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31课
2022年6月18日
庚四(贪嗔转为道用)分二:一、嗔境转为道用;二、贪境转为道用。
辛一、嗔境转为道用:
自嗔心敌若未降,降伏外敌反增强,
故以慈悲之军队,调伏自心佛子行。
在所有怨敌中,最难调伏的莫过于自相续中嗔恨等烦恼的凶狠敌人,如果能降伏它们,那如同火被灭就不会冒烟般,外界所有怨敌魔鬼自然会销声匿迹。
其他敌人容易降伏,唯有嗔恨心最难调伏。有些人的嗔恨心很大,有些人的嗔恨心不是那么大。总之,嗔恨心一旦生起,就很难调伏。
这里的很多观点跟《前行》一样,认为外境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
如果没有调伏这些烦恼,那么作害的外在仇敌再怎么降伏也不会穷尽,反而会越来越多,这是自然规律。
就像普京,本想在短时间内把乌克兰拿下,结果小小的乌克兰竟得到那么多国家的支持,有些提供武器,有些增兵支援……
的确,如果自己的心没有调伏,敌人只会越打越多。正如奔公甲格西所说:“我做在家人时,总是随身携带着荆棘般的弓箭,腰间插着两三把锋利的刀子,可是我的敌人却多如牛毛;如今我放下武器,结果却连一个敌人也不复存在了。”
因此,以希望一切怨亲具足安乐之慈心与希望他们远离痛苦之悲心的庞大军队等压制性、根除性的对治法,来调伏自相续的烦恼,这就是一切佛子将嗔恨对境转为道用的行为。
以慈心和悲心可以暂时压制烦恼,但按照《量理宝藏论》的观点,真正根除烦恼的话,必须要无二慧。
如《入行论》中云:“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意思是说,如果未调伏自相续的敌人,那么外界的敌人降之不尽。
顽劣的众生像虚空一样周遍于世界,要想一一降伏他们是很难的,但如果息灭了自己的嗔恨心,则相当于击败了一切敌人。
一般而言,世间人,尤其是西方人认为,一定要变得强势,如果越软弱,别人越会欺负自己。世间确实会有这种情况,当人特别弱小时,似乎所有人都会欺负你。
但是,观慈悲心不是弱小的表现,而是修行中最伟大的行为,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在《修心七要》和《开启修心门扉》中都说,认为自己能消灭所有外敌,这种想法特别愚痴,是对大乘佛教一无所知的表现,已经违背了大乘教义。
又云:“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意思是说,如果调伏了自己的心相续,就相当于降伏了所有怨敌。
我们经常引用这个教证。用一块巨大的皮革覆盖住整个大地,这不现实;若将一小片皮革做成鞋垫,将其垫在鞋底,那不管到哪个荆棘丛中,都不会刺伤脚。同样,如果我们修安忍,在任何野蛮的群体中都不会有事;如果没有修安忍,哪怕只是两三个人一起出去,在旅馆里住一晚上也会打架,因为对彼此都看不顺眼。所以,不修安忍的人或修安忍不成功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活得很艰难。
《百颂论》中也说:“乃至灭损害,怨敌不穷尽,若灭自嗔心,彼即灭诸敌。”《善说宝藏论》中也有如是宣说。
《善说宝藏论》也是一部修心教言,不知道是谁造的。
调心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此处宣说的是修慈悲心。
这里没有讲嗔恨心的过失,主要讲调心的方法。调伏嗔恨心的方法很多,包括观空性、念金刚萨埵心咒等,但此处宣说的是修慈悲心——颂词中说,嗔恨心要用“慈悲”这一军队来调伏。
慈悲心是大乘道与菩提心的根本,
修慈悲心真的很难,我们的确需要一段时间来专修。今天有些男众给我作法供养,说他们修了多少遍《三处三善引导文》,还是很不错。
若想修行稳定,尤其要多修慈悲心。有些人经常修持,心也有了相应的改变。
闻思修行的话,主要是看自己的心是否有所改变——“改变”两个字,知道吧?听了一个法,内心有所触动,之后行为上确实发生了转变。比如以前嗔恨心很强,如今嗔恨心有所减弱;以前对众生毫无悲心,现在好像对众生能生起一点悲心。如果没有改变,不管是法座上的堪布、堪姆讲经说法,还是在法座下的弟众长期闻法,意义都不是很大。当我们的心彻底改变了,以后的修行都会很稳重。
有些人的修行确实很稳重。大概1991年时,我去了绵阳。绵阳有位老居士,很多老道友都认识,他的心很稳定,曾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得过金刚萨埵灌顶,念了一亿遍金刚萨埵心咒,抄写了好几百卷《金刚经》,并且每天坚持读一遍。后来发愿念一亿遍莲师心咒,已经念完了七千多万遍,还差两千多万遍。他说,不知能否在有生之年圆满一亿遍——他已经八十来岁了。三十多年以来,他的修行从未间断过。
不管遇到哪位上师,修行人的心稳定很重要,行为上彻底改变很重要。心的力量非常强大,有些居士以前很爱吃肉,但依靠一种因缘,当下就不吃肉、不杀生了。
如果每天只是表面上听一听,边打瞌睡边听课,或者边吃东西边听课,像这样得过且过,日复一日,你的心相续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遇到这些教言时,我们要发愿一生好好修悲心。在下文朗日塘巴尊者和金厄瓦格西的公案中可以看出,以前的大德们,哪怕上师只讲一堂课,就彻底改变了。如果我们听了几千堂课,相续非但没有丝毫改变,甚至可能越来越恶劣——以前对三宝还有信心,到后来就慢慢消失了,这样的修行意义不大。
《经庄严论》中云:“彼根本许悲。”
大乘道的根本是慈悲心。
又云:“悲润是慈心。”
以悲心来滋润相续,叫慈心。
《宝鬘论》中云:“先具大悲行。”
所有的修行,尤其想要入大乘佛法之门,首先要具足大悲心。
《入中论》中云:“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
初中后三时,大悲心都是最为重要的。
此外,阿底峡尊者也说:“内心若调柔,外敌不能害。”尊者又云:“如果无有慈悲心,就算不上是菩萨。”
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如今已生于如来的种姓中;若没有一点悲心,那不管是在见地上还是行为上,都称不上菩萨。
尊者还说:“不懂得修慈悲心的菩萨,恐怕只有藏地才有。”
现在看来,除了藏地以外,还有很多不修慈悲心的“菩萨”。当时交通不方便,阿底峡尊者没有去过很多地方,如果去了汉地、去了非洲,会发现有更多。藏地还算好的呢!(众笑)
那么,该如何修行呢?首先需要次第修学,再如是行持。
仲敦巴尊者也说:“若不离慈悲菩提心,就不可能转生三恶趣,从现在起即称为不退转者。”
如果有了慈悲菩提心,这个人就不会堕入三恶趣,从现在开始就称为不退转者。这在《学集论》中也讲过。
博朵瓦尊者说:“以分别怨敌、亲疏之妄念不得成佛,因此,必须要对等同虚空际的一切有情,无有偏袒地生起慈悲心。”
如果有分别怨敌、亲人的妄念,那暂时无法成就。但想要无有偏袒很难,我们总会不知不觉地分别“这是我的亲人、我的弟子、我的上师”等,至于其他人,“这个跟我关系不好,那个对我如何如何”,根本没办法一视同仁。一旦生起无有偏袒的慈悲心,那就离成佛不远了。
喀绕巴格西教诲说:“于昔成父母,具恩三界众,断除损害心,该修慈悲心。”金厄瓦格西在讲述慈悲心很重要的许多原因时,朗日塘巴尊者顶礼呈白说:“我从今以后唯一修持慈悲心。”
金厄瓦格西正在讲慈悲心的重要性时,朗日塘巴尊者有点激动,立即发愿道:“从现在开始,我每天唯一修持慈悲心!”现在有些人也是,讲着讲着就哭起来了,马上要顶礼。
以前的大德听一堂课就彻底改变了,你看金厄瓦格西一讲,朗日塘巴尊者马上顶礼发愿。为什么朗日塘巴尊者后来那么厉害?他内心肯定有所体悟,所以讲法时语言柔软、滋润、具有加持,否则讲的内容也会是干巴巴的。人们的语言很有差别,是否具有感染力,主要看讲者有没有证悟、有没有悲心。
金厄瓦格西脱帽,合掌于顶上说:“这是最好不过的。”
在藏传佛教的传统中,以前讲经时要戴堪布帽,所以脱帽是最恭敬的行为。上师脱帽,对弟子合掌:“这是最好不过的了,我向你致敬,你以后要好好修慈悲菩提心。”
三同门与卡隆巴的一位弟子去拜见仲敦巴尊者时,尊者问:“博朵瓦在做什么?”他如实回答。最后尊者问:“卡隆巴在做什么?”那位弟子说:“他一直坐在蚁穴边蒙头痛哭。”尊者立即脱帽,双手合掌,流着泪说:“太稀有了!”高度赞叹了卡隆巴尊者修悲心的行为。
《前行》里讲过这个公案,大家应该记得。“三同门”指博朵瓦、普穹瓦和衮巴瓦,他们三位和卡隆巴的一位弟子去拜见仲敦巴尊者。尊者问博朵瓦在做什么,那位弟子回答说:“他天天在上千弟子中讲经说法。”仲敦巴尊者说:“好好好,这很稀有,也是正法。”又问普穹瓦在做什么,“普穹瓦天天外出化缘修佛塔、造佛经、塑佛像,建造三宝所依。”尊者说:“这也很好,也是一种修行。”又问衮巴瓦在做什么,“衮巴瓦天天在禅修,闭关止语。”尊者说:“这也很好。”仲敦巴尊者赞叹了每个人,但都没有高度赞叹。
尊者又问卡隆巴在做什么,那位弟子说:“他好像没做什么,天天在蚁穴旁边用披单蒙着头哭。”仲敦巴尊者特别感动:“他是真正在修行,在修慈悲心。”讲经说法、闭关修行、建造三宝所依都是善法,但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对每个众生修慈悲菩提心?如果能这样,则是大乘佛法中最重要的修行。所以,仲敦巴尊者脱帽合掌。
汉地以前也有脱帽的传统,见到尊长时,会非常礼貌地脱帽放在胸前;欧洲人面对尊贵者也会脱帽致意。现在也是这样,如果在家人对出家人有信心,看到出家人时就会摘下帽子;有些没有信心的人,看到出家人时会故意把帽子戴上,抽根烟。
如果能够真正生起一颗这样无伪的慈悲心,那就证明真实做到了自他苦乐相换,也能不惜身命而行持利他。
这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也说:“应当断除嗔恨敌人的心。如果没有调伏自己的嗔恨,那么外界的怨敌毁之不尽。如果调伏了内在的嗔心,那就不需要摧毁敌人。”又言:“无度普天众生心,不得圆满正觉果,是故当修大慈悲心。”并且他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