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44课
2022年7月13日
戊二(修学经中所说四法)分四:一、自观自之错误而断除;二、断除谈论菩萨之过;三、于施主断除贪恋;四、断除说粗语。
己一、自观自之错误而断除:
若未观察自错误,以法形象行非法,
是故恒时审自己,断除过患佛子行。
入于大乘的修行人,如果没有经常反复观察自己的错误或过失,那么不但不具备智慧、贤良等任何功德,而且纵然自己身上有须弥山般的过失也发现不了。对于自以为是修行人,其他大多数人也着眼于外表而凭感觉认为这是一位修行人,但实际上,他只不过是非修行人伪装成修行人的形象,并热衷于今生的伏怨护亲等非法之事,根本不观察自我的过失,其罪业相当严重。因此,恒时详察细审自己三门的过失而予以断除,这就是一切佛子认清自过而断除的行为。
以上是颂词的字面解释。有些人表面上是修行人,但实际上根本不是修行人,这种现象确实很多。
如《因缘品》中云:“应当观察己,合理非理事。”
《诸法集要经》(又名《因缘品》)中说:应该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看看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非理的。
《入行论》中云:“时观念起处,细察己过失。”观察分析自己的过失,进而断除至关重要。
藏文中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时时应当观察自己的念头怎么样、行为怎么样,扪心自问自己犯了什么罪过,观察自己的过失。
学了今天这节课后,我希望每个人不要看别人的过失,而应该反观自己的过失。我认识很多人,看别人的过失非常厉害,但从来认识不到自己的过失,自以为什么都好,却没发现自己其实比大多数人都差劲。
《佛子行》应该是用来观察自己的。每个人都该知道自身有什么烦恼、习气和毛病。我在讲课的时候,有人可能觉得我在天天骂你、说你,其实我并没有针对任何人。大部分人都善于指出别人的过失,而愿意自我观察、自我批评的人又有多少呢?
尤其是作为步入大乘的人,更需要想方设法防止他人不起信心,
尤其是趋入大乘、发了菩提心的我们,要想方设法防止他人不生信心。这需要智慧,愚笨的人常常自认为很有智慧,但所作所为却很容易让人不起信心,甚至产生邪见。
故应观察自己的过失而断除。
我们常说“护心”,众生的心非常脆弱,大乘佛子有责任想方设法护持好他们脆弱的心。要时时提醒自己:“我不能这么做,否则别人有可能对我生邪见、对三宝生邪见,或者对相关道友、上师乃至对佛法生邪见。”如果能这么想,那就可以称其为智者。如果什么都不观察,想什么就做什么,那就成了愚蠢者的“典范”。
《慧海请问经》中云:“涵盖大乘之一法,即观察自错而护持一切有情。”
能涵盖所有大乘法的唯有一法,就是观察自己的错误,并且护持一切有情的心。这句话很重要,大家都应该好好体会。
我们都说自己是学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而大乘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观察自己的过失。然而,很多人看别人的过失时眼睛是雪亮的,看自己的过失时,眼睛就像被蒙蔽了一样,根本看不到。这种人常常谈论别人的过失,在说是道非方面既有兴趣、有意乐,又非常有口才、有智慧、有能力。
前辈大德们常常自我批评,“我这个人很差”“我修行不好”“我这个人烦恼很重,昨天犯了错,今天又犯了错”……他们总是把观察的矛头指向自己,而不是指向别人。而有些人,总认为自己像佛菩萨一样十全十美,别人则是一切过患和祸害的根源。要知道,一切大乘佛法的根本就是观察自己的过失,以及护持有情——护持有情也很重要,我们要善护别人的心。
《摄正法经》中云:“防他不信即守戒。”《菩萨别解脱经》中云:“观察令世间不信而遣除。”
守戒的意义,就是要防止别人不生信心。修行人应该善于观察世间人,不能让他们对我们的行为产生邪见,而应使其生信。
《入行论》也云:“牙木与唾涕,弃时应掩蔽,用水及净地,不应弃屎尿……
《入菩萨行论》中举了一些例子:丢弃不干净的牙木和清除唾涕时,要及时用土等掩盖起来;不能在用水和清净之处随意大小便。
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诸如此类有许多说明。
这句颂词原来的翻译是“询问而舍弃”,我调整成了“观询”。凡是可能令世人不起信心的行为,我们都要用心观察并询问:这样会不会让别人产生邪见?当了知那些令人不生信心的情况后,我们就应该将其舍弃。
《学集论》中云:“断无果之行……”其中宣说了断除无有利他之果及令他不信之事的许多方法。
无果,指没有利他的果。像这样的行为或者令他者不信之事,统统都要断除。
《学集论》,即《学处集要论》,有时候翻译成《集学论》,也就是《集菩萨学处论》,由宋朝的日称、法护等译师共同翻译,是将菩萨学处的要点汇集起来的一部论典。《佛教大辞典》中,此论名为《学处要集论》,《藏汉词典》中叫《集学论》。
慈诚罗珠堪布现在正在宣讲此论,今年不一定能讲完。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大论,大家有机会也可以看一看汉文版。
又云:“于众不粗鲁,适度柔和语,具缘士诚信,应受亦能生。”
如果在众人面前没有粗鲁之行,说话也适度、柔和,那么具缘者就容易产生诚信,也能接受你的语言。如果我们说话、做事比较如法,就更有机会让人接受我们,产生信心。
观察自己过失而断除的功德利益,能使他众起信,语言有可信度,否则,不能防止他众不信的过患。
常观自己的过失,别人也会更加信任我们。如果天天说别人的过失,可能有些人会提醒你这样不好,有些人则不一定会说,因为他们知道你不是能接受意见的人。你的人品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个人天天宣扬自己的功德,根本不讲自己的过失”,尽管你不讲,但其实大家也早已把你的过失看得清清楚楚。
彼论云:“彼非可取处,世人轻佛苗,如灰所覆火,众生狱等焚。”这是在《防损他品》中宣说的。
经常看别人过失、说别人过失的人,不是可取处。这样的人会导致他人轻视佛苗,就像被灰盖着的火一样,会慢慢烧毁众生。
经常轻视别人、说别人过失的人,他的危害虽然暂时看不出来,但就像被灰覆盖的火苗,迟早会焚毁自他。
菩萨如果不防护自己身语的恶行,那么他众会因不生信心而轻凌你,由此对方会堕落恶趣,这样一来,你也成了罪人。
如果在这方面不注意,过失确实非常大。
我今天在这里也强调了:希望大家经常观察自己的行为。有时候我们虽然自认为做得很对,但很可能已经让众生产生了邪见,这样的过失非常大。另外,如果经常对人指指点点,过失也很大。表面看来,好像自己在忏悔、念诵、禅修,做各种佛事,但其实很多行为已经与佛教的因果取舍之理背道而驰了。如果由于自己的行为不当,令别人产生邪见而堕落,那我们也同样有责任。
又云:“故佛戒归摄,何令众不信,彼谓谨应断,宝云经中言。”其中引经据典作了详细说明。
《学集论》中还说:将佛陀的戒律归纳起来,就是任何令众生不生信心的行为,我们都应断除,这一点是《宝云经》中所说的。
此外,阿底峡尊者说:“不观他过,观察自过,自过应如恶血般抛弃。”“应当宣扬自己的过失。”
自己的过失就如肮脏的脓血,应该把它清除掉。总之,我们要多观察自己的过失,而不要观察他人的过失,这很重要。
经常看别人的问题,说明自己没有把佛法学好。很多道友常常说别人的过失,有些虽然不是直接说,但实际也是一样,这对一个佛教徒,尤其是入了大乘的佛教徒来说,是特别糟糕的表现。
我们确实需要多观察自己。前两天,我提议大家共同修安忍,在100天中观察自己的心,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观察自己一天之中、一月之中有多少次看了别人的过失,说了别人的过失。我希望大家今年继续写日记,但写的时候不用赞叹自己,凡夫人没什么值得赞叹的,自己赞叹自己是最大的过失。
我常想:我在课堂上批评有的人连披单也不披,这其实也是在观察别人的过失,但我作为管理者也没办法。如果我不用管理,也不会随便批评他们,但因为我有这个责任,如果看到了不说,好像也不合理。所以,希望各位负责人以及堪布、堪姆们,为了管理,该说的问题还是要说。
除此之外,希望其他人,如果能待在这里,就好好待着;如果对这里看不惯、待不下去,那大可离开。什么都看不惯,还要在这里待着,我觉得没必要。有些人经常抱怨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心已经完全被烦恼魔控制了,这其实也很可怜。看别人的过失确实是非常大的恶业,完全没有意义。
仲敦巴尊者也说:“自我揭发过患是智者。”
博朵瓦格西说:“凡夫位为利众生,主要应当断除自己的过错。”
能够自我揭发过患,就是真正的智者。凡夫位时,还没到直接利益众生的阶段,所以,这时候最好先断除自己的过失,这也是利益众生的一种方式。
我们作为凡夫,应该内观自心,而不要去观察别人的过失。有些高僧大德,一听到讲别人过失的话语,马上就会转移话题,这着实让人敬佩。而有些人在毫无必要的情况下总喜欢说别人的过失,真的很可怜。
所以,我们在凡夫位的时候,要想利益众生,还是先断除自己的过错再说吧。
喀绕巴格西亲言:“切莫观察他之过,观察自过当断除。”
夏哦巴格西也曾自我谴责道:“自己大的错误也不发觉,他人微小的过错也能察觉。”
自己有再大的错误,都自我感觉良好,而别人有一点点过患,立马就能察觉、指出,这是特别可笑的事情。
佛子无著仁波切也自我谴责说:“本来无有智慧、净戒、贤良任何功德,竟然自我标榜是何等贤妙的人,自己的过失纵然如山王般也看不见,他人尘许的过错也能发现,
我们藏族有句俗话:“自己脸上的牦牛看不见,却能看到别人脸上的小虱子。”自己明明有一大堆过错,却一点都没有发觉,还洋洋自得;而别人哪怕有一点点过失,也要指出来。就如这里所说,别人的过失即使小得像微尘一样也能发现,而自己的过失哪怕大得像山王一样都看不见。
心思专注在自利上而口口声声说利他,冒充为修行人而只是追求现世的高位,你以前也是由于不观察自己的行为而自我欺骗……”
这是无著菩萨对自己的批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多反省自己:“我是何等恶劣!有那么多过错,而别人那么好。”作为修行人,应该经常这么想,这就是佛子行。
今天的内容非常重要。在修行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不说别人的过失、不观察别人的过失,这就是修行,这就是利他,大家要记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