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17课
2022年5月9日
菩萨修心的方法分为希求利他而修心、希求菩提而修心两种。
一、希求利他而修心:如果依照阿底峡尊者的教言,则应以知母、念恩等七种窍诀次第来修心。
关于这七种窍诀,在《前行备忘录》中讲得很广。
按照寂天菩萨的窍诀,通过自他相换的方式而修心,此内容在下文中会讲解。在此,阐述这两种观点中以关键的慈悲心而修心的方法,其中慈心是指缘不具足安乐的任一众生而愿他拥有安乐,希望一切有情具足安乐与安乐之因善法为大慈心。同样,缘遭受各种痛苦逼迫的一位众生而愿他远离痛苦为悲心,希望一切有情均远离痛苦与苦因不善为大悲心。
一般的慈心只是缘一个众生,愿他获得快乐;大慈心则是愿所有众生具足安乐和安乐因。一般的悲心只是缘一个众生,愿他远离痛苦;大悲心则是愿所有的众生都远离痛苦和苦因。
学习了这些教言,大家应该记住大慈心和大悲心的区别。
这是思维所有众生受苦的方法。如果思维自己惨遭痛苦折磨的情景,则必定会生起厌离,同样,如果想象他众惨遭痛苦逼迫,就会生起悲悯之心。大悲心是大乘道的根本,在修行佛果过程的初中后都至关重要。心里默默地想“我要令一切有情拥有安乐、远离痛苦”,而肩负起利他的重任即是殊胜意乐,依此而生起真实菩提心。
随时随地思维令众生离苦得乐,就是大乘佛子的行为。有了这样的基础,修学者就能生起真实的菩提心。
二、希求菩提而修心:认识到要想真正行持利他必须要获得大菩提,从而发自内心希求证得佛果。
接下来讲了很多高僧大德的窍诀。
此外,阿底峡尊者说:“当修慈悲心,稳固菩提心。”又言:“赞与大悲系,菩提心最胜。”关于阿底峡尊者的生平,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当年尊者转绕金刚座时,度母与忿怒母化身的老幼两个女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讲述了要想迅速成佛就必须修行慈悲菩提心的道理,依此尊者内心中生起了定解。
这个故事,我们在其他地方也讲过很多次。
瑜伽士嘉彻秋30岁时拜见阿底峡尊者请求教言,尊者说:“从今日起,不要在意名声、不要在意种姓、不要在意地方而唯一修持慈悲菩提心。”他依教奉行,结果35岁时获得了殊胜成就。
瑜伽士嘉彻秋依教奉行,仅用了五年的时间就获得了殊胜成就。
到了晚年时,人们应该尽量断除名声、种姓、地位以及财富的牵缠,一心一意地修持菩提心和空性慧,好好地忏悔。人生苦短,假如不停地随着外境而转,恐怕我们很难有修行的机会。
如果没有非做不可之事,大家最好能关机一天或七天。朵芒寺的修行人只有星期天可以用手机,其余时间全部关机,该修行的修行,该闻思的闻思。若能做到这一点,时间就不会被荒废。否则,在各种外缘的诱惑下,不知道自己何时才有修行的时间。
仲敦巴格西也说:“当多修慈悲心,以使菩提心稳固。”并说:“慈悲菩提心是成办自他大利之因。”
大瑜伽士也曾经说过:“纵然你具有在耳边敲大鼓也不失毁的修行境界,但如果无有慈爱菩提心,日日夜夜都需要精勤忏悔。”
大瑜伽士也曾说:就算你的入定境界很高,哪怕有车辆、敲鼓或吹海螺等嘈杂的声音,你都能做到如如不动,但如果没有慈爱菩提心,境界再高也没用,还是需要精勤忏悔。
衮巴瓦格西也曾概括性地说:“遍知之根本归为二资粮,二资粮之根本归为菩提心,菩提心之根本归为慈悲心。”
佛果的根本是修集二资粮,二资粮的根本是菩提心,而菩提心源于对每个众生的慈悲心。
博朵瓦尊者在《喻法书》中这样写道:“三门之所作所为,当以菩提心摄持而行。”并通过实例来说明慈心等。有一老妇人问博朵瓦尊者:“尊者的慈心是如何修的呢?”尊者说:“就像你疼爱儿子托乐一样,对待一切众生都应这样。”老妇人说:“哎呀,这样修一百天也修不出来。”看来她真的懂了。这主要讲悦意的慈心。
有些人的修学停留在理论层面,但噶当派的格西以及藏传佛教的很多大德,都是将佛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以实例让后学一听就明白:“哦,原来慈悲心是这么修的。如何对待身边最最疼爱的人,就该如何对待其他众生。”老妇人说这样的修持很难,说明她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
在讲悲心时,有一位叫卡巴嘉华的人脚痛,仲敦巴尊者说:“如果现在你的老母亲正被日纳东(地名)的一群狗啃食,没有人帮助,你说什么也不会想到脚痛,说什么也定会一瘸一拐地去救可怜的老母亲。如果对一切有情也生起了皆是母亲的无伪之心,那么当见到众生受苦时,悲心就会油然而生。”
如果母亲遭遇车祸或被狗群撕咬,这个时候,我们肯定无暇顾及自己的脚痛,一定会一瘸一拐地去救她。同样,面对任何一个众生,无论关系好坏,即便对方视己如仇敌,只要有机会,我们也要努力地救助——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
在讲发心时,扬门彻哲问:“尊者的发心是如何修的呢?”博朵瓦尊者说:“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痛苦而安置于佛地。”对方说:“啊呀呀!那可需要有极大的魄力。”尊者肯定地说:“看来他真是理解了,我们发了殊胜菩提心后,为众生的利益就需要具有魄力。”
发菩提心确实需要极大的魄力,一般人的心力根本没办法承受。我们说菩萨是勇士,勇士就代表着一种魄力。如果没有魄力,又怎么能叫勇士呢?
朗日塘巴尊者也曾经说:“如果精进,一切归根到底都取决于魄力。”
行持善法、求证菩提等,全是依靠魄力,否则,可能连世间之事都无法成办。
夏哦瓦尊者是这样说的:“奠定遍知佛果的基础,必须要在相续中修菩提心。”
夏耶巴尊者说:“由于是解脱与遍知之道的命根,因此要修菩提心。”
仁钦刚巴大师亲言:“远离利他心,不生愿行戒,不通大乘法,慈悲岂重要?”
如果没有利他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没办法出生。
再者,佛子无著仁波切又说:“何者抛弃自安乐,为己利而受痛苦,此有情众若舍彼,得大乘法有何用?是故为度无边众,发起无上菩提心,舍弃自利直间接,尽力利他为胜士。”并且他本人也将修慈悲菩提心作为修法的核心。
无著仁波切说:“那些背离了安乐之道、为求自利却感受痛苦的有情众生多么可怜,如果我舍弃了他们,就算自己获得大乘法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是为了利益众生,我所修的法即使不是大乘法,也具备了大乘法自他二利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