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讲解·第5课
2021年4月19日
今天继续讲《佛遗教经》。前面讲了睡眠、惭愧心、嗔恨心、傲慢心等过失,这些教言应该对很多人有帮助、有利益。有些人明白很多道理,实际行动中却做不到;有些人连道理也不明白,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觉得这很正常;有些人由于无明愚痴、烦恼深重,缺乏正知正念,一直处于放逸状态,常常犯错误。学了这部经,大家应该对自己有所提醒。
《佛遗教经》虽然主要针对初学的出家人或居士,但没有学佛的人也可以对其作些思考。前面讲了,作为出家人,每天要摸摸头,问问自己:既然已舍弃所有饰好,身穿坏色衣,受持应量器,以乞食维生,还应不应该傲慢,以嗔恨心做过分的事情?对于世间人来说,不用摸头也可以,摸一摸自己的良心。藏地人经常说:“这件事到底合不合理,你把双手放在胸前,仔细思维一下。”所以,大家都可以扪心自问: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有教养的人,遇到事情时到底应该如何面对?
「出家人要更为谨慎」
上节课还讲到,出家人已脱离在家生活,生猛烈嗔心很不应理。在家人要养家糊口,有生活压力,没有受持诸多戒律,生烦恼是正常现象。但出家人已看破今世、放下一切,为寻求寂静之道而追随本师释迦牟尼佛,行持清净高尚之行,如果还明知故犯地生起强烈烦恼,就非常不合理了。也就是说,出家人在各方面应比在家人更为谨慎。
《赞僧功德经》中说:破戒者或身上仅有僧衣碎片的人,也值得恭敬供养。这是从观清净心的角度而言的。《佛遗教经》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作为出家人,至少要比在家人修行好、烦恼少。
那天我可能说得比较严重,很多在家人听了也许会想:出家人真的太差了。其实也不是。《盂兰盆经》中说:十方僧众之功德不可思议。出家人能看破今世、放下一切;而一般的在家人,对于感情、家庭、亲人、工作、地位等很多东西都放不下。从这个角度来说,出家人的精神非常伟大。但是,也有极个别出家人行为不如法,甚至不如在家人。
藏地也有这种情况,两家人发生纠纷后,经过中间人调解,在家人已经同意了调解方案,他们觉得:既然寺院、高僧大德或某位官员、有势力的人已经这样决定了,那我们就认了吧。但个别出家人却站起来说:“绝对不可能,我死都不会同意,一定要报仇!”有些出家人的性格确实比较特殊——我不敢说他们性格恶劣,只能说性格特殊——这种人换上僧衣也无有改变。
「修行与福报」
其实,修行如何与人的福报有很大关系。有福报的人,即便没有出家,在做人与修行等方面也会非常成功;没有福报的人,不管依止多好的善知识,听闻多么殊胜的无上大圆满法、空性法门,在证悟者加持过的清净地居住多长时间,其相续和性格也不会改变,遇到关键问题时,可能比出家之前还要凶恶。
「法融入心」
所以,并不是所有出家人的修行都很好。当然,我相信大多数出家人确实值得随喜和恭敬。但极个别出家人也许法未入心,穿上僧衣也没有什么改变。就像有些演员,为了演戏而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剃光头或戴头套,看起来是出家人的形象,但相续并未改变。
如果法未入心,即使受戒、穿上袈裟、剃除须发、舍弃所有饰好,相续也不会改变。受戒是很简单的,一个下午就可以完成,但若没有调伏自心,戒律也无法控制相续;佛陀的袈裟的确具有加持,但若未降服嗔心恶魔,仅仅穿上袈裟也改变不了什么。
「闻思修行改变相续」
个别寺院没有闻思修行,出家人就整天干粗活,或跟社会上的人交往,经常谈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世间八法。长此以往,戒律、出离心、菩提心无法融入相续,人就不可能有所改变。因为,人的改变主要来自教育,包括胎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种教育。
闻思佛法就属于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这会逐渐改变人的相续。但要想彻底转变相续,还要依靠修行。所以,出家人应该依止一位贤善上师,学习威仪、行为等。藏传佛教中的奔公甲格西,出家前非常野蛮,出家后依靠善知识的教授和窍诀如理修行,令相续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威仪非常清净的比丘。这样的出家人确实很伟大,堪称受持胜幢的弘法利生者。
有些人出家很多年了,除了剃度时把头发扔到了尸陀林以外,心态和行为都没有什么改变,遇到关键问题时还会以嗔恨心骂人,甚至比以前更加烦恼深重、更加傲慢、更加目中无人。这样的出家是不成功的。成功的出家,是相续中生起出离心,渴望超离三界轮回;即使没有出离心,也要戒律清净、行为如法,与道友和睦相处;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还经常在僧团里捣乱,跟居士不和,就不应该了。
有些居士的行为也不如法。一方面,很多佛教徒能学修佛法,相续中具足善根,确实很好,应该高度赞扬;但另一方面,有些佛教徒群体比社会上的其他群体还要复杂、难以管理,这种情况比较严重。有一个负责人跟我说:“我明年不想找佛教徒了,他们是非太多,还是找其他人吧,这样好管理。”有些道场的佛教徒不好好闻思,经常生各种烦恼,这是不合理的。
「扪心自问」
我希望在座的出家人摸摸自己的心,看看相续中有没有一丝一毫的出离心。你来这里出家,是为了逃避,还是为了解脱?是为了闻思修行,还是为了过安逸的生活?如果仅仅是为了逃避失业、失恋的痛苦,为了摆脱忧愁和恐惧,那你现在心态平复以后,是什么状态?戒律中说:特别痛苦的人,暂时不能出家,因为一旦痛苦消失,他就会还俗。所以大家需要反思:自己出家、学佛目的何在。
有些人的确是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而出家,有些人是为了从苦海中获得解脱而出家,有些人可能两者都不是。现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有些人感到压力很大,家里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实在混不下去就出家了。如果运气比较好,出家后可能混得不错,就像我一样——我有一个同学说:“听说那个索达吉混得还不错!”但是,当你衣食住行都不用发愁的时候,可能又会显现自己原来的面目了。
每一个学佛者都应该对照《佛遗教经》中的教言,详细观察自相续。一方面,我觉得佛教徒特别好,因为在邪见漫天的五浊恶世,生起一刹那善心都非常了不起;但另一方面,有些佛教徒还不如世间人。按理来讲,佛教徒的人格、心态、语言、行为等很多方面不应该低于其他人,因为我们有这么殊胜的教言甘露以滋养身心。当然,其他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也不是没有复杂问题,如果近距离接触,会发现他们内部也有一些是是非非。但是,接受了大乘思想的佛教徒,应该有更加从容的心态和更加包容的思想。然而有时候,理想并不等同现实。大家也可以自我观察一下:自己的实际修行能否跟上佛教的境界呢?
前面佛陀告诫诸位比丘:要舍弃傲慢心和嗔恨心。嗔恨心会使人的相续彻底变质。在大乘佛教中,嗔心是最严重的烦恼,有诸多过患,能毁坏善根、损害自他。所以,嗔心严重的人要想办法好好对治这一烦恼,经常修一修《入行论·安忍品》《大圆满前行》中的窍诀和忏悔法等,这非常重要。
|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
《俱舍论释》中说:不正直、虚伪、谄媚的心为谄曲心。有些人的心不正,做事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言行不一致。这种心态与道相违。
《景德传灯录》中说:“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真正的修道人,心是正直无伪的,他们表里一致,无有狡诈、虚妄之心,不会欺诳众生。
在这个崇尚经济利益的网络时代,很多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说话做事都带有虚假成分。时间长了,周围的人也都清楚这一点。其实,谄曲心不仅于自己的人格有损,还会障碍修行。所以,修行人应该有正直的心。
所谓正直的心,也并不是直来直去。有些人说:“我很直爽,想什么就说什么,你有过失我就直言不讳地说出来。”这不一定是正直。真正的正直,是不虚伪、不欺骗,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嘴里说一套心里想一套。
| 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
谄曲就是欺诳别人,对于入道之人来说,欺诳他人是非常不应理的。
无论学小乘道、大乘道还是密乘道,都不应该欺诳他人。《维摩诘经》中说:“直心是道场。”只有正直的人,才堪称真正的修行人。
| 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心为本。
每一个修行人、出家人、居士都应该观察自相续,看看自己的心是否端正。有些人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说的话,做事也常有虚伪成分。对于佛教徒来说,这确实不合理。
「正直为根本」
出世间法的根本是正直,如《妙法莲华经》中讲:“谄曲心不实,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因此,真正的修行人,说话做事应该坦坦荡荡,直截了当,去除虚伪。西方人最接受不了欺骗;现在国内也有很多人认为,不欺骗他人确实很重要。
世间法的根本也是正直,如《君规教言论》中所说:“人法根本为正直,多数品行高尚者,不为狡垢所遮蔽,宛如纯金极昭然。”我们找一个人发心的话,经常会问:“这个人怎么样?”如果对方说:“这个人很好,本性很善良、很正直。”我们就比较放心。
在藏地,人们很看重人格和家族口碑。像罗西、瓦西等家族,都有比较公认的评价。现在,很多宾馆可以在网上预订,人们预定之前都会先看看评价。家族口碑虽然没有网上评价,但民间的评价百分之七八十是准确的。所以,人们要嫁女儿或娶媳妇时,一方面要看看对方家里有没有车、有没有钱、有没有地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看看他们家族的人怎么样,打听一下他的父亲、舅舅等人品如何。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不知汉地有没有这样的习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家谱等传统习俗遭到了一定的破坏。
藏地不同的家族确实有差别。不知是否为共业所感,有些家族的成员全是盗贼,口碑就不是很好。连转世的高僧大德,都会受其所在家族的影响。所以,人们若听说某位大德已经转世,会先看看他投生的家族如何。在历史上,有些大德转世到人格稳重、有智慧、有能力的家族,后来弘法利生事业就非常成功。而有些大德,因为投生到口碑不好的家族,弘法事业也受到了影响。据说,一位伏藏大师曾被无误认定为某位上师的化身,但他为了调化一个口碑不好的家族而特意转生那里,后来他的弘法利生事业也打了折扣。
正直的人品,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无论你是堪布、堪姆还是一般道友,无论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如果人品很好,可能偶尔会有一点烦恼、有一点情绪、有一点小毛病,但大的方面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人品不好,即使暂时戒律清净、智慧超群、相貌庄严、钱财富足,具有诸多功德,令人羡慕,也不一定有长远的发展。
表面看来,人们只是外貌不同——有些人耳朵大一点,有些人耳朵小一点;有些人鼻子大一点,有些人鼻子小一点……其实,更大的差异在于人内在的品质、种姓、福报、人格。有些人就像纯金一样,永远不会改变,始终正直、善良、利他,遇到任何问题都能非常坚定地面对。
大家都应该观察自心:它是真的很正直,还是充满了虚伪、谄曲、狡诈、贪、嗔、痴等烦恼?是好的方面多,还是不好的方面多?这些无需他人评价,而且他人的评价不一定准确,最好是自己观察自己。就我个人而言,回想以前,我觉得自己还可以,没有很多烦恼;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我仍会随时观察自己:是否缺乏主见、容易被人利用等。
在人群当中,做人是很重要的。所以,前辈大德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做人。良好的人格,会为弘法利生奠定坚实基础。若不具备人格基础,暂时也许口才超群,讲经说法时说得头头是道;但时间久了,大家就会对你失去热情,甚至印象越来越差。
总之,正直很重要。此处的“宜当端心,以质直心为本”,与《君规教言论》中所说的“人法根本为正直”,在意趣上是一致的。
以上讲了正直,下面讲少欲。
|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
佛陀告诉诸位比丘:应当了知,欲望越多,所求利益就越多,痛苦、烦恼也必定随之增多。
《十住毗婆沙论》中说:有些人最初只求食物,有了食物就开始追求美好的生活,这一点实现了又要追求尊贵地位,得到了地位又想当国王,当上了国王还要追求天王的身份,所以说,世间的贪欲不能用财富来满足。对于具贪欲者来说,即使拥有大地上的所有财富,也根本不会满足。我们常说:财富越多,痛苦越多;需求可以满足,但欲壑难填。佛教徒应该清楚这些道理。
| 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欲望鲜少之人,没有什么希求和贪执,也就不会有前述财富越多、希求越多等过患。
当然,这种观点是基于佛教知足少欲的思想。而西方经济学认为:欲望并非烦恼,也非痛苦之因,而是追求美好梦想的动力。因为有欲望才会勤奋,有勤奋才会有发展,有发展才会有幸福美满的未来。所以他们主张激发人的欲望和希求心,认为这才符合现代文化。很多世间人认为,财富是圆满人生的标志,因此也认同前述观点。
我觉得,佛教知足少欲的思想与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并不冲突。佛教不遮止在家人过正常生活、适度希求,只遮止贪得无厌的欲望,因为过度贪求才是痛苦之因。然而,很多人并未发现这一点。学习了佛法的佛教徒,经过观察才会明白这个道理。
| 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
“直尔少欲,尚宜修习”,如果心很正直,欲望鲜少,就非常适合修行。
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生活应该简单一点。刚才有男众发心人员说:“女众食堂做的饭比较好吃,我们也想在那边吃。”我说:“你们还是自己做饭比较好,到女众食堂吃饭的话,她们还要增加发心人员。我们都是随便吃一点,没有那么讲究。所以,还是不要有太多欲望,这样修行才会越来越好……”有些人可能觉得我们山上很苦、很穷,其实现在一点都不苦,而且非常富裕。如果金钱多了,人就会开始讲究,这会带来很大的痛苦。当然,少数道友没有家里的支持,还是比较困难的,但大多数人的生活没什么问题。
“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如果欲望鲜少,贪求不多,出离心、菩提心等闻思修行的功德就会自然产生。因此《俱舍论释》中说,少欲知足是圣者种姓。如果欲望接连不断,诸多烦恼也会随之生起。
| 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
“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少欲之人不会以谄曲心迎合、讨好别人,因为他们心无所求。
在这方面,我觉得当一个出家人还是很好的——因为没有财富、地位,不希求名声,住在哪里也无所谓,所以在受到诽谤和陷害时也不用在意。去年,有人询问我一些事情,他们吓唬我说:“你不好好说的话,下场会很惨!”我说:“有什么惨的?我以前什么都没有,以后什么也不求——不耽著名声,没有财富更好,身体也无所谓。”所以说,若无希求,就不用讨好别人;如果希求很多,就不得不经常请客,迎合别人,平添很多烦恼和痛苦。
“亦复不为诸根所牵”,如果欲望鲜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不会被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所牵引、缠缚。如果欲望很多,见到色法就会被吸引——“这个东西很好,我能不能拥有?”“这件衣服太好看了,我一定要买!”现在,网络上能买到全世界的各种商品,有些人一会儿在淘宝上买,一会儿在拼多多上买,没有钱就借,最后可能还不起,身份证都不敢用了,有的甚至连命都保不住。
很多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个人问题,都是因为对欲望缺乏控制而造成的。面对五欲妙乐,如果什么都想要,最后会很痛苦。
有些道友特别喜欢网购,这说明他们修行不是很好。以前,我们每天吃糌粑也可以生活。而现在,有些人欲望比较大、钱比较多,经常网购,而且一网购就控制不住时间。
其实,很多产品是为了迎合欲望,并非满足实际需求。商家会对人们的希求做调研,并对产品进行相应宣传,比如说:“这个茶杯是特殊材料制成的,用它喝水会令人健康长寿。”茶杯里也许根本没有特殊材料,但他们还是会说:“一定要用它喝茶,至少喝50年,最好喝一辈子。而且要搭配某种矿泉水,这样令健康更有保障。”很多人一听,就想:“那我以后一定要用这个茶杯,不然活在人间都没有意义了。”总之,现代人看得太多,难免被欲望所牵而感受痛苦。
|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如果欲望鲜少,心就很坦然。君子坦荡荡,面对任何事都比较随缘。
“无所忧畏”,少欲者没有畏惧,有欲望才会担忧所求不成。
“触事有余”,做任何事都无有阻碍,游刃有余。
“常无不足”,不会不满足,因此常常感到幸福快乐。
那天我在微博上发了《四十二章经》中的教证:“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这个偈颂在《法句经》等经典中有不同的翻译方式,但我觉得《四十二章经》中的词句比较好懂:有爱欲就有担忧,有担忧就有怖畏,有怖畏就有痛苦;若无种种执著和欲望,又何来担忧和怖畏呢?
| 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少欲者才会获得涅槃。以上讲了少欲。
下面会讲知足。少欲与知足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别。减少欲望和贪求为少欲,对于已经拥有的感到满足为知足。《大般涅槃经》中说:“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时心不悔恨。”少欲强调不外求,知足强调所得不多而感满足。前辈大德都很知足少欲,像弘一大师,一条毛巾用了十几年。
我在厦门写《旅途脚印》时,想起了华智仁波切的木碗。后来,我和诺尔巴堪布在鼓浪屿每人买了一个木碗和一个小小的木勺子。这两样东西,诺尔巴堪布可能都弄丢了。我的木勺子还在,我对它比较执著。当然,执著任何东西都不好。但从少欲的角度来说,一件东西能用很久也是比较好的。
我们这里有些道友,一件衣服也会穿很多年。工程部就有这样的发心人员,每年都穿一件破烂的衣服,这也是少欲的表现。有些世间人每天换衣服,光衣服就要放好几间屋子。当然,你有财富和福报的话,一个小时换一件衣服都可以,我们不会嫉妒,戒律上也没有遮止。总之,作为佛教徒,尤其是在家人,不能穿得太邋遢,但也不能过分奢华,否则自己会很痛苦,对别人也没有什么利益。
经中讲道:少欲者才有获得涅槃的机会。修习显密的高僧大德、成就者,对于五欲并无过多欲望,他们希求内在的快乐、真正认识心的本性。我很喜欢米拉日巴尊者道歌中的一句话:“知足乃是无价宝,远胜黄金千万亿,身内安乐若不生,寻求外乐痛苦因。”知足是无价之宝,其价值远远胜过千万亿金银财宝;若未得到内心的快乐,一味向外希求,试图通过金钱、服饰等外境获得快乐,终会疲惫不堪、徒增痛苦。
然而,大多数世间人都在向外寻求快乐,其实这比较困难。当然,我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去闭关修行,以寻求内在的快乐,这也不现实。但是作为世间人,至少要懂得何为外在的快乐,何为内在的安乐。
接下来讲知足。
|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
佛陀告诉诸位比丘:若想远离痛苦,最好不要有太大的欲望,应该知足。所谓知足,不仅涉及财物,还包括对很多方面的满足感。
| 知足之法,即是当乐安隐之处。
知足是快乐的源泉,它会让人感到安稳。
有了满足感就会有安全感、舒适感和幸福感。很多人说自己没有安全感,心里很慌、很担心、很害怕,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无依无靠、很可怜,不知以后该怎么办。有这种心态的人,一部分确实有许多现实困难,比如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等。毕竟在家人有各种生活压力,有担忧也情有可原,我们能够理解。但有些人根本不是这样,他们的担忧和恐惧是源于希求没有实现、欲望未得满足的空虚感。
|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
知足之人虽然睡卧地上,也是很安乐的。
我很早就遇到了这些教证,很喜欢。小时候,家里一来客人,我就要睡在外面,因为帐篷里睡不下。不管冬天还是夏天,我就穿件皮袄,躺在小小的羊毛垫上,数星星、看月亮、讲故事,特别快乐。有些医生说:“露天睡觉要受风的。”但我以前经常露天睡觉,也没得什么风湿病。现在,人们为了防寒,会在地上铺地板、地热,还要垫很多垫子。以前根本没有这些东西,但人们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
直到读中学,我晚上睡觉才有被子。之前都是睡在皮袄里,如果皮袄比较短,晚上会有点冷,但再盖一件小皮袄就可以了。当时生活条件有限,大多数藏民都是这样睡觉的,而且大家都觉得很幸福,身体也比较健壮——这与快乐的心情和良好的心态不无关系。
现在有些人很害怕受风,只要衣服一脱下来就担心——“每一个毛孔都是打开的,风很容易进入身体,很危险的!”有时候,别人也会对我说:“快盖上,不然你肯定要受风了!”
有些人可能想:“知足之人睡在地上都很安乐,这不可能吧?”其实是可能的,因为我有亲身感受。直到现在,我对物质生活也没有太大希求,什么东西都是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毕竟,这个人世间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仅此而已。
| 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不知足的人,即使住在天堂般的宫殿里也很痛苦。
有些人住在七星级宾馆或豪华别墅里,开着宝马、奔驰,却因为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一些帝王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却整日愁眉不展。米拉日巴尊者一无所有地住在山洞里,却常常唱起欢乐的道歌。可见,内心的境界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这些偈颂讲得很好。人们心里的富裕程度的确有很大差别,《佛本行经》中说:“卿等当知足,尔乃心安定;知足人间乐,无厌生天苦。”若能知足,心就很安定,有安全感;知足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很快乐,而贪得无厌者即使像帝释天一样生在天界,也会非常痛苦。
| 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不知足的人常被五种欲妙所牵。
《大宝积经》中讲,善顺菩萨得到了劫初时赡部洲的一个金铃,他想将其送给舍卫城最贫穷的人。后来他发现,波斯匿王是最贫穷者,因为他对自己的地位、财富等很多方面都不满足。
去年,网上有人说:特朗普的欲望最大,所以他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可能有些人不喜欢他,故意这样说的。从财富的角度来说,特朗普确实很富有,他在芝加哥等地都有特朗普大厦。但是听说,他有时候还会偷税漏税。
的确,若不知足,一直被欲望所牵,即使有很多财富,内心也很贫穷;若能知足少欲,即使财富很少,心里也会很富裕。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知足无财真富翁。”知足的人,没有财富也是真正的富翁。
世间人不太懂得这些道理,大家有因缘时很有必要给他们讲一讲,令其明白:要节制欲望,不能贪得无厌,短短的人生被欲望控制而空耗很不值得,还会感受无量痛苦。
“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在少欲知足者看来,不知足的人是非常可怜的。以上讲了知足。
《大宝积经》中说:“积财虽千亿,贪著心不舍,智者说此人,在世恒贫苦。彼虽无一物,安住舍离心,智者说斯人,世间最富贵。”积聚千亿资财而贪著不舍的人,在智者看来是世间最贫苦者;身无一物而安住于舍离心的人,在智者眼中为世间最富者。
知足少欲的出家人希求鲜少,常常感到很快乐。其实,简单的生活,对于出家人和在家人来说都十分有益。我去百货商场的时候,觉得那里的东西没有一样是自己需要的。有人去城市里时还问我:“要不要给您带什么东西?”我说:“我自己去都找不到需要的东西,你还能找到?”很多东西的确用不上,买了也只能送人。我以前也跟道友们说过:“不要给我东西,我自己用不上,全都是当下就送给别人。”有些人说:“您给别人的时候通知我一下。”——那你又何必给我呢?
人们的价值观各不相同,没有信仰、不了解佛教道理的人,不一定能接受知足少欲的理念。不管怎样,大家不要任由欲望膨胀,即使不能知足少欲,也不要太贪了。能控制欲望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当然,依靠自己的福德而享受比较好的生活也是可以的,不用特意只吃青菜,只穿破烂衣服。戒律中也开许,若具足福德,就可以享受相应的对境。所以,如果你的钱财不是偷来的、骗来的、抢来的,你就可以开好车、住好房等,正常过生活就可以。如果有财富也不享用,一直说“要知足少欲”,而且舍不得布施给别人,死的时候谁都用不上,也很可惜。
总之,生活要不堕两边,这样很好。这些佛教理念对生活、修行、行为很有帮助,大家要好好思维。很多道友听了《佛遗教经》,确实觉得有收获。佛陀最后的教言很有加持,大家应依教奉行。就像一位老父亲临终时交代的话,子女都应尽量行持一样。
我觉得,有生之年遇到《佛遗教经》,是很幸运的。今年冬天,我翻阅、研究了很多大德的讲义,同时也将这部经翻译成了藏文,算是对佛法做点微薄的贡献吧。大家也要好好研读此经,不要听完之后就把法本扔到很远的地方去,至少要看一两遍,这对你们有很大利益。
法师讲经说法时,诸佛菩萨会聚集于所讲之法,不断赐予加持;哪怕传法者是凡夫人,也会有很多佛菩萨融入其身体,讲法结束后他们又跑了——这是乔美仁波切说的,不是我说的。因此,这部法正在传讲之时,肯定具有不共的加持力,大家要抓住机会得受加持。若能领受加持,经中之义就会长久地存于心中,伴随你的生活与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