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30课
2022年6月17日
辛二、兴盛转为道用:
有些人认为,在事业兴旺、诸事顺利时,不必将此转为道用。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不仅痛苦需要转为道用,有名声、有地位、有财富、有才华时更需要转为道用,因为这是修行最大的敌人。
美名远扬众人敬,亦获财如多闻子,
然见世福无实义,毫无傲慢佛子行。
自己种姓高贵、相貌端严、地位显赫、财富丰足等样样极其圆满,名声远扬诸方,受到众人恭敬顶戴,并且获得了如多闻天子的财富。
比如,身为国王种姓,或者出生在特别有钱的家族中,自己是富二代、官二代;或者自己长得好看,觉得谁都不如自己;或者有一点点地位,就自以为是。那天有位堪布跟我说:“有些出家人从前在世间没有地位,现在当个管家,就觉得上天了。”有些人最初发心虽然是为僧众服务,但有了地位以后,就彻底迷失了。不要说当上局长、市长或市委书记,光是当个方丈、维那师就特别开心。或者稍微有点存款,穿得好一点,连走路的步伐都不同了,旁人一看便知“这人有几个钱,所以很傲慢”。
然而,看到世间一切福报均如闪电般动摇不定、如草尖的露珠般毫不稳固、如水泡般无有实质、如蛇蜕般需要舍弃的有法后,无有丝毫骄傲自满的心态,这就是一切佛子将兴盛转为道用的行为。
世间人哪怕买一辆好车、穿一件好衣服,也要在众人面前炫耀。我小时候也是这样,买了一条好裤子,就想到小伙伴面前展示一番。那时候人们的钱很少,有人就在钱包里塞满纸,装作很有钱的样子,实际上根本没钱——有钱的人喜欢装没钱,没钱的人却喜欢装有钱。其实,有钱也是无常的,犹如水泡、闪电,就像前几年疫情期间,那些特别富裕的人一夜之间变成了什么样,想必大家都清楚。
如经云:“切莫生我高,我胜之心态,此骄放逸根。”
不要有傲慢心,傲慢的心态是放逸的根本。
《亲友书》中云:“及以种貌闻韶华,权势而骄视如敌。”
对于种姓、美貌、多闻、韶华、权势带来的骄慢,我们应该视如怨敌。尤其作为修行人,真的不能太在意这些,不要仗着自己年轻就欺负老年人,也不要仗着自己有权势就得罪很多人。藏地有种说法:“老狗活不过九年,却跟世人都成了怨敌。”家犬一般活不到九岁,在这期间它见谁都咬,跟很多人结了怨。所以,当我们有一点权力、财富时,不应该傲气冲天。
如《入行论》中云:“因慢生傲者,将赴恶趣道,人间欢宴失,为仆食人残。”
傲慢的人将堕入恶趣,等人间的欢宴消散后,终会变成别人的仆人。
当自己健康无病,受用丰富,种姓、容貌、智慧、善良等功德圆满,身心极为安乐时,如果以此骄傲自满,轻视他众,想做各种非法之事,随欲望等所转,那么今生就会产生放逸无度等的过患与痛苦,后世也会转生恶趣或投生为下贱种姓等,因而失毁今生来世。
有些领导身边的人,有点权力就开始傲慢,等过段时间换了领导后,自己又变得特别可怜。到了我们这个年龄,这种事已司空见惯,看到谁比较傲慢就知道这种人的下场不会太好。所以,如果认为自己相貌、种姓、智慧等超越他人,从而产生优越感,轻视众生,那么必将带来痛苦。
《宝鬘论》中云:“纵然富如天,亦莫起骄慢。”
我很喜欢这个教证,龙猛菩萨讲得很好。前文说了,即使变成饿鬼也不要怯懦。有时我们觉得自己特别可怜,似乎跌到了人生低谷,但一切并不是完全没希望,所以不必太悲伤。同样,纵然富如天人,也不要太傲慢。
藏地有一个叫德贝的歌手,以前唱歌非常好听,后来唱得不太好,很多人逗他:“你原来不是很会唱吗?现在怎么不行了?”他说:“那有什么,飞机飞得那么高都会掉落,我一个小小的歌手算什么?我现在只是爱喝酒而已。”因此,一切皆为无常之自性。
《入行论》又云:“今当去慢心,甘为众生仆。”正法与世间的一切圆满成为自己修法的顺缘,也愿他人如是拥有,暂时尽心尽力想方设法利益他众,调伏贡高我慢等,把自己看成是众生的下等奴仆,而顶戴所有上上下下的人。
对上上下下所有的人都要恭敬。真正修行好的人,可以从他的行为中看出来。
另外,阿底峡尊者亲言:“何者现高心,尔时当断慢。”
不管什么人,如果有了傲慢心,当下就应该断除。
又说:“平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的傲慢心理,做到寂静调柔,对一切下者生起悲心,而断除轻视凌辱。”
有些人稍微有点条件,就轻侮别人,无论在行为上、言语上,还是在心态上。实际上,维护众生是大乘修行人最重要的事。
仲敦巴尊者也说:“自己无论有怎样的功德,都不能轻视小觑他人。”
像仲敦巴尊者、法王如意宝等功德超胜的高僧大德,对别人特别尊重、爱护,哪怕只是一只狗,也像人一样同等对待。我们也应如是随学,对每个众生都应该有爱护之心,这才是大乘佛教徒的行为。
博朵瓦尊者也曾说过:“菩萨需要抛弃我慢而居于低位,对一切众生极为悲悯、恭敬。虽然再没有比阿底峡功德更大的了,但他甚至连狗在内也不欺辱。”
我接触过很多人,像法王如意宝那样利他心重、精通显密、世出世间法都非常完美的人,实属罕见,他老人家连一只老鼠都不会伤害。跟这些高僧大德比起来,我们连百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功德都没有,又凭什么傲慢呢?因此,当我们以某个优势而心生傲慢时,应该想起这些教言。
又言:“他做我悲之对境,我即欢喜恒常住,彼者具法他处非。”
我们应将众生作为生悲心的对境,时常处于欢喜之中。只有依靠众生,才有机会修持悲心、慈心,从他处根本找不到。只有依靠众生才能圆满六波罗蜜,石头木头都不可能作为修慈悲、修安忍的对境。
喀绕巴格西亲言:“莫掌善妙之官位,该居恶劣之低位。”
不要一直想着往上爬,应该保持低调,默默无闻。
具有我慢的人不会获得任何功德,因此要放下架子,居于低位。
我们这里有没有傲慢的人呢?跟世间人相比,这里的修行人在闻法后都不错,不过,包括堪布、堪姆在内,有些人稍微有点特长,也还是会傲慢。不知道我自己有没有,可能有吧。傲慢和嫉妒心,一般不容易察觉,但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朗日塘巴尊者也说:“愿我交往何人时,视己较众皆卑下,诚心诚意又真挚,尊重他人献爱心。”而且我们要学习前代的高僧大德们身居卑位、身著破衣等而修行的事迹。
前辈的高僧大德都特别低调,穿着非常简单,像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印光大师等,一件衣服穿好多年,不像世间人,买了件新衣服就不断炫耀。我们这里的修行人都是穿旧衣服,不过,在穿旧衣服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男众,一定要勤洗澡、勤洗衣服。也许有些人像瑜伽士一样,没什么执著,但我们是欲界众生,衣服穿不了几天就会有味道,不像天人的衣服穿多长时间都不会脏。尤其在密集的僧众中,哪怕一个人没洗脚或没洗袜子,也会熏染一大片,别人都害怕跟你接近。所以,故意穿得破破烂烂也没必要,买件衣服应该不成问题。
如云:“若乐安乐回向众。”在此也可了知所说的苦乐转为道用。如云:“若知快乐道用理,乃是快乐大压制。”逢遇快乐不应成为骄傲自满等之因,而要将其视为大压制,以此成为正法的助伴。
此外,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又说:“我们所有修行人无论具有智慧、戒律、贤善任何功德,如果以此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以我慢而轻视较自己下等者,与同等者竞争,嫉妒高者,那就不能切中法要。”又言:“是故无论交往谁,顶戴高中下重要。”并且他也是如此行持的。
如果经常欺负下等者、与同等者竞争、嫉妒高等者,说明他的修行很不成功。
总而言之,无论是兴盛、衰败,快乐、痛苦,都要了知为如梦如幻,快乐时要忍耐快乐,痛苦时要承担痛苦。否则,遇到少许快乐就成为生起慢心之因,遭受点滴痛苦就成为怯懦、畏惧之因,这样时冷时热、毫无耐力是不行的。
这是总结。有些人稍微有点快乐就洋洋自得、特别傲慢,稍微有点痛苦就特别脆弱、怯懦,这样不合理。我们应该在快乐时能把持得住,在痛苦时也能承受得了。
这些修行方法,理论上说起来很容易,但能否实际做到,大家也要思考。作为一个稳重的修行人,要知道人生有快乐,也有痛苦;天气有酷暑,也有严寒。如果学好了这一段,知晓世间法便是如此,就会随着不同的因缘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好。
博朵瓦尊者说:“即便绕十个城市也没有得到斋食则不应怯懦,利养恭敬虽雨般降临也不应欢喜、贪执。”
这是很重要的窍诀。走了十个城市还没化到斋饭,或许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也不必过分痛苦,这只是因缘不具足而已;反之,当饮食、财富、名声、健康等世间的福德自然降临之时,也不要特别执著,这些就如同前文所说的草尖露水、闪电、泡沫一样,毫无实质。
那天看到某些经堂的富丽堂皇时,有人异常兴奋。就像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所说,有些人由于孤陋寡闻,遇到稍显富贵的人,就感叹他们太富裕了;看到一辆豪车,就夸赞这辆车太好了;见到一个人稍微干净一点,就觉得这个人好漂亮……总之,对世间的荣华富贵有种羡慕之心。这是因为不了解万法的实相,真正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都是瞬息变化之法,没什么可贪恋、可羡慕的。
当特别失败、特别痛苦时,这个教言可以作为自己修行的助伴,“现在我是最痛苦的时候,别人都欺负我、诽谤我、抛弃我,正是该实修之时,我应该好好修行。世间的荣华富贵,该求的已经求了,可以了。”就像很多前辈大德得了麻风病,这个病反倒成为他们成就的因缘。
所以,有些人失恋、失业,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切,其实这只是以前的因缘消散了而已,没什么可伤心的,纵然伤心也没用。我们应该懂得这些道理。
恰卡瓦尊者言:“二现何者当承担。”
“二现”,指痛苦和快乐。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我们都应该学会承受。
又如《经庄严论》中云:“或兴或衰时,悉无惑苦惧。”我们要如是修学。
完整的偈颂是:“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观一切法皆如梦如幻,在轮回中投生也如同步入花园一般,这就是得地菩萨的境界。这个时候,失败、烦恼和痛苦,于他而言皆无有怖畏,就像梦中生了儿子,随后儿子又在梦中死去一样,对醒来的人而言都是无利无害的。
不知道我们何时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如果从道理上明白了,当自己真正拥有财富时,既不会太执著,也不会因此轻视别人。
自古以来,帝王将相、高僧大德,什么样的伟大人物都曾出现于世过,但最终都难逃一死;世界上最可怜、最痛苦的人,也会离开人间。所以,到了人生的尽头,国王和乞丐是同一条路,富人和穷人也是同一条路。若能了解世间万法的本性,对自己的修行很有帮助。
接下来是贪嗔转为道用。其实,如果好好学修,仅学一本《佛子行》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