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讲解·第7课
2021年4月21日
前面讲了不忘念,即不失正知正念。下面讲禅定。
|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
佛陀告诉诸位比丘:若能摄持、调伏自己的散乱心,心就会处于禅定状态。佛经中说:心如野马,以正法调伏。心就像野马一样,可以用正法来调伏。
| 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
心若安住于禅定,就能了知世间一切生灭法相。
的确,心定下来以后,能将世间万物的生灭相看得清清楚楚,就像平静的水面上能清晰显现月影一样。如果一直搅动水器,月影就不可能清晰显现;若水器静置不动,则会使月影了然呈现。同样道理,只要心清净,一切境界都可以获得。
| 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
所以,你们应当精勤修习各种禅定。
禅定包括世间一般的禅定、四禅八定和出世间光明与空性无二无别的禅定,长期安住于禅定是获得解脱的根本。
汉地的《万善同归集》中说:“二力最大:因业力故入生死,因定力故出生死。”有两种力量是最大的:一是业力,它能使众生入于三界六道的轮回当中;二是禅定力,它能使众生超离生死轮回。所以,若不修习禅定,就很难获得解脱。
有些人对转绕、抄经、念经、闻思等很感兴趣,而修行的力量比较薄弱。其实,大家还是应该空出一定时间,让心尽量安住。无始以来,我们的心就像野马、猿猴、闪电一样刹那不停、妄想纷飞,一直在轮回中漂泊。为了从轮回中解脱,大家一定要用九种住心、正知正念或认识本性的方式如理修行、调教自心。
| 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
如果修持禅定获得成功,就能收摄自心、令心安住,不再散乱,由此使智慧得到保护。就像特别珍惜水的人家,非常善于修治水堤、水坝,不会令水漏失。
| 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有智慧的修行人也是一样,为了护持智慧之水,非常善于修习禅定,使智慧之水得以保存、免于漏失。我们经常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其实,禅定不仅能产生智慧,还能保护已有的智慧。
佛经中说:智慧就像明灯,若无禅定,它就成了狂风中的油灯,很容易被外缘熄灭。有些修行人智慧很敏锐,闻思修行各方面也很不错,但由于没有禅定力,就容易半途而废,其智慧也无法用于弘法利生。
禅定有很多种,最究竟者当属止观双运、护持本来面目的禅定。在世间,人们的定力也有差别,有些人总是很淡定,不会随风摇摆,而没有定力的人经常坐不住。以前,有一位比较出名的玉科喇嘛,他经常批评那些散乱的修行人:“你们的坐垫上是不是有很多荆棘刺?”——坐垫上有荆棘刺的话,人就不敢坐上去。米拉日巴尊者也说:“走破鞋子不如坐破垫子。”有些人到处游走,把鞋底都磨破了,还不如一直坐在坐垫上,直至把垫子磨破——后者体现了修行的定力。
各个部门招聘时会收到一些简历,从这些简历中可以看出,有些道友经常换发心部门,甚至在三年当中换了六个部门,几乎把喇荣所有部门都“品尝”过了。这种人要么非常有智慧,什么都去尝试,像蜜蜂一样到处采蜜,由此也积累了各种经验;要么缺乏定力,心态很不稳定。还有一些人换过很多班级。这样做好不好呢?大家自我评价吧,是自己的心不稳定,还是已经达到了某种境界?
如果一个人在一个部门发心很长时间,我会觉得:至少他的心态是比较稳定的。佛学院中有些道友,光扫厕所就坚持了好多年,也没有人安排他做,他就一直发心为僧众打扫卫生。在世间人看来,这是很难坚持的事,但有定力的人确实能做到。其实,对于一件事,要坚持做很久才能看出明显效果,而浮皮潦草地做一做并没有多大意义。
禅定是指摄心。古人也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能看的不要看,不能听的不要听,不能说的不要说,不能做的不要做。但是他们没有讲行持方法、需要如此行持的原因及违越此轨则的后果等。
总之,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心就是真正的禅定。有些人看起来很有定力,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毫不散乱——身体不会动来动去,眼睛不会飘来飘去,心一直很淡定。这样的人,让人觉得很有修养,有一定的境界。
若无禅定,就无有智慧。《大宝积经》中讲:“若人无定心,即无清净智,不能断诸漏,是故汝勤修。”如果没有禅定心,就无法生起清净的智慧,也就不能断除我执、我所执和一切烦恼等漏法。所以,修行者首先要全力以赴地修持禅定。早上、晚上或白天稍微有时间的时候,至少修十分钟、二十分钟或半小时,养成修行习惯很重要。包括我们课前念诵时修上师瑜伽,安住几分钟,也算是短暂的禅修。依靠这些方法,自心就能渐渐安住。
有些人开始禅修时完全无法安住,但一定要坚持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说,心是最难调伏的;但另一方面,心也最容易调伏,只要习惯性地修行,它自然而然可以安住下来。因此,若不去调心,它就像顽皮的孩童一样;若经常修习禅定,它就会被调伏。
以上讲了禅定。
|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
诸位比丘,如果具有智慧,就无有贪著。
“智慧”指证悟无我空性的般若智慧。如果没有空性慧,就会将万法执为实有,生起种种贪著。
| 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
佛陀说:“经常以智慧观察自相续,不令智慧有所丧失,就能在我的教法中获得解脱。”
智慧有胜义谛与世俗谛之别。依靠胜义谛智慧,可以照见万法无有我和我所;依靠世俗谛智慧,可以通达名言真理。具足此二者,就能断除种种贪著与实执。
要想获得解脱,一定要有无我空性的智慧。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千万不能放弃般若空性。我以前也讲过,大家即生遇到佛法特别不容易,既然已经值遇甚深佛法,就不能认为:“大圆满没办法修、大中观没办法修、般若空性没办法修,只是简单念一念‘嗡玛尼贝美吽’就可以啦!”这样肯定是不行的,因为断除轮回的根本就是智慧。《佛遗教经注》中说:“无慧名缚,有慧名解。”意思是说,没有智慧叫做束缚,有智慧才叫解脱。
日称等人翻译的《父子合集经》中说:“若于法明了,则厌五欲乐,彼善降其心,能破诸烦恼。”若能通达万法,就不会耽著五欲六尘,一定会寻求出离,这样的人善于降伏自心、摧毁贪嗔痴等所有烦恼。可见,证悟空性的人完全能调伏自心,断除八万四千烦恼,而不具备无我智慧的人则很可怜。
| 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
如果没有空性智慧,就不是道人,但也不是在家人,没有真正的名称。
这里主要讲出家人。佛法的精髓就是般若空性,如果一个出家人没有些许般若空性的智慧,就算不上修道者。那他是不是在家人呢?也不是,因为他已经剃除须发、披上袈裟,现了出家相——前面讲过,出家人要经常摸摸头,后来我听说好多道友天天摸自己的头。
如果出家人对空性一窍不通,他就没有名字,不伦不类的。出家人已出离世间家庭,并欲求出离轮回,那就要对般若空性有所了解,否则不算真正的行道人。
戒律中也讲,没有智慧的人对自他都会造成损害。曾经有一些不了解佛教的裸形外道,向舍利子问了五百个问题。舍利子特别善于回答,将五百个问题都答得非常完美。裸形外道对佛法生起了信心,纷纷出家。当时他们可能没有找到舍利子,就在跋难陀面前剃度了。剃度以后,他们又向跋难陀问了一些问题,但他什么都不懂。那些人心想:“这个比丘这么笨,看来在佛教里出家没有什么意义。”于是又还俗了。
现在有些人遇到一个有智慧、有能力的出家人,也会因为疑惑被解开而心生欢喜;遇到行为不如法、见解不正的出家人,则会心生邪见,甚至决定还俗、诽谤佛法。所以,我想再三提醒大家:作为出家人,一定要懂得般若空性,具有空性智慧,否则你什么身份都不是。
居士也是一样,虽然你有头发,穿着在家衣服,但若对般若空性一无所知,就没有品尝到佛法的精华义,那你可以叫“边缘者”或“无名者”。
| 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
第一个比喻:真正的般若空性智慧,就像《华严经》中所讲,是超越生老病死苦海的坚牢大船,由此可以渡越轮回苦海。
| 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
第二个比喻:般若智慧是遣除无明黑暗的大明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如果点亮明灯,周围就会一片光明。
| 一切病者之良药也,
第三个比喻:空性智慧是救治一切疾病的良药。
| 伐烦恼树之利斧也。
第四个比喻:空性智慧是砍伐烦恼之树的锋利斧头。
以上四个比喻说明,智慧确实很重要。如果不具备无我的智慧,对佛教一窍不通,整天糊里糊涂的,就称不上真正的出家人。但他又不是在家人,因为他有出家人的形象。
具有真实智慧、内外一如的出家人,可以为佛教做出贡献;而表里不一,徒具出家人形象,内心烦恼炽盛、邪见充满,行为不如法的人则会对佛教造成损害。所以,我们以后接收出家人的话,一定要从人格、行为、戒律、见解、修行等方面做出筛选。不然,有些人出家以后看起来神神叨叨的,别人都不敢跟他坐在一起,他们的眼神、言行举止等很多方面看起来不太正常,更不要说弘法利生了,这样的人的确对佛教不利。
佛陀规定,有人请求出家时,首先要向其询问:“你是不是黄门?你的精神是否正常?”要问很多问题。可见,佛教的“招生”是有条件的。佛陀时代,六根不全、精神不正常的人不允许出家,否则,不仅他们自己无法解脱,还会对佛教造成不良影响,对众生也没有利益。所以,如果有些人不具足出家的内外因缘,就当一个不明显的佛教徒,好好忏悔、好好修行,如此不会给佛教带来不良影响。
| 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
佛陀说:“所以,你们应该以闻慧、思慧和修慧令自己的前程更加美好、人生更有意义。”
| 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如果一个人具有智慧,以肉眼也能照见一切。以上讲了智慧。
“虽是肉眼”,有些译本中是“虽无肉眼”,意为:虽然没有五眼中的肉眼,也能照见一切。我翻译的藏文是“虽是肉眼”。
下面是最后一个法:戏论。
| 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
诸位比丘、修行人,如果耽著种种戏论,心就会散乱,虽然已经出家,也得不到解脱。
关于戏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讲得比较多,比如:在世俗方面,与解脱、真理无关的各种知识——天文地理、艺术、世间各种宗教等都属于戏论;在胜义层面,来去、有无、是非、生灭等所有边均为戏论,这是比较严格的说法。出家人以解脱为目的,如果整天耽著戏论,就根本谈不上解脱。
| 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
所以,作为比丘、修行人,应当迅速舍离扰乱自心的各种戏论。
| 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若想获得寂灭的安乐,一定要善于灭除戏论之祸患。以上讲了不戏论。
《中观根本慧论》中说:“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灭除一切戏论,才能真正获得解脱,这也是佛教的意趣所在。佛陀的证悟及佛教的最大特点,就是善灭一切戏论。《诸法集要经》中说:“若求证真如,当安住净慧,不乐著游戏,此为天中天。”佛陀最大的特点,就是住于清净智慧和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由此才能获得人天导师、天中天尊、人中至尊的称呼。我们若想成为人中至尊,也要善于灭除一切戏论。
以上讲完了正文部分。下面的内容,在有些注释的科判中被归为流通分——开头是序分。按藏传佛教中分科判的方法,经论中通常有初善、中善、末善,以下部分属于末善。
|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
诸位比丘,以上所讲之法,大家要以专注的心好好行持,像远离怨贼一样舍弃种种放逸之行。
要想获得以上诸功德,如清净戒律、知惭有愧、知足少欲、智慧、禅定、精进等,一定要一心一意、专注修行,舍弃所有散乱放逸,就像远离可怕的怨贼一样——在世间,谁都不愿与怨贼同住;同样,修行人也要远离放逸,否则解脱无望。
《大宝积经》中说:“过去无量佛,现在及未来,一切从善起,住不放逸道。”过去的无量佛、现在的无量佛及未来的无量佛,从发心到证得菩提的过程中,均住于不放逸。也就是说,三世诸佛以不放逸而行持善法,才获得了正等觉果位。我们作为佛陀的追随者,也应经常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我是不是在散乱?我是不是睡眠过多?我是不是疏于观察自相续,还经常寻找别人的过失、说别人的过失?
所谓不放逸,就是经常观察自相续,三门尽量行持善法。只有具备正知正念、断除放逸,修行才会成功。
| 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
大慈大悲的佛陀,为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已圆满宣说了佛法。
“大悲世尊”,佛陀为了赞叹功德,有时也会对自己用“大悲”“大智慧”等词语。
| 汝等但当勤而行之。
佛陀告诉当时及未来世的四众弟子:应当按照前面所讲精进行持。
我们不仅要自己行持,还要弘扬佛法。《大宝积经》中说:“世尊所开化,谁能报佛恩?设一切众生,积行无量劫,唯启受佛教,志不在余业,己身能奉行,复化他人众。”佛陀所教化的众生,若想报答佛恩,一方面自己要好好行持佛道,另一方面要尽量为他人宣说佛法。
在座各位面临着两个重大责任:第一,自己要尽心尽力、如理如实地修行。听一节课、学一部法,都要观察自相续是否有转变,这是报答佛恩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第二,作为大乘行人,理应将自己了知的道理为他人宣讲,而且要有清净心,不为名声,不为地位,也不为获得供养,这是报答佛陀、传承上师恩德的另一种方法。
总之,佛陀对大众说:所有道理我都为你们宣说了,你们应该好好修行。在哪里修行呢?
| 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
可以在山间,也可以在河边、湖边等有水的地方,还可以在树林中或一棵树下,或者在比较寂静的阿兰若、清净的屋室中修行。
如何修行呢?
| 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
对于在善知识面前得过的法,如无常、四谛等法门,应当经常忆念、观想。时刻不忘失正知正念,常勉励自己:“我应该好好修行,早上要早点起来,经常修加行。”而不要天天给自己泼冷水:“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修行呢?我烦恼这么深重。”“现在一切都完了,只有自杀才是我最好的选择!”
有些人不知是什么业力现前,一点自信都没有,还经常给别人泼冷水:“你这样修是不会成功的!这种行为很可怕,会犯戒律,上师不会高兴,佛也不会欢喜!”他们分别念特别重,顾虑也很多。
有一次法王生病了,在成都住院,慈师、索顿管家和我也在成都待了很长时间。索顿管家有时候分别念比较多,他经常说:“唉!今天法王走过去的时候不看我,肯定有点不高兴。”“今天阿里美珠出去上卫生间的时候没看我,好像很不高兴。”后来慈师说:“什么不看你啊?上师哪会这么斤斤计较?”
有些人经常想:“是不是上师不高兴了、道友不高兴了、管家不高兴了?是不是我犯了什么错误?可能本尊不高兴、佛不高兴、护法神不高兴、度母不高兴,我可能得罪了作明佛母。”他们经常有一大堆负面情绪,觉得自己肯定破誓言了、犯菩萨戒了,已经没有希望了,只有下山了。这样想是不对的。当然,我们不能像无惭愧者那样,犯了错误也毫不在意、不知悔改。但在修行过程中,大家还是要自我劝勉、自我安慰、自我鼓励。
| 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
要精进修行,千万不要空耗生命,如果临死时还未获得丝毫境界,就白白浪费了自己的一生,会非常后悔的。
如今正法尚未隐没,我们也获得了暇满人身,遇到了那么好的上师和佛法,能依止殊胜的寂静地,如果在具足这些顺缘时还没有趋入修行,可能会堕入三恶道,那时想要解脱几乎不可能。所以,我们应该鼓励自己:“这次机会确实难得,应该珍惜时间好好修行。”
| 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
佛陀说:我只能做你们的开导者,此外没有他法;我就像一位高明的医师,了知众生的烦恼疾病,也知道如何以空性妙药治疗疾病,而众生是否服药就看自己了。如果病人不服药,也不能归咎于医师。佛经中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可见,众生若不好好修行,佛陀、善知识也没有办法。
| 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第二个比喻:佛陀就像一位善于引路的向导,已为众生指引善妙之道,如果众生不相信、不实行,那也并非向导之过。
佛陀已经为众生宣讲了解脱道,信与不信就看我们自己了。其实,佛陀对众生非常负责任,他已经宣说了那么多法门,如果我们没有修持而辜负了佛陀,的确值得悲悯。
《大般涅槃经》中也有几个比喻:太阳平等地照耀大地,但盲人不见道路,这并非太阳之过;恒河水平等地供众生饮用,但干渴者不去饮用,这并非恒河之过;大地平等地生长庄稼,如果农民不去耕种,也非大地之过;同样,佛陀平等地为众生赐予教言,而有些众生因为业力等原因不去行持,这并非佛陀的过失,而是众生自己的过失。
同样,每一位善知识平等地赐予弟子殊胜教言——我觉得,以前的上师们都很负责任,将自己拥有的殊胜教法平等赐予一切有缘弟子,个别人依靠这些法会于今生来世获得成就,有些人只得到一部分法,有些人得到法以后非但不珍惜,还诽谤正法和上师。
总之,对于佛陀的教法,每个人都应倍加珍惜。
|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
佛陀说:“你们对苦集灭道四谛有没有疑问?如果有就赶快询问,不要心中有疑而不求解决。”
| 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
佛陀这样连续问了三遍,在场大众都无人询问。
无人询问的原因有几种:一、对于佛陀的问题,无缘弟子、相续中有障碍的弟子没有听到;二、当时佛陀马上要趋入涅槃,大家的心情特别沉重,已经没有心情询问了;三、在场大多是圣者,对四谛已无疑惑。后面经文所说即第三种情况。
| 所以者何?众无疑故。
为何无人询问呢?因为在场眷属都没有疑问。
| 时阿㝹楼驼,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
这时,阿㝹楼驼,即天眼第一的阿罗汉——阿那律尊者,观察在场大众的心而陈白佛陀:“世尊!即使清凉的月轮变得暖热,炎热的日轮变得寒冷,佛陀所说的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也不会变化。”意思是说,佛陀所说的四谛法门是真谛,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
随着时代变迁,弘扬佛法的方式可以改革,但佛陀所说的教法不用改变。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宣说的道理千真万确。比如四谛法门,佛陀演说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时至今日,四谛法要仍被人们接受,其甚深意义仍无可怀疑,也未远离真相。
为什么说四谛之义永不改变呢?
| 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
第一,佛陀以通彻无碍的智慧宣说了苦谛,而轮回的确是痛苦的自性,没有丝毫安乐。《妙法莲华经》中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人生中有诸多痛苦,这一点无可辩驳,也不会改变。因此,佛陀所说的苦谛千真万确。
| 集真是因,更无异因,
第二,集谛——业和烦恼是痛苦之因,除此之外找不到其他原因——时间、帝释天、上帝、微尘等都不是痛苦之因。莲花生大士在《窍诀见鬘论》中讲了很多外道所许的世间之因,他们认为万物有一个造作者,这种说法肯定是不合理的。苦谛之因唯是集谛。
| 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
第三,若想灭苦,一定要灭除苦因,即集谛——业和烦恼。这个道理的正确性也无需怀疑。
| 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
第四,灭苦的方法就是道谛,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道了。世间道、外道都无法灭苦,唯有修持佛道、证悟空性才能根除痛苦。
阿那律尊者在佛陀面前归纳了四谛法门的要义,他还是很厉害的。
| 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世尊!您的眷属——诸比丘对四谛之义非常精通,没有怀疑。
希望在座各位也不要对四谛法门心存怀疑。我不是让大家观清净心、强迫自己不怀疑,而是要通过闻思修行确定四谛法门就是真理。在声闻乘当中,四谛法门很重要;在密乘当中,《如意宝藏论》《功德藏》等都讲过:以四谛为基础,才能证悟密宗的最高境界。
以上就是阿那律尊者所说,佛弟子中无人提问题的原因。
| 于此众中,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
佛陀接近涅槃时,在场眷属中有三种人:
第一种是所作未办者,即小乘一、二、三果,他们见到佛陀马上要趋入涅槃,特别伤心。《涅槃经》中说,阿难尊者当时很痛苦,他一直在哭,对于向佛陀发问毫无兴趣,因为他是在佛陀涅槃后才获得阿罗汉果的。
作为没有完全证悟的人,在佛陀即将涅槃时确实会非常伤心。有些上师、大德圆寂时,很多人要哭好长时间。有人说:“一旦大恩金刚上师示现圆寂,我也不想活在世间了。”我以前也这样想过,但后来也不得不继续住在这里。作为世间人,很难面对父母、爱人的离开;而作为佛教徒,最难面对的是上师的离开——如果他是凡夫人,一旦自己最爱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依怙离世,他可能会陷入最深的悲伤而不吃、不喝、不睡。
| 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
第二种人是初入法的凡夫人。初入法者听闻《佛遗教经》后,很快会获得圣果。
| 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
就像在漆黑的夜晚见到明亮的灯光一样,初入法者依靠佛的威力而获得了见道。这些人不会伤心,因为他们已证悟空性。哪怕只通达了声闻乘的人无我空性,也不会感到痛苦——“我”都没有,哪里还有苦?
不过,佛陀涅槃后,迦叶尊者显现上也哭得很厉害。佛陀涅槃时,他和未生怨王都没有赶上,佛陀涅槃后他们才来,而且都很伤心。
| 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第三种人是获得究竟成就者,即阿罗汉。他们已远离苦海,面对佛陀的涅槃,心中没有自相痛苦,只有这样的念头:“世尊这么快就要趋入涅槃了,奇哉!一切都是无常的。”佛陀住世81年后,即将趋入涅槃,阿罗汉会觉得这很稀有。
总之,对于佛陀的涅槃,第一种人非常伤感,第二种人会依靠佛陀的加持迅速度脱,第三种人感叹佛陀趋入涅槃之迅速——阿罗汉面对亲人离世或佛陀涅槃,只会如此感叹。
| 阿㝹楼驼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
虽然阿那律尊者已明确地对佛陀说:由于众人皆已通达四谛,故无有怀疑。但大慈大悲的佛陀为令大众的境界更加稳固,再次以大悲心宣说了如下教言——这次是佛陀未经祈请而自己宣说的。
| 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
就像佛陀在其他经典中对阿难所说过的,这时佛陀对诸位比丘、四众弟子说:“你们不要悲伤、不要忧恼,我哪怕住世一劫,最终也会示现涅槃。在整个世界上,聚会而不分离的现象终究不可得。”
总之佛陀安慰大家:我迟早会离开,你们不必伤心。
| 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
“自利利他,法皆具足”,对于自利利他之法,我已全部宣说。“自利”指自己通过修行而获得解脱,“利他”指以佛法利益众生。
“若我久住,更无所益”,若能以此佛法自利利他,我在与不在都不会有什么影响;我即使住世很长时间,除了自利利他以外,也没有其他事情可做。
《大般涅槃经》中也说:“设我住世,若满一劫,会亦当灭。我所说法但当忆持诵念勿忘,此则不异我在世也。”即使我住世一劫,也会趋入涅槃;对于我所说的法,你们要铭记在心、受持读诵、不要忘失,这样就和我住在世间没有差别。
我们若能将《佛遗教经》《心经》等经典视为真正的佛陀,并经常读诵、受持,就会与佛陀的语言和思想相应,与佛陀住世没有什么差别。佛陀还说过:我圆寂后供养舍利,与我在世时供养我的肉身无异。而无我空性智慧就是佛陀的法身舍利。
总之佛陀告诉大众:只要大家好好修行、利益众生,我在世与否都无差别。
| 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
我应该度化的有缘众生,无论天界众生还是人间众生,全部已经度化了。
| 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这一世无法度化的众生,我也为其创造了很好的解脱因缘,播下了解脱种子。
无论佛菩萨还是高僧大德,都有自己度化众生的事业。待事业圆满,即使有人劝请住世,他也不一定会答应。藏地的无著菩萨示现圆寂前,很多弟子劝请他住世,无著菩萨说:“要是锅里没有的话,瓢里又怎可能盛满?在世之时自我估计利益众生做得还算可以,照此看来,相信死时利益众生的事业也不会衰退到哪里。”《现观庄严论》后面部分说:有些众生可以被直接度化,有些众生可以被安置于道,有些众生可以种下善根或解脱种子。
| 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佛陀说:从今以后,我的诸位弟子要把我的法一代一代辗转地传下去,不断行持,如此一来,如来的法身就会常住不灭。法身也叫金刚身、不破身。佛陀的肉身可以入灭,而法身永远不会灭。
将佛法传下去真的很重要。我虽然没有《佛遗教经》真正的传承,但应该获得了佛的加持,所以,我以这种方式将《佛遗教经》传给了大家。对于这部经的文字和意义,在座各位应该已经有所了解,希望大家将其代代相传,每个人都要这样发愿。即使是私下里给少数人传讲也可以,劝他们好好看这部经,好好学习,多多印制,真正通达佛陀留给我们的遗教。
大慈大悲的佛陀给我们留下的教言,就像老父亲或老母亲临终时交代的事情,我们一辈子都会记着。法王如意宝圆寂前曾说:“我离开以后,我的好弟子们,还要继续维护喇荣道场。”所以,法王的很多大弟子虽然具足到其他地方弘法利生的各种因缘,但大家都记住了法王的话,一直住在喇荣。
| 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
大家应当了知:世间万法皆为无常,只要有聚会就有分离。所以,大家不要忧伤,不要悲哀,世间真相就是如此。
我们也要懂得这些法,毕竟世事无常,就像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所讲:虽然不想离开贤善的善知识,但最终一定会离开。无论是闻法者的聚会还是家庭成员的聚会,最后一定会分离,这就是世间真相。
所以佛陀告诉大家:一定要懂得这样的道理,没必要伤心。
| 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
“当勤精进,早求解脱”,大家要以自己的精进和智慧,争取早日解脱。获得解脱后,所有无常的痛苦都会消失。
“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以智慧明灯灭除无明愚痴的黑暗,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 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
佛陀又再三强调无常:“世间万法本为假立,十分脆弱,并不坚固;我今天示现涅槃,就像一个人遣除恶病一样。”可见,佛陀对于肉身和世间都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佛陀这样说,体现了他自身的境界,也是对我们的交代。
| 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佛陀说:“这个身体是应该舍弃的。”佛陀在显现上将自己的色身比喻为罪恶之物,并说:“身体是五蕴的假合,是令众生没于生老死病大海的根源。”就像《入中论》中所说的一样。世界上任何一个智者,对于灭除怨贼般的身体怎会不感到欢喜呢?
《法句譬喻经》中说:“天下之苦莫过有身。”天下之苦莫过于有身体。《大庄严论经》中也说:“有身众苦加,无身则无苦。”有身体就会众苦交加,无身体则不会感到痛苦。所以佛陀说,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烦恼和痛苦的依处。
佛陀的色身庄严无比,但在趋入涅槃时,还是以自己的身体为例,讲了身体的各种过患,就是为了让我们断除对身体的贪著。很多人临死时舍不得身体,舍不得眷属,舍不得财产,舍不得人世间……有好多好多舍不得。这是不懂无常的表现。世间万物,无一超离无常,无人能够久住。《大般涅槃经》中有个很好的教证:“如来天人尊,金刚身坚固,犹不免无常,而况于余人。”如来是人天至尊,其金刚身非常坚固,最后仍不免无常,何况其他人呢?我们这个水泡般的肉身、臭皮囊又有什么可靠的呢?
如果有一天,我们接到医院的病危通知,可能很难像佛陀这般自在。但我们至少要想:“这个肉身给我服务了30年、50年或80年,已经可以了,现在它不能继续陪我,那我就随缘吧。连佛陀那么庄严的身体都会示现无常,何况是我的身体呢?”
最后一部分内容比较令人伤感。
|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
佛陀说:“诸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你们应该常常专注一心,精勤地寻求出离三界轮回之道。”
| 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
佛陀最后说:“世间一切法,无论坚固与否、动摇与否,都是败坏、不安之相。”表面看来,器世界的山王、大地是坚固、不动摇的,有情世界是不坚固、动摇的。但实际上,轮涅所摄的一切法无不是败坏之相,没有安全、可靠、稳定可言。
| 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既然如此,你们就安住于三昧当中吧,时间将要过了,我要趋入涅槃,以上就是我最后的教诲。
世亲论师的注释中说:“且止”意为安住于三昧,即心入定,身体安住,口不言说。
佛陀是在夜晚示现涅槃的,以上就是佛陀最后留下的教言。《佛遗教经》应宣说于《涅槃经》之后,是佛陀说法49年的结尾。法王如意宝示现圆寂前,也给我们留下了最后一句话:“莫舍己道,勿扰他心。”对于世间明灯、三界导师、引路商主、无与伦比大慈大悲的佛陀离开世间时最后的教诲,大家应该好好行持。
我在2月19日译完此经,当时我很伤心,哭了很长时间。《佛遗教经》确实是佛陀留给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望佛陀的诸位追随者再三阅读、认真修行,并将其传给一代又一代的有缘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