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讲解·第3课
2021年4月15日
「佛陀与世间伟人」
佛陀慈悲地为众生传法49年,最后将《佛遗教经》留在人世间。无论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学了这部经以后都可以思考:佛陀与世间伟人有何不同?世间很多伟大人物,在完成自己一生的事业,即将离开人间之时,给人类留下了何种精神遗产或物质财富?
我看过东西方很多名人的传记,如爱因斯坦、牛顿、弗洛伊德、尼采等,也看过鲁迅、李白等文学家的作品,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在一定时期内确实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诸佛菩萨、大成就者相比,二者还是有明显区别:一是他们离开人间时显现的境界,与佛陀趋入涅槃及诸菩萨、大成就者示现圆寂的情形截然不同;二是佛教中的智者、伟大修行人留下的教言、遗嘱,可以指引后来的修行者,并为无数众生带来心灵上的安乐,极具学习研究、实际修持的价值,这一点尤为重要。世间名人的作品是否如此呢?大家应该清楚。
希望大家看看《大般涅槃经》,汉文《大藏经》中的译本比藏文要全,有《大般泥洹经》《大般涅槃经》等不同译本。从这部经中可以了解到,佛陀趋入涅槃前为人类留下了什么样的遗嘱。而世间八十多岁的老人,临终之前又会留下什么?我们并不是非要说佛陀如何伟大,但我们可以观察:佛陀给世人留下的圣教,对当今时代和未来的人类有何种意义?
「本经特点」
《佛遗教经》是关于修行的教言,对调整内心和行为非常有帮助。上节课讲到,不要放纵五根散乱于外境,否则就会像放纵牛群而损害庄稼、骑野马而堕入深渊或遭遇盗贼而失去所有财物一样。
以很多比喻宣说教理是这部经的特点,有些道理甚至以三四个比喻来说明。这与我今年翻译的荣索班智达撰著的《入大乘论》比较相似,该论中也有很多故事、比喻和推理,令读者易于理解、接受法义。前面讲的几个比喻就比较好理解,因为大家都很清楚:放纵牛羊毁坏庄稼、不用缰绳控制野马、遭遇盗贼的后果如何。
「始终谦虚」
在闻思佛法过程中,千万不要轻视所学经论,认为这些道理很简单。有些人,包括一些堪布堪姆,可能觉得这部经很简单,以前看过了、学过了,自己的境界已经超越了经中的道理,还是更深一点的法值得学习。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我们的传承上师们都非常谦虚,而且境界越高越谦虚、越重视因果取舍和实际修行。
「都摄六根」
前两天讲到,若不经常观心,任由眼耳鼻舌身向外散乱,心就会一直随境而转,引生无穷过患。因明中说,眼耳鼻舌身五根缘取外境生起五识,这五种识没有明显的分别,但随之而起的第六意识有分别取舍。比如,我看到色法时生起无分别的眼识,听到声音时生起无分别的耳识,随后心里会产生分别——我看到的色法是美的、是丑的,听到的声音是悦耳的、是难听的。心就这样随五境而转,身体和语言也会随心而动。三门的躁动,一方面会使修行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会引发很多不如意之事。
昨天也讲了,若不约束五根、调伏自心,后果很快就会显现。在我家乡的一些部落中,有些人特别野蛮、狂躁,不听上师、年长者的话,也不听寺院的劝诫,往往过不了几个月、几年,这种人就会被捕入狱或自杀身亡,后果非常严重。在我们这个佛教团体当中,那些特别野蛮、狂躁、凶狠的人,不管在哪个堪布、堪姆的班里,都待不了很长时间。因为他的心很狂野,行为无有约束,经常超越所在群体的规则,这些大家都一目了然。最后,这样的人往往是自掘坟墓,入于非常不悦意的境地。
佛教的教育温和、理性,且不乏科学性。大家每天听闻这样的教言,对身心都有利益。当然,这种效果不一定立竿见影,但若长期坚持,内心一定会得以调伏。
|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
因明论典中说,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没有自主性,都要随心而转,心才是主导者。所以佛陀说:你们一定要想尽办法调伏自心。
未调伏的心特别可怕,下面以比喻宣说。
|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心的可怕程度远远超过毒蛇等。被毒蛇咬伤,最多会失去一世生命,它不可能生生世世损害你。同样,老虎、狮子、豹子等猛兽也只能夺取你这一世的身体和寿命,不会生生世世伤害你;怨贼即使抢走你所有的财产,也无法抢夺你的智慧、福德之财;大火蔓延会将人的身体、房舍、财物烧尽无余,但它无法毁坏我们无始以来积累的善根福德。而未经调伏的心,危害程度远甚于此,世间任何可怕的事物都不足为喻。
《入行论》中讲:“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狂象般的心,会令人在无间地狱中感受痛苦,而未被驯服的狂象,根本不至于造成这样的危害。《入行论》中还说:“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如果调伏了这颗心,一切都已经驯服了。
所以,我们要想尽办法来制心、调心。《诸法集要经》中说:“若人善制心,则除诸过患。”如果善于调心,就会根除今生来世的诸多过患。《诸法集要经》是日称等人翻译的,日称法师还翻译了《父子合集经》《事师法五十颂》等很多重要经论。
如果心很调柔,人生中就不会有很多坎坷,生活、感情、修行等方面都会非常顺畅;如果心未调伏,经常被猛烈的贪嗔痴所转,后果则不堪设想,危害性远远超过毒蛇、猛兽等。世间人听说哪里有毒蛇猛兽、哪里起火了,都很害怕,但对于心的危害却茫然不知,也许只有修行人清楚:心里猛烈的嗔恨心和欲望就像内在的大火,熊熊燃烧时别人不一定看得出来,但其后果终究会显现。
若细心思维就会发现,这些比喻蕴含着甚深意义。
| 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坑。
譬如有一个人,手里拿着装满蜂蜜的器皿,手舞足蹈、跑来跑去、刹那也不停歇。他只专注于眼前的蜂蜜,却未察觉脚下的深坑,这样很危险,难免堕入万丈深渊。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追求眼前的感情、财富、名声和种种妙欲,根本不观察后果。一般凡夫都是这样,只顾今天,不顾将来。殊不知,这会令人做出悔憾终生之事。比如监狱里的很多人,就是因为烦恼起现时没有将其转为道用,一时冲动而犯下罪行,毁了自己的一生乃至生生世世。
一般来说,受过佛教心灵教育和训练的修行人,对人生之路应该有一定的把握。世间人经常买各种保险,却无法保障自己不生烦恼、不造恶业,更无法避免今生来世所要感受的恶果。若能接受佛陀以大慈大悲心宣说的心灵妙法,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比较顺利。
总之,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若未调伏自心,就如同只执著手中香甜的蜂蜜,对脚下的深坑毫无察觉,处境非常危险。
这些比喻可能也涉及人们对色声香味等不同对境的贪执,我没有看其他讲义,也许有不同解读方法。
| 譬如狂象无钩,
对于狂象,如果不用铁钩来调训,后果会非常可怕。
以前印度有很多大狂象,人们会用铁钩、鞭子来调教。若不如此,它们就会肆无忌惮地踩踏人、房屋等,最后自己也堕入泥坑当中。同样,心若未加调伏,也会令人堕入火坑般的险境。
| 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
猿猴入于树林后,会不停地跳来跳去,难以控制。未调伏的心也是如此,就像闪电、野猴、狂象一样。所以,我们应该以最快的速度,采取各种措施、想尽一切办法调伏自心,不能放纵其趋入外境、随境而转,否则后果非常可怕。
有正知正念的人会经常观自己的心,《入行论》第五品《正知正念品》中专门讲了相关内容。最近,慈诚罗珠堪布在讲《入行论释·善说海》,大家都在精进地学习。有些人说,法王如意宝以前讲过这部论典。其实没有讲过。法王曾在课堂上说:“《入行论释·善说海》为无著菩萨所造,任何人听闻、学习,都会自然而然生起菩提心。”但他老人家还没有讲成,就示现了圆寂。法王圆寂后,我发愿讲这部论典,以了上师心愿——我这样的人这么说可能有点可笑,但不管怎样,我从2006年开始讲这部法,用了很长时间才讲完,总共讲了两百多堂课。
特别希望在座各位经常学习《入行论》。这部论典,我用汉语讲过四五次。最后一次讲得比较广,当时整理了12册讲记。大家如果没有时间听这么广的讲解,可以听之前的录音,有一次我讲得不是很广,讲记整理了6册。另外,有些堪布、堪姆也多次讲过《入行论》。
大家最好每年学一次《入行论》和《大圆满前行》,如果做不到,就两三年学一次,不要拖太久,因为我们的心真的很需要经常性、长期性的调伏。如果长时间不调心,即使闻思方面还可以,自心也不能与法相融。《入行论》中就有非常好的调心方法,能背诵的人要经常背诵,不能背诵的就经常念诵,一个月念一品也可以。
修行应具恒常性,这样才会令心有明显转变。有些人刚开始特别积极,但修行虎头蛇尾,最后连佛教徒的身份都放弃了,心也越来越野蛮,这样不是很好。
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心未调伏都是很可怕的事情。我今天听说,在我们佛学院得过堪布学位的一个藏族人,当时应该是很不错的,但出去以后遇到了各种事情,最后连一个虔诚的居士都不如。
所以,我们也不能说:“喇荣佛学院的人肯定全部是精英。”像哈佛大学、北大、清华也有各种各样的人,佛教团体也不例外。可能当年的那烂陀寺和吉祥戒香寺也是这样吧。就连佛陀在世时,他的座下也有各种各样的弟子。因此,有“活佛”“堪布”名称的人,或者声称从色达喇荣来的人,不一定都调伏了自心;而没有调伏自心和烦恼的人,跟一般人也差不多,甚至可能比一般人还差。
当然,我并不是在说别人,而是说我们自己。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这么殊胜的大乘佛法,但几年以后,我们的心态会不会改变呢?有时候,无常是很可怕的。所以,大家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和护法神,依靠他们的加持,不如法的心态不会涌现,不如意的事情也不会发生。即使遇到一些违缘,也会很快消失,不会一直持续下去,障碍自己的修行和弘法利生事业。
总之,我们应该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心,一旦发现心思散乱,就要调伏它、对治它,而不能放纵不管。
|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
若放纵自心,随心所欲地入于外境,修行就会前功尽弃,所有努力终成泡影。
| 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如果很好地调伏了自心,那么无论世间事还是出世间事,无有一者不能随心所欲地成办。
| 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所以,诸比丘,你们应该用最大的精进、努力调伏自心。
能调伏自心的人,哪怕只学一部《入行论》或《佛遗教经》,也会有很大收获,甚至与之前判若两人。而有些人听了很多法,最后却变成了“老油条”,看到佛陀在空中飞都不起信心。这样的人即使会讲很多道理,也没有多大意义。根基比较好的人,会很快与法相应,这种相应并非表面形象,而是内心深度的相应。他们修一点法,修持一个短短的教言,就能有不堕恶道、不入歧途的把握。
所以,我们一定要调伏自心。《诸法集要经》中说:“若人随于心,则造一切业,善调伏心者,则证真常乐。”如果人的行为随心所欲,就会造作各种业,可能时而造善业,时而造恶业,时而造花业;若能依靠上师、善知识的教言调伏自心,则会很快证悟真常安乐,现前大乐智慧、如来藏的本来面目,也即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的确,根基比较好的人,很快就会了悟实相。到那时,即使让他造恶业,他也不会去造。
有弟子曾问帕单巴仁波切:“证悟空性的人造作恶业的话,对他有没有害处?是否会堕恶趣?”帕单巴仁波切说:“证悟空性的人绝不会造恶业,因为证悟空性和生起悲心是同时的。”
以上主要讲调伏自心。对于佛教徒来说,调伏自心确实很重要。佛陀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自净其意”即净化自心、调伏自心,这就是真正的佛道。此偈颂也可以从三乘的角度来解释:“诸恶莫作”讲声闻乘的禁止恶行,“诸善奉行”指菩萨乘的劝发菩提心、摄持善法,“自净其意”指密乘当中的认识本性,及以智慧、方便双运的方式真正调伏自心。这就是佛陀所宣说的三乘教法。有些大德也是这样解释的。
此处所讲的调心,不是说调伏别人的心,而是调伏自己的心。当然,我在这里讲这些教言,也比较惭愧。虽然跟没有学佛、修行时相比,有一些进步;但若真正观察自心,有时也比较失望——学了这么多年,尤其是在喇荣山沟待了这么多年,到现在还没获得什么成就,越老身体越沉重,更不要说虹身成就了。但有时也比较欣慰吧,毕竟世间还有佛法光明,自己值遇了这么多善知识,能够听闻诸多大乘经论、密宗续部,有闻思修行的机会,还是很好的。
总之,我们都要努力调伏自心。每个人都会产生烦恼,只要尽量去对治、忏悔就非常好。
|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
诸位比丘!接受饮食时,要作服药想:我是为了治疗身体的疾病而服用这些妙药。对好吃或不好吃的饮食,不要有增有减——看到好吃的就很欢喜,大口大口地吃;看到不太好吃的就只吃一点点,或者干脆不吃了。
古大德经常讲:饮食的目的是滋养身体,所以不应挑食。有些人特别挑食,经常说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好吃,这是修行不好的相。其实,如果让他自己做的话,也不一定好吃,但他却不会抱怨。今年冬天的三个月,我基本都是自己做饭。有时候,我已经很努力了,做出来的饭菜还是不太好吃,就特别失望。当时我想:“如果这是别人做的,我肯定会嫌它难吃;但因为是自己做的,就没法抱怨了。”可见,人有时候是很不公正的。大家也可以想一想:自己给自己做饭,肯定会拿出最好的手艺,但有时还是做不好;既然如此,别人做得不好也情有可原吧?
我们刚来喇荣时,经常连续好几个月每天吃三顿糌粑,什么菜也没有,连菜的名称都听不到。有一次过年,一个喇嘛请我去他家吃饭,但他家里只有一瓶辣椒豆瓣酱和糌粑。我问他:“过年吃什么?”他说:“我买了这个豆瓣酱。”当时整个佛学院的情况都是如此,但大家还是很开心,每天精进闻思修行。现在条件好了,有些人反而更挑剔。
藏族有句俗话:“经过三寸喉咙就变成不净食了,没必要挑剔。”《大智度论》中也说:“入口食之,即成不净。”入了口的食物,马上就变得不清净了,的确没必要特别在意,应将饮食作服药想。《佛所行赞》中讲:“饭食知节量,当如服药法,勿因于饭食,而生贪恚心。”吃饭应该知节量,就像服药一样;不要因为饮食而生贪嗔之心——吃得好就生贪心,吃得不好就生嗔心。
我听说男众那边稍微好一点,而有些女众经常谈论“这家的饭菜如何,那家的火锅好不好吃,底料是什么样的……”,对饮食谈得有点多。当然,星期天偶尔关心一下饮食也可以,但确实不能太贪执,否则会依此造下很多恶业。
《大智度论》中说:“若不观食法,嗜心坚着,堕不净虫中。”吃饭时若不如理观想,将来很可能堕落为不净粪中的虫类。以前,有一个沙弥特别爱吃奶酪,对奶酪的残渣都非常贪执。他命终之后,转生为奶酪瓶中的一条小虫。他的师父是阿罗汉,僧众分奶酪时,他对比丘们说:“慢一点,不要伤到爱奶酪的小沙弥!”诸比丘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就问:“这是一条小虫,您为什么说是‘爱奶酪的沙弥’?”老师父回答:“这条虫原本是我的沙弥,因为贪爱残酪才转生到这个瓶子当中。”可见,若对某种食物特别贪执,以后的转生之处确实堪忧。
我们现在是欲界众生,不可能像阿罗汉一样毫无贪执,但还是要有正知正念,不能吃得太多,当然也不能吃得太少了。《法苑珠林》中有一个偈颂说得很好:“多食致患苦,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一方面,吃得太多会引发多种疾病。大家都清楚,如果吃得太好、太撑,就很容易昏沉,影响打坐、背书等。另一方面,吃得太少会导致气力衰弱,也无法胜任闻思修行。所以,佛陀所倡导的适度饮食理念确实很重要。
现在很多人会过度饮食。比如聚餐时,有些人怕浪费食物,就说:“没事,你们剩下的我来解决,我有这个能力!”他们看起来很有包容心——我眼前已经浮现出一些人的画面了。其实这样不太好,虽然食物没有浪费,但身体却受到了影响。我觉得,为了不浪费食物而吃得太撑,也是一种浪费,因为你的身体要付出代价,甚至可能因此而生病。还是一开始不要点那么多菜,或者剩下了就打包比较好。
总之,不增不减的饮食观,对于21世纪的人类来说很重要。这些教言,点点滴滴都可以用于生活。
| 趣得支身,以除饥渴。
吃饭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支撑身体。若想令肉身在世间存住,没有饮食肯定不行。所以,为了解除饥饿和干渴的疾病,就要接受饮食。
下面通过几个比喻说明,修行人在生活中需要掌握分寸、不堕两边、不走极端,这很重要。
| 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
蜜蜂采花蜜时,只取自己需要的美味,而不会损坏花的妙色和妙香。
| 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
同样,比丘接受他人供养以维持生活,目的是去除自相续的烦恼、解除饥渴之疾、调养身体,因此不能对饮食贪得无厌、过度追求,否则会毁坏自他善心。
所以,出家人接受供养要适度。有些在家人以善心供养出家人,但若出家人的贪心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多,施主的善根就会被毁坏,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毗奈耶经》中也有蜜蜂采蜜的比喻。像蜜蜂这种昆虫都具足这样的正知正念,只接受自己需要的花蜜,不会破坏花朵。而有些人刚刚出家,还不懂戒律,看到别人对他恭敬供养,就经常问人要这个、要那个。我之前也讲过,大家不要经常通过网络化缘,说要刻玛尼石、做经旗等。我们后来了解到,化缘的这些人平时没有什么闻思修行,只是做一些形象上的善法。很多人第一次化缘时,别人为了积累功德和福报,可能会以信心做一些供养。但是如果他们屡次化缘,别人就会生烦恼,把他们拉入黑名单——这也是合理的。
现在有些所谓的修行人、出家人,包括有些法师,在掌握分寸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其实,与人交往需要有智慧和技巧,不然自己的路不会走得很远。所以,即使你不为施主等人考虑,也应该为自己考虑——要想今后的路比较顺利,就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则。
| 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智者会衡量牦牛的承受能力而让它驮运适量的行李,不会将其力气全部耗尽。比如一头牦牛可以驮一百斤的东西,智者就不会让它驮两百斤,而没有智慧的人不会考虑这一点,最后可能会把牦牛累死。
同样,作为修行人,一方面要经常以正知正念观心,这一点很重要。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自己接受了施主、善士的信财以后能否消受。所以,出家人不能肆无忌惮地接受饮食——“我就是应供,我就是福田,我很了不起,只要我穿着袈裟,什么都可以享受!”其实也不一定。
因此,出家人在享用饮食方面应该注意。在家人供养的任何财物都来之不易,如诗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汉传佛教的出家人对这方面确实很细心,寺院里的斋堂名为“五观堂”,其中还有“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等偈颂。意思是说,如果“五观”观得很好,哪怕是金子也可以消化;如果三心未了,连水都很难消化。“三心”可能指贪嗔痴吧。汉地在早晚课、平时念诵、用餐、供斋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矩。其实藏地也有,只是没有“五观堂”等名称、偈颂。
「食存五观」
一、要思维施主供养的米、菜来之不易,若不好好回向则很难消化。
二、要思维自己的道德和修行能否配得上别人的供养。也就是说,自己每日享用斋饭,要具备相应资格,具有相应的戒律和德行。
三、要远离贪心,断除过高的物质欲望。
四、要将饮食作妙药想。不要贪执身体,不是为了让身体长得胖胖的、显得庄严而享用饮食。应该思维:如果没有饮食,肉身就会枯竭,所以要依靠饮食而长养身体,这样可以做更多利益众生的事。
五、要思维:享用饮食是为了获得成就、利益众生,而非得过且过地在这里混饭。
我们这里虽然没有五观堂,但大家在用餐时也应该这样观想,而且饭前要供养三宝,用餐前后该念的咒语要念、该观想的内容要观想,常存正知正念,不浪费食物,尽量配得上别人的供养。
在世间,人们每天要上班才能养活自己、养活别人。同样的道理,出家人若不具备戒定慧等功德,今生享用的信财,来世都要“披毛戴角还”,这是非常重大的事情。所以,大家在饮食方面要自我约束,任何时候都要如理如法。
下面讲精进修行。
|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
诸位比丘,白天应该精进地修行善法,千万不要浪费时间。空耗时间是非常可怕的,谁都不知死亡何时到来。
初夜和后夜也不要浪费时间。一般来说,我们初夜时都在听课等;起得比较早的道友,后夜也在闻思修行。
| 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中夜诵经,以自消息”,中夜也不是不能睡觉,但不要失去正知正念。这里讲,中夜应该诵经、祈祷。
睡觉之前、起床之后磕三个头很重要,以前好多道友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但有些人又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从九几年在小经堂上课时开始,我就倡导大家课前磕三个头,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当时还建议大家晚上睡觉前、早上起床后也磕三个头,睡前念一点经咒,观想佛,然后再休息。
“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有些人天天睡懒觉,导致一生一事无成。萨迦班智达说:人的一生很短暂,而且一半时间都在睡眠;剩下的一点时光,又被老、病等各种痛苦占据。所以,人世间没有多少时间可以修行。
当然,一辈子一直睡觉的人可能是没有的,但有些人非常懒惰、特别爱睡觉,像猪八戒一样,除了吃和睡,什么兴趣都没有。这样很不好,会令一生白白空过,最后一无所得。
在睡懒觉方面,我不是特别厉害,但最近睡得有点多,从明天开始,我要定个闹钟。我们这边的道友还可以,有些人早上很早就起来了。其实,睡眠是可以控制的。一方面,要有充足的睡眠,不能完全不睡。但另一方面,所谓的“充足”,不能按你的心来定,如果你的心特别爱睡觉,可能一天睡十几个小时都没问题。一般来说,睡五六个小时应该够吧?总之,大家不要把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睡眠上。
| 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要经常忆念无常之火毁坏世间一切,应该早日寻求自度,不要睡眠。
这一点很重要,无常之火真的很可怕,时间也不会等待任何人,我们应将每一天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修行。就像《正法念处经》中所说:“及死未至时,应当修善行,死恶无慈愍,未至应修善。”我们应该在死亡没有到来之时就好好修善,因为死缘很可怕,它是没有慈悲心的。
在座各位现在还比较健康,此时应该精进修行。这种健康的状态能持续到何时是很难说的,一旦被病魔、死魔抓住,到医院一检查就是癌症晚期,不久就接到病危通知,那时再念“嗡玛尼贝美吽”、临时抱佛脚就很难了,不如现在自由自在之时好好修行。
人身的确很难得,学过《大圆满前行》的人都清楚这一点。这么难得的人身不要空耗,不要白天散乱、晚上贪睡,浑浑噩噩地度过。很多世间人就是这样,特别可怜,让人很着急。修行人可能不会大量地浪费时间,最多散乱、聊天半个小时,而不会让一整天、一个月、两个月都白白空过。我个人也是这样,有时候,为了僧众的事需要参加一些会议,这是不得不做的,除此之外不会浪费很多时间。
总之,睡眠不能太过随心所欲,为了早日度自己,还是不要睡得太多。《入行论》中说:“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人身的船筏很难得,不要一直懈怠、睡眠。世亲论师的注释中说:心的懒惰会令人懈怠,身体的闷重会引发睡眠,如此一来,修行就无法增上。
现在很多人为什么修行不好?为什么不能利益众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懒惰、贪睡、贪玩、沉湎于电影电视和手机等,整天散乱。人生本来就很短暂,大多数时间还被散乱占据了,还剩下多少时间呢?所以,我们应该抓紧时间修行。
今天就讲到这里吧,大家回去以后还要睡觉,虽然刚刚说了“勿睡眠”,但是如果讲课时间太长了,大家都比较累。我是提前看了好多内容,讲两节课都可以,一直讲到12点也没问题,但是怕大家不开心。不管怎样,夏天的气候比较舒适,这么好的时光应该倍加珍惜,不要睡得太多了,早上早一点起来,背书、看书、禅修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