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27课
2022年6月4日
辛二、凌辱转为道用:
与我等同或下士,虽以傲慢而凌辱,
然吾敬其如上师,恒时顶戴佛子行。
和自己的种姓、容貌、财富、功德等同或者在这些方面不如自己的人,
按照世人的心态,如果被在自己之上的人欺负,比如被领导天天找麻烦,通常还能忍耐,因为要仰仗他;但如果被与自己等同或者不如自己的人欺负,就很难忍受了。
虽然以贡高我慢而想方设法轻蔑、凌辱我,但我不仅不应该恨他,反而应该像对待具有恩德的上师一样,三门恭敬顶礼他,以头顶戴,这就是一切佛子将他人的凌辱转为道用的行为。
面对别人的欺压,我们能否像常不轻菩萨那样,反过来向对方顶礼呢?恐怕很多人都做不到吧。
讲到这里我有些惭愧,因为没有把所讲之法融入于自心。佛法这么殊胜,一个法、一本书,可以成就很多人,但我们学了那么多法,却不知自己真正能做到多少。不过,听法总比不听好,听了之后肯定能让自己的相续得到帮助、得到改变。一些缘分好的人改变得比较快,也比较有深度;而一些缘分不好、业力深重,或者福报不具足的人,可能非但没有好的改变,反而越来越坏。
如《入行论》中云:“故我虽受害,亦当行众善……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
即使别人伤害我,我还是要利益他。法王如意宝经常缘这个颂词发愿:为了令如来欢喜,我一定要利益世间众生,一定要遮止损害众生的行为,即使别人天天践踏我的头顶,我也不会反抗。
其实,受人欺侮对大乘佛教徒来说是很重要的修行机会,反倒是从不受欺的人比较可惜,因为他没有修心的对境。别人欺负你、诽谤你、伤害你,对大乘佛子而言,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如果连别人指指点点都受不了,可能心量比较小。
故敌力虽弱,不应轻忽彼。”无论高贵、低贱,谁人加害于我,都应视其为与佛相同而恭敬,就算作害者势单力薄也不应轻视。
即使作害者势单力薄,我们也不能轻视对方。有些管理者对没有后台的下属气势汹汹,但如果对方稍微有点背景、势力强一点,便不敢招惹,连说话都不会大声。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很可悲的现象。
再者说,如果对作害者以怨报怨,只能使对方的嗔心更加增上,而且自己也将失毁沙门的行为,由此会导致两败俱伤,同具过失。
不仅小乘的沙门四法这么说,大乘佛法也如此认为——无论别人怎么伤害你,你都不应该去反击,这是佛弟子的基本原则。但是现在,不要说受害反击,有人甚至无缘无故地伤害他人。在这末法时代,当一切越来越浊恶的时候,什么情况都会出现。
如果不以怨报怨,那么自己会成为具安忍之士而无有过失。安忍特别弱小者所做的大损害,是安忍中最为稀有的。
就如刚才所讲,面对领导等强势者的欺压,一般人不得不忍耐,但如果弱小的人害了你,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报复,却也能忍下来,这才是大乘佛子最稀有的修持。
面对弱者、无惭者的损恼,比如下属欺负领导、弟子欺负上师,如果上位者能安忍,那真是很了不起,这是佛子最需要的修持,可惜现在能做到的人比较少见。
《经庄严论》中云:“安忍诸邪行。”
尤为难忍的是弟子、道友的邪行。你明明对他很好,但他反而对你做损害,如果能安忍这样的邪行,那才是最难得的。
一般来说,需要将所有众生看成是上师和如意宝等。龙树菩萨言:“菩提分品一切法,因即如是诸有情,故求圆满菩提者,当视众生如上师。”
三十七菩提分中每一个法,都跟“有情”有关。
《集学论》中云:“此如摩尼宝,妙瓶如意牛,上师与本尊,故当敬彼等。”
《集学论》汇集了菩萨的学处,是寂天菩萨除《入菩萨行论》之外最重要的两部论典之一,还有一部是《经集论》。现在慈诚罗珠堪布每天都在传讲《集学论》,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都深感菩萨行很难,但很值得去做。
《集学论》中说,应该把众生当作摩尼宝、宝瓶、如意牛、上师和本尊。我们有没有做到?也许对关系好的人,还稍微能做到一点;但是对关系不好的人,不要说把对方看作如意牛,可能连牛粪都不如,对他避之不及。特别是一些性格、脾气不太好的人,看谁都觉得不顺眼。如果修行足够好,在你眼中,一切众生全都是本尊和上师。
《入行论》也说对众生必须像对佛一样恭敬。
佛和众生本来是平等一体的,我们为什么只恭敬佛,不恭敬众生呢?真是岂有此理。
阿底峡尊者曾指出:“自己是恶业的根源,因此,要像父亲的死尸一样抛弃;
我们最大的敌人、最根本的损害之源,其实就是我执。我执是一切恶业的根源,对待我执,应该像处理父亲的尸体一样,虽然是自己的亲人,但最终也要分离,否则过一段时间后尸体就会臭气熏天。
他众是菩提的来源,因而要像得到如意宝一样取受。”
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应发自内心地善待每个众生,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特别是对损害自己的众生,更要爱他如摩尼宝。
金厄瓦尊者也说:“所有世人珍爱佛陀胜过众生,我们则要与之相反,珍爱众生胜过佛陀。”并广讲了其中原因,以仅仅不恭敬佛倒也无妨而一切有情是父母等四种因而说明了需要珍爱有情。
如果你面前一边是佛陀,一边是众生,你会如何选择?我们应该选择众生,因为他们很可怜。我以前讲过,如果有钱,比起供养上师,我们更应该多布施可怜的病人、穷人,供养上师只是锦上添花而已,可怜的众生才更需要重视。
朗日塘巴尊者也亲言:“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尊者发愿:愿我把轮回中的一切众生当成如意宝,时时刻刻以难得之心珍爱他们。这些了不起的大德真的很值得随喜,希望我们也能做到。
夏绕瓦尊者说:“应当不舍慈悲一切众生,并对一切有情与佛无有差别而恭敬。”并说:“作害者实际上能清净我以往损害他众的罪业,并成就安忍之因,所以,了知其深厚恩德后不要舍弃他。”
对待众生,要像对待佛陀一样恭敬。即使遭到别人的损害,我们也应修安忍,这样能清净自己前世损害别人的罪业,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要舍弃众生。
意思是说,如果对作害的任何众生生起要报复他以及一切时分都不饶益他的念头而未能及时加以对治,一旦逾越了期限,即已舍弃众生。
如果产生了“我再也不饶益他,将来一定要害他”的念头,佛子就已经舍弃了菩提心。这种情况其实很容易发生。如果与人发生矛盾,心想,“我要跟他断绝关系,从此之后再也不会饶益他”,这样的心念一旦产生,就已经从根本上舍弃了菩提心,需要重新再受菩萨戒。
发了菩提心以后,对任何众生,不管是嫉妒心的对境,还是给自己制造违缘的嗔恨心的对境,我们在心里都不能舍弃,语言和行为上更不能加害。除非是有意引导众生,否则千万不要对众生进行无有必要的谩骂或打击。
再者,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也说:“无论我有或无罪,无论高低同等者,损害无论大与小,尔时我当忆此誓。”
无论我有罪还是无罪,无论对方高尚、低贱还是与我等同,无论他人对我的损害是大是小,不管怎样,遇到损害的时候,都应当忆念起“我决不损害众生,要把欺侮我的人当作善知识”这个誓言。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对境,烦恼现前时就应想起自己学过的法义和发过的誓言。有些人今天刚学了《入菩萨行论》或《佛子行》,明天与人发生一点摩擦,就把教言抛之脑后:“你为什么这样?太过分了!”“你什么意思?你凭什么说我!”
无著菩萨不会这样,不管对方对自己损害大小、自己有错没错,都会随时忆起自己的誓言。
“作害是师敬顶戴。”意思是说,如果对作害者有利益之心,那么大多数修心的学处与誓言都包括其中,
当别人害你时,不仅不要还击,还要尽量饶益他,如果有了这样的心,那就已经包含了菩萨的许多学处。
同时尊者自己也将此作为主要的修法。
无著菩萨把自己一生的修行都总结成了《佛子行》,对此诸佛子应该随学。这部注释在每个颂词后面都放上了无著菩萨传记里的一个教言,表示他自己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正因如此,这部小小的论典才有这么大的加持。
大家如果能好好学习,将所有偈颂背下来,并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行持,那修行就会变得很简单。真正的修行人只需依《佛子行》修心,同时念诵“嗡班匝儿萨埵吽”,这样就足够了。
我们在没遇到对境时还好,可一旦遇到起烦恼的对境,很可能《佛子行》是《佛子行》,我还是我,法义不一定能在心中起效,那就不太合理。如果能真正按《佛子行》的三十七个偈颂行持,那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大乘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