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释讲解·第14课
2022年5月5日
《佛子行》前行的七个法已经讲完了,现在讲正行的中士道。
丙二、中士道不贪三有而希求解脱:
三有乐如草尖露,乃是瞬间坏灭法,
了知恒时无变法,希求解脱佛子行。
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或三有中的一切有漏安乐,都像草尖上的露珠,是瞬息坏灭的有法,所以千万不要贪执。要了知何时也不改变、永恒稳固的本体、脱离一切二障束缚的解脱殊胜果位,就是圆满的正等觉。以希求佛果的出离心这一殊胜意乐所摄持而修行大乘道,这就是一切佛子生起希求解脱之心的行为。
所谓“三界”,有时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有时指上天界、下龙界和中人界。在这人世中,名声、财富在内的所有安乐就像草上的露珠,只要阳光一照,很快就会消失无迹,真正恒常的唯有圆满的佛果。
此处的中士道是指希求佛果的大乘道,这和密乘中所说的三士道有些许差别。在《菩提道灯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等论典中,中士道指希求获得自我寂灭的解脱,上士道才是发愿获得无上佛果而度化一切众生。
《四百论》中云:“谁不厌三有,彼岂敬寂灭?”
若没有厌恶三有,又怎么能获得寂灭和解脱呢?
《入行论》中云:“无苦无出离。”
在人的一生中,感受至深的痛苦有时是一种启发,促使人们寻找解脱。如果一个人没有感受过痛苦,就很难生起出离心。
由此可见,如果未生起了知三有一切均为痛苦并对其厌恶而欲求舍弃的心,那么当然就不可能对息灭痛苦的解脱生起希求的恭敬之心。为此对善趣的安乐也不要贪执,如果贪恋,则无法摆脱三有。经中云:“具有贪执轮回之心者恒常流转。”为此,要想生起希求解脱的厌离心,就必须认识到苦谛轮回的过患以及集谛轮回的流转次第。
如果没有经历痛苦,我们就会对人世间的妙欲和安乐贪执不舍,不希求解脱,永远在轮回中流转。
首先,思维苦谛包括总过患、分别的过患。总过患又有亲怨不定、贪无厌足、屡屡舍身、屡屡结生、屡屡变高低、孤身无助这六种过患,并有八支分苦与三大根本苦等。
轮回的过患还有很多,不仅限于这里所说的总过患和别过患。
在轮回中有六种总的过患:亲怨不定,对所欲贪得无厌,感受无数次的舍身,屡屡结生,经历一次次的大起大落,以及孤独无援。此外,还有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等八支分苦,以及苦苦、变苦和行苦这三大根本苦,等等。
分别的痛苦则如前所说,不仅三恶趣,就是三善趣也同样是痛苦的自性。
因为三善趣中有行苦,所以同样是痛苦的自性。
经中云:“轮回如针尖。”弥勒菩萨也说:“如不净室无妙香,如是五道无安乐。”
又如《四百论》中云:“智者畏善趣,亦等同地狱,彼等于三有,难得不生畏。”
智者如同害怕地狱一样害怕天界和人间,因其了知轮回里没有真正的快乐,不管在哪里,获得什么样的快乐,都是有漏的。
在此,仅仅像小士道那样思维恶趣的过患还不够,还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三有犹如烈火燃烧的舍宅一般是痛苦的来源。如果了知这一道理,自然就会对解脱生起希求之心,并依之而获得涅槃。《因缘品》中云:“知如是过患,迅速得涅槃。”
小士道行者害怕堕入三恶趣,而对转生三善趣没有特别排斥。但只要他们真正懂得大乘的解脱法门,就会明白,只要没有出离三界,处处都像烈火炽燃的火宅一样,非常可怕。
思维集谛轮回的流转次第,三有的一切痛苦都是由业的根源所产生,而业是由烦恼的根源所生,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我执。如果能够断除我执,就能现前灭除痛苦的灭谛或解脱。所谓的解脱,就是指摆脱业惑的束缚;而能解脱的正道,也无非是三学的修法。
凡夫有了我执,便产生烦恼,之后依靠贪嗔痴造下善业、恶业或不动业,如此在善趣或恶趣中流转。
其中能真正断除三有之根本——我执的,即是证悟无我的智慧;
如《量理宝藏论》中所说,想要断除轮回,就一定要证悟空性,否则,仅仅依靠慈悲心或出离心,凡夫很难断除轮回。
无我智慧即是从根本上知道“我”不存在,只是众生的迷乱执著而已——修行人一定要通达无我,否则解脱无望。
而智慧也依赖于等持;
智慧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必定依赖于修行。
在摆弄手机和闲言碎语中散乱度日,只会虚耗人身,没什么意义,因此有生之年,我们应尽量断除这些充满烦恼、没完没了的闲谈琐事。
我本人也是尽量断除散乱,让心转入修行。当然,这需要很多因缘。我前段时间说过,在这样一个实修的群体中,大家时而共修、时而独修,每天都应尽量断除散乱的因缘。如果你为僧众做事,实在没办法断绝外缘,也可以安排每天在一两个小时中不用手机。
无我的智慧需要修行等持才能获得,想要令智慧生起,要么依靠俱生的因缘,要么依靠后天的勤奋。很多人应该没有俱生智慧,否则早就开悟了,所以我们为了获得智慧,只能勤奋地闻思和修行。
禅定等一切功德的根本则是戒律,因此戒律的重要性居于首位。
如果没有戒律,心就无法专注于法义。
如《亲友书》中云:“为不转生当精进。”又云:“为无转世当精勤。”如今我们没有投生到八无暇处而获得了殊胜的人身,此时必须精勤修学能断绝投生、无有转世、获得解脱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