令不和睦相处,令抛弃友爱……菩萨贪著利养、恭敬的过患即是如此。观察后应少欲,而不应贪爱……少欲者无有如是法故,彼修一切佛法无有违缘。”
修行人如果被名利之事缠缚,自己也对名闻利养产生希求、执著,就会导致修行出现种种违缘,始终不能成就。
真正的修行人不会有什么违缘。藏地有一种说法:“虱子不会咬裸体者。”因为虱子只有藏在衣服里才能咬人,如果赤身裸体,虱子就没有藏身之地了。同理,对于知足少欲的人,邪魔外道也无机可乘。如果贪求利养,他们就会抓住机会,制造各种违缘。
又云:“了知如是功德利益后,菩萨以智慧为断除一切利养、恭敬,当以殊胜意乐少欲而住,当依少欲。”
有些人最开始什么都没有,自认为是知足少欲,其实是因为没有福报,穷得没办法,不得不少欲。如果有了施主、有了利养,还能做到知足少欲,那才真正有修行的境界。
学院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你们这次听《四心滴》和我们当年的情形有很大差别。法王曾在1984年灌过一次顶,但我是1985年来学院的,刚好错过了,所以当时特别伤心。1987年法王去朝五台山,学院很多人都坐着货车、卡车去成都,我当时算了一下身上的钱,还好,可以坐班车。去五台山的时候,我带了个小帐篷,是我自己用白布缝的。那个帐篷很简单,一条白布,中间有一根柱子,柱子分两截,如果中间用绳子连起来,就可以架得比较高,再在上面横着放根柱子就行。现在的帐篷多好啊,我们当初根本没有这些条件。不过,那时不论在东台还是在菩萨顶,我都能住自己的帐篷,到哪里都不怕淋雨,所以还挺自豪的。
1989年去道孚受灌顶的时候,我也带着这个帐篷。那次我先去到色达,在一户认识的人家里住了一晚,他们对我很好,给了我一瓶好吃的橘子罐头。第二天我背着糌粑、酥油、奶茶和一个小垫子坐班车,在临近八美的地方下车露宿。去年我经过那里时,特意去看了一眼当时搭帐篷的地方。那个时候,学院里许多人都在森林里搭帐篷住,自己烧茶做饭。我们大概待了21天,每天只吃糌粑,因为那个山谷里什么都没有。不过,当时的感觉还挺好,我那时才二十几岁,对法有特别强烈的意乐。
我前几天要求大家听传承时自己带点干粮,因为前辈大德们以前求法时基本都是睡在露天,随身带点糌粑,有些甚至连糌粑都没有,只能到周围人家乞食。有些人可能觉得现在这样听法太苦了,太累了,太饿了,如果这样想的话,我也会认为你太矫情了。
这其中宣说了利养恭敬的过患及知足少欲的功德。《迦叶请问经》中也说:“见缚利养与恭敬,名声之束缚,乃出家之束缚,诸圣者说,是故恒常出家而断。”《入行论》中云:“吾富受恭敬,众人皆喜我,若持此骄傲,殁后定生惧……纵吾财物丰,令誉遍称扬,所集诸名利,非随心所欲。”
财富对修行人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当然,菩萨为了成办弘法利生的事业,有时候也需要一些财富、福报,但如果不是为了利他,而是自己贪执,就会因此受到束缚,最后连自己的修行都难以成功。
此外,阿底峡尊者说:“紧紧缚出家,利养与恭敬,彼中得解脱,犹如火中莲。”
出家人容易被利养和恭敬束缚,若能从中获得解脱,这个人就是真正的火中莲花。莲花常生在水中,若在火中还能绽放,那是非常稀有的。有些出家人被施主、弟子、亲人等关系所牵缚,没有自由,连修行的机会都逐渐失去了。就如西方一些国家的领导人,由于竞选过程中需要财团的经济支持,因此上任后也一直被财团控制。
所以,修行人对自己的弟子和周围的眷属不应太过贪执。要是被人情束缚住,不要说弘法利生,就连自己修行的自由也会失去。一些有福德的人在上师、堪布身边协助行持弘法利生事业,这是有必要的,但也应注意分寸。听说有些高僧大德,就连出入都要看人脸色,这样很麻烦,还不如自己好好闭关修行。色达地区原来有一位大德,已经消失了六七年。他的弟子跟我说:“我们上师本来很了不起,但因为弟子们争来吵去,他为此心生厌离,后来就突然失踪了,连他的亲戚都找不到他,不知去了哪里。”
在家人依止善知识时,应该掌握分寸,不要对上师过分执著。出家人处理与施主、亲友的关系时,也要有分寸,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如果太松了,最后可能关系就断了;太紧了,那谁都受不了。这是一种普遍规律,就像世间明星跟粉丝的关系,也同样很微妙。
作为出家人,应该关心自己的施主、亲人,但要注意适度。许多前辈大德们都说过,修行人不能过于贪执施主和亲友,否则会两败俱伤。我1985年刚来学院时,拉雪堪布跟我说过这么一番话:“原则上,出家人不能对亲人、施主太好,虽然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失落,‘我对他那么好,他却对我不理不睬’,但如果太过亲热,关系肯定不会长久。”这确实是老修行人的肺腑教言。所以,大家应该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过紧和过松都不正常。
博朵瓦尊者也说:“虽现利养等四法,当知彼等如死尸,安多尊者取蜂蜜,故利养等四视敌。”
世间八法包含四个方面的正反内容(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应该知道,你的名声、你的快乐、你得到的赞扬和供养等等,这些其实都如同死尸一般没有意义。
“安多尊者取蜂蜜,故利养等四视敌”这句话,对于你们来说,可能不是很好懂。博朵瓦格西是卫藏人士,他听说安多人取蜂蜜的时候不会全部取完,只是适当取一部分,不会伤害蜂群。同样,我们对利养等四法也不能太过贪执,要将其当作四种敌人。有些人因为施主有点钱,就经常提要求,“给我买台电脑”“给我买辆车”,导致施主破财的破财,生邪见的生邪见,这种做法就远远不如安多人。
夏哦巴尊者以自我谴责的方式教诫:“如果见到对其他修行人恭敬承侍,我就忍无可忍了。”为了利养恭敬而自赞毁他,罪业严重。
夏哦巴尊者不会真正这样想,但出于善巧方便,他以谴责自己的方式说:“看到别人受恭敬,我心里很不好受。如果别人有很多恭敬供养,我却一点都没有,我就忍无可忍了。”
涅热巴尊者说:“应当对利养恭敬生起网罟或网想。”
一旦入于利养恭敬的网罟中,就很难再出来。拥有了利养恭敬后,人的心确实容易变。我经常在这方面提醒法师们,不要有傲慢心,我们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所以,对管家和各部门负责人,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换届,还是很有必要的。人如果一直待在高位,对自相续并没好处。
我们有时候也需要一些变化,相关负责人应该看看时事新闻,不然有些人可能连安倍遇刺、约翰逊下台了都不知道。斯里兰卡现在已经宣布破产,欠下了五百多亿美元的外债。其实,国家破产也很可怜,以前他们旅游业兴旺的时候,国际关系很好,而现在谁都对其置之不理。人也是这样,如果破产了,很多亲朋好友都会避之不及。很多出家人习惯了“一缘安住”,连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希望相关负责人多了解一些和自己工作相关的讯息。如果你们有不同观点,也可以给我提意见,即使对我当面指责,我也全都接受。但是,我还是希望大家多了解了解世间时事。
再者,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还说:“利敬束缚因,故断妙欲藤。”又言:“虽精勤办利敬等,今圆满事不定成,纵然成亦更增爱,如同多薪助火焰。”“具知足心最富有,不贪一切最快乐。”尊者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有些人汲汲于名声、利养,然而,名利越是增长,内心就越会贪著,烦恼、痛苦也会越来越多。
“具知足心最富有,不贪一切最快乐”,我很喜欢这句教言。有满足感的人,是最富有的;不贪一切的人,是最快乐的。你们要记住这句话。其实,有知足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世界首富。很多痛苦都是因贪执而生,不贪一切,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然而,人心很难不贪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