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43课
2022年7月12日
此外,阿底峡尊者说:“以邪见不证真义,因此要详察真义。”
心中如果存有邪见,肯定无法证悟真正的意义,因此,要以智慧来观察胜义谛和世俗谛的真相。
又言:“修方便自性,修持彼智慧,彼速得菩提。”
如果修持方便五度的自性及智慧波罗蜜多,这个人很快就能获得菩提。
“殊胜智慧即是不执一切。”
《大圆满前行》中讲到,一个人在讲经说法的过程中,六波罗蜜多可以全部圆满,后又引用米拉日巴尊者的教证说明:“六波罗蜜多不执著一切,一切都是空性,以三轮体空摄持。”
并说,如果证悟空性,则其中可涵盖六度的修法。
证悟了空性,修六度就简单了;如果没有证悟空性,则六度无法圆满修持。
博朵瓦格西也如此讲过,并引用《般若摄颂》的教证说:实际上一切波罗蜜均可摄于修学智慧度中。
布施、持戒等五度也称为波罗蜜多,最后都可摄于智慧波罗蜜多中,否则如前所说:“若无智慧无目此五度,无导盲者不触及菩提”。
衮巴瓦尊者说:“智慧根本即是观自心。”
一切波罗蜜多摄于智慧波罗蜜多,而智慧波罗蜜多的根本就是观自己的心。自心若已通达离戏空性光明,那就具足了所有波罗蜜多。
这些言教宣说了需要修空性,证悟无实是最胜的智慧,方便和智慧缺一不可,需要俱全。
许多大乘经典中都说,大悲心和智慧缺一不可,就像飞禽的一双翅膀,缺少一只便无法在空中翱翔。
最初,闻慧极为关键,对此阿底峡尊者说:“未证悟实相之前,需要闻法,因此要听受上师的窍诀。”
广闻博学很重要。这部注释里的教证,我以前经常背诵,像这个教证,我刚来学院的时候非常重视。在还没有像一地菩萨那样证悟实相之前,我们需要在善知识面前听闻佛法,上师的窍诀不可缺少。
有些人听了五部大论以后就觉得“我再也不用听法了”,感觉自己已经从有学道“毕业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前辈大德们都是长期不断地闻法。有些经典中说,三地菩萨还要越过火坑,苦行求法。所以,不用说证得一地,如果连加行道暖位都没得到,只是学了几部论典,就不愿再继续依止善知识学习,觉得自己已经成就了,这是增上慢、邪慢、我慢,具足了各种慢。
所以,各位道友要在各班的堪布、堪姆面前多听法。在我面前的话,听也可以、不听也可以,只不过,等我死后,可能会有人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听法。人心就是这样,在你面前时,你不一定很重视;一旦不在了,“哎哟,可惜,那个时候应该好好学的”。总之,有机缘的时候,不管在哪位善知识座下,我们都应该尽量多听法,一个法听得越多,收获越大。也可以在不同的上师、法师面前听法。这里的堪布、堪姆都具足讲课的资格,只不过我们自己应该观清净心,否则的话,不管什么样的上师在面前显现,都会成为有些人生邪见的因。
“未证悟实相之前,需要闻法”,大家一定要记住这点,闻法不应该有满足感。有些堪布、堪姆在闻法方面十分精进,虽然自己已经获得了学位,却依旧虚怀若谷,没得过的传承都想得,没求到的法都想求,而且听过一次以后还想再听。法王如意宝的传记里说,法王一生中听过上百次《佛子行》的传承。《佛子行》只有简单的三十七颂,为什么像法王那样有智慧的人还要听那么多次呢?大家应该知道,听得越多,对自相续越能起到改变的作用。
大瑜伽士这样教诲:“诸位尊者若想成佛,不经过广泛闻思犏牛背上所荷担的经论,而仅仅在巴掌大的范围内闻思,无论再怎么隐居修学,终将一无所成。”
此处跟无垢光尊者的观点比较接近:倘若真想成佛,至少应广泛闻思犏牛背上的经论。犏牛就像大象一样,是牦牛中最有力气、最能驮东西的一种牛。假如普通牦牛能背两百斤货物,那犏牛可以背三四百斤。
你们可以看看自己听过的法有多少本,需不需要犏牛来驮?可能有些人只听了《大圆满前行》《入菩萨行论》《修心七要》等寥寥几本,根本用不上犏牛,背在自己小小的书包里就可以了。然而,他自己却很傲慢,“我已经听过《大圆满前行》了”“我学过《中观四百论》和《入中论》,已经足够了,多学只是增加分别念而已”。其实,这些仅仅是巴掌大范围内的闻思——这是一种比喻。所学的经论如此之少,任你再怎么高谈阔论,也没有多大意义。
前辈大德们都主张要广闻博学,不能只学一两部经论。有些人总觉得“我学过这部经就可以了”“我看看禅宗的《血脉论》就可以了”。去年有一位居士在电话里跟我说:“我现在学完《血脉论》了,感觉已经可以了,再也不想学了。”我问他:“你是不是着魔了?”(众笑)
普穹瓦尊者也曾指出:“有些人打开书本放在枕边,说这是我们要学的,却从来不看,反而自我安慰说:只要心里赞叹就可以,佛法有什么不懂的呢?”
如今很多佛教徒都学识不足,虽然在上师面前皈依过,但从来没完整学过一部论。稍微闻思过的人都会对法有所体会,比如学了《入大乘论》后,会觉得这部论非常好,应该反复学习;学了中观、因明、俱舍,也会觉得五部大论值得好好学。学法之前,自己可能很愚笨,但学懂以后,感觉就会完全不同。
有些人只是随便在佛台上放两本书供着,有些甚至一本书都没有,这些都是形象上的佛教徒。如果什么道理都不学、什么法义都不修,也不好好守持戒律,一年也看不进一本书,那名义上虽说是佛教徒,实质上已失去了佛教徒的根本。
夏绕瓦尊者曾经这样说道:“未成佛前学无止境,成佛时方完结。”
有些人早已经“成佛”好多年了,不想再学了,对吧?学院里有好几尊这样的“佛陀”,很长时间都没闻思了,他们应该是“成佛”了吧。
再者,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也说:“无慧不入解脱道,当知二谛之奥义。”“如是布施等五度,至彼岸皆观待慧,诸法许为正觉道,故当修学智慧度。”“有义四摄成大利……”尊者也发愿修学三慧并实地修持。
布施等五度,都要观待智慧。四摄,指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