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讲解(2019年)·第1课
2019年12月10日
今天我们讲《佛子行三十七颂》。这次讲本论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因为《佛子行》每年都会传讲两三遍。我出去弘法时,基本上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给当地的道友们讲这部法。有时间就讲解一下内容,没时间就念一下传承。第二,这次讲《佛子行》没有对外直播,只在内部传讲。因为外面的很多道友以前都听过本论,即使这次没听到,也不会太过遗憾。第三,我认为听闻《佛子行》对大家有很大的利益。
道友们可能已经听过很多次了,但是要把这些内容和词句记得清清楚楚,可能还有点困难,要按照其中的法义如理修行,可能更加困难。所以大家偶尔再学一遍,也是应该的。如果你们觉得对这部法已经非常精通,那可以把这37个颂词一一与自己对照,看看自相续有没有真正与之相应。
很多人虽然听过《佛子行》的讲解,但反复地串习也很重要。《大乘经庄严论》中讲,要让法融入自己的心,需要通过听闻、串习以及前世善根的力量,才能逐渐获得稳固的修行境界,所以大家听闻佛法需要依靠串习力。如果能多次听闻一部法,自己的相续就能很容易与之相应。如果只听一两次,也许只能留下一点印象、种一个善根,不一定能真正得到法义精华。
我今天给大家再传授一遍《佛子行》,下面就一边念藏文传承,一边简单讲解。《佛子行》的内容并不难,大家在字面理解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堪布念传承)
那莫罗给夏Ra雅!
《佛子行》由藏地无著菩萨所造,共有37个颂词。首先是对观世音菩萨的顶礼,即“那莫罗给夏Ra雅”,这是总顶礼句。
虽见诸法无来去,然唯精勤利众者,
胜师怙主观音前,三门恒时敬顶礼。
这是分别的顶礼句。观世音菩萨虽然见到一切诸法无来无去,但仍然精进地利益众生,所以无著菩萨在他的殊胜怙主上师和观音菩萨面前,以身语意三门来恭敬顶礼。
我们平时应该经常顶礼自己的本尊、观想自己的上师,并且尽量修上师瑜伽。按藏传佛教的传统,作者通常在造论、讲法或辩论之前,先顶礼自己的本尊或根本上师。只有上师、本尊的加持融入自心,才能真正地修行和弘法利生,所以顶礼是十分重要的。
利乐之源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
亦依了知其行故,于此宣说佛子行。
一切利乐的源泉就是佛陀,佛陀是怎么来的呢?是通过修持正法而成就的,而正法依赖于佛子行,所以作者无著菩萨首先在这里宣说佛子之行。
这是立誓句,意思是说,佛陀能给一切众生带来无量利乐,那佛陀是依靠什么成就的呢?依靠正法。正法虽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归纳而言就是大乘佛法;而将大乘佛法归纳摄要,也就是这37个颂词中所述之理。因此,作者以慈悲心向众生宣说了这部《佛子行》。
《佛子行》看起来只有简单的37个颂词,但实际上包含了修行成就的根本,所以《佛子行》是非常重要的。
已获暇满大舟时,为自他渡轮回海,
日日夜夜不懈怠,闻思修持佛子行。
这里讲闻思修行的必要性,也就是说,闻思修行就是佛子行。为什么要闻思修行?因为具足十八种暇满的人身极为难得,其中包括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和八种闲暇。如同依靠大船可以顺利渡过大海一样,当我们获得暇满人身时,就能顺利地令自己和他人渡越轮回的大海,所以应该日日夜夜精进地闻思修行。
无论是春夏秋冬,我们的修行最好不要有差别。天气难免有时寒冷、有时炎热,有时干燥、有时潮湿,但对珍惜暇满人身的行者来说,不会因为时间、气候或环境等变化而退缩、懈怠或不精进,也不会只在寂静的地方精进却在喧哗的人群中懈怠。外缘对修行比较好的人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时间对他没有影响,环境对他没有影响,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对他来说也没有影响。不管是在红尘中还是在寂静处,他都会精进地修行。
有时候人生可能特别顺利,对此修行人不会傲慢,也不会一直散乱;有时候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坷、痛苦和违缘,修行人也不会退缩和怯懦。真正对人身难得有深刻认识的修行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闻思修行,这一点大家都应尽量做到。
为什么要闻思修行?因为人身很难得。有了这样的人身时,为了度化众生和自己,我们要日日夜夜地精进。很多人刚开始时特别精进,但时间长了就慢慢变成法油子;顺缘具足时还可以,但违缘较重时就一直想睡觉,比如说停电时就不愿意起来背书;独处或在寂静处还可以,但在人群中或城市里就比较懈怠……这些对于凡夫来说虽然是正常现象,但修行人还是要精进地闻思修行,这就是佛子的行为。
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
遗忘取舍愚暗者,抛弃故乡佛子行。
这里宣说的是抛弃故乡。对于真正的修行人而言,抛弃故乡很重要,但对于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抛弃故乡还是不太现实,所以到底怎么行持,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为什么要抛弃故乡?因为在自己的家乡比较容易对亲方产生猛厉的贪心,就像沸腾的水一样;也容易对怨恨的敌人生起可怕的嗔恨心,就像熊熊烈火一样;还容易被各种各样遮蔽取舍的愚痴黑暗所笼罩,不容易抛开这些无明的乌云。
在自己的家乡很容易产生贪嗔痴之毒,所以一般而言,以前的高僧大德等修行人会远离自己的故乡,到非常寂静的地方去精进修行。作为真正的修行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如果自己有出家和抛弃故乡的因缘,当然是很好。尤其是对于一些出家人来说,这样的教言是非常适用的。然而有些人即生当中还有父母、子女等家庭的责任,尤其是每个人的家庭结构和现实状况都不相同,想要完全像以前的高僧大德们那样行持,考虑到整个生活状况和未来前途等各方面的情况,可能不是很容易。
很多出家人离开了自己的故土,贪嗔痴等很多因缘就此割断;而有些出家人虽然离开了故乡,却在另一个地方建立新的故乡,也同样有贪嗔痴的对境。因此,如果不好好修行的话,他方和自方没有什么差别。在自己的地方容易产生三毒,在别的地方也一样,这样还不如留在自己的故乡为家人亲朋做一点事情,因为人到后来生病无依的时候,还是要靠自己的亲人。有些人年轻的时候完全跟家里断绝关系,最后自己穷困潦倒、沦落到特别可怜的状况,那时还是要靠亲友的帮助。
总之,修行刚开始的时候,某种强烈的出离心不一定是真实的,对此需要留意。修行初期的出离心需要观察,如果刚开始似乎有出离心,但到后来又不愿意修行,这样就不是很好。修行的时候应该保持中道。
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
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静处佛子行。
这里说的是居于寂静的地方就是佛子行。为什么我们要常常处于寂静的地方?因为远离了恶劣的环境,贪嗔痴等烦恼就会逐渐减少;在寂静的地方没有散乱的缘故,身语意的善法会越来越增长;心清净的缘故,对三藏法门自然而然会生起定解。
寂静的地方确实有很多功德,比如减少三毒、增上闻思修三慧或戒定慧三学。如果有条件和相应的因缘,修行人还是应该去比较寂静的地方闭关修行。当然,如果有些人对红尘一直看不破,也许身体处于寂静的地方,内心却还在世俗中打转,这样也不是特别理想。
今年冬天的时候,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我们喇荣的道友最好还是安住在自己的小屋里闭关禅修。关于所修的内容:第一,我们讲了那么多密法,如果之前得过大圆满等法的传承,就应该尽量修一修。第二,如果没有修完加行,最好在冬天放假这段比较空闲的时间里圆满修完50万加行。一个人的人身极为难得,如果能完成50万加行,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第三,我们可以念阿弥陀佛名号。之前闭关的时候念了一部分,听说有些人念得特别少、有些人念得还不错。不管怎样,自己应该把握时间尽快念完,因为什么时候死谁也不知道。
其实我很想把该念的功课都念了,但是总有一股力量在阻拦,有时候要翻译、有时候要写作,因此我的念诵和修行其实是比较差的。我以前的课诵特别多,但这几年因为翻译或做这样那样的事情,课诵也少了,也许以后会好一点。我很想在晚年有一个自己的空间,修一些以前得过的法。我在上师如意宝面前确实得过很多法,但是自己在修行、念诵等方面都不是特别的理想,所以我很想去往寂静的地方修行。
总之,居于静处就是佛子的行为。
长伴亲友各分离,勤积之财留后世,
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
这里说舍弃今世是佛子行。我们要看破今世、舍弃今世,因为就算不想舍弃,最终还是会舍弃的。为什么这么说?首先,长期相伴的亲朋好友们到了踏上黄泉路的时候,最终还是要各自分离。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家人乃至最舍不得的人,最后也不得不离开。虽然现在对周围的人很贪著,但你还是要懂得,到了一定的时候,你会离开所有的亲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第二个原因,我们辛辛苦苦精勤积累的财物,最后将全部留在人间,不可能带走。所谓“财产留后世”,是指人死之后将财产留给后人。有时后世是指来世,但这里说的不是这个意思。人离开的时候,有什么喜欢的东西都要被迫舍弃。有人喜欢耳环、喜欢项链,有人喜欢苹果手机、喜欢电脑、喜欢茶杯……不管喜欢什么,离世之时全都要留在身后。
人死之后,身上的装饰品最先被取下,这样的场景很令人感慨:人活着的时候对这些东西那么执著,可是死了以后什么都带不走。有些人把钱存在银行里,密码只有自己知道,当人离开人世时,密码也离开了,只能将财产留给银行。是这样的吗?这是财富方面的观察。
第三个原因,人死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就像客人一样,身体就像客房一样。一位客人在旅店里住一个晚上然后离开,离开时不可能带着整个旅店走。同样的道理,人死的时候,身体会留在人间。就算我们现在对亲人、财物和身体很执著,但到了一定的时候也不得不全部放弃。因此,与其贪著,不如现在就好好地修行,这样离开人世时也不会后悔。
真正的修行人在亲友离开时能想得开,在失去财物时能想得开,乃至于身体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时也能想得开。看破今世对于修行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禅宗大德常说“看破、放下、自在”,可见禅宗也有这样的教言。
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
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
远离恶友也是很重要的。在修行过程中,对于贪嗔痴非常严重、没有戒定慧功德的人,修行人最好远离。本来众生都有如来藏,每一位众生都是未来佛,但在显现上人确实有好坏之分。有些人的人格好,修行也好,做事也有利他心,各方面都特别好;而有些人似乎恶的习气特别重,好的习气很薄弱。
如果我们依止恶人、与之交往的话,会增长自相续中的贪嗔痴三毒、失坏自己闻思修行等所有事业。与恶友接触一段时间后,自相续的贪嗔痴越来越增长,闻思修行也越来越不好,最后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呢?没有悲心、没有慈心,变成一个特别恶劣的人。因此我们要远离恶友。
《功德藏》《如意宝藏论》《大圆满心性休息》《大圆满前行》等很多论典中都说,观察弟子的时候要观察弟子的好坏,观察上师的时候也要分清上师的好坏。好的上师要依止,好的弟子要摄受;不好的弟子要抛弃,不好的上师也一样可以放弃。《功德藏》里用很多比喻宣说,要离开像青蛙、不净粪以及木磨一样的上师。我们若想维护道心,对自己所接触的上师也好、道友也好,都需要观察:上师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上师,所接触的道友是不是真正有道心?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凡夫必定会受环境的影响,所以一定要观察上师和道友。
在需要远离恶友时,不要想:“我一定要用慈悲心全部摄受这些恶友。”有时虽然想利益他人,但如果自己的境界不够,最后难免自他都受害。国外有一个人想好好照顾小老虎,结果被这些老虎吃了。因此,在自己的悲心境界没有成熟之前,要保护好自己。
当然,就像《大乘经庄严论》中所说的那样,若修行人的悲心特别强烈、真正具备善知识摄受弟子的能力,那么摄受一些特别可怜的人也十分有必要。《中观四百论》中说,这是菩萨的行为,就像母亲对自己遭受病苦的孩子特别疼爱一样,菩萨也特别疼爱恶劣的众生。然而,在没有得到菩萨的境界前,修行人跟恶友交往还是比较危险:本来修行等各方面很好,后来跟恶友同吃、同住、同行一段时间,就判若两人了。
总之,前辈大德们说的话确实很有道理。我刚来学院的时候,自己觉得《佛子行》修得还可以,对于显现上稍微有点不精进、不太喜欢闻思修行、习气特别重的一些道友,我尽量不跟他们交往,担心慢慢被他们带偏;对于信心、精进、闻思修行等各方面功德具足的道友,我就拼命地靠近他们。作为初学者,这样的行持还是很有用的。如此修行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能产生不被他人所转的定解。这就是“远离恶友佛子行”。
依止正士灭罪业,功德增如上弦月,
殊胜上师较自身,更为珍爱佛子行。
这里是依止殊胜的善知识。如果我们依止了一位非常好的善知识,自相续当中的贪嗔痴等很多不好的习气和罪业会自然而然地消失,闻思修、戒定慧等所有功德会像上弦月一样越来越圆满。如果依止了一位具有慈悲心的上师,你的相续一定会熏染上慈悲心;如果依止一位戒律清净的善知识,或是一位特别善良、喜爱行善的善知识,你的相续也一定会有相应的转变。一般来说,修行人对于这些殊胜的上师,要比自身更为珍爱。
凡夫对自己的身体非常爱护,而修行人爱敬殊胜的上师,要超过爱护自己的身体。世人有种说法,我爱你超过爱自己。每个人肯定都爱自己,而面对真正具有功德的上师,修行人应该比自身更为珍爱,以这样的信心来依止上师,我们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很容易遣除,很多功德也会自然增上。
事实上也是这样,特别成功的修行人对自己的根本上师确实非常有恭敬心、清净心和爱敬心。朵芒寺有一位堪布,一提起上师们的名字时就像小孩一样一直哭。有时一起开会,我就观察:按照他平时的性格,大概父母死了都不会这样哭;可一提起上师的时候,他的眼泪好像不是在眼睛里,而是在眼眶外等着那样,一下子就哗啦哗啦地流出来。
我在很多课堂上都提过,上师如意宝、顶果钦哲仁波切等大德都是很有智慧的人,一般来说都非常坚强、不会轻易流泪,但是一提起上师们的时候,他们就热泪盈眶,显得特别激动。一方面,是因为上师的加持融入内心;另一方面,修行人对自己的上师有一种不同于世间的特别的感情,如果很有信心,自然而然就会对上师的语言、上师的教言十分重视。
我自己也是这样,今天早上看了上师如意宝和德巴上师的一些教言,心里十分触动。其实德巴堪布是一位很普通的堪布,但对我个人而言,他确实很有恩德。德巴堪布在一个藏文的教言集里说,上师离开以后,在这世上怎么找都找不到,就像孤儿沦落在荒野当中一样,十分伤心。德巴堪布对他的上师们也是这样地怀念。
修行人跟世间人有点不同。对于一些世间人而言,若某人曾经是自己的老师,有时会觉得互相之间是一种交易:“我以前在你面前学过知识,从世间方面而言你对我有恩德,但是我对你也有恩德,因为我交过学费。”而真正的上师不是这样的,上师在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地方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因为有了上师,我们才明白世界的真相和心的真相。如果我们用超过爱自己的心来依止上师,上师的加持就会以满瓶倾泻的方式融入自己的相续。
就像米拉日巴问他的上师玛尔巴罗扎:“我什么时候可以摄受弟子?”玛尔巴罗扎说:“你一旦把老父我视为真正的佛,那个时候你就可以摄受弟子。”这是米拉日巴离开的时候,玛尔巴所赐的教言。我们也可以自己观察,很多比较成功的修行人,对自己的根本上师确实有很大的信心。总之,爱上师要超过爱自己,这就是佛子的行为。
己尚缚于轮回狱,世间天神能救谁?
故知殊胜无欺处,皈依三宝佛子行。
皈依三宝是佛子行。为什么要皈依三宝?世间的鬼神自己也被束缚在轮回的监狱当中,一直无法解脱,所以不堪为皈依处。如果我们皈依世间的天尊、天神或所谓的伟人、君主,而他们尚且被束缚在轮回中,又怎么去救别人呢?——他们自己都在轮回中动弹不得,更谈不上去救别人。
佛子应该通过多方面的教言来了知:真正殊胜的无欺皈依处就是三宝,三宝永远也不会欺惑我们。如果我们一心一意地依止三宝,就有办法超离这个牢狱般的轮回。只有离开了轮回,才是真正的解脱。因此,皈依三宝就是佛子的行为。
佛说难忍恶趣苦,皆为恶业之果报,
是故纵遇生命难,永不造罪佛子行。
这里说,不造罪业就是佛子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陀在《百业经》等很多经典中说,轮回中非常难忍的痛苦,实际上是以前造恶业的果报。
我们不管是感受头痛、贫穷还是恐惧,或是各种各样难以忍受的痛苦,包括家庭不和、身体生病、相貌丑陋等,这些都是业力。有些人来到世间时长得不是那么好看,每次照镜子的时候都想哭一场,想多攒点钱去韩国住三个月——是不是这样?总之三界所有的痛苦都来自恶业的果报,这是佛陀所说的。
在大科判中,这里是讲小士道的业因果。我们应该思维:即生中每个人的痛苦都难以忍受,如果我们还不断地杀盗淫妄,犯很多戒,造各种自性罪和佛制罪,将来生生世世都会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有智慧的人仅仅为今生、为自己,也不会造恶业;如果为了来世、为了度化众生,就会更加谨慎地取舍因果。因此,智者纵遇命难也不造恶业。
当然,要求凡夫一点恶业都不造,确实不太现实,因为每个人都有烦恼习气、有环境的影响,还有人生中不得不做的一些事。虽然如此,但如果造了恶业,尤其是杀生、偷盗等非常严重的业,我们一定要马上忏悔。出家人以受戒的缘故,所有的罪业都不能造。不仅是十种严重的自性罪,乃至别解脱戒、菩萨戒中的微细戒条,都要小心地护持。有些出家人刚开始可能非常地注意,但到后来也许会犯一些戒条。不管怎样,造了恶业就要好好地忏悔,因为忏悔和不忏悔有很大的差别。总之,不造恶业就是佛子的行为。
三有乐如草尖露,乃是瞬间坏灭法,
了知恒时无变法,希求解脱佛子行。
希求解脱就是佛子行。为什么?因为三界中所有的安乐像草尖的露珠一样,在很短的时间中就不见了。小草上的一颗露水在阳光照射后马上消失无迹,因为它本来就是瞬间坏灭的法;如同草尖露一样,世间的快乐也都是无常的,比如夏天在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享受美景,这种快乐很快会消失无踪。
我们要知道,人生中所拥有的飞黄腾达、荣华富贵和幸福美满,这一切的一切最后肯定会毁灭,而且正在享受时也刹那刹那变化。有些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就觉得自己很倒霉,其实如果懂得万物的自性就是无常,那么一旦无常出现的时候,就不会有恐惧心,因为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
一切都在变化当中,在个人身上会出现无常,在集体的事情上也会出现无常。就算人们希望符合自己心意的工作、和睦的家庭和健康的身体保持原状,但这是不可能的——哪怕维持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就应该有满足感了。比如说我讲经说法很多年了,无常什么时候到来,我会坦然接受;身体也是这样,我觉得自己住于这个世间已经很长时间了,什么时候无常到来,我也愿意面对。同样,每个人也要经常想:不管是我的修行、工作还是生活等任何方面,一定会无常。表面上看无常是一种简单的修法,但实际上这个修法中有最深奥的意义。
到底有没有永远不变的法?我们需要了知,恒常不变的法就是解脱道。若想追求永恒的快乐,就要希求解脱,离开轮回的三苦。不用说菩萨道和佛道,即使是声闻缘觉的寂灭果位,都远远超过世间的安乐。因为世间的安乐都是有为法,有为法是无常的,无常就是坏苦。一旦快乐坏灭的时候,谁愿意接受?谁都会感到痛苦!有些人觉得:“佛教中认为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是衰败,是不是太悲观了?”其实佛教并不悲观,我们对现世的快乐完全可以接受;只是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就算我们追求快乐,快乐也不是永恒的。知道这一点后,当各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会接受无常,这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境界。
对于希求解脱道的人来说,要把世间的快乐、成功、名声、财富看作是如梦、如幻、如泡影。这些东西如果有的话,当然可以接受,因为我们现在正在享受这样虚幻的生活;如果没有,也不必特别伤心。就像《入行论》里讲的那样,有些小孩在海边用沙子堆房屋,一旦沙屋倒塌时,孩子们就哭得很伤心。世间所谓的名闻利养,就像孩子们堆的沙屋一样,拥有的时候我们不要骄傲自满,没有的时候也不要垂头丧气,因为无常本就是世间万法的真实自性,很多修行人对此颇有心得。
的确,每个人都会面对很多无常,不管是身体、亲人,还是工作、修行,乃至所处的环境等,有些是能想到的无常,有些是想不到的无常。每当无常发生时我们要明白,万法的自性就是这样。这个世界上哪有恒常不变的东西?如果能这样修持,在很多方面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利益。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自何乐?
是故为度无边众,发菩提心佛子行。
这里讲的是菩提心。无始以来慈悲爱护我的老母有情们如果在轮回中一直受苦,我自己一个人享乐有什么用?没有任何用处!当这些对我这么慈悲的老母有情们还沉溺在轮回中时,如果我像声闻缘觉一样只希求自己获得解脱,仅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也是一种没有良心的做法。众生对我这么好,那我应该怎么做?为度化天下无边的所有众生,我一定要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发菩提心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要度众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尤其是最近十多年以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弘扬大乘佛法,很多道友也有机会参与到这样的发心事业中,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事。即生当中遇到这样的大乘佛法非常难得,所有佛法中最珍贵的就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精华就是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哪怕自己做一点点善事都先发起菩提心,中间用无缘的智慧来摄持,最后将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样的行为确实很有意义。
很多道友这样发愿:“我要以后度众生”“愿我的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这样的发愿真是很不错。大概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刚刚接触汉地的一些佛教徒,他们经常说:“请给我加持一下,让我发财,让我开神通。”现在就不一样了,学佛时间稍微长一点的人即使心里希求发财升官,但去寺院烧香拜佛时,大多数的发愿还是“希望我能利益众生”。这样的心态真的很好。
即使文化程度不高,只要有一颗这样的大悲菩提心,我们所获得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就像《大圆满前行》所说的那样,母女两人掉入恒河的时候,女儿想:“希望母亲好好的,我死了也没关系。”母亲想:“希望女儿得解脱,我死了也没关系。”因为母女互怀一种利他的善心,所以她们死后都转生到了善趣。
在修行过程中,希望大家能时时不舍众生、不舍智慧和不舍道心。如果具有这样的心态,我们不管在哪里都可以。本来所修的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有修行境界的话,在哪里都可以。如果没有修行境界,哪怕是在上师身边天天做饭、炒菜、开车,或者天天扶着上师、给他穿鞋——即使做了很多最亲近的承侍,但是如果对众生没有菩提心、对上师没有敬信心的话,表面上看来你是上师最亲近的人,但也许与上师的意趣离得最远。有些人可能连见都没见过上师,只是听说过上师的名字或是看过上师的法本,但依靠上师的教言,相续中真正生起对众生的菩提心,那他就是真正在依止大乘善知识。
大乘善知识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菩提心。如果我们没有得到菩提心,就算依止一位大乘上师很多年,最后可能还是徒劳无益、空手而返。反过来说,就算在上师身边只待了很短的时间,但如果得到了上师相续中真正的利他菩提心,那就已经获得了上师的智慧与自心无二无别的一种境界。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上师的相续中有大乘菩萨的利他菩提心,而你的相续中却充满了自私自利的心和贪嗔痴等烦恼,那就算显现上跟上师形影不离又有什么用?只不过积累了一点善根而已。
总之,依止大乘上师最重要的就是得到上师的利他菩提心。
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
是故己乐与他苦,真实相换佛子行。
所有的痛苦来自希望自己获得安乐,圆满正等觉佛陀是因为利益众生而成就,所以应该用自己的安乐与众生的痛苦真实相换,如此修学自他交换。
为什么要自他交换?因为世间所有的快乐都来源于利他,世间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自私自利,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地代受众生的痛苦,并将自己的快乐供养给众生。
刚开始学佛的人可能觉得这样行持有些困难,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要经常修学自他交换,尽量设身处地为众生着想,这就是大乘菩萨的行为中最主要的自他交换的修法。当然,在大乘的修行法门中,自他交换的修法还有很多,我们以后可以慢慢地学习和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