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41课
2022年7月10日
上节课上说了,我们从今天开始要修100天安忍,如果发了脾气,要记下来。教务处最好统一打印好表格发给每个人,大家自己记录一下,每次发脾气的时间有多长、生气骂人的对象是谁等等。
今天我们要讲静虑,静虑就是禅定的意思。但是,光修禅定还不够,所以我有这样一个决定:今晚12点之前,你们可以跟家人、朋友联系,告诉他们学院会有3到7天的闭关,在这期间每个人的手机都要关机,不能跟任何人联系,自己也要防止散乱。
大家一定要听从安排,如果做不到,那明天讲智慧度的课就不必听了。当然,有些堪布、堪姆和主要的部门负责人需要处理僧众的重要事宜,我不敢要求他们必须关机。至于一般的出家人和居士,关机7天应该都能接受得了吧?在此之前要跟父母、家人说清楚。如今世界各地都有闭关禅修的活动,山里没有信号,我想对方也能理解。
金刚降魔洲在这方面一直做得不太好。我们过段时间还要考虑是否把大家的手机全部收上来,等周日再发还。我上半年就这么提倡过,当时很多道友都自愿交了手机,那样非常好。喇嘛、觉姆的各个班级今天就开始实行了,他们每个班都准备了一个大箱子,手机都锁在箱子里,如果不上交就会影响年底考核。
这一次,包括外来的居士也要关机3到7天。如果你突然失踪了,可能家人会担心,所以要提前跟他们说好:我要参加一个止观双运的禅修,其间不能用手机。
总之,除了重要的发心人员外,不能按要求关机的人,明后天的课就不用听了,这也是针对你们的一个静修考试。明天以后,如果我们发现还有人在打电话、玩手机,就要进行惩罚,比如一个月不许听课。学院是一个寂静的地方,如果每天没完没了地说废话,这样虚度人身是没有意义的。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都觉得电视是散乱魔;现如今,人们手里拿着的手机摧毁了很多人的善根资粮,几乎没有人能依靠它修行,它可以称得上是真正魔王的化现。所以,大家要在12点前处理好个人的事情,从明天开始,金刚降魔洲进入7天的寂止禅修期。喇嘛、觉姆们从今天就开始了,手机一律由班级管理,只在每个月的会供日、诵戒日发还。如果用第二个手机,或者以其他方式对外联系,就会被扣分,没法升到其他班级。
道场有道场的管理制度,闻思修行有闻思修行的规矩。我一直在考虑到底能否实行这种管理方案,这次我们就以7天为期,要求大家在这段时间处于寂静的状态。
接下来我们讲静虑度。
己五、静虑度:
当知止观双运理,以此摧毁诸烦恼,
真实超越四无色,修习禅定佛子行。
了知具有于善法所缘境中心一缘安住的寂止法相和证悟空性的胜观之理而根除轮回的根本无明等所有烦恼后,
这里说到了寂止和胜观——止观双运,既有禅定也有智慧,这种对治能断除我们相续中的无明烦恼。
我们应真正超越诸如以寂止为主的四无色世间定,而修持具足灭尽有边的胜观与灭尽寂边的大悲等殊胜助伴的禅定等。如是修学三禅定所摄的等持,就是一切佛子修学静虑度的行为。
关于四无色世间定,《如意宝藏论》中也讲了很多。
一方面要修持灭尽有边的胜观智慧,一方面要修持灭尽寂灭边的大悲心——有了大悲心就不会像声闻缘觉一样入于寂灭的边,这就是修学三禅定所摄的等持。
《经庄严论》中云:“心于内安住。”又如《入中论》云:“静虑相能摄。”
静虑的法相是能摄。我们的心不要天天往外散,不要天天玩手机,而应该向内收摄,让心于内安住。要做到这点,禅修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修行,光是口头上说说是不行的。有些上师、堪布、堪姆,从小就重视修行,这样特别有意义。如果一个人只懂一些理论,从没有真正的善知识指导,那他的修行不可能很好。汉传佛教中有不少修习禅定的人,很多禅师都有丰富的经验和修行境界。我们一定要对修习禅定加以重视,每个人都要好好禅修。
不散于所缘之外而安住的一缘善心,即是禅定的本体。入定时身心生起轻安的静虑,是现法乐住之禅定;成就神通与解脱等共同功德之静虑,是现成功德之禅定;依靠定力成办众生如理无罪的利益,是饶益有情之禅定。这三种禅定是从作用的角度而分的,当然还有其他分类。
修行时觉得特别舒服、轻松,不愿离开入定的境界,这是现法乐住禅定;依靠禅定成就神通、解脱等八种共同功德,这是现成功德禅定;依靠修行让众生获得利益,如理地度化众生、利益众生,这是饶益有情禅定。
《大乘经庄严论》和《入菩萨行论》中有很多关于禅定的分类,本论的提法跟其他大乘论典稍有不同。
关于未修禅定之过患,《入行论》中云:“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
如果心整天往外散乱,那就会把自己陷进烦恼的利齿之间,烦恼一咬牙,马上就会让你失去生命。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不修禅定,落入烦恼的口中,那是很危险的。大家都看过六道轮回图,阎罗王将整个六道含在嘴里,代表六道轮回的众生全都是无常的。六道轮回是因十二缘起而运转,轴心即是贪嗔痴三毒。所以,心若散乱,就无法从烦恼口中获得解脱。
所以,这次除了一些特殊的发心人员外,希望大家都关机断网。明天是星期一,从今晚12点开始,我们就算进入了一次边闻思边禅修的集体修行。
人所说的和所做的总是有差别。我有时真的感到很惭愧,一方面庆幸自己以前在上师如意宝面前听闻过包括五部大论在内的显密法要,现在基本还会讲,不至于在法义上误导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当初我天天闭关,或许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证悟境界,能给你们带来更大的利益。可惜现在开始修也晚了,像寿命无常、轮回痛苦等等,虽然自己都修过,但境界不高,所以,我经常对自己的行为很不满意。
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往内观,否则虽然嘴上会讲一些理论,但如果烦恼没有减少,出家人也只是少了头发、变了衣服而已,居士也只是多个皈依证而已,实际内在跟其他人没什么不同。所以,大家应该发自内心地想一想:我在对治烦恼方面到底有没有办法?
“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
《入菩萨行论》中说:如果没有驯服狂象般的心,就会堕入无间地狱。世间狂象只会毁坏我们一世的生命,而心的狂象却会让我们生生世世堕在地狱中不得解脱。
《亲友书》中云:“无有禅定亦无慧。”意思是说,如果不具备禅定,则生不起证悟无我的胜观;如果无有胜观,就不会获得三菩提任何一种。
要获得三菩提(声闻、缘觉、佛果)中的任何一种,都需要无我智慧,而无我的智慧一定要心静下来才会有。如果心一点都静不下来,怎么可能获得无我智慧?根本不可能有。
关于修持禅定的功德,《学集论》中云:“真实而入定,方知佛所说。”
自己真正入定的时候,才会知晓佛陀所说的意义。比如寿命无常,要通过数数思维,才能明白无常的道理原来如此;比如人身难得,真正入定观想,才能发现人身确实无比难得;比如三宝功德和业因果,光是口头上会说远远不够,真正入定修习的时候,才能从内心深处领悟其中的道理。
《入行论》中云:“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
只有寂止胜观双运才能灭除烦恼,了知此理之后,就要先修寂止。首先要把电脑、手机都关闭,让心静下来,不然不可能修起寂止。现在这个时代真的很可怕,有人刷抖音、快手,一下子就过去了好几个小时。作为希求解脱的修行者,我们有没有必要如此浪费人生呢?大家应该想想。
意思是说,心依于入定的静虑而生起真实现见实相之胜观,依靠它可以断除烦恼。此中已说明了止观的次第与功德。所谓“超越四无色”,实际上是《经庄严论》中所说的“禅定非无色”之义。
真正的禅定,不能住于无色界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
所有菩萨成就功德的根本,总的是修静虑地所摄的等持,
在座各位如果想在修行上真正拿出点成绩来,念诵也可以,磕头也可以,转坛城、转塔也可以,但最根本的是要让心安住下来,真正认识自己的心,这才是关键。
有些新来的居士比较容易激动。其实,我并不希望佛教徒像追星一样拿着哈达高喊“欢迎欢迎”——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大家应该具足正知正念,对于上师,重要的不是供养哈达和钱,而是自己好好闻思修行。如果自己没有实际修行,上师再怎么加持你,意义也不大。
有些藏族老乡认为,拜见上师时必须用头顶礼上师的双脚,佛教中其实并不赞叹这种做法,最值得赞叹的是通过修行真正认识自己。所谓上师,到底是什么呢?是依靠佛法道理给大家提供经验,帮助大家认识心性、断除烦恼,这才是上师的真正作用,而不是收些供养就能赐予所有功德。
一方面,佛教徒通过积极的善举向上师表达热情,这是好的;但另一方面,就如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依止善知识品》中所讲,刚开始过于热情的人,最后反而最有可能反悔诽谤,因为他只有感性的信心,对于真正的佛法,并没有深入学修。
有些人的信心很容易退失,当他的事业、家庭各方面都好时,会认为这是三宝的加持;一旦家里出事、工作不顺,整个环境不好的时候,就说佛陀没有加持、三宝没有加持。这就是因为他对佛法没学、没修,只有一时的信心。光有一种盲目的信心是不行的,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讲过,信心有六种:欲乐信、胜解信、恭敬信、清净信、诚挚信和定解信。
所以,希望佛教徒在任何地方见到任何上师时,都能冷静一点。一些初学者,尤其是女众,会有一种过度的热情,我并不把这看成是信心。一开始如果过于感性,后面很容易丧失热情,最后甚至会翻脸诽谤,因为内心没有对真理产生信解。如果心中有对真理的信心,就不会那么冲动,冲动是很容易退失的。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要铭记,只有依靠寂止和智慧才能断除自相续的烦恼,这很重要。
尤其是住分与明分平等的第四禅之等持,即是殊胜等持的修法。
所有菩萨修行的根本,总的来说就是静虑所摄的等持,尤其是第四禅,安住和明观是平等的。一切功德之因也在于此,这是最殊胜的修法。
此外,阿底峡尊者说:“心思散乱会虚耗人生,因此当下就该入定。”又言:“殊胜静虑心无改。”
衮巴瓦尊者说:“禅定的根本即依于静处。”
修习禅定时应该住于一个寂静的地方,尤其是对于初学者,如果旁边有人干扰,想要修禅定确实有点困难。
博朵瓦格西说:“喜爱人群、琐事繁多,则不能行善,从中无法禅修。”
如果喜欢去人群聚集的地方,而且被各种琐事缠身,就不能行持善法。人生来就有不同的习气,有些人特别散乱,这样的话,做善法很难成功,也无法真正禅修。
又说:“禅修者必须对外界的一切事物知足少欲。”
如果对外希求太多,禅修就不能成功。不论是对人、对物,还是对外在的任何东西,如果能减少贪欲、有满足感,禅修便容易成功。以前那些修行很好的禅师和行者,无一不是知足少欲、不求外物,生活也过得简简单单,不像世间人追求享受,在吃穿住行各个方面都很挑剔,这样的心态根本没办法禅修,枯坐多久都不一定能入定。
有些人烦恼特别重,负面的分别念特别多,就连短短半小时、一小时都无法安住。其实,打坐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根本不够,至少应该以每天六小时起步,才算稍微有点修行,最好是能每天修三座、每座两个小时。如果没有长期的坚持,光靠偶尔简单坐个几分钟,没有太大意义。当然,要是实在没时间,稍微禅修半小时、一刻钟,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无始以来串习的烦恼就像湍急的河流一样,仅靠短短的几分钟禅修,肯定没办法对治。
“不具戒律誓言、相续不清净者,虽修等持也不会成功。”
如果破了誓言、戒律不清净,相续中充斥着各种分别念,包括对上师和道友的邪见、对周遭环境的厌恶心等等,这样是不可能修成等持的。这种人心不清净,就像一个不干净的器皿,再美味的东西盛在里面都被污染了。所以,相续不清净、誓言不清净、戒律不清净的人,即便闭关禅修也不会成功。
喀绕巴格西教诲道:“初学者之分别念,具有明分无稳固,分别风未吹动前,应该紧系正念绳。”
很多人的分别念具有明分,但稳固的安住、寂止的部分很少,分别念的风一吹,心态就转变了。所以,我们要入定而修,时时以正知正念的绳索把心捆牢,不让它往外散乱。
这些言教都是说,理当修行等持,
以上教言都说明,我们需要修行等持。今后大家能不能修行成功、能不能利益众生,首先要依靠上师和法本的引导,但关键是要自己经常修持。就像人身难得的修法,道理说起来简单,但具体该怎样修呢?首先要观察修,再安住修,不断串习修行,等到真正意识到人身很难得的那一刻,自然会泪流满面。同样,修依止上师,也要修到一想起上师的功德何等不可思议,就会不由地泪如泉涌;修轮回痛苦,当你真正认识到轮回中的众生所受之苦,自己原本那颗不堪能的心就会像得到甘露滋润一样,变得调柔、温顺,善法的功德就会在自相续中发芽、开花、结果。
如果不深入实修,内心就会一直干涸,就跟以前没学佛时一模一样,被欺骗、嗔恨等各种烦恼束缚。凡夫人的负面情绪非常多,以不良的心态,即便听再多教言、看再多经论,我执依然难以打破。所以,我们应当听从这些大德教言,“理当修行等持”。
内心无改是最殊胜的等持,禅修需要依于寂止之资,因而要居于静处,断除琐事,知足少欲,清净戒律……正行时依于正知正念至关重要。
这里讲了修行的要点。想要修行好,琐事就要减少,要尽量依止寂静的地方,对人、对事都不要过分贪执。贪欲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如果贪欲不加对治,那嗔恨、嫉妒等各种烦恼也会纷至沓来,非常可怕。如果能做到知足少欲,并且持戒清净,相续中自然有机会产生真正的禅定境界。修行的时候,我们应该经常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的三门,这非常重要。
再者,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亦言:“无禅不见法性故,修无念相之等持。”
没有禅定就见不到法性。有些论典中说过,没有禅定,经上师直指后即现见法性的情况,虽有,但极少。一般情况下,按戒定慧三学次第,要先有戒,再有定,最后才能有慧。没有清净戒律就没有禅定,没有禅定就无法成就智慧。所以,要修无念相的等持。
“一切显现为自心,心性本来离戏论,未为二取所散乱,一缘安住真静虑。”
这个偈颂跟前面的颂词有点像。万事万物都是我们心的显现,而我们的心本来就是离戏的,这颗心没有受到能取所取的染污,没有散乱,一缘安住于真正的静虑,这就是明心见性的唯一方法。
又云:“依净定力于现世……”尊者也是发愿修学三静虑,并如是实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