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讲解·第4课
2021年4月16日
昨天讲了睡眠的过失,我说:“我这两天睡得有点多,从明天早上开始,我要把睡眠习惯改过来。”今天早上改的时候有点费劲,不过这两天应该可以调整好,没什么问题。每个人都不要太懒惰了,否则人身就白白浪费了。大家来到这里不是来睡觉的,而是来求学的,如果贪图安逸而白天晚上一直睡觉,就失去意义了。
昨天还讲了“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无常的火能烧毁一切世间,我觉得这句话也很重要。有些道友,包括一些堪布、堪姆,好像无常观修得不是很好,目睹四季变化、世事无常、亲友死亡,内心都不会生起强烈的无常观,没有什么感触,好像人死了就死了、没有了就没有了。这可能跟他们在世间受过的教育有关,也跟自己的修行有关。
以后,大家要经常在内心思维:无常之火确实能烧毁一切世间,包括我自己在内。再过几年,我们这些人当中会有多少离开世间,谁都无法预料。明年的今天,我们还在不在?明天的此时,我们还在不在?谁都没有这个把握。所以,无常的火确实很可怕,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带走一切。大家在平时就生起这样的定解很重要。
| 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烦恼贼”可以指睡眠烦恼,它偷偷地躲在人们身旁,夺走其智慧福德,而贪眠之人毫无察觉。“烦恼贼”还可以指贪嗔痴,它悄悄藏在人们的相续中,很难被发现。
“甚于怨家”,诸烦恼贼的危害甚于怨敌。
“安可睡眠,不自警寤”,怎能安详睡眠而不自警醒呢?烦恼贼的危害远远超过怨家。后者最多侵夺人们的财产、损害这一期生命,但烦恼贼会令人不知不觉地造下很多可怕恶业。如果没有观察到这一点,一直执迷不悟,不知警醒,后果会很可悲。
大家要经常用这些教言提醒自己。
| 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
“烦恼毒蛇,睡在汝心”,睡眠烦恼或贪嗔痴等烦恼,就像毒蛇一样睡在人们心中。
“譬如黑蚖,在汝室睡”,此处以比喻说明睡眠的危害。黑色的蚖蛇极具毒性,如果有一条特别可怕的黑色毒蛇睡在你的屋子里,而你没有发觉,躺下睡觉时才发现,被窝里有一条毒蛇,那你敢不敢跟它一起睡,亲亲它说:“你好,毒蛇!”肯定是不敢的。
以前,喇荣的蛇特别多。1984年,我还没来喇荣,有一次去炉霍的谛察活佛家,见到了他的侍者嘎巴喇嘛(现已圆寂),他那一年在喇荣得受了法王如意宝“四心滴”的灌顶,后来他说:“堪布如意宝所在的地方,那个喇荣啊,蛇特别特别多,阳山、阴山,到处都是蛇!”我当时想:“喇荣到底是什么样啊?”
现在这里基本上没有蛇了,可能是因为房子太多了。刚来喇荣时,我借了一个板皮房,那个时候没有地板。有一次,屋子里爬出一条蛇,吓了我一跳,但过一会儿它就慢慢爬走了。
当时的经堂也比较破旧,地板下面到处都是空的。有一次,法王如意宝正在讲经,红原的一位老堪布突然站了起来,大声说:“这里有个‘比丘’,这里有个‘比丘’!”大家都吓了一跳,一时不知老堪布在说什么。老堪布的脚不是很方便,经常坐在经堂边上,靠近门的位置。藏地人看到蛇的时候,习惯性地叫它“比丘”。因为蛇的嗔恨心很重,如果听到你叫它“蛇”,会更加嗔恨;如果你称呼它为“比丘”,它就比较开心,不会咬人。法王暂停了一会儿,“比丘”就慢慢下去了。
那个时候,这里的“比丘”确实很多,密密麻麻的。现在好像没有了,但也许有,等会儿你们回去,看看被窝里有没有毒蛇。(众笑)
“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发现毒蛇的时候,要尽早用持戒之铁钩将其摒除。这里的“持戒之钩”,是指初夜、末夜精进修行之戒。人们发现毒蛇后,不可能跟它一起睡觉,而会用铁钩、棍棒驱赶,口里发出“嘘嘘嘘”的声音,令其慢慢离开。
以前我们在桑耶佛塔那里上课时,很多道友经常看到蛇。一般来讲,看到蛇是比较好的,说明你与龙王的关系很好,因为蛇是龙的象征。如果你惹怒了龙王,就看不到蛇和青蛙。
| 睡蛇既出,乃可安眠。
如果睡蛇已经离开,你就可以安详地睡眠了。
当然,安详地睡眠也要适量,并不是说,烦恼没有了你就可以天天睡大觉。而是说,如果烦恼的黑蛇已经离开,那你可以在中夜睡眠,适当休息,不然身体无法支撑下去。从这个意义上看,充足的睡眠是比较重要的。所谓“充足”,并不是充分满足睡眠的欲望,而是满足身体需求。
我的建议是:刚来的一些出家人、初学者,稍微休息一下比较好;而已经学了很多年的道友,要精进一点,不要慢慢变得懒惰。有些人想:“我刚来喇荣的时候特别精进,现在不行了,但也没事,该睡就睡吧。”这样不太好。
人生确实很短暂,如果这辈子没有好好修行,下辈子会变成什么样?如果这一世努力行持善法,至少会获得不堕恶趣的把握。所以,大家要有精勤心,有时要以比较强迫的方式来行持善法。
现在大家学修的情况不太相同。有些班级很精进,早上很早就开始上课,白天辅导、修加行都很有规律。但有些人好像越来越懒惰。你们自己也互相打听一下,看看隔壁的道友们是如何精进修行的。有些人磕头、修加行完全没问题,而有些人根本不行,修了很多年还没有修完。其实修加行是很重要的。有些人背书也无法坚持,背几个颂词就放弃了。还有些人在笔考方面不太理想。
那天我跟男众说了这个问题。你们也许发心比较忙,但还是要有精进心。早上五点钟,喇嘛就在大经堂背书了,你们可以看看他们是怎么闻思修行的。现在天气也不冷,一直睡到太阳出来才擦一下眼屎,打个哈欠,这样很不好。
| 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
如果不除睡眠,天天睡懒觉,这个人叫做“无惭之人”——没有惭愧心的人。
| 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
人要有惭愧心,它是世间最好的服饰和庄严。
有些人认为,金子、银子、耳环、手镯、璎珞、美丽的服饰是最好的庄严。其实,知惭有愧才是世间第一庄严。
| 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
惭愧心就像铁钩,能制止人的非法行为。
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知惭有愧真的非常重要。对于无惭无愧者,给他讲教言是没有什么用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专门讲了知惭有愧、无愧者的法相等,其中说道:“若人具足惭愧心,能除颠倒散漫行。设使无惭无愧者,教言于彼有何用?”如果一个人知惭有愧,他就不会有颠倒、散漫、非法、懒惰的行为;若无惭无愧,上师给他讲课有什么用?戒律对他有什么用?穿好看的衣服有什么用?可以说,无惭无愧比裸体还可怕。裸体的人穿上衣服就可以遮羞,而无惭无愧很难对治。
具足惭愧心的人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他会想:“我不能这么做,不然道友会说我什么,法师会说我什么……”表面看来这是一种执著,实际上是具足惭愧的表现。若缺少这样的心,闻思修行、守持戒律、做人做事都不会成功。
| 是故常当惭愧,无得暂替。
所以,我们要恒常具足惭愧心,片刻都不能丢失、放弃。
| 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
如果离开了惭愧心,所有功德将消失殆尽。
确实,如果一个人没有惭愧心,其他方面根本谈不上。《增一阿含经》中有一品是《惭愧品》,讲了很多关于惭愧心的道理,比如:无论长老比丘、中比丘还是年少比丘,都不能失去惭愧心。希望每个人都能知惭有愧。
有些人经常说:“不要执著,这没有什么!”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好像真的不知惭愧,当地人公认可耻的事情,他都觉得无所谓。作为出家人,如果在别人面前没有羞愧之心,其行为就失去了约束,容易毁犯戒律,后果很可怕。所以,学佛的人千万不能离开惭愧之心。
| 有愧之人,则有善法;
有了惭愧心的基础,所行善法都能成就。
《法集要颂经》中讲:“若人有惭愧,智能可成就。”有惭愧心的人才会拥有闻思修的机会,获得戒定慧之功德。因为他会在法师、道友面前约束自己的心行。所以,惭愧心特别重要,有了惭愧心,才能成就善法。
| 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如果没有惭愧心,就与诸禽兽没有差别了。
《涅槃经》对于惭和愧做了比较详细的简别,其中讲道:惭、愧二法能救众生;惭是自己不造罪,愧是不教他人造罪;惭是自己内心感到羞耻,愧是向别人发露忏悔;惭是羞人——在人前不好意思,愧是羞天——在天神面前不好意思,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所以说,“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
我之前讲过《大乘阿毗达磨》中对惭与愧的简别,但我今天在《涅槃经》中找到了更细致的分析,你们接下来再好好看看。个别大德在《佛遗教经》的注释中也引用了《涅槃经》的教证,说明若无惭愧心则与旁生无别。但对于惭与愧差别的内容,蕅益大师、世亲论师等大德基本都没有引用。我想,惭、愧确实是两个很重要的白法,大家应该知道二者的含义和差别。所以,《涅槃经》对惭与愧的详细分析很重要。
《别译杂阿含经》中说:有一次,佛陀到城市里去,看到一个沙弥行为不太如法。沙弥见到佛陀及其眷属后,很惭愧地低下了头。后来佛陀说:“善哉,善哉!你看到我时具足惭愧,见到诸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时也应如此,这会使你在长夜当中得到安乐利益。”
那个沙门的行为不如法,看到佛陀后肯定吓了一跳,同时他也低下头,表示恭敬和惭愧。当时佛陀并没有说:“你怎么做非法的事情呢?”而是说:“你知道自己错了,而且知惭有愧,善哉善哉!”同样,如果你的穿着、行为等方面不如法,被法师、管家或道友看到后,若能立即生起惭愧心,也是非常好的。作为初学者,不一定每个行为都很如法,但至少要懂得惭愧,这是智者的行为。
如果没有惭愧心,就会肆意违背世出世间的规则,比如不孝顺父母等,而且满不在乎。若有惭愧心,就会时时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这非常重要。
以上讲了睡眠和惭愧。前面讲爱睡觉的人叫做无惭人,紧接着就讲了惭愧。
接下来讲断除嗔恨心,讲到了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的一些行为。
|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
诸位比丘!如果有人以害心、嗔恨心肢解你的身体,将它割成一块一块的,就像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体一样,这时应该怎么做呢?不但不生嗔恨心,还应当依靠正知正念摄持自心。而且要护持口业,不说粗语、恶语。若未修忍辱而生嗔恨心,就会妨碍自己的修道,也会失去修行人的所有功德。
这里讲的境界还是比较高的。总的来说,作为修行人,面对别人的谩骂与伤害,都不应以牙还牙。有些世间人的做法是:你说我一句,我就回你一句;你用棍棒打我,我就用刀来砍你。国家之间也是一样,你刁难我,我就刁难你。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嗔恨心,但作为修行人,遇到任何不悦意的事情,都要无条件地制止自己的嗔恨心。如果随意爆发嗔恨,确实会影响道心,所有功德都会毁坏。
《大智度论》中也讲:“诸烦恼中,瞋为最重,不善报中,瞋报最大。”在八万四千烦恼当中,嗔心是最严重的烦恼;在所有不善业的果报当中,嗔恨心的果报最大。《华严经》中说:嗔恨心会开启百千障碍之门。所谓“百千障碍”,包括多病、不闻正法、暗钝、修行不成功等。一旦生起嗔恨心,所有罪业、恶事都会出现。清凉国师曾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嗔心生起,百万障碍之门就会打开,特别可怕。
佛陀在《华严经》中也说:“我不见有一恶法出过菩萨一瞋恚心。”佛说:“在所有恶法当中,我从未见过一种恶法超过菩萨的嗔恨心。”在大乘佛法当中,嗔恨心被视为非常严重的烦恼。大家在修行过程中,要尽量制伏嗔恨心。如果嗔心无法控制,再如何精进行持善法、守持清净戒律、整天禅修,其他方面的功德样样具足,嗔恨心也会瞬间将你的福德资粮毁坏无余。
修行人最难控制的可能就是嗔恨心。在没有遇到违缘逆境时,大家都会心平气和,对治烦恼好像很容易,甚至觉得自己已经开悟了。但当嗔恨心的因缘具足时,很多人就无法忍受了。如果不加控制而放纵嗔恨心,对修道有很大障碍,而且会使自己以前积累的功德、福德全部失坏。对此,《入中论》《入行论》中都讲得很清楚。
所以,人与人之间要尽量修安忍。在所有修行中,安忍是最困难的,但它的确非常重要。
以上讲了嗔恨心的过患,下面讲安忍的功德。
|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安忍的功德利益非常大,布施、持戒、苦行等所有功德的千万倍都不能与之相比。
一般的安忍属于福德资粮;对甚深空性法的堪忍为谛察法忍,属于智慧资粮。所以,修安忍能圆满两种资粮。
|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若能行持安忍——比如别人谩骂你时,你可以如如不动;遇到违缘时,完全能调伏自己的心——这样的人,可以叫做有力量的大丈夫、伟大的人物。
《佛遗教经论疏》中说:“凡夫以胜人为力,菩萨以让人为力。”我觉得这个教证很好。凡夫愚者总想胜过别人,无论打仗、打架还是互相谩骂,都希望自己胜利,以此显示自己的原则和力量。菩萨的价值观截然不同,他们不会通过胜过别人显示自己的力量,而是处处谦让。比如面对愚者,根本无法与之讲道理的时候,菩萨就会让着他。愚者“获胜”以后,就以为对方很脆弱,自己很了不起。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凡夫人和一个菩萨打架,菩萨就会修安忍,让他打,自己不还手。那个凡夫愚痴人却想:“你看,我用棍棒打他,他都不敢打我,我胜利了!”实际上,菩萨所获得的是永恒的胜利——因为谦让,他获得了功德,相续中善的力量、种子不断涌现。而凡夫人,则会不断滋长傲慢心、愚痴心,今后一定会感受果报的。所以说,真正了不起的人是会修安忍的人。法国作家雨果认为:最伟大的人,也是最能忍辱的人。可见,世间人也承认:宽容、谦让、谦虚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智慧人也。
谩骂、殴打如同有毒的水,如果不能像饮用甘露一样欢喜地喝下去,这个人就不能被称为入道的智者。
也就是说,别人向你泼洒谩骂、诽谤的毒水时,你要甘之如饴,像饮用甘霖一样。以前有些大德就是这样,面对别人的打骂时,能够非常欢喜地接受。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真正入道的智慧人。反之,如果别人说你一句你就顶一句,别人打你你就还手,这样冤冤相报的人不叫入道者、智慧人,而是愚者。
大家看看新闻就会清楚,现在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经常以贪嗔痴爆发强烈冲突。其实,每一个凡夫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烦恼起现时经常向别人洒毒水。如果对方是菩萨,就会欢喜接受。如果对方是凡夫,双方就会开始较量,看谁的力量大。自古以来,凡夫人的历史就是这样,而大乘菩萨的行为截然不同。
| 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嗔恚之害会破坏所有善法。发嗔恚心不会有好的结果,一定会破坏所有善法,毁坏名声,今生后世都会受影响。而且,嗔恨心非常严重的人,哪怕长得再好看,赚的钱再多,地位再高,别人也不会喜欢他。
《大圆满前行》中讲:“当今时代有人说:‘某某是一位好上师或好比丘,只是嗔恨心很大。’其实在世界上没有一个比嗔恨更严重的过失了,怎么会有嗔恨心大的同时又是一位好上师或者好比丘的人呢?”《中阿含经》中说:“亲亲善朋友,远离瞋恚人,数数习瞋恚,恶名流诸方。”我们应该亲近善良的朋友,远离有嗔恨心的人;如果亲近嗔心强烈者,数数串习嗔恨心,自己的恶名就会流遍诸方。
如果有人嗔心大已经出了名,各个发心部门都不敢要。哪怕他是堪布、堪姆、法师、博士、博士后,大家都会害怕他——“不要、不要,没有人来也可以,特别愚痴、听话、脆弱的人来也可以,但那个人不行,我害怕,受不了。”
所以,每个人都要有正知正念,即使你内心当中确实有毒蛇一般的嗔恨心,也不要暴露出来,不然大家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旦你在别人面前爆发了嗔恨心,很多人就会终生难忘。
| 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嗔恨心的危害胜过盗贼,而且会毁坏自己的今生来世。为什么有些人长得很难看?就是因为他们前世经常以嗔恨心威胁别人、谩骂别人。而有些人为什么长得很庄严?因为他们生生世世修安忍,而且修得很好。所以,如果在即生当中好好修持安忍,今后的生生世世也会感得相貌庄严。
总之,大家要非常谨慎地防范嗔恨心。
| 当知嗔心,甚于猛火,
应当知道,嗔恨心的危害比猛火还要严重。
有些人经常说:“我要发火了!”有些工程队的人也说:“你要注意啊,不然我要发火啦!”去年,我们这边工程队的人很辛苦。但是,做工程也没必要发那么大的嗔恨心。有一次开会的时候,一个法师大声地骂对方,后来一位堪布就说:“这个人在学院待了那么多年,他在技术方面也许比较好,但是修行特别差。”马上就给他下了结论。
其实,在发心过程中没有必要吵架。虽然是为了僧众,有时不得不显得有点生气,但在与人沟通过程中,不要像世间人一样对别人指指点点,说话声音也特别大。出家人这样做是不合理的,我记得后文也讲到了这一点。
| 常当防护,无令得入。
嗔恨心就像猛火一样,应当常常防护,不要令其趁虚而入。
| 劫功德贼,
嗔恨心就像盗贼一样,会抢劫相续中的所有功德。
| 无过嗔恚,
因此,无有一法的过患超过嗔恨心。
世亲论师的注释中说:要守护自己的善法,就像防火一样;要护持利他的功德,就像防贼一样——如果功德之财被抢夺一空,就没办法利益他人了。总之,嗔恨心就像猛火和盗贼一样,会毁坏我们相续中的所有善根,因此应当预先防护。
现在,有些地方为了防火,买打火机都要实名制,一家人只有家长可以买一个打火机;如果有人露天抽一根烟,就要被拘留15天。可见,火灾的危害是很大的。
|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
在家人要养家糊口、要做事业,受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妙的束缚,不是修道人,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嗔恨心还情有可原。毕竟在家人有家庭、有工作、有头发,什么都有,控制不了嗔恨心是有理由的——“因为我是在家人。”
| 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
而出家人已经抛弃了一切,无欲无求,如果还是无法控制强烈的嗔恨心,则万万不可。
作为身披袈裟的出家人,在这方面真的要注意。我觉得,有些出家人的行为比在家人还差。世间有修养、有道德、有修行的在家人是很包容的,在任何场合行为都很如法得体。而有些出家人,由于没有看破今世、生起出离心,只是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在感情、生活等方面受到挫折、逼迫就出家了。当然,并非所有出家人都如此,但确实有一部分出家人是这样。这种人穿上袈裟、剃除须发有什么用呢?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恶劣的人格和心态并未随形象的改变而改变,很多方面还不如一些在家人。
| 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出家人经常生嗔恨心、谩骂别人,就像清凉的云中突然出现雷电、冰雹等,是非常不应理的。
在家人看到出家人发脾气,可能会说:“你们出家人也这样啊?”有些出家人就说:“为什么不能发脾气?我们也是人。”但是佛陀已经说了,出家人与在家人不同,在家人有爱欲,被生活所束缚。
2017年佛学院整顿的时候,有一位负责的堪布与领导对接,当时对方提出的要求不太合理,那位堪布就比较激动,说话语气不是很好。后来那个领导说:“你是穿红色袈裟的,我没有穿红色袈裟,但我今天修的忍辱还可以,你修忍辱没有成功啊!”暂且不提谁有道理,有些在家人在心态上还是比较平和、包容的。
前段时间,我也跟一个领导对接,对于一些事情我有点接受不了,就比较激动。但对方特别平静,好像一点情绪都没有,还一直在安慰我:“没事,没事……”我都有点不好意思。
总之,希望出家人能控制自己的嗔恨心。穿着袈裟的人,跟别人发脾气、打架都是不合理的。如果打了人,在寺院里也没办法住下去,骂人或大声说话也不合适。有些人素质很低,开口闭口都是脏话,不太会说文明的语言,甚至把在家习气都带到僧团里,这样是很可怕的。作为出家人,要知惭有愧,经常提醒自己:我是出家人。
下面主要讲断除傲慢,与前面的内容也有关联。
|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
佛陀说:诸位比丘!你们应当经常摸摸自己的头——可以一天摸三次,想想自己为什么没有头发。是因为看书时间太长了,头发都掉了呢?还是特意请上师剪了,你自愿剃了须发?
| 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
“已舍饰好”,出家人已经舍弃了耳环、鼻环、项链、头饰、手镯等各种装饰和名牌衣服。有些人出家的时候,把首饰都供养僧众了,“这是我的戒指,虽然我很舍不得,但还是供养你们寺院吧,买的时候花了好多钱。如果没有它,我的手指显得有点孤独,但也没办法。”
“著坏色衣”,出家人穿的是坏色衣,要么是红色袈裟,要么是黄色袈裟,要么是青色袈裟,还有些人穿杂色的粪扫衣。
“执持应器,以乞自活”,出家人受持应量器,即钵盂,依靠乞讨、化缘而生活。虽然我们没有出去托钵乞食,但也需要依靠信众供养、供斋而维持生活。
“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既然自己是这样的身份,生起憍慢时就应当立即灭除。
出家人的生活不同于在家人,所以不能与人争斗、以牙还牙。而且你已自愿放下一切,并没有人强迫你——“你必须剃光头,必须出家,必须放弃一切!”当时是你自愿要求出家的——“请您加持,我要出家。只要能出家,我什么都能做到!”而现在,如果你连最严重的嗔恨心、傲慢心都无法控制,还算什么出家人?
| 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任由骄慢增长,对在家人来说都不太适宜。作为有道德、有修养的在家人,不会有很严重的傲慢心、嗔恨心、嫉妒心。何况是出家人呢?即使生起了这些烦恼,也应该立即断除。
“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出家入道之人,为从生死轮回的长夜中获得解脱,才舍弃一切财富、地位,降低自己的身份而行乞,并不是为了获得快乐才出家的。既然如此,就不应该再有傲慢心、嗔恨心、嫉妒心等各种烦恼和分别念。
这些教言确实很殊胜。我们的确都是自愿出家,没有人强迫。既然如此,如果心态和行为连在家人都不如,就应该感到惭愧了。
对于昨天讲的睡眠问题,今天讲的嗔恨心、傲慢心的问题,大家接下来还要好好思维、探讨、辅导。
虽然这些教言主要针对出家人,但在家人也可以修学。作为居士,可以这样想:如果不学佛的人都能修安忍、断除傲慢心,那我作为佛陀的追随者、大乘佛教徒,为什么做不到?只要大家经常用这些教言衡量自己、调整自心,相续一定会有变化。
我特别希望,大家听了一部法以后,不只是种下善根,还要令自相续有所改变。比如,以前你的嗔恨心、傲慢心比较严重,能打50分,听了这部法以后,至少要降低到45分;在睡眠方面,你以前每天都睡8个小时,从明天开始可以睡7.5小时或7小时59分钟——减少1分钟也是很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