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25课
2022年6月1日
庚二(两种难忍转为道用)分二:一、恩将仇报转为道用;二、凌辱转为道用。
辛一、恩将仇报转为道用:
吾如自子爱护者,彼纵视我如怨敌,
犹如慈母于病儿,尤为怜爱佛子行。
我曾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恒常以法、财爱护的人,他反过来以三门百般加害我,视我如怨敌。
我像亲子一样对待的人,倘若时时对我殴打辱骂,心里也对我怀有嗔恨,作为大乘修行人应该怎么办?
即便如此,我对他不仅不能以憎恨心报复,还要像慈祥的母亲对待被病魔逼迫的疯狂儿子,纵然他对自己做了各种各样的伤害,母亲不仅不会害他,还会慈爱地想:“如果孩子能摆脱病魔该多好啊。”同样,其他作害者也是被烦恼所左右,才会做出这种颠倒的行为,所以我希望他能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对他更为怜爱,这就是一切佛子将他人的倒行逆施转为道用的行为。
这里的比喻很有意思,佛子就是这样对众生发菩提心的。如果你对别人特别好,他不但不报恩,反而还要害你,这时发了菩提心的人应该这样想:这是一个没有自由的可怜人,他被烦恼左右,为魔摄持,无力自控。
或者可以解释为,就像母亲慈爱患病的儿子,希望孩子远离疾病一样。
前文的比喻是发疯的儿子,这里是患病的儿子,两种比喻都在宣说同样的意义。
我们这次讲的《佛子行释》在藏地非常出名,解释颂词的教证都非常精彩。学习之后大家会明白,大乘佛子的修行原应如此。但是,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呢?同在一个教室里听法,有人心领神会,有人颠倒而持。在修学的过程中,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并发愿好好地受持大乘教义。
《经庄严论》中云:“恒罪无自在,具慧不执过,不欲倒行者,于彼反增悲。”意思是说,被烦恼所控制而身不由己的愚夫们,虽然做出倒行逆施的非理之事,但具智慧的诸位菩萨并不会怪罪他们,反而对这样的士夫更增上慈爱心。
对于这样被烦恼束缚、不得自在而加害我的人,具慧菩萨不但不生嗔恨心,反而对其倍加悲悯。
大乘佛法就是这样深妙,所以凡夫行持起来的确很难。一个你在方方面面都很爱护的人,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不但不报恩,反而给你带来难以想象的伤害,这时你还能不能像以前一样地慈爱他?能不能做到他越害我、我越对他慈悲?这对没有生起菩提心的人来说确实不容易,但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佛子,需要像这样修持自心。
《四百论》亦云:“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
就像母亲特别伟大,孩子再怎么害她,她都不会在意;菩萨也是这样,尤其对特别恶劣的人,菩萨尤为疼爱、关心。
《入行论》中云:“如是不欲恼,烦恼强涌现。”
很多人都不愿意烦恼,但贪嗔痴慢嫉等烦恼偏偏在心中作怪,自己一点自由都没有。因此,当有人对自己加害、诽谤的时候,我们要知道对方真的很可怜,因为他完全被烦恼控制,没有任何自由。
就像《入行论》中所说,有些人被烦恼逼迫时,甚至会舍弃自己最珍爱的生命。在烦恼的控制下,凡夫既害自己又害别人,哪怕是自己最喜欢的人也一样。因此,大乘修行人要对被烦恼控制的人更加悲悯,这就是菩萨的行为。
又云:“故于害我者,心应怀慈悯。”虽然自己饶益对方,他却反过来恩将仇报,这本来就是被烦恼所左右的凡愚的本性。见到此情此景,更要对他们加倍慈爱。
后文也会说,即使我们做不到心怀慈悲,至少不能害他。
此外,阿底峡尊者教诫道:“遇到殊胜安忍对境时却不修忍辱,不要说什么‘修安忍是很困难的’。”
这里的意思比较难懂。在遇到怨敌等修安忍的对境时,有些人说修安忍很困难,所以没有修持,这是不应该的。
阿底峡尊者经常让一个脾气不好的人随侍左右,就是为了每天都有机会修安忍。人们常说“吉祥女身边常有黑耳女陪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提婆达多”,在面对经常惹麻烦、让你感到痛苦的人时,修行人应该想到这是特别难得的修行对境,应像遇到珍宝一般,不能推说困难而不修安忍。
修心法门中也说:“现在对别人做好事而反遭恶行,这证明自己以前恩将仇报的恶业兵器落到了头上。”
你对某人特别好,对方反而加害于你,这说明你自己以前就是这样恩将仇报之人,如今业力之轮落到了你的头上,此时别无他法,只能好好忏悔。
很多人说:“为什么这个人对我不好,那个人也对我不好?”似乎人人都对他恨之入骨。其实,这说明他前世就是这样对别人的,今生才会感受如此恶果。
仲敦巴尊者亲言:“于无惭愧薄情者,虽行饶益反加害,于彼说法反积罪,多由不报恩德致。”普穹瓦也曾讲过同样的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