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讲解·第6课
2021年4月20日
《佛遗教经》有很多前辈大德的注释,包括讲记、注解、直解、补解等不同解说,希望大家多翻阅一下。如果要学一部法,单单听一位法师的讲解、看一本书还不足够,一定要参考更多书籍。大德们对于《佛遗教经》的解说有广有略,有些是纲要性的,有些是窍诀性的。我也看了一些注释——宣化上人有些地方讲得比较广,会讲到他自己的一些故事,有些地方讲得比较略,只做了字面上的解说;蕅益大师和世亲论师的注释,在很多内容上比较相似;另外,我还看了唐朝、宋朝个别大德的注解。
这部《佛遗教经》,的确是佛门当中非常珍贵的一部经典,是佛陀留给我们的宝贵教诲。大家学了这部经以后,每个人应该都可以弘扬。若能为他人传授整部经典,当然是很好的;如果没有这种机缘,将其中的部分内容与人分享也不错。比如在跟人吃饭、聊天、交流的时候,就可以将嗔恨心的严重性给别人讲一讲,这也是一种传法。虽然这不一定叫做“讲经说法”,事先也没有人向你供养海螺、请转法轮——吃饭的时候供养海螺也怪怪的——但是,如果你已经真正将经中之义掌握于心,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随时运用,跟没有学佛或虽已学佛但智慧尚未成熟的人分享。所以说,弘扬大乘佛法并不拘泥于非常正规的形式。将来,正式弘法的机会也许会越来越少。
我之前讲过,以后出家人可能越来越少,这也是全球的趋势。很多寺院、道场由于无法运行下去,有可能变成旅游胜地、观光场所、其他宗教道场甚至农家乐。现在汉地有些寺院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寺院里无人住持,佛像也慢慢被换成了其他造像。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无常和迁变。万法皆无常,佛教的兴衰也是如此。但不管怎样,我们可以让心中的智慧不断延续、法轮不断旋转。
《佛遗教经》中依次讲了不同主题,首先用较大篇幅讲了别解脱戒,后面又讲了睡眠的过失、修习安忍和知足少欲等内容。对我们来说,听闻这些教言很有必要。另外,被各种信息所迷惑的现代人,心灵非常空虚,烦恼痛苦与日俱增,我们若能与其分享殊胜的佛法智慧、为其传递佛法真理,无疑会为人们带来很大利益。
所以,大家在学法的时候,不要一会儿打瞌睡,一会儿胡思乱想,一会儿东摸西摸,一会儿打呵欠,一会儿在光明梦境中云游不同“刹土”,课都结束了还没有回来。这样的云游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专注听闻佛法,而且自己要有信心、有心力,要发愿弘扬这部法,不能认为弘扬佛法是法师们的事情,不是自己这样的人所能做的。
昨天我在网上看到,有一位将近百岁的老人,还在孜孜不倦地从事翻译工作。虽然他已经非常老了,记者采访他时都要在他耳边大声喊,但他看起来仍然很有心力。其实,只要心力具足,身体和智慧也可以跟随。每个人都不要找一大堆懒惰、懈怠的理由而不精进,认为自己不可能弘法利生、不可能即生成就等,有很多负面想法。
今天主要讲依止寂静处的道理。
|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
此处主要讲,修行人需要具足处所寂静之顺缘。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佛陀告诉诸位比丘:“若想获得寂静无为的安乐,一定要远离愦闹,独自住于寂静的地方。”
现在,很多世间人的快乐不是寂静的,而是刺激性、冒险性的。大小乘修行人所获得的智慧之安乐则是无为的体性,永远不会变化。若想获得这种无变之安乐,就要远离愦闹。《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讲过愦闹的二十种过失。
“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住在静处之人,不仅受到人的赞叹,连帝释天、大自在天、梵天和千万天众也会对其恭敬、供养、赞叹、献花等。
住在寂静地的人,确实会受到人和非人的保护、帮助和赞颂。佛陀在《月灯三昧经》中讲:以利益众生、欲求菩提之心,哪怕往寂静处迈七步,功德也远远超过以各种珍宝供养如来的功德。居住在寂静的地方,修行才会获得成功。尤其是初学者,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合修行的环境,比如幽静的寺院等。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只能身处红尘,那么有一个适合自己修行的小房间、小佛堂也可以。周六周日还可以去附近比较寂静的寺院等,这对修行有很大帮助。
「具足四轮」
《亲友书》中讲了四大轮:一是依止非常适合修行的环境,二要依止殊胜善知识,三要发宏愿,四要积累大福德。具足这四大轮,修行才能成功,就像一辆车需要依靠四个轮子才能到达目的地一样。首先,修行需要合适的环境,因为凡夫人都会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其次,需要依止一位三学圆满、具有智慧、悲心和德行的善知识,否则佛法不能入心。第三,在闻思修行的同时要发宏大誓愿,这样才会将上师无比广大的智慧融入自心,并且能够利益众生。最后,修行成功需要福德,前世积累了足够的资粮,即生才会健康无病,具足生存条件;若缺少福德,就很难修持正法。可见,具足福德是很重要的。
「福德的重要性」
有个国王有五个儿子,他根据五个儿子的能力特点,为其取了不同的名字:长相庄严者叫色力,善修安忍者叫忍力,智慧超胜者叫智力,具足大福德者叫福力,具足精进者叫精进力。国王令其隐去王子身份,凭借自己的能力去民间生活。
后来,这五个儿子都凭自己的能力而生存下来了:色力因为相貌端严,受到人们的恭敬;精进力依靠捞取水中漂来的檀香木,获得了大家的敬佩;忍力给别人当裁缝,靠自己的手艺维生;智力依靠自己的智慧,令互相争执的人和好如初;福力去了一户人家,令其家庭福德增上,变得特别富裕。由于当地比较贫穷,人们就推举福德力为国王。国王也由此发现,福力堪当国王继承人,因为他具足福德,在五个儿子当中率先当上了小国王。
可见,具足福报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福报,智慧、精进不一定用得上,修安忍、相貌庄严也不一定能永远成功。
言归正传,刚才讲了四轮中的第一轮:依止适合修行之处。无论出家人还是居士,若想修行、利益众生,首先要有合适的环境。我觉得,好的修行环境、善友、善知识确实很重要。前几年,好多道友在各个地方修行得很不错,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开始自学,一部分人学得还可以,一部分人因为没有了所依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基本上就停止学修、落入以前的轮回大海了。其实,如果自己的心力比较坚固,就能不断精进,不会受外缘影响。但是,很多凡夫人要依靠外力推动才能坚持学修,一旦缺少个别因缘,最初的热情就会慢慢退失,这种现象是比较多的。所以说,修行人首先要依止寂静地。
有些人说,佛教徒是全世界最会观风水的,因为很多佛教道场、寺院都建在风水最好的地方。这种说法也是对的。现在人都向往寂静,包括外在寂静和内在寂静,而内在的寂静要借助外在寂静才能获得。很多佛教道场就具足这种外在寂静。
然而,将来很多佛教道场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前特别寂静的一些禅宗道场、藏地寺院等,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连特别具有加持力的山洞,也有很多人去朝拜、旅游。修行人在这样的山洞里闭关,洞口有很多人拿着照相机、摄像机对着他拍,闪光灯不停地闪,坐禅的人眼睛都睁不开,境界再高也无法安住。不知道这些寂静的地方以后会变成什么样。
如果没有这样的寂静地,也可以选择其他适合修行的环境。比如在汉地,有些房子里有水电、卫生间,设施齐全,跟闭关房没什么差别。如果需要买菜,也可以上网购买。当然,闭关的人天天看手机是不太好的。
| 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
“是故当舍己众他众”,所以说,真正想修行的人,应该舍离自己的眷属和他众。自己的眷属,包括亲人、弟子、朋友等。如果不离开这些人,修行就会受到严重干扰。他众包括素不相识的人等。总之,不舍离己众、他众就无法修行。
“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要在空闲之处,独自一人思维灭苦之本,即在寂静处修四谛法门:观修苦谛、集谛,并依道谛修行,最后现前灭谛。
寂静地具有寂静的加持力,如莲花生大士所说:在其他地方修百年,不如在寂静地修一日。《毗奈耶经》中也说:“山林多寂静,坦然无畏惧,于此可勤修,能离诸缠缚。”山林当中非常寂静,身处山林之中,心会很坦然,没有世间各种散乱和畏惧;在这样清净的地方精进修行,就能远离贪嗔痴、傲慢等烦恼。
若未远离五毒烦恼,就会被缠缚于轮回、不断流转。比如以贪心转生饿鬼,以嗔恨心转生地狱,以痴心转为旁生,以嫉妒转生非天,以傲慢转生天界,以怀疑转生人间。其实人类的怀疑是很多的。我有时候想,像牦牛、狗等动物,只要得到一点吃的就可以好好活着,不会经常对这个人生邪见,对那个人诽谤。跟天人相比,人类也要更下劣一些;跟地狱众生相比,人类是稍微好一点。我们人的缺点就是:不容易相信三宝的功德,经常生怀疑、不见真相。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也是挺可怕的。
但是,如果能安住于寂静地,修行肯定会很圆满,一定会得到解脱。《诸法集要经》中讲:“常远离亲朋,习定或读诵,此出离比丘,则脱诸苦难。”常常远离亲朋好友,依止寂静地修习禅定、读诵经文,如此具有出离心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人,一定会很快脱离苦海。因为他们能思维痛苦与无常的本性、思维解脱的功德等,自然会见到万事万物的真相。后文讲禅定时也会讲到,通过禅定了知万法真相以后,就会获得解脱。
前辈大德说:有些人入山时是凡夫,下山时已是圣者。很多道友经常问:“我可不可以下山?”其实你不用问我,你自己看:如果你入山时是凡夫,现在还是凡夫,以这样的身份下山好像不是很好,看看要不要再修一下;如果你已经获得了解脱,那完全可以下山,城市里的众生很需要你。
| 若乐众者,则受众恼,
如果不喜欢住在寂静地,反而喜欢处于众人当中,就会感受众人带来的烦恼。
“众”字当中有三个人,因为三人以上叫做“众”。在人群当中,性格很好的人可能不会受他人影响而感到烦恼,但心态、境界各方面不太好的人肯定会屡屡感受痛苦。
| 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
这里讲了一个比喻:譬如大树,如果其上聚集了成千上万只鸟,就有可能折断或干枯,因为鸟群会毁坏大树及其生长环境。同样,如果寂静地方的人越来越多,寂静的氛围也会受到影响,逐渐变得像大城市一样。
其实,我们喇荣这棵“大树”,现在也有所毁坏,不像以前那么寂静了。当然,跟城市相比,这里还是很好的。每次我从外面回来,都觉得心比较安定,禅修也能进入状态,好多道友也有这种感觉。但跟二三十年前相比,整个山沟的氛围还是有很大变化。因为人多了,就不那么寂静了。所以,我们一直不太愿意开放喇荣。
前段时间有个短视频中说:喇荣永远不会开放。这是他们自己的说法,开放与否并非一两个人能决定的,谁都无法阻挡世界的潮流和变化规律。虽然我们一直不想让喇荣变成旅游胜地,但由于这里的名气、吸引力、历史文化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以后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朝拜。如果来的人越来越多,房屋也越来越多,可能会超越这里有限的承载量。所以,我们原则上只允许现有僧众在这里闻思修行,其他人来看一看的话,我们也无法阻挡。其实人与人是不同的:有些人,你让他们来他们也不一定来;而有些人,你不让他们来他们也要来。
有人说,因为喇荣不开放,整个色达及周边经济都受到了影响。其实,影响经济的因素多种多样,有可能跟喇荣有关,也可能跟疫情有关。
现在,喇荣的大门口管得比较紧,这对我们里面的道友是比较好的,能防止大家经常出去散乱。其实,这里吃的、穿的都有,没必要天天往县上跑。如果外来的人比较少,就不会对这里有限的水、卫生间、住处等资源带来压力,发心人员也不会那么辛苦。我们这里不是专门对外服务的地方,工作人员比较少。如果没有很多客人,各个部门就比较轻松。虽然没有很多“咕噜木”,但会比较寂静,道友们可以把大量时间用在闻思修行上。
有些道友说:“哎哟,什么时候开放啊?我在里面好憋闷、好痛苦啊!”其实这样也挺好的吧。在藏传佛教中,有些修行人会专门闭关三年三个月零三天。而没有修行境界的人,一直待在一个地方可能会觉得很痛苦。有些国家因为疫情而反复封国、解封,很多人就患上了孤独症等疫情综合征。但我们作为修行人,如果不能到外面去,那就待在家里,把窗帘拉好,观修轮回的痛苦。对有些人来说,这是很快乐的,因为一整天都不用动,是修行的好机会。
不知道以后情况会如何,但我觉得,稍有佛教修行境界的人,应该是怎样都可以的。以前,我还比较执著某个地方、某种生活方式。但现在,我觉得以后死在哪里、住在哪里都可以,哪怕是住在比较嘈杂、破旧的旅馆中。因为在这一辈子当中,能修的法已经修了。有些人说:“我不能死在医院里,要死在道场等清净的地方。”其实,这个肉体在哪里处理掉都可以。
我在《旅途脚印》中写过,有一次我们去迎接法王如意宝,晚上住在一家招待所里,一晚五块钱,房间破破烂烂的,隔壁打呼噜的声音都能听到,但我觉得那样也很好,也是一种修行。
以后,希望道友们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这很重要,不要特别挑剔、斤斤计较。否则,不管你到哪里去,都会遇到痛苦的外缘。那么,痛苦的外缘是什么样的呢?
| 世间缚者,没于众苦,
被世间束缚的人,会隐没于痛苦的海洋之中。其实,“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庸人常常作茧自缚,被自己的分别念和痛苦捆得紧紧的,整天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人生很短暂,没必要过得这么痛苦。我看有些发心人员还是很快乐的,不知道他们是否具有一定的修行境界,但他们的确比较随缘,到哪里发心都可以,也经常感到很幸福、很满足。如果能有这样的心态,就不会有什么痛苦,修行也容易成就。
| 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如果一直身处人群,束缚于嘈杂的环境,就会没于痛苦当中,如同年老的大象沉溺于淤泥而无法自拔。
有些修行人,到了城市里跟各种人交往,最后就被困住了,深陷种种过患,非常痛苦。
以上讲了远离。这种教法为什么叫做“远离”呢?因为修行人要远离各种缠缚、违缘,否则修行很难成就。
总之,若想好好修行,就要依止适合修行的环境,这很重要。
|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
诸位比丘应当精进,若能精进,则在修行、行持善法等方面没有不能成办之事。也就是说,只要精进努力,一切都可以成就。所以,佛陀教诫诸位比丘一定要精进。
蕅益大师在《佛遗教经解》中,对“勤精进”的每一个字都做了解释:“勤则不惰,精则不杂,进则不退。”不仅修法需要勤精进,做任何事都是如此。有些人虽然非常利根、有智慧,但若不能发起精进,所获得的成果就不会很多。《本事经》中说:“谓下精进修,还成下品果,中修得中果,上修亦复然。”下等精进者获得下等果位,中等精进者获得中等果位,上等精进者则获得上等果位。
另外,精进要持之以恒。不能只在一两天当中特别用功,最多睡两个小时,过几天就懈怠了,每天要睡十个小时,这不叫精进。
| 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
持之以恒地精进具有大力,就像涓涓细流可以穿破石头一样。
《大智度论》中说:“譬如水流,能决大石,不放逸心,亦复如是。”水流不断流淌,最终就能穿破大石;同样,不放逸之心也具有极大的力量。
五台山菩萨顶有一个滴水殿,春夏秋冬昼夜不停地滴水,即使好多天不下雨也是如此。有些人说,这是文殊菩萨的智慧甘露;有些人说,这是龙王的加持;还有些人说,之所以一直滴水,是因为殿上的瓦比较特殊——五台山的故事中有不同说法。我之前去五台山的时候,看到滴水殿屋檐下的石头基本已经穿破了,不知现在情况如何。我在1987年、1991年、2017年去过五台山,到现在已经好几年没去了。有一次去的时候,正下着大雪。另外,喇荣寺和佛学院让通知一下:今年不能去五台山。不知是什么原因,可能今年文殊菩萨出差了吧?
像水滴一样恒常精进的确很重要。多年以来,我在讲课、翻译等很多方面,每天都坚持做一点。前段时间,我让大家写日记。在写日记过程中,大家一方面可以观察自己的写作,另一方面可以观察自己的恒心。但有些人可能坚持不下去,这是最大的麻烦。无论是修行、念诵,还是学习外语等,每天不间断很重要。很多古人能做到这一点,确实值得赞叹。如果没有恒常精进,而只有暂时的努力,结果就不会很理想。有些道友一开始智慧不是很高,但他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身体不好、气候不好、环境不好、心态不好——都一直不放弃。其实,每个凡夫人肯定会有很多障碍,但只要不放弃,最终就能得到不错的结果。
| 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如果修行者的心数数懈怠、放弃,在修行上就不会有很好的结果。就像钻木取火,如果在木头未热之前就停下来的话,虽然想得到火,却很难得到。
古代有专门取火的东西。我去非洲时,看到他们在木板上挖一个洞,用一根木棒在其上用力转动,一会儿木板就会发热,继而燃起火来。但是,如果转转停停,火就永远无法生起。同样,作为修行人,如果稍稍精进就放弃,修行也根本不会有结果。
《大智度论》中说,一位比丘在林中修行,但他比较懈怠。有一位土地神曾在佛陀面前得过法,他见比丘如此懈怠,就入于一副死尸骨中,对他说:“林中的小比丘,你为何这样懈怠?虽然你现在还活着,到了夜晚很可能变成这样的尸体。”比丘很害怕,马上开始精进修行。中夜,比丘觉得很困,就睡觉了。这时土地神又出现了,他变成一个十头魔鬼,口里喷着火,牙齿和手爪如剑一样,眼睛冒着火光,他抓住懈怠比丘说:“此处不应懈怠,你为什么又像以前一样了!”比丘非常惊怖,于是起来继续修行——这位比丘根基很好,如果是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已经吓跑了。比丘在土地神的帮助下,不断精进修行,最后获得了圣果。
有些道友对周围的人恩德很大,对于比较懈怠的人,他们会用打卡、提醒、发信息等方式为其提供助力。前段时间,慈诚罗珠堪布在讲《入行论释·善说海》,好像已经讲了17节课。我让我的弟弟和三个妹妹也听,而且听完要在我们几个人的群里跟我汇报。在我的强迫下,他们一直在跟着听,不知效果如何。其他方面我可能也帮不到他们,但我可以督促他们听一些佛法。总之,提醒与自己有缘的人精进修学,还是有必要的。
以上讲了精进。下面讲不忘正念。
|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
“善知识”指上师,“护助”指善友、道友。寻求善知识、善友的帮助很重要,但不如不忘正念。因为外求不如内求,内求更为重要。若能不忘正知正念,烦恼贼就不会趁虚而入。
《佛遗教经注》中讲:“正念不忘,烦恼不生,内若不动,外不能乱,正念常存,魔军克殄。”如果没有忘失正念,烦恼就不会产生;如果烦恼不生,内心就不会动摇;如果内心不动摇,就不会因外缘而散乱;如果常存正念,就不会受到邪魔外道的损害。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中也说:“若心有间隙心则摇动,以摇动故魔则得便。”如果心动摇,魔就容易得便。作为菩萨,应该护持自己的心,不能忘失正念。所以,我们应该经常提醒自己:我是一个修行人,我是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我是受过戒的人,我是一个居士……这样自我提醒很重要。
| 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
所以,每一个修行人要常常用正知正念提醒自己,观察自己的心相续,不要任其放逸。
| 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
如果失去了正知正念,那么闻思修行、清净戒律、慈悲菩提心等所有功德都会逐渐消失。
| 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
如果正知正念的力量很坚固、强盛,即使入于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妙的盗贼群中,也不会为之所害。就像《入行论》中所讲:“行持若如斯,纵住恶人群,抑处女人窝,勤律终不退。”有正知正念的人,即使住于恶人群或对戒律有害的女人窝当中,也始终不会毁坏戒律。
正知正念确实很重要。若想不被违缘所害,要么证悟大圆满;要么具有真实无伪的菩提心,没有丝毫自私自利的想法;要么具足正知正念,经常提醒自己。
总之,修行人要有惭愧心、正知正念、知足心等。《佛遗教经》对初学者来讲确实很重要,光听一遍、看一遍还不足够,以后要将其放在自己的课诵集里——佛陀最后的教言值得我们每天念诵,至少也要一个月或一年当中念诵一次。如此一来,自相续就会慢慢被滋润,不断获得加持,这很重要。
其实,修行好不好,主要看你能不能下功夫,而不是看表面的水平如何,也不看在佛学院等地方待过多少年。若心能与法相应,哪怕只在佛学院待过一个月,也会成为很好的修行人。印度有些高僧大德,在短短的时间内依止上师,就得到了上师所有的密意和加持。
有些人在网上宣传:某某上师在某个地方依止了哪位大法王多少年、闭关多少年。年数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相续中的烦恼是否已经息灭,是否具足正知正念、惭愧心、知足心等与众不同的境界。若境界超胜,即使没有多年依师或闭关修行,也很了不起。若相续比一般凡夫人还差,那他依止上师一百年也没有什么用。就像《水木格言》中所说:在水中浸泡百年的石头,自性始终是干燥的。总之,现象不代表本质,但很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 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有正知正念的人,就像披上铠甲入于阵地,不会受到刀兵的伤损,因此无所畏惧。以上讲了不忘失正知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