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22课
2022年5月14日
辛三、恶名转为道用:
有者百般中伤吾,恶名纵遍三千界,
然我深怀慈爱心,赞其功德佛子行。
纵然他人百般恶语中伤、暗地里造谣我的过失,让我的各种恶名传遍三千世界,我也不但不能以嗔恨心反唇相讥、以怨报怨,反而应该深深怀着愿作害者内心快乐欢喜的慈爱心,在大众面前赞美他的功德,这就是一切佛子将恶名转为道用的行为。
以前藏地在信息、交通等方面不是很方便,一个人的恶名要传遍三千世界恐怕不太现实,但现在是网络时代,丑闻很容易传遍四方。
作为大乘行者,没有恶名固然很好,但即使被人有意、无意地诽谤以致恶名远扬,我们对此也不应执著,不但不嗔恨对方,反而要经常赞其功德。
对初学者来说,《佛子行》中所说的道理可能难以实行,然而就算再难,我们也要努力做到。虽然都是修学同一部论典,但每个人的收获不同,没有善根的人可能改变不大,但有善根的人学了以后,其相续会有所转变。这本注释非常好,虽然我们每次只学十五分钟左右,但大家还是能从中获得很大的利益。
《宝鬘论》中云:“粗语闻恶声。”意思是说,自己恶名远扬也是往昔说粗语、恶语的果报。同样,造离间语等恶业的兵器也会落到自己身上,因此不应憎恨他人。
往昔说粗恶语的缘故,会导致即生中常遭诽谤,恶名远扬。
在被人诽谤时,最初的感受通常比较强烈。有些堪布、堪姆在刚开始弘法时,若遇毁訾往往反应强烈:“你凭什么诽谤我?为什么要在这样的场合点我的名?”后来可能慢慢习惯了,就算被谣言中伤也无所谓。
其实有些毁訾不一定是出于恶心,也许是因为别人说话时不注意场合,不知掌握分寸。不管怎样,很多人在听到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时会特别在意。其实别人说什么就让他们说吧,自己没必要多加解释。
遭遇诽谤时,解释回应或反唇相讥也许会让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但若自己淡然处之,无论别人说什么都能转为道用——不管是为了弘法利生还是为了自己修行,这都是面对谣言最好的解决方法。
可能有人会担心:“别人怎么说都不反击,那他会不会变本加厉?”事实上,所有的声音都毫无实质性可言,淡然置之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有些人对谣言反应激烈:“为什么这么说我?今天要和你拼个你死我活!”在这么多年的弘法过程中,我和慈城罗珠堪布也常常被人攻击和诽谤。众说纷纭,我们都任由其是,这些谣言传到后来,也就慢慢地消于法界了。
又如《入行论》中云:“谓谤令他失,故我嗔谤者,如是何不嗔,诽谤他人者?”其实,如果对所谓的恶名加以观察,则由于无有嗔恨的理由,因而不应嗔恨。
如果有人认为:诽谤会让别人对我产生邪见、退失信心,所以我应该嗔恨诽谤者。
对此驳斥:如果真是这样,那别人在诽谤其他高僧大德的时候,你也应该产生嗔恨心,因为这同样会让人失去信心;但你并不像自己被诽谤一样生气,这说明嗔恨是由我执引起的,所以在别人被诽谤的时候,你一点感觉都没有。
如彼论又云:“受赞享荣耀,非福非长寿,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获得别人的赞叹,自己既得不到福报,也得不到长寿,而且身体作为无情物,被赞叹后亦不会有什么变化。
同样,美名等也无有任何可贪的实质。《入行论》又云:“若仅为虚名,失财复丧命,誉词何所为,死时谁得乐?”
为了获得名声,有些人失了财富,有些人丢了性命——这样的虚名有什么用呢?死的时候谁也带不走。就算有少数幸运儿在一生中从未受过任何诽谤和损害,但他们曾经得到的赞誉,能令他们在死时获得安乐、避免痛苦吗?
意思是说,贪执名声产生罪过,因此对这些也不应欢欣喜悦。
有些新任的年轻法师对名声比较在意,弘法利生的事业刚刚开展时,特别想将自己好好宣传和打造一番,着手写传记,并亲自挑选配图:“这张不行,太胖了;那张也不行,太瘦了。我本身是很庄严的。”其实做这些没有多大的意义,如果你真有学问和功德,自然会逐渐得到别人的认可,大可不必在这些琐事上劳神费力。
此外,阿底峡尊者言:“闻刺耳语时,当视如回声。”
当听到一些刺耳的诽谤时,佛子应将其观为空谷之声。学院一位堪布在开示中经常引用这个教证,但有一次他在别人诽谤自己时显得不太高兴,在课堂上呵斥对方。有好事者把这两段录音剪辑在一起,于是听到他先说“应将一切都视为空谷声”,紧接着又责备别人。
把刺耳之语当成空谷声当然很好,但我们最好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样的教言,否则,如果把我们的话语录制拼接起来,也许会同样“精彩”。
并对瑜伽士西绕多吉说:“人们风言风语说我们很下劣。”瑜伽士说:“是啊,除了人,人们的话题还能谈论什么呢?还是骤然中断离间语为妙。”
可能是性格的原因,有些道友经常在法师和道友面前说人过失,即使别人并不感兴趣,但他也停不下来。就像瑜伽士说的那样,凡夫在闲谈时论人是非,本就是人之常情,所以,别人想说就说,修行人不要过于在意。
有人对辛敦议论这个人说什么,那个人说什么。尊者说:“对国王也会暗地中伤,你还是对自己所造的离间之罪作忏悔吧。”
有些人喜欢搬弄是非,关于这一点,我发现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地域特色。某地如果比较出名,大家就会议论纷纷:“这个地方的人爱算计、麻烦多,那个地方的人很豁达、好说话……”虽然这些说法不一定准确,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
在藏地,人们不仅在地域之间有差别,在种姓上也存在差异。人们常常议论:“这个家族的人做事稳妥,对大事慎重,对小事不计较;那一家人名声不好,连女儿都嫁不出去……”
我经常这么认为:凡夫最大的麻烦,就是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虽然不容易做到,但修行人还是应该经常观察自己,尽力发现并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夏绕瓦尊者对卡隆巴、尼哦则巴、札巴三位说道:“无论受到何等称赞,要做到就像对土石说的一样,由此会自享其乐。一旦落入名声的空隙中,必然会心不安宁。”
被别人赞叹时,就当作是石头、泥土被赞叹一样,佛子不会有什么心理波动。如果一个人落入名声的陷阱,内心就不会安乐:被人称赞时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一旦受到诽谤,就痛苦不堪。这样被别人的话语控制,实在很不合理。
总之,活在当下的人最快乐,被毁誉左右的人很痛苦,所以夏绕瓦尊者说,当我们受到赞叹的时候不要在意。
朗日塘巴格西与尼哦则巴等也有遭到恶语当面中伤与诽谤时内心无有嗔恨而安忍的事迹。
这其实很难做到,但无论如何,佛子需要如是修持。
关于对美名也不该贪执的道理,阿底峡尊者说:“赞叹与名声的所有言词都是欺人之谈,因此要像唾液、鼻涕一样丢弃。”
前辈大德不会在意名声。尤其在这个时代,我们最好保持低调。作为修行人或是法师,如果连吃顿饭、做件事或跟人闲聊都要发个朋友圈,很容易招致烦恼。
一位堪布在一两个月的时间里,把自己每天的所作所为都发布在公共平台上,虽然他自诩为心态开放,但其实是一举一动都暴露无遗。
作为人,有置于人前的生活,也有不足为外人道之事,懂得划分二者的界限,就是做人的智慧。不一定非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部暴露在外,否则,别人可能会像看猴戏一样地看你。
喀绕巴格西亲言:“名声乃魔所撒粉。”
这里的“粉”类似于诱饵。凡夫贪执名声,却不知其来源是魔。对于贪求名声之人,魔王常常洒下名声的诱饵,一旦被名声欺骗,终会落得失败的下场。
前辈大德们对名声很警惕,因为声名赫奕之时,往往意味着违缘即将到来了。
涅热巴尊者也如此说:“当于美名荣誉作空谷声想。”
再者,佛子无著仁波切本人又说:“美名无实故舍贪……谁令听者众于我,成羞辱处之恶名,传遍十方见闻忆,我当忆念此誓言。”
如果有人羞辱我,散播我的丑闻,令我恶名远扬无人不知,这个时候,佛子应该忆念自己的誓言。什么誓言呢?对于诽谤我的人,我要以慈悲心来对待,而不是针锋相对。
遇到痛苦、被人诽谤、违缘重重的时候,如果能想起自己所发之愿,这就是佛子的行为。
他发愿,如果别人使自己臭名远扬,自己非但不生嗔恨,反而以慈心使他的功德传遍十方。这位大菩萨只讲他人的功德而从不说别人的过失,以此缘起,受到当时诸位上师与其他人的一致赞叹、称扬、恭敬,这样的事迹在他的传记中屡见不鲜。
不说人过失,这是无著菩萨的发愿。人与人确实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爱说过失,而有些人一听到别人的过失就立即转移话题,不会接着往下说——无著菩萨就属于后者。
虽然我很想随学这样的发愿,但确实不容易做到。我经常在课堂上批评别人,被批评的有居士也有出家人,所以别人不喜欢我也是情有可原的。虽然我是出于好心,如果出现问题谁都不站出来指正,人人都当“好人”,可能事情会越变越糟,但另一方面,还是因为自己的心不清净。
总之,不说人过失是佛子的行为。如果你经常赞叹别人,别人也会赞叹你;倘若有意无意地说人过失,那别人也会直接间接地诋毁你。这是一种规律。无著菩萨是真心地赞叹所有人,真实地修持清净心,所以他受到了当时诸位上师和大众的一致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