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32课
2022年6月20日
辛二、贪境转为道用:
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
令生贪恋诸事物,即刻放弃佛子行。
即使你获得贪欲的对境——美妙的色法、动听的声音、芬芳的香气、可口的味道、柔软的所触等善妙功德宛若天王的受用一般,也会像喝盐水一样,愈享受愈是无有满足,反而会增上贪爱与痛苦。
盐水很咸,不可能解渴,只能越喝越口渴。世间的妙欲也一样,有一百块钱就想要一千块,有一千块就想要两千块,有两千块就想要两万块,有两万块就想要十万块,有十万块就想要一百万……人的贪欲是无穷的,越享受就越会增上贪爱与痛苦。
因此,贪执世间的圆满之事,是今生来世众多过患的来源。为此,能让自己生起贪恋的无论是总的受用事物还是分别的所需、大小合意的资具,都不要占为己有,为了灭尽贪恋而立即放弃,这就是一切佛子将贪执的对境转为道用的行为。
当然,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物的贪执,想要马上舍弃是很难的。不过,我最近遇到一些出家人,他们的生活非常简单,家里除了维持生活的基本资具外,没有多余的东西,非常清净。而有些人一直在积累财物,小屋的里里外外都塞得满满的。其实,做减法很重要,除了必要的吃穿之物,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最好在自己死前处理干净,不需要的东西应该专门放在一个地方结缘处理,不然,各种杂物都堆在门口,一旦起火也很危险。
《方广庄严经》中云:“欲妙损害忧伤多,具畏恒具烦恼敌,如利刃锋毒树叶,如呕物器圣士弃。”
欲妙的损害非常多,经常给我们带来恐惧、烦恼,就像利刃的锋、毒树的叶、装着呕吐物的容器,所以,圣者一定会舍弃它——对他们来说,欲妙和呕吐物没有任何差别。
又云:“喜爱欲妙功德者,如饮盐水无厌足。”其中讲述了贪欲的诸多过患。《因缘品》中也云:“虽降珍宝雨,贪者不满足,利少过患多,智者皆精通。”
智者们知道,即便天上降下金银珍宝雨,贪者依然不会满足。你看现在世界上的那些大富翁,拥有多少眷属、多少身家,但仍贪得无厌,还在拼命地营求。
又《无爱子请问经》中也说:“凡是令生贪执、不生舍心之物当断除。”《亲友书》中云:“一切妙欲生祸殃。”《入行论》中云:“今生或他世,贪欲生祸殃。”
今生来世依靠贪欲会招致无数祸殃,最终后悔也没用。
这其中宣说了许多有关妙欲的过患。这些是总说贪执妙欲的过失,分别而言,贪执利养、恭敬、美酒、女人、财物、资具等每一种都有诸多过患,但于此不再广说。
去年讲过《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其中提到利养的二十种过患、法布施的二十种功德、睡眠的二十种过患、愦闹的二十种过患、多言的二十种过患——说很多无有意义的话,会造许多业。这些内容应该再去看看,这时就会发现闲话多、睡眠多毫无意义。此处提到的利养、恭敬、美酒、女人等也有诸多过患。
完全抛弃贪执而依止知足少欲,是最被赞叹的。《亲友书》中云:“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入行论》又云:“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哪怕是世间天王,也很难感受知足少欲的功德,《萨迦格言》中也有类似的教言。
“不执悦意物,厥为真妙财。”赞叹了立即舍弃令生贪恋之事物的行为。
“这衣服好看,这水果很好吃,这房子不错,这手机很好,这Ipad很时尚……我想买。”贪欲大的人,一进入百货公司,钱都不够花;贪欲不大的人,家里的东西能少则少。不过,有些人并不是修行好,而是因为贫穷,不得不知足少欲。(众笑)
对出家人而言,倘若没有生病、没有发生重大事情,应该完全没有生活压力。当今世界唯一没有生活压力的,可能只有出家人——这少部分人,不用担心缺衣少食,没有太多负担,依靠三宝的加持,即使不劳动也可以活下去。在如今这个时代,尤其是疫情以后,很多人白天晚上都在考虑怎么活下去,生活压力特别大,但这对出家人几乎没有影响。
在拥有这样的生活时,我们一定要珍惜,一定要闻思修行——不仅要尽量地闻法,还要精进地修行。年轻人不要想着六十岁以后再修行,从现在开始,每天至少应打坐半小时,思维所学过的法要。懂得心性的教言当然很好,如果实在不懂,那每天所学到的内容,比如知足少欲的功德、轮回的痛苦、业因果的重要性、菩提心的功德等,可以闭着眼睛一直思维,这叫做观察修。这样的思维并不难,如果没有修,光是会讲法不行,光是发心也不行,仅仅这些最后对解脱起不到什么作用。
我们应该再三思维这些法义,将书里的内容转变为自己的东西。比如今天讲了贪欲的过患、知足少欲的功德,这些不但要理论上明白,并且内心要真正意识到“知足少欲确实有功德”,这个道理才能变成你永远的精神财富,才算是自己真正拥有了。否则,只是耳朵听一听、眼睛看一看、嘴巴说一说,自相续一点都没留下,就像管子里的水全部喷出去了,到最后,管子里还是空空的。
《佛子行》中的很多道理没什么不懂的,只要认识文字、有小学以上文凭,人人都可以理解。遇到这么好的法,我们行为上能不能多多少少做一些?当然,要全部做到,让每个人都变成佛菩萨,这不太现实。可是,如果什么都不做,只是听一听,下课后依然我行我素,那就算花了再多时间听法,尽管这些法也特别有加持,但想真正改变自相续,还是有一定困难,包括堪布、堪姆也是一样。
你们入藏求学很不容易,入藏以后一定要学习藏传佛法,并不是拍几张照片、听听圣地的功德就可以了。如果雪山上流下的藏传佛教甘露真正融入你的心田,以后你就能拥有丰富的精神财富,然后布施给心灵干渴的有缘众生;如若不然,喇荣只是一个小小的山沟,于你而言,入藏求法也只是一段普通的人生经历。
以前法王求学的地方很小,生活很艰苦,但他得到了上师智慧宝藏的钥匙,并回到这里弘扬佛法。古代的很多大德也是从藏地或其他地方出发,历经千山万水,翻山越岭,前往印度向大成就者求法。有些大成就者看起来就和普通人一样,甚至当时印度连法本都不一定有,但是,多少大德回来的时候都把佛法带回来了——并不仅仅是把法本带回来,关键是他们的心也发生了改变。如果心改变了,就具备修行的能力、弘法的能力;如果心没有改变,在哪里都马马虎虎的,每天只是吵架、睡懒觉、散乱度日,即使你去哈佛大学待两三年,也只是有个名头而已。
这里讲的道理非常好,哪怕只是短短的一段文字,你也应该记录下来。我去年要求大家写日记,本来不打算发奖,后来还是想给一个加持品,因为这也是一种象征,看得出一个人在一年中是否稳重。如果你习惯了写日记,以后最好是多写写。很多事情都会被岁月冲洗干净的,如果每天记下来一点,哪怕只写一个教证,以此来观察自己,也是有必要的。修行需要点点滴滴的积累,并非一下子就能开悟,所以大家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