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38课
2022年6月27日
己二、持戒度: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诚可笑,
故于三有无希求,守护净戒佛子行。
如果没护持所受的清净戒律,甚至连自利的善趣也不能成办而会堕落恶趣,想为他利修成圆满菩提,显然是可笑之处。
戒律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布施也很重要,但如果没有戒律,任何事情都无法成办。就拿法王如意宝来说,因为他老人家持戒清净,所以他的传承弟子中,绝大部分人都非常重视戒律。守持净戒者,无论是高僧大德还是普通修行人,其修行功德都会蒸蒸日上。
因此,丝毫不杂有追求世间或贪恋世间而向往人天等增上生的目的,
不要希求今生来世的世间福德。
而以为利他想修成圆满菩提之心来谨慎守护三戒律,这就是一切佛子修学戒律的行为。
《佛子行》中所说的“持戒”,不是单指别解脱戒,而是指圆满守持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这三乘戒律。前两天,我也给大家传授了法王的《三戒略轨·菩提妙道》,还望各位如理守持。
如《宝鬘论》云:“持戒利他行。”
这是指大乘的戒律。
《入行论》中云:“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
若有一颗断恶的心,即是戒波罗蜜多圆满。
断除所有害他及其因的颠倒作意的断心,即是戒律度的本体。也就是说,所有佛制罪与自性罪或者如应受的戒,即是严禁恶行戒;自相续未生起的六度等善法令生起,已生起令不失毁而越来越增上,即是摄集善法戒;如理如实成办一切众生今生来世无罪的利益,即是饶益有情戒。
作者讲了每一个波罗蜜多的本体、分类,以及行持的功德、不行持的过患。总的来说,别解脱戒以守持严禁恶行戒为主,菩萨戒以摄集善法戒为主,密乘戒以饶益有情戒为主。
戒律的本体安立为发心这一点,是从严禁恶行戒的角度而言的,主要是指断除一切自性罪。
一切戒律的根本,就是行持十善。
尤其是断除十不善业,对这些不生起造十不善业的心。
一个人如果杀盗淫妄,那连基本人格都不具足,更不要说修行了。学了《如意宝藏论》以后,大家应该知道,人类的整体福报下降,与行持十不善有很大关系。所以,佛陀的教育对全世界来说都非常重要。2011年我去北京师范大学演讲时,主办方想让我讲讲十善,于是我结合现代人的现状,讲了十善的重要性。2016年,我在学院也讲了《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教人行善断恶的经典。
在座的各位法师,以后如果没有特别的所化众生,可以多讲讲十善。不管在哪个国家,提倡十善都很重要。如果不方便提佛法,只是讲人格教育也很好。
在此,对所有愿行学处、根本与支分堕罪等的辨别不作广述。
在这里,对三乘戒律的愿行学处,及其根本、支分堕罪等不作广讲。
关于失毁戒律的过患,《般若经》中云:“毁坏戒律者,连自利尚且难成,何况他利?毁坏戒律之异熟果,即众生地狱或旁生界或阎罗世界。”
“阎罗世界”,即饿鬼界的异名。如果没有守持净戒,肯定会堕入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
《摄般若经》中云:“破戒自利尚不能,岂有成办利他力?”这其中宣说了许多有关破戒的过患。
关于守戒的功德,《亲友书》中云:“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此外还有极多教证。所谓的“无有世间之希求”,即是指《经庄严论》中所说的“不求后世戒”之义,
有些人守戒是为了来世转生天界,有些人是为了转生为美丽、富贵之人,这种只贪求人天福报的心,是大乘佛法所遮止的。
也就是说,要守持成为解脱与遍知之因的戒律。
守戒的话,应该是为了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是为了成就遍知佛陀的果位,而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叹——“这个人变成菩萨了,他守持戒律好厉害!”以世间八法之心持戒并不合理。
对此,阿底峡尊者说:“若使今生庄严、来世安乐,要恒时守持一切戒律。”又言:“生诸功德之根本,希求取舍守戒律。”并说最殊胜的戒律就是内心寂静。
如果内心寂静、烦恼鲜少,戒律也会很清净;如果心不清净,一会儿生贪心、一会儿生嗔心,说各种不如法的话,做各种不如法的事,最后很容易破戒,今生来世都痛苦。
衮巴瓦也说:“戒律的根本是依止善友。”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也说:如果经常接触善友,就不会破戒,闻思修行也会增上;如果整天跟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那就没有希望了,善法功德终将失毁。
博朵瓦尊者说:“一切功德之本,是慎护戒律与誓言。如果不具足这些戒律或戒律不清净,那就会成为一切功德与悉地的违缘。”
一切功德的根本是戒律。如果不具足戒律,就没有闻思的兴趣,也没有利益众生的兴趣,因为相续已被不清净的垢染所毁坏,心根本无法安住。
我们常说“戒定慧”,是先有戒律,再有禅定,最后才有智慧,戒定慧的次第是这样。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戒律,就不可能有禅定,没有禅定就不可能有智慧。
又说:“要做到戒律清净,必须对三时的欲妙不贪执。”
欲界众生对一切欲妙都比较贪执,对过去的人和事很贪执,对现在、未来的人和事同样贪执。
喀绕巴格西教诲道:“获得暇满人身因,修学戒律如意宝,自之相续尽力依,当护清净无垢染。”
如果想得到人身,至少要守持八关斋戒或居士戒。出家的戒律虽然殊胜,但今生若没有机缘出家,那就在殊胜的佛教节日里受持八关斋戒,或是终身受持居士五戒,或是三戒中的部分戒律。如果没有持戒的基础,下一世肯定无法转生人天善趣。这一点,法王如意宝在《文殊大圆满》中讲得非常清楚,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也讲过。
一般来说,出家人若没有被烦恼所染,相续中自然拥有戒体。但出家人毕竟是少数,因此,法师们应该多为在家居士传授三戒、五戒,这些仪轨比较简单;或者传授八关斋戒,一年可以传很多次。
经论中说,哪怕只是白天守不杀生戒,也有极大的功德。《前行备忘录》里说,如果没有发誓“我不杀大象、狮子、龙”等,即使你行为上没有杀它们,也只是自性无罪,而不具备功德;但如果你发愿不杀这些,则有非常大的功德,因为你有一颗断杀的心。
此处也说,获得暇满人身的因,是“修学戒律如意宝”,我们应尽心尽力地护持戒律,令三戒清净无垢。如果因为烦恼、环境等原因,自己的戒律有所失坏,就要经常忏悔、修复——能修复的要修复,不能修复的要忏悔。
夏耶瓦尊者说:“因为是解脱与遍知之道的所依,所以要守持清净戒律。”
卡隆巴尊者诚恳地教诫道:“出现饥荒时,众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青稞上,希望诸位也能如此重视戒律。
卡隆巴尊者说:就像出现饥荒时,人们把注意力都放在粮食上,只想着哪里能找到食物;修行人也应如此,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守持净戒上。
在持戒的基础上闻思、弘法,力度则完全不同。如果自相续被罪业染得特别不清净,还要给别人讲法,就像没鼻子的人嘲笑他人,必将招致指指点点;如果守戒非常清净,至少心会很安定,心安定的话,闻思就容易增上。
有些出家人持戒很清净,多年来坚持过午不食,夏天依律结夏安居;有些居士经常在初八、十五、三十等殊胜日受持八关斋戒,谨慎守持自己所受的戒律。若整个道场的人都能如此重视戒律,这个道场一定有很好的风气。反之,假如对戒律嗤之以鼻,对别人的守戒行为讥笑、挖苦:“你好了不起啊,是不是从此就成阿罗汉了!”这样肯定不会太好。
要想戒律清净,不思维业果则不会做到,因而思维业果是窍诀。”
前辈大德都是这么做的。我们作为后学者,如果既不思维破戒的过失,也不思维如何好好持戒,恐怕不一定能做到戒律清净。
夏绕瓦尊者也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依于正法,其中按照律藏中所说而行,无需重复。内心清净,深思熟虑,舒心悦意,结果善妙。”
不管修什么法,以戒律为基础都很重要。无论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戒律清净则内心清净,做事、说话都会有深度,遇到任何人和事都很宽容,没有明显的痛苦,令他人舒心悦意,自己今生来世都很善妙;戒律不清净的人,每天自己都很痛苦,别人跟他接触也很痛苦。
这些教证无非是说: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为了使戒律清净,需要依止善友、断除贪欲、思维业果、按照戒律而细微取舍。
此外,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又再度强调:“戒为诸德之根本,害他如毒当断除。”
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为了使戒律清净,必须断除毒药般的害他之心。直接或间接不害众生,是大乘佛教徒最基本的底线。
又说:“知佛戒学较命重,具足知念不放逸,刹那不染堕罪垢,自守戒律令他守。”他也发愿修学三戒并如是行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