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45课
2022年7月14日
今天继续讲佛经中提到的四种所断。昨天我们讲了不说他人过失,其侧重点在于观察自心,不做令别人不生信心的事;今天要讲的才是真正关于断除说他人过失的内容。
己二、断除谈论菩萨之过:
以惑谈他菩萨过,则将毁坏自功德,
故于大乘诸士夫,不说过失佛子行。
已入大乘的行人,如果以总的烦恼、尤其是在嫉妒的驱使下,观察其他佛子的行为而谈论过失,由此自己会染上堕罪而退失大乘道。因此,对于总的一切有情、尤其是曾经入于大小乘的修行人,就连他们的细微过失也不能说,要慎护语言,这就是一切菩萨不观、不谈他过的行为。
修学大乘佛法的行人,可能会因烦恼深重或是在嫉妒的驱使下说别人的过失。我们都是发过菩提心、已入大乘佛教的人,应该改掉说别人过失的毛病。
《因缘品》中云:“不察他众过,他应不应作。”
我们不要盯着别人的错误不放,不要总是指点“他应该这么做,不应该那么做”,凭自己的主观来随意评判别人、指责别人,这样很不好。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内观的时候,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过错;与人闲谈的时候,不要随便谈论他人的是非。一般情况下,我们在不熟的人面前不会随便评价别人,但是,遇到关系好的人,聊着聊着就会开始说是非。所以,有这种“好关系”也未必是件好事,因为彼此的心都不太清净,都有很多烦恼。如果跟关系一般的人,反而不会无缘无故评论“这个人有过失、那个人有过失”。
这么说也许有自夸之嫌,但我确实觉得,藏族人在不说过失方面确实做得比较好。有些人也许是受影视剧影响较大,就像《甄嬛传》里,一会儿搬弄是非,一会儿勾心斗角,从小这样耳濡目染,就会养成爱说过失的坏习惯。
如《学集论》引用经中所说:“昼夜中三次,顶礼诸菩萨,恒依所欲行,微错亦莫寻。”意思是说,对一切众生,尤其是进入大乘的补特伽罗,丝毫的过错也不应寻找。
经中说,应该一天昼夜三次顶礼发菩提心的菩萨。我们应该把一切对境都观为菩萨,恒时不可凭自己的主观想法来寻找别人的过失。有的人看别人总是“这个做法很不对、那个做法有问题”,看自己却觉得很完美,但事实并非如此。
彼论中又云:“善逝照见此义而说:‘补特伽罗无法衡量补特伽罗之境界,我与如我者方可断定补特伽罗之境界。’不应说这位如何、那位如何而观察他众……”在《遮损己品》中对此作过广说。
照见此义的佛陀说:“一般人无法了知他人的相续,只有我和如我一样断证究竟圆满的人,才有资格断定他人的境界如何。”确实如此,有的人表面看来行为不如法,像个疯子,但也许他就是佛菩萨的化身。
以前我们去五台山的时候,因为当时法王说会见到文殊菩萨的化现,于是后来我们看稻田里的农民都觉得肯定是文殊菩萨。我们喇荣就是藏地的五台山,不管这里的男男女女看起来清净与否,都可以说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的化现,所以,不要随意评价“这个人很好,那个人很不好”“听说某人很不清净”等。
《趋入生信手印经》中也说:“如果嗔恨菩萨,背向而住并说不看这个恶劣者,其罪业无量,比某人以嗔恨心将十方一切众生关入监狱更严重。纵然抢夺南赡部洲所有众生的财物,也不如诋毁任意一位菩萨的罪业严重……”
此处说的菩萨,不仅仅是像文殊菩萨和观世音菩萨那样的圣者菩萨。有些书里说,我们不能诽谤已经发了菩提心,且相续中没有舍弃愿行菩提心的人,否则过失同前。大家可以想想,要是我们不注意,说了别人的过失,后果何其严重。不信因果的另当别论,如果相信因果,就应明白这个过患确实非常可怕。
此外,《入定不定手印经》《寂灭决定幻化经》等中也宣说了对一切菩萨做善不善之事的力量强大。
缘菩萨做善事,哪怕只是供养一朵花,善业力也非常强大。但如果对菩萨做坏事,哪怕只是起一刹那的嗔恨心,或者制造一点违缘障碍,过患也极其严重。
《入行论》中也说:“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这是《入菩萨行论》第一品中的偈颂。如果有人对佛子菩萨起了恶心,假设恶心持续了三刹那,那这个人将在三大劫中堕入地狱感受痛苦,非常可怕。
如果以嗔心驱使不赞叹发心的菩萨,反而口出不逊,则成恶业。
烦恼心的力量很大,起现之时就像下冰雹一样突然降临。如果被烦恼驱使,看到菩萨弘法利生的事业不但不随喜,反而因为嫉妒、嗔恨而说其过失,会造下非常严重的罪业。
对治它的善法,就是于一切菩萨作本师想而于十方宣说其有意义的功德。
那么,该怎样对治、忏悔呢?应该将一切人都视为佛陀。印光大师等大德也常说,要于所有人作菩萨想、作佛想。这是最好的对治方法。
如《迦叶请问经》中云:“我于一切有情生起本师想。何以故?不知根性成熟与未成熟之故。”对一切有情生起本师想而观清净心极为重要。
将一切有情观为佛,这样想是最保险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确实无法辨别众生的根性是像佛一样成熟了,还是没有成熟的普普通通的凡夫人,所以,不如把一切众生都看成佛菩萨。这是最保险的,因为众生中肯定有很多成就者。
《亲友书》等中也宣说,如芒果一样,人也有四类。
尤其是依靠内成熟、外未成熟的补特伽罗而积累罪业,不能现见的后世深渊,如灰覆之火坑一般。为此务必要谨小慎微。
《亲友书》里说,芒果有四类:内外都熟、内外都不熟、内熟外不熟、内不熟外熟。如果内外都不熟,就是普通的世间人,大部分人内心是凡夫,外在也是,很容易看出来;如果内外都熟,令人一见就生信,那这是真正的菩萨,因为其各方面都特别如法;如果外不熟内熟,这是最难辨别的,内在是真正的菩萨,但外在为了度化众生而显现各种形象,我们很可能对其产生邪见,进而诽谤;如果外熟内不熟,面对这种人不太容易出问题,因为他们外在很寂静,一般不会引起邪见。
所以,当你觉得某个人很野蛮、很讨厌、很坏时,应该想到,也许他的内心已经成熟了,也许他是再来人、是菩萨、是了不起的成就者,故意如此示现。自己心不清净的时候,很容易仅凭外在的形象下定论。所以,对所有人都应该想到,他可能是内熟外不熟。
今天在经堂里站着两个人,一个穿着蓝色衣服,瘦瘦的,三十来岁的样子,另一个胖胖的,他们手里没拿念珠,也不念咒,也许他们就是内熟外不熟。从行为上看,他们不太如法,就像来到了一个新世界,到处参观,在僧众的衣服上跨来跨去。也许他们根本没觉得在这么庄严的僧团中应该有恭敬心。或许他们内在已经熟了,但看起来像是内外都没熟。(众笑)
内熟外不熟的人,就像被灰盖着的火,如果不小心踩在上面,就会被焚烧,所以务必小心谨慎。
此外,阿底峡尊者说:“莫寻他之过,当宣他之德。”“于具法眼者,初业之有情,当作本师想,视诸众生时,父母子孙想。”
与其寻找别人的过失,不如多宣扬别人的功德。
无论是对成就者、得地者,还是初业者,都应看作是佛。如果实在无法把众生观成如佛一样清净,那看到年纪大的就作父母想,看到年纪小的就作子孙想。
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说:“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不能轻视初学者,看似下下人,但实则有上上智。以前法王如意宝去石渠求学的时候,途中经过一个寺院,法王看到里面的僧人正在辩论,就在旁边听了一会儿。法王当时很年轻,寺院里的僧人一看:“哦,来了两个初学者。”法王说:“我们是初学者,那你们都是得地菩萨吗?”对方便无言以对。像法王如意宝那样,外表看起来是个普通人,但内在的境界无与伦比,有些人确实不容易看出来。这一点,大家可想而知。
所以,观清净心非常重要,我们不要以貌取人——“这是个疯子”“这是个胖子、瘦子”,不管对谁都不能轻毁。就像喇荣的很多人,刚来的时候也很普通,但相续成熟后,会有非常广大的利生事业。
仲敦巴尊者也说:“宽以待人则善妙。”
我们应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然而,现在很多人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对自己很宽容,对别人很苛刻。
博朵瓦尊者说:“有情本身过失蕴,不思非理诸过患……对菩萨等任何善妙的对境积累罪业,这把笤帚会将总的所有善法一扫而光,导致远离菩提心。菩萨住在何处不一定……因此,不要观察一切有情之过错,尤其不能观察上师之过。”
我们应该把一切有情都观为菩萨。许多公案中都讲过,在朝拜五台山的路上,会遇到文殊菩萨显现为乞丐等不同的形象。从一些大德的传记中也能看出,菩萨化现于世间,经常从事各种服务僧众的发心,比如在厨房里做饭、扫地。菩萨没有傲慢,所以会在一切需要的地方显示种种形象来度众生,无所谓高贵低劣。
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坐在高高法座上的人就很了不起,做着谁都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的人就很低贱,也许最高的就是最低的,最低的才是最高的。总之,要对一切对境观清净心。
喀绕巴格西教诲道:“开示大乘之上师,外表威仪虽不妙,内在密意不可知,故莫观察上师过。”
开示大乘佛法的上师,为了度化不同根性的众生,会显现种种威仪。法王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显现上喜欢欣赏歌舞,遇上耍坝子,甚至有时自己也会在草地上唱起歌、跳起舞来。一些小乘行人可能会觉得:“一个持清净戒律的比丘,居然在大庭广众中载歌载舞,多不好啊!”但是,就像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和藏地众多密咒瑜伽士,他们不一定特别注重外在威仪,但内在的密意深不可测,所以,最好不要观察上师的过失。
朗日塘巴尊者言:“补特伽罗无法衡量补特伽罗,因此对谁也不能诽谤。”
刚才说了,最好不要随意评判任何人。为什么有的人修行总是没有进益,甚至一年不如一年?主要原因就是内心和语言上在不停造恶业。有些修行好的人每天都在进步,而有些人不但没有进步,还退化得很严重,就是因为身语意不清净。这样的话,就算在这么殊胜的道场住100年,也不会有什么成就。天天看别人错处、说别人过失,心里常常产生嗔恨心、嫉妒心、傲慢心等等,十不善业无不齐全,善业却微乎其微,怎么能修行得好呢?
恰卡瓦尊者亲言:“莫说他人过。”意思是说,不要谈论说“他人破戒”等过失,不能思维总的众生、尤其是入佛门者的过患。
就算对屠夫、妓女,我们也不能轻视。但有些人只会看过失,别人过去哪怕稍有一点劣迹,他也会时常提起,而对别人的功德,却从不赞叹。
再者,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还说:“通常而言,闲言碎语都无有实义,会增上不善。
闲言碎语的危害确实如此,所以,希望大家对无意义的事尽量止语。有些人对佛法很少谈论,从来听不到他们聊“咱们这个传承很好”“《俱舍论》是如何讲的”“因明当中怎么推理”,他们总是东看西看、窃窃私语:“没有人吧?我最近发现了某某人的秘密。除了你,我跟谁都没说,你一定要保密啊……”背着人议论,说的通常都不是什么好话。
尤其是诋毁他人,非但不能抬高自己,反而会灾难临头,增上贪嗔。特别是偏袒分析法与补特伽罗而加以诽谤,只能是自取灭亡而已。”又言:“以嫉妒心诋法人,失坏自善扰他心,故除必定利他外,切莫谈论他人过。”尊者也这样实地行持。
以嫉妒心诋毁法和人,就会失坏自他,所以,除了必定能利益他人的情况之外,不要谈论别人的过失。如果你有把握真正对别人有利益,那可以把他的过失指出来,比如有人在灌顶的场合不守规矩,这个时候,直接说出来对他是有帮助的,这样他以后就不会再犯了。在这种情况下,是开许说过失的,但其他时候,最好不要随便谈论别人的过失。有些人总喜欢凑在一起,信口开河地对别人评头论足,这很不好。道友间的交谈,如果不谈法和人的功德,反而诋毁法和人,那还不如止语。
一个人的心到底是什么样的,从他的语言和行为上就能基本推知。《十地经》中说:如以水鸟了知水的存在,以烟了知火的存在,通过观察菩萨的身体、语言,可以了知菩萨内在的境界。其实,人和人之间,只要稍微接触,就能看出对方的人品、喜好,“这个人总是爱说过失”“这个人经常讲法的功德、上师的功德、道友的功德”。所以大家在这些方面应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