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39课
2022年6月28日
己三、安忍度:
于求妙果之佛子,一切损害如宝藏,
故于诸众无怨恨,修持安忍佛子行。
对于想享受一切苦行中最殊胜的修安忍的善妙广大受用的所有佛子来说,所遭受的痛苦与怨敌等这一切损害,就如同价值连城、难以得到、享之不尽的如意宝藏出现在家中一般。
修安忍的菩萨,能够把安忍视为一种最善妙的享受,所以当痛苦来袭、怨敌侵害的时候,会感到特别开心,就像如意宝被送到他面前一样。
我们总是害怕别人来惹麻烦,遇到性格不好的人、想害自己的人,一般的反应都是躲避。然而,一位真正的菩萨,在修行过程中,如果遭受别人的伤害,会趁机修安忍,不仅不怨恨,反而会十分开心。
因此,对一切加害无有丝毫嗔恨憎恶之心而修持三安忍,这就是一切佛子修学安忍度的行为。
佛法中有许多非常好的道理,但可惜的是,我们很多都做不到。讲到布施、持戒、安忍、精进,大多数人都会心生向往,但力有不逮。我们作为凡夫人,虽然很想向着这些目标努力,但因为烦恼等种种原因,许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很让人遗憾。
刚出家的时候,我总想把一切做到最好,但时间一长,人就容易疲倦,修行力度也慢慢弱了。平心而论,我做得也不算很差劲,毕竟一直在坚持,但要真正按照书里的标准来行持,还有一定差距,比如对治嗔恨心时,并不那么容易。
《经庄严论》中云:“长难不厌倦。”又如《宝鬘论》中云:“安忍断嗔恚。”忍耐别人的加害,承受痛苦,对正法极富胜解心,这就是安忍的本体。也就是说,不因加害而心烦意乱,为耐怨害忍;
面对别人的加害,自心如如不动,这就是一种安忍。
遭受痛苦心不烦乱、不怯懦,为安受苦忍;对三宝的功德与无我的法义等获得定解,无有违品而真实思维,即是谛察法忍。
谛察法忍就是对空性、业因果等大乘佛法欣然接受。很多人讲得很好,但内心能不能真正接受,还很难说。
下面讲不忍,安忍的违品就是嗔恨。
嗔恨的过患:一、未见之过。《菩萨藏经》中云:“所谓嗔恨,能摧毁百千劫中所积之善根。”
我们好不容易积累了许多善根,一生嗔恨心,就全没了。
《入行论》中也说:“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在生气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因为生起一刹那的嗔恨,就能将一千劫中所积累的布施、供佛等福德资粮全部摧毁。有些道友发心很努力,也经常念“嗡班匝儿萨埵吽”,但因为控制不住脾气,不要说出家几年的功德,就连多生累世中积下的供佛、转绕、念经等功德,也全部毁坏了。所以,修行不好不要紧,但千万别有严重的嗔恨心,不能暴躁易怒。不然,每天一边行持善法,一边摧毁善根,如此不断重复,是很累的。
嗔恨是坏事,人人都应断除。每个人的性格各不相同,对治起来也有差别。总之,应当时刻自我提醒,不要起嗔恨心,因为一旦嗔心生起,自他都会被毁,结局只有痛苦。
二、可见之过。彼论云:“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即生中也是心神不宁等。
就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如果内心被嗔恨的烈火灼烧,那肯定不得寂静。很多人生起气来吃不下、睡不着,脸色也很难看。人们的习气各不相同,有的人极少生嗔恨心,而有的人每天都要发几次脾气,否则就像没吃饭一样,实在让人无奈。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说:“当今时代有人说:‘某某是一位好上师或好比丘,只是嗔恨心很大。’其实世界上没有比嗔恨更严重的过失了,怎么会有嗔恨心大的同时又是一位好上师或者好比丘的人呢?”
如果我们心中被嗔恨填满,就会日夜不宁,什么事都做不好,快乐也会远离。道理大家应该都明白,但关键是在实际中能否调整心态。我现在觉得自己还可以,嗔恨心已经大大减少了,但还是应该忏悔,因为在出家之前,我在学校里经常打架,甚至有几次打得别人头破血流。那时候我跟很多人都打过架,有些是青年人,有些是中年人。出家以后,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毛病就是嗔恨心,于是尽力依照《入菩萨行论·安忍品》来自我改正。在学院的这几十年里,与人争吵的情况还是难免会有,但我在上师身边,尤其是陪上师外出的时候,总是特别注意,不仅要对上师恭敬,对同行道友和前来拜见的人也要尊重。所以,在与人相处方面我觉得自己做得还行,记忆中从来没有得罪过任何人。
不管习气多么重,只要心里想改,也不是不能改。如果连自己的脾气都改不了,那再怎么修行也无济于事——嗔恨心一起,就会毁坏一切善根,就好比一个人眼睛坏了,其他地方长得再好看,也不算五官端正。经论中常将嗔恨比喻成毒蛇,不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一旦被嗔恨魔控制,内心就像被毒蛇盘踞,不会再有自由。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他,有些道友比较寂静调柔,很少起嗔恨心;而有些道友性格很不好,过段时间放假一起外出,没准会因为吵架跑回来。以前有两个人一起结伴去拉萨,但走到半路就分道扬镳了,现在也有这种情况。
安忍之功德,如《菩萨藏经》中云:“励力毁嗔心,今生他世乐。”其中宣说了今生与后世安乐、不转生恶趣、获得善趣与解脱等暂时和究竟的许多功德利益。按照本论颂词中主要直接宣说的意义,不仅不应嗔恨作害者,反而应如同获得珍宝藏一般欢喜。
光是做到不嗔恨还不够,关键在于,面对别人的加害,你能不能把它当作如意宝——这就是《佛子行》中安忍最主要的精神。
很多人估计不会这样想,遇到有人欺负自己时,“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有本事就来吧!”
《入行论》中云:“若不外植怨,必无为害者,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应当认识到这一点。
菩萨由于从不害人,也就难以遇到作害者,所以,对于菩萨来说,怨敌就像珍宝一样,非常难得。
前文中所说的恶缘转为道用,实际上也可以包括在此安忍的修法中。
要将违缘转为道用是很不容易的,只有具忍耐力的人才能做到。
所谓“于诸无怨恨”,即是《经庄严论》中所说的“一切皆安忍”之义。这就是忍耐损害、痛苦等一切安忍的殊胜修法。
此外,阿底峡尊者曾说:“五浊恶世,嗔恨炽盛,因此要披上无嗔安忍的盔甲。”
在这个五浊恶世之中,人们的嗔恨心越来越炽盛,经常会无缘无故发怒。如果真的惹了他、打了他、骂了他,那他生气还能理解,但是有些人不需要任何理由就脾气上头,别人只是简单问候:“你在这里啊。”他就视为挑衅:“什么意思?关你什么事?你是不是吃多了!”
阿底峡尊者教诫我们要披上无嗔安忍的盔甲,但很多人的盔甲因为腐朽了或是太重了,怎么披也披不上,这很可惜。
并说:“最殊胜的安忍就是身居低位。”
如果甘愿身居卑位,把自己视为低劣不才之人,就不容易生嗔;如果自以为很了不起,就容易产生嗔恨。
《师徒问道录》中写道,阿底峡尊者问:“如果受害,该怎么办?”仲敦巴答:“不以怨报怨。”阿底峡尊者问:“如果遭杀,又该怎么办?”仲敦巴答:“应当知道是偿还命债。”
仲敦巴尊者说,遇到仇人来杀你,不要惹他,就规规矩矩地让他杀吧,这说明你要还欠他的命债,还上就可以了。我当初刚来学院时,住在草坯房里,看到这一段话,那时候有点接受不了——要做到这样太难了!(众笑)
衮巴瓦尊者也曾说过:“若无安忍,冤冤相报,如此而为,唯有受害,仅此而已,绝无利益。因此,修行一开始就要安忍。”
我们不管修什么法,一开始就要先修安忍。有些人虽然不是真正的佛教徒,但在安忍方面做得不错。我看过一些对俞敏洪的采访,当初他被一同创办新东方的合伙人赶出董事会,对此他在几年间一直心平气和地忍耐。一般人遇到不公时总想讲个道理,但要真正修安忍,就不必谈有理没理,没理要忍,有理更要忍,其实没什么差别。
博朵瓦尊者说:“如果稍微遭受一点损害都不能修安忍而咒骂说‘这是从根本上破坏佛法’,由此就成了破戒,结果这真正是从根本上破坏佛教。
比如有人向上师打你的小报告,你生气骂他:“你在上师面前搞是非,是从根本上破坏佛法!”也许你觉得自己是为了维护佛法才骂人,但事实上,对方不一定有过失,可你自己因为嗔恨,已经成了破戒者,真正毁坏了佛法。
本来,对于总的佛法,我们一无所有,如果还失去自己的戒律,那么佛法的价值就不复存在了。”
有些人觉得:“我要维护佛法,不能让人搞破坏!”由此对别人生了很多嗔恨心,这样表面上是为了佛法、为了上师、为了道场,但其实自相续已经被烦恼染污了,自己已经破了菩萨戒、毁坏了佛法。《入菩萨行论》中说过,真正的三宝是不会受到损害的,所以,我们没必要在这方面生嗔恨心。
喀绕巴格西说:“能从根本上摧毁善根的,就是嗔恨。因此,不视嗔恨为过患,实在是一大错误。”
有的人从来不把自己的嗔恨心看成是过患,还经常对别人指指点点,这实在是一大错误。
恰卡瓦尊者说:“不依好轨道,险隘候在前。”
如果不依正确轨道而行,危险就可能在前方等候。
意思是说,对于害他之人耿耿于怀,当以怨报怨的险隘出现时,需要断除加害。
最大的危害就是对别人怀有仇恨。特别要注意的是,我们有时候为了学院、为了道场、为了上师、为了某个众生,以所谓的正义感而对他人产生嗔恨心,这很容易摧毁自相续。
有些佛教徒非常善良,也很有责任感,对有些问题看不惯。但是,法王如意宝在讲《入菩萨行论》时说过:“不管别人如何毁坏佛法,我们能制止就制止,假如不能制止,也没必要让自心陷在其中,徒增烦恼。”过去藏地也有过宗派之间以佛法的名义互相斗争的历史,这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真正的佛法。如果自相续被强烈的烦恼染污,维护佛法的正义感也就不再纯净。
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也说:“嗔敌夺今来世福,安忍大军极关键。”“调刚强心真勇士,降伏嗔敌真精英。”“嗔恨烈火……”尊者也发愿修学三安忍,并且实地修持。
安忍大军非常重要。能调伏自己刚强之心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能降伏自己嗔恨之敌的人才是真正的精英。
藏地有句俗话:“家里吵架,无惭的人会胜利;外面作战,英勇的人会胜利。”意思是说,一家人发生争吵的时候,知惭有愧的人不会胡搅蛮缠,所以最后吵赢的往往是无惭无愧的人,因为没有惭愧心,什么都说得出来、做得出来;而跟外敌交战的时候,只有真正英勇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入菩萨行论》中讲过:四大组成的外敌,自己会死去,所以没必要杀他们;如果能调伏自己的嗔恨心,才是真正勇敢的士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