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16课
2022年5月7日
丙三(大士道修空性大悲双运而解脱有寂之边)分三:一、意乐发殊胜菩提心;二、加行修二菩提心;三、修学菩提心学处。
丁一、意乐发殊胜菩提心: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自何乐?
是故为度无边众,发菩提心佛子行。
无始以来极其慈爱我、比自己的生命还爱重珍惜、以大恩悉心抚育我、对我恩重如山的所有六道老母有情,正长时间被总的轮回痛苦、尤其是恶趣的剧苦所折磨,如果我对此无动于衷、毫不考虑,只想独自一人获得善趣安乐,甚至追求自我了脱生死的诸如声闻缘觉果位的解脱,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不想方设法令诸母有情获得安乐而只求自我寂乐,这真的令人十分惭愧,是诸位大德呵责之处,必定会堕入大乘道的歧途中。因此,我们应该在心里想:“为了救度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脱离三有而获得佛果,往昔诸佛菩萨如何发心,我也依此发起殊胜菩提心。”首先具有慈悲心,这就是一切佛子为大菩提发心的行为。
大乘道的歧途,就是希求自我解脱的自私自利之心,以这样的心来修持,一定不会获得大乘道果。
作者对这一偈颂解释得比较详细。在这一注释中,作者的解释方法是先对颂词做字面解释,之后再引经据典,以高僧大德的金刚语来印证。
如《现观庄严论》中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为了利益他而希求获得圆满菩提,这就是大乘发心的本体。
这个教证很重要,菩提心包括缘众生的大悲和缘佛果的智慧。
关于分类,按照《入行论》中所说的“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有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两种。关于这两者的差别,此论又云:“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大乘显密道的入门,即是菩提心,进没进入大乘的行列中完全取决于是否具有菩提心。又如《入行论》中云:“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若想趋入大乘,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的行者,都必须生起菩提心。是不是大乘行人,自己说了不算,要看自相续中有没有菩提心。
如果被菩提心摄持,那么即使施给旁生一口食团,也变成了菩萨的行为。否则,纵然是用遍满三千世界的珍宝做布施,也仅仅是乐善好施之举而已,根本算不上是菩萨行。
如果以菩提心摄持,即使是扫厕所等为僧众所做的服务,或者对乞丐做一毛钱的布施,也都成了菩萨之行。
每次课前我都会提醒大家发菩提心,包括我自己在内。但不知真正发起菩提心的人有多少?每当听到上师说“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请发起殊胜的菩提心”时,佛弟子就应该作意:今天我学习这部论典,是为了让一切众生成就佛果。——这样观想的善根非常广大。
如果没有菩提心的摄持,就算认真闻思,也只是有漏的善行。
依此也可了知戒律等其余波罗蜜多。这以上讲述了有无菩提心或者是否为菩提心摄持的功德与过患。
刚才讲的是布施度,而戒律、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其余波罗蜜多也是一样,只要以菩提心摄持,功德就不可思议。
另外,《华严经》与《入行论》等经论中也广说了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吉祥施请问经》中云:“菩提心福德,倘若具形色,遍满虚空界,彼亦胜虚空。”其中已概括宣说了菩提心的功德利益。能获得二身果位大乘道的本体,即圆满具足以方便为主的大悲菩提心、以智慧为主证悟空性的智慧等方便智慧。《中观藏论》中云:“慈心与悲心,大智慧庄严,佛种菩提心,智者莫舍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