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36课
2022年6月24日
庚二、于嗔境断除实执:
诸苦如同梦子死,迷现执实诚疲惫,
是故遭遇违缘时,视为幻相佛子行。
当不悦意的怨敌魔鬼等、不合意的色法、刺耳的声音等痛苦,以及痛苦之因等不欲求的种种对境现于心中时,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鬼神恼害等违缘,或者看到有些人行为不如法,或者听到对自己的各种诽谤,这时没必要特别生气。那么,该怎么办呢?
就像梦境中梦到儿子死去而感受痛苦一样,对痛苦等迷乱显现执为实有,实在是令人疲惫不堪或劳累痛苦。
比如一个人,梦中生了儿子就欣喜若狂,儿子生病死了就伤心得哇哇大哭。其实,有智慧的人知道,这个孩子从来没有出生过,也根本不可能夭折,一切只是梦境而已。
因此,遇到这些不悦意的违缘时,不要认为“这是敌人很可恶”而执为实有,应当看待这一切仅是迷乱的显现而已,从本体而言不成立实有,这就是一切佛子将嗔恨对境灭尽实执的行为。
当遇到违缘或嗔恨的对境时,我们要想到一切显现都如梦如幻。这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应该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前一颂词与此颂说明,后得时对令生起贪嗔的对境灭尽实执而修如空中彩虹般如梦如幻的方法。
这里,作者把前一颂与此颂合在一起宣讲。前面讲到,贪心的对境就像夏季的彩虹,虽然好看,但很快就会消失;这里讲到,嗔恨的对境,要以如梦如幻来对治。
关于此等之义,《三摩地王经》中云:“幻师所化色,马象车种种,显现皆无有,诸法如是观。
幻师变出来的象、马、车等色法,以及现在电视、电影里的种种影像,虽然有显现,但没有实质。
如女梦中见,生子复死去,生喜死忧伤,诸法如是观。”
《华严经》中也有类似的比喻,梦见孩子出生就非常欢喜,梦见孩子死去就特别忧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得失与之相同。
最近,我给一年中坚持写日记的道友发了奖,得奖的人很高兴,但其实这就像梦中生子一样——开玩笑,这个奖是“实有”的。(众笑)
据了解,每个班坚持写日记的人连50%都不到。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坚持很重要。我从2017年开始写日记,最初特别不习惯,但一直坚持下来,慢慢也就习惯了,如果哪天没写,感觉像没吃饭一样,第二天一定会补上。包括翻译也是如此。
有意义的事情要恒常坚持。很多人最初发心勇猛,但缺乏持久的耐力,比如讲考班的有些人,本来讲得很好,可惜两三年就退了;有些辅导员如果再坚持几年应该不错,但由于一些违缘、障碍,就撑不下去了。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闻思修行中,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坚持。西方人特别重视这种品质,每次演讲都强调要持之以恒,这在佛法中称为“恒常加行精进”。
过段时间,我想给坚持讲考的人发点东西,不管是有实无实,还是如梦如幻,能让你们暂时欢喜也很好,这代表僧众对你们的认可。我每次抽讲考,都会按ABCD四个等级打分,C、D比较少,A、B比较多,这次准备对获得A的人发个奖。有些人在讲考班待了十几年,一次也没被抽中,但他们仍在坚持着,还是比较可爱——不是我故意不抽的,只是因缘如此,名字这么多,有些人一直抽不到,有些人被抽过两三次。
色等法虽然无实,却各自显现,就像虚幻的马、象与梦中的显现一样。《入行论》中也说:“愚痴所执谛,何异幻化物?”
看到世间人由于愚痴而执著财物、感情、地位等,我们会觉得他们很可怜。学过大乘佛教的人,当自己遭遇某些违缘时,虽然也会执著,但不会执著得太严重。
“如人梦子死,梦中知无子,能遮有子想,彼遮也是假。”
这是《入行论·智慧品》中的教证,跟刚才的意思一样:梦到儿子死了很痛苦,后来意识到正在做梦,由此遮止了自己有儿子的想法,其实这种遮止的心也是假的。
如果入定时猛厉修持空性,那么后得时一切显现自然而然现为如梦如幻。
平常入定时,如果特别猛厉地修空性、修悲心,那么在后得时,诸法会自然现为如梦如幻。
所以,我们要经常入定,早上起来要打坐,晚上睡前要打坐,平时有点时间也要打坐,这样心就能慢慢变调柔。最关键的是要坚持。而且在打坐时,并非没有任何教言摄持一味地枯坐,而是需要观修死亡无常等教言。
其实,死亡无常很容易观修。听说我们附近有一位喇嘛,他在学院待了将近二十年,刚刚通过了考试,马上就能拿到五年密续班的毕业证了。前几天,别人请他出去讲经说法,他说:“不去,我要闭关七天。”结果在闭关的最后一天,他披着大氅离开了人间,鼻子里流了一点血,不知道是肝还是其他问题。离开的那天,原本是要领奖的,他奖品都还没拿到——不过,他的家人希望能留着这些奖品。所以,一切都太无常,他一直努力闻思,即将得到毕业证时,人却离开了。
“明日死谁知”,若能经常观死亡无常,对现世的执著就不会那么强烈。有些人对现世的执著特别坚固,所以要常观死亡无常、轮回痛苦,尤其是要在入定时观想。当然,此处的入定,指安住于空性境界。
我们平常打坐时可以观死亡无常,可以观本来心性,这样一来,出定时的力量便能真正了知如梦如幻。法王以前经常说:“对大圆满稍微有点觉受的人,烦恼就像春风一样轻柔,不会如冬日寒风般刺骨。”
入定的证悟如果低微,则后得时必须要依靠刻意执著忆念而观想一切显现如幻等无实有。不仅如此,通过入定时修空性,后得时也会对众生生起悲心,对业果获得诚信,从而福德资粮会自然得到。
修行确实很重要。
此外,阿底峡尊者说:“贪嗔境现时,视为如幻化。”
当贪心、嗔心的对境现前时,比如法师上课时看到有人打瞌睡,就想:“都是如梦如幻的,这是梦中之人在打瞌睡,不能生嗔恨心。”
博朵瓦格西也说:“对于后得时自心迷乱分别念前如何显现如梦如幻的一切法均无贪执,如幻师般行持。”
夏绕瓦尊者说:“出定时行持由智慧与大悲摄持的布施等一切善法,因而主要积累福德资粮。”
出定后以智慧和大悲摄持,做一些布施、念经、用转经轮等善法,积累福德资粮。
这里的大多数人还是很好,在修行方面比较精进,基本没有一直散乱、行为野蛮的人。
喀绕巴格西如是教诫道:“诸法如梦亦如幻,无有任何实有法,于无而现一切法,切莫过分而耽著。
诸法本来如梦如幻,没必要执著,在这样的境界中安住。
实相义虽不成立,然如梦时之因果,虚妄业果无欺惑,故当弃恶勤行善。”
虽然在胜义中万法皆空,但在世俗中,如梦如幻的因果无欺存在。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释》中说:“有些愚昧无知、孤陋寡闻的人认为轮回不存在,这是不合理的。如果他们的说法成立,那现实中的一切显现,也不应该存在了。”在现实生活中,有轮回,有因果,有地狱,有饿鬼,倘若造了恶业,绝对会堕入恶趣。因此,胜义实相中一切都不成立,但世俗中如梦如幻的因果是存在的,因此,如梦如幻的取舍也不可缺少。
朗日塘巴尊者言:“了知诸法皆如幻,解脱贪执之束缚。”
仁钦刚巴尊者说:“实执结所缚,不生二资粮,于现无贪法,如幻尤重要。”
如果被实有执著的结所束缚,就不会出生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在积累资粮时,包括听法、做善事等,应懂得其本体远离一切戏论,但还是存在如梦如幻的显现。我们在讲《入行论》时也说过:为了得到如梦如幻的佛果,度化如梦如幻的众生,要积累如梦如幻的资粮、断除如梦如幻的障碍、现前如梦如幻的功德。虽然一切法无有实质,但如梦般的显现还是存在的。
恰卡瓦尊者云:“座间修幻化。”
入定时,安住于空性的境界中。座间,包括等会儿下课、吃饭,早上起床,都不必太过实执,要知道一切如梦如幻,没什么可执著的。
意思是说,后得时任何威仪中需要不离入定的觉受而像幻师一样了知无实。这以上宣说的是后得如幻的修法。
入定的觉受,即是空性或远离一切戏论。幻师肯定知道自己幻化的东西无实,在后得时,我们也要像幻师一样了知诸法无实,恒时处于不离入定觉受的境界中。
再者,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说:“后得显现皆如幻,了知现而无实已,无耽著中行利他,即后得修胜义心。”
“后得修胜义心”的意思是:显现都是如幻、无实的,但还是要在没有执著的情况下,行持利他。
又言:“后得世俗如何现,了知现而无实中,三门精勤行十善……”并如是修持。
后得时,一切显现如梦如幻,但身口意还是要精进地行持十善,这很重要。
以上是后得位的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