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24课
2022年5月31日
朗日塘巴尊者也亲口说过:“愿我于诸以嫉妒,非理诽谤本人者,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这里说得很好,我们应该随学。别人以嫉妒心非理诽谤你,无缘无故地对你侮辱、谩骂,这时佛子要发愿:愿一切的亏损和失败都由自己取受,而将利益和胜利都奉献给对方。
世间人并不是这样的。如今的社会环境中,如果一个人过于软弱,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不会反击,别人就会变本加厉地欺负你;相反,如果你敢于反抗,对方知道欺负你的代价,自然就不敢乱来——凡夫是很会算计的。
出于这些原因,心地善良、修行很好的佛教徒在人群中反而会显得格格不入。凡夫很会以牙还牙,强硬一些的还会“举一反三”:“你要敢打我一耳光,我就还你三耳光,有本事就来比一比!”对方如果没你狠,也许就不得不服软;如果你一直修安忍,也许对方就会变本加厉地欺负你。世间的事就是这样颠倒。
不管怎样,大乘佛教的思想就是不能伤害众生,佛子应该依教奉行。
再者,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又说:“于大众中具怒目,难忍恶语相中伤,令我无法抬起头,尔时我当忆此誓。”
有人在大众中对你怒目而视、恶语中伤或揭露过失,让你在人群中抬不起头,应该怎么办呢?要马上报复他吗?
这时佛子应该想起自己的誓言,将诽谤转为道用。我们应这样立誓:“当别人诽谤我的时候,我一定要修安忍。”这就是真正的大乘修行。
“某人嗔恨现怒容,以伤要害诸恶语,大庭广众当面中,见其直接诽谤我,慈爱思维依此断,我之慢毒实饶益,愿以智慧大慈心,方便刃斩彼毒苦。”并且他也将此付诸实践。
与前面类似:有人在大庭广众中无缘无故地伤害、诽谤和侮辱自己,这时佛子应该以慈悲心对待他。
面对别人傲慢的凌辱,大乘修行人会去饶益对方,以智慧、慈悲和方便的利刃斩断自他的痛苦——如果没有足够的慈悲和智慧,一般人很难做到。对此,大家可以参考佛陀和高僧大德们的传记。
如是对轻凌、诽谤、给自己造成痛苦等人不以怨报怨的这些沙门法,无论是大小乘,都必须要实修。
小乘中有沙门四法,当别人打你、骂你、以嗔恨心害你或者说过失的时候,行者不应反击。小乘行人尚且如此行持,大乘佛子就更不用说了。
作为出家或在家的修行者,如果性情暴躁,别人稍微说一句就反唇相讥,说明这个人的修行不太好。请大家反观自心,不要在快乐的时候扮演修行人,在痛苦的时候变回普通人。如果我们一被触恼就立即还击,甚至无缘无故地伤害别人,这样的行为已经违背了大小乘的教义。
尤其按照大乘来说,必须以愿安置作害者于圆满菩提果位的意乐而摄持。经中云:“何者谩骂我,令我不安乐……愿彼得成佛。”
佛经说,谁人欺负、轻蔑我,愿他们成佛。
听说有些领导很会骂人,一开口就有一大堆的“教证”,恶语粗言张口就来。其实这是素质问题。品格高尚的人说出的话都是正直和善的,即便是批评别人,也不会口出恶语。法师和管家在管理僧众时说话一定要注意,因为说出的语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你内在的素质。
《入行论》中云:“谁复轻蔑我……”这些从世俗谛的角度而言,是平息世间八法的方便。
诽谤转为道用是从世俗层面讲的,不必非要有空性见解才能对此修学。提到胜义谛,《前行备忘录》中在讲智慧波罗蜜多时,对我和我执分析得特别好。想要宣说《前行备忘录》这样的教言,需要深厚的显密佛学基础。有些教言是从世俗层面来讲的,有些是从胜义层面来讲的,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要懂得区分二谛。当然,如果你的目标是独自修行,那自己懂得教义即可,但若还想讲经说法、度化众生,那就还需要修学以五部大论为主的诸多经论,并进行讲辩著方面的系统训练。
作为修行人,我们一生中要有一个主修的法门,将法本恭敬地随身携带,并恒时祈祷本尊和根本上师赐予加持。听说有些人每天都会念几句《文殊大圆满》或《大圆满前行》里的教言,很多年来都是如此——若能如是行持,我们的心相续很容易与法相应。
当然,从胜义方面来说,一切都是平等的,如《入行论》又云:“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从空性的角度来说,得与失等均是平等的。
《入行论·智慧品》最后讲到平息世间八法时说,一切法无得无失。很多人在修学之后,能从空性的角度生起这样的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