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第9课
2020年12月10日
(堪布念藏文传承)
这部经典,很值得初学者学习。以后,你们如果有机会建立道场、弘扬佛法,应该先讲《大乘方广总持经》和《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作为初学者,先打好基础,再学五部大论,可以少走弯路,少造罪业。
今天讲说废话的过失,明天讲贪睡的过失。说废话和耽著睡眠,是修行的两大障碍。这两个教言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好好思考。
很多人都爱说无聊的语言,喜欢无稽之谈。作为一个修行人,语言应该言简意赅,严谨,不啰嗦,不说过失,不令自他生分别念。
|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世话中过?若观察时,菩萨应住决定之义,由观是义不生热恼?”
这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世间话语有什么过失?如果观察,菩萨住于决定意义,并且观这样的决定意义,则不生烦恼。那该怎么做呢?”
“世话”,隋译本是“多言”,意思是多言多语,爱说世间语言。“决定之义”,包含胜义空性和世俗无常的道理。
在修行过程中,如果世间语言太多,就没法入定,不能住于决定义,甚至招惹很多麻烦。了知世间语言的过失,菩萨就能住于真实义,不生烦恼。因此,弥勒菩萨代表大家,问本师释迦牟尼佛:多言的过失有哪些?菩萨要安住于决定意义,不生烦恼,怎么做才好?
|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世话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住决定义,由观是义不生热恼。
佛告诉弥勒菩萨:“初业菩萨应当观察,世间话语的二十种过失。这样观察,能令菩萨住于决定义,不生烦恼。”
道友之间聊天,最好与解脱相关,比如无常、无我、人身难得等。智者相聚,会增长更多的定解和智慧。多说具有实义的语言,很有必要。
但很有可能,刚开始聊的是佛法,聊着聊着就成了非法,最后甚至吵起架来。所以,初学者观察语言的过失非常重要。
|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世话二十种过?
佛告诉弥勒菩萨:“什么是乐于世话的二十种过失呢?”
这里的“乐”,是喜欢的意思。喜欢什么呢?喜欢说世间语言,或喜欢多言多语。
当然,这些语言的过失,是针对初学修行的菩萨而言,世间人不一定把言多视为过失。比如,导游说的语言越多,游客觉得越好,为了讨游客欢心,导游就拼命地说,甚至说妄语。我们去某个地方时,发现导游说的话,有些完全是瞎编的。另外,销售人员为了多卖东西,也会说很多掺水的语言。网络上更是如此。
有些人认为,世间语言越多,说明朋友越多,人脉越广。相反,如果话太少,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那些境界很高、不爱说话的人,招聘者一看,嗯,他要么无能,要么寡语,不能要。
而真正的修行人,如果常说废话,会招来许多麻烦,对自他都不利。从修行层面来讲,少说无关修行的世间废话,非常重要。那么,言多到底有哪些过失呢?
| 一者、心生憍恣,不敬多闻;
“第一,语言多的人,常常心怀骄慢、放逸,不恭敬广学多闻的人。”
藏译本的意思是:说话太多,会因多闻而心生傲慢、放逸,不恭敬他人。隋译本也把“多闻”放在前面。这样比较容易理解。
话多的人,说着说着,就产生傲慢,觉得自己见多识广,因此不会恭敬别人。
| 二者、于诸诤论多起执著;
“第二,多说世间语言,会引起各种争论,越发贪著自方,嗔恨他方,导致贪嗔执著越来越严重。”
争论大多来源于语言。格鲁派的热译师,是一位修大威德的瑜伽士,他曾说过:“话多必然惹是非,少说废话多念经,今世来世都安乐,一切功德从此生。”语言太多,肯定会招惹是非、争论。不如少说一些废话,多念一些经文,今生和来世,暂时和究竟,都会获得快乐。
| 三者、失于正念如理作意;
“第三,语言多的人,会失去正知正念,失去如理作意。”
口中一直滔滔不绝,心一直散乱,哪有时间如理作意,如理观修无常、无我和空性?《万法归心录》中说:“若不俭言,纵意多谈,散心乱念,不得定心。”如果不控制语言,纵情言谈,令心散乱,意念纷飞,根本得不到如理作意的禅定心。
大家也看得出来,爱说话的人,修行一般都比较差。像我自己,这么多年一直讲经说法,或给别人演讲,在如理作意方面是很惭愧的。
| 四者、为所不应身多躁动;
“第四,语言多的人,会做很多不该做的事情,而且身心不安,经常躁动。”
隋译本和藏译本的意思是,因为身心没有修炼,所以会做很多不如理的事情。
一般来讲,特别爱说的人,即使在课堂上,身体也无法安住。如果旁边有人,就悄悄对人家说:“喂,你包里有什么东西?要不要给我吃一点?要不要给我喝一口?”本来,上课口渴了,稍微喝点水,也可以。但上一堂课,要拿一大堆吃的,这边开一袋,那边开一袋,这里吃一下,那里吃一下,身体一直躁动不安——柱子后面有个人在笑,是不是说到他了?(众笑)
| 五者、速疾高下,坏于法忍;
“第五,爱说世间语言的人,情绪起伏不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无论法忍,还是安忍,都没办法修。”
话多的人,情绪一直波动。说着说着,自己就哭了;说着说着,自己又笑了。人的形象,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不爱说话的人,会显得优雅稳重,有风度,别人不敢轻易招惹。而喜欢言谈的人,不管面对的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直高谈阔论;身体一刹那也不能停息,躁动不止;情绪一会儿高昂,一会儿低落。这样的人,不可能有稳定坚固的境界或心态,对真正的法忍,肯定没法修下去。
| 六者、心常刚强,禅定、智慧曾不熏修;
“第六,世间语言特别多的人,心刚强难化,没办法修禅定和智慧。”
“禅定、智慧”,也是寂止和胜观的意思。
语言多的人,无法静下来修禅定,无法产生智慧,因为他的心非常刚强、坚硬,调伏不了。《正法念处经》中说:“乐多言语,自高轻动,虽见佛已,心无惭愧。”语言多的人很傲慢,刚强难化,即使见到佛陀,也生不起信心,甚至想与佛陀攀比。这种人大多无惭无愧,没有正知正念,非常可怕。
语言多的人,寂止和胜观都修不好,内心刚强难化。
| 七者、非时而语,言论所缠;
“第七,语言多的人,不分时机场合,随便乱说,经常被自己的语言所缠缚。”
喜欢说废话的人,没有该说和不该说的时候,随时都像开了录音机,看到一个人,就“叭叭叭”响个不停,完全不考虑分寸。藏族有一句格言:“即使说一句话,也要看场合。”意思是,要随时观察自己的语言,合理的才说,不合理的就不说。但是爱说世语的人,应时的时候会说,不应时的时候也会说。因为语言太多,最后往往把自己给缠绕起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和语言有关。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里讲:“通常成为亲怨者,余事促成极少见,多由言词所导致,故当慎察再出言。”在世间,彼此关系好或是不好,是亲人还是怨敌,由其他原因促成的很少,大多数由语言所导致。因为说话不谨慎,两人之间的关系破裂了;因为他说话让人感动,我对他生信心了。不仅“我”和“你”之间,“他”和“他”之间、“他”和“我”之间,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依赖于语言。如果语言说得不好,时机观察得不对,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
我们要时时观察自己的语言,哪些场合适合说,哪些场合不适合说。麦彭仁波切的《君规教言论》,专门有“观察语言品”。我讲过很多次,也要求大家认真学习。《正法念处经》中,也有特别长的一卷,专讲语言方面的过失,以及需要注意的言说。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里讲,甜蜜的语言就像蜂蜜,会让大家生欢喜。一个法师或者讲师,一堂课的演讲,能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反之,如果在某个场合发脾气、谩骂别人,也会给在场所有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男众稍微好一点,女众这边,有些特别喜欢说挑拨离间的话,最后自己也搅在里面,洗不清。因为语言不慎,惹下事端,最后不得不离开发心岗位或班级,这样的事情确实有。这些人没有想到,因为说非时语言,最后自己把自己的“头”给砍断了。
| 八者、不能坚固证于圣智;
“第八,语言多的人,会乐于世间法,不可能得到坚固的圣者智慧。”
语言与心有一定关系,话多的人,心是动荡的,做不了有意义的事情,没办法得到佛菩萨的智慧。
藏译本中说,因为语言太多,所作所为都是动摇的,所以没办法得到圣者的智慧。隋译本的意思是,因为语言多,贪执饮食,故而不能得到圣者智慧。这里是按藏译本的意思来解释的。
| 九者、不为天龙之所恭敬;
“第九,语言多的人,天、龙、护法、白法圣众等,都不会恭敬。”
世间人可能认为,天龙恭不恭敬无所谓,只要人恭敬就行。其实,任何事情都有显现的一面,也有隐藏的一面。人的肉眼,只能看到光明的显现部分,看不到阴暗的隐藏部分。对人类而言,非人和天龙八部都属于隐藏的部分,虽然看不见,影响却非常大。
在世间,要做成一件事情,不仅需要搞好上上下下的人际关系,我们看不见的很多力量,比如天龙夜叉的拥护和恭敬,也是很重要的。而人品一般、常说废话的那些人,不要说人,非人、天龙八部也不会恭敬。
莲池大师造过一部《缁门崇行录》,里面讲了一个公案:有一位宋朝的禅师,入定的时候,看见禅房附近的栏杆旁边,有两个出家人在交谈。刚开始,天人一直恭敬聆听。过了一会儿,天人就离开了。他俩还在不断地聊。又过一会儿,来了恶鬼。再过一会儿,恶鬼开始唾骂他们,并将他们留下的脚印扫得干干净净,显得很不恭敬。
禅师出定之后,就询问他们,刚在讲了些什么。原来,刚开始他们聊的是佛法,所以天人很喜欢,过来聆听。后来,他们聊到了家常,天人不感兴趣,就走了。再后来,他们讲到了财物供养,饿鬼就来了。
看起来,只是两个出家人在聊天。可是,当他们聊佛法时,有天人在旁边恭听。当他们讲名闻利养的时候,又把非人招来了。虽然人类看不见,但这些力量是一直存在的。
《地藏十轮经》中讲,真正修行好的人,连他踩过的微尘,天王也会恭敬顶礼。如果修行不好,人格也不好,天天说废话,天龙夜叉是不会恭敬护卫他的。这样的规律,大家应该明白。
| 十者、为辩才者常怀轻贱;
“第十,话多的人,语言没有分量,会被有辩才、有智慧的人轻贱。”
有辩才的人,在显露内在智慧的时候,语言都是有营养、有意义的,都是干货,大家对他会特别尊重。比如一个辅导员,如果讲得好,轮到他讲课,大家都会专注地聆听。如果言不及义,说一大堆,甚至胡言乱语,大家上他的辅导课,态度都不怎么样,都很漠然。
| 十一者、为身证者之所呵责;
“第十一,爱说废话的人,经常被亲身证悟的人呵斥。”
前辈大德经常这样呵斥:“有些人天天聊家常,天天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即便是讲法,如果有太多议论,也会被圣者呵斥。有一次,上师如意宝特意当着大众说:“有些堪布,该讲的内容不好好讲,不该讲的却讲很多——摆什么龙门阵。这样很不好。”当时我正在嘎多堪布那里听传承。第二天,嘎多堪布对我们说:“昨天法王如意宝说的可能是我,以后我要少说一点。”他以前上课,有时会讲故事,后来再也不敢了。
课堂上偶尔讲一下吃喝,也是可以的,但不能整天讲。即便是生活佛教,只讲生活、不讲佛教,也是不行的。现在的世间人喜欢聊什么?怎样养生,哪部影视剧比较流行,等等。一聊起这些,每个人都很开心。修行人为了迎合世人的这些喜好,经常说没有实义的语言,没有必要。
有一部《佛说邪业自活经》,法护翻译的,经文很短,是关于邪命养活的。经中说,佛陀在给孤独园时,有一个讲法比丘,很喜欢讲饮食衣服等世间语言。僧众呵斥他:“你讲的不是佛法,而是邪命养活!”后来此事传到佛陀那里,佛陀也呵斥了他。
现在有些法师,也特别爱讲世间语言,开口就是“我以前在家的时候怎么样,现在怎么样生活,怎么样养生,怎么样赚钱,怎么样理财”,基本上没有经论的内容。当然,谈论这些话题,能招来很多听众。尤其是人间佛教、生活佛教的理念,大家很容易接受。但是,这些语言再精彩,也与解脱没有关系。严格来讲,不算传法,只是世间的演讲。有一定证悟境界的上师,和真正的圣者菩萨,对此都会呵斥。
传法的时候,可以偶尔讲一些世语,让大家欢喜一下,但不能一开口就讲世间琐事。凡是与解脱无关的语言,都没有太大意义。比如,我以前是军事家,出家后就天天讲军事、讲战争;我以前是艺术家,出家后就天天聊艺术……我经常偷听法师讲课,并产生一些分别念:“这个法师讲得比较如法,那个法师某方面的习气比较重。”
一个人喜欢聊什么,跟他的身份和爱好有关。但作为法师,应该着重宣讲与解脱有关的语言。至于听众的兴趣,不是完全不顾及,但说得太多,会被有境界的智者呵斥。
| 十二者、不住正信,常怀悔恨;
“第十二,爱说话的人,不住真正的修行和信心,常常心怀悔恨,心怀嗔怒。”
话多的人,没完没了地串寮,不好好修行。尤其是,一到中午,就跑到别人家去:“哎,你怎么样啊?我找你有点事情!”自己懒惰,不想做饭,专门在别人做饭的时候找过去,时间瞄得比较准。(众笑)
| 十三者、心多疑惑摇动不安;
“第十三,话多的人,言多必失,以致怀疑这个,怀疑那个,身心都无法安住,一直动摇不安。”
话多的人,因为不好好闻思,没有尖锐的智慧,无法真正深入经藏,消除疑惑。
| 十四者、犹如倡伎随逐音声;
“第十四,语言多的人,就像歌舞艺伎,自己没有主张和主见,随着外面的声音而转。”
表演歌舞的倡伎,会随着乐器或别人的要求而转,自己没有高深的主见。语言多的人也是这样,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 十五者、染著诸欲,随境流转;
“第十五,话多的人,染著世间的欲望,一直跟随外境,不断流转,心不自在,没有主见。”
因为执著外境,这个好看,那个好听,这个不好喝,那个不好吃,整天被贪欲和嗔恚左右,所以没什么主见。
有智慧的人,别人怎么说,都是别人的事;自己怎么做,会用自己的智慧观察。缺乏深度的智慧,不管别人说什么,都“是是是”,一看就是轻信之人,不可靠。
有些堪布堪姆也是,比较听话。但太听话了,也令人担心。不管你说什么,他都“好的!好的!没问题!”看起来很听话,但真正做起事来,就变成“不好的,不好的”了。一件事情,到底能不能做到,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光嘴巴上“好的好的”,最后却根本做不到,有什么用?
| 十六者、不观真实,诽谤正法;
“第十六,语言多的人,没有时间观无常、观空性、观真实义,甚至会因此诽谤正法。”
以前的六群比丘,从城市化缘回来后,聚在十字路口说东说西,受到在家人的呵斥:“这些出家人,不去好好闻思修行,在这里闲聊什么?”佛陀知道后,对这种不如法的行为进行了遮止。
确实有这样的出家人,因为修行不好,所以不分场合地点,说很多不如法的话,做很多不如法的事。尤其是刚刚出家的人,很多行为都不如法。所以我的建议是,至少出家六七年以上,有了一点威仪,才能跟红尘中的人交往。
有些出家人,只是剃了头发,换了僧衣,行为和语言跟世间人完全一样。世人很聪明的,一看就知道:“这个人头发虽然没有了,但贪欲心和执著心仍然在。你看他,连基本的威仪都没有!”当时六群比丘被佛陀呵斥,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从我们自身来讲,和不信佛的人说话,应该注意分寸。“学佛很好,所以你们要学佛!”“不要杀生,要放生!”这些想法,有时只能放在心里。任何场合都这样喊口号,不一定合适。
一般来讲,有智慧的人具有辨别能力,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群当中,会说不同的语言。这个很重要。不管什么场合,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拿出来,向别人宣扬,不一定受欢迎。
| 十七者、有所希求常不称遂;
“第十七,语言多的人,会有很多希求,但因为说得太多,别人知道他的底细,不会真心帮助他、支持他。因此,他所求的事情常常难遂心意,坎坎坷坷,无有安乐。”
有些人,做任何事情,只要一句话,就能做成。而有些人,费了很大的劲,却始终办不成,这是为什么?与个人的语言、身体、心态以及人品,都有关系。
一般语言多的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大家会认为:“这个人很无聊,到处说废话、惹是非!”但大家对你的这些看法,你是不可能知道的。藏族有一种说法:难听的语言,自己听不到。这种情况下,你想做的事情怎么可能成功呢?
事实上,别人的评价往往是比较准的。因为大家六根齐全,对你的所作所为,都会观察。虽然没有穿警服,也没有执法记录仪和工作记录仪,却跟警察没什么差别,你的言行举止,他们都会一一记录。哪怕是你的心态,他们也会通过推理记录下来。
所以说,平时话多的人,办事不会顺利。
| 十八者、其心不调,为人弃舍;
“第十八,语言多的人,心不调伏,会被别人舍弃。”
有些人整天说是非,说着说着,自己就开始不舒服,开始发疯。这些人如果去写剧本,应该很厉害,因为想象力丰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自己的心不调顺,失去好的品格,被大家舍弃。
《增一阿含经》里讲,说别人不信任的语言,有五种过失:第一,别人不信任你;第二,不接受其教,不接受你的言教;第三,人不喜见,别人觉得你麻烦,不喜欢见你,远远离开你;第四,爱说妄语;第五,斗乱,即争斗和扰乱。
| 十九者、不知法界,随顺恶友;
“第十九,语言多的人,不可能了知本来清净的法界光明,不可能认识法界空性,不可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以这样的原因,随顺恶友,被恶友所转。”
如果心有证悟,别人的是是非非、外界的种种事情,都不可能扰乱你,你也不可能被恶友所转。但因为语言过多,你的心不能相应法界,最后只能随顺恶友,被恶友所转。
| 二十者、不了诸根,系属烦恼。
“第二十,语言太多的人,不可能了知眼耳鼻舌身诸根及其对境;由于不了知六根六境,不得不随烦恼而转,没有一点自由。”
不爱说废话的人,经常安住或念咒,六根清净,心态平稳,烦恼不是没有,但很鲜少。而话多的人,恰恰相反。
人与人之间,差别还是很大的。一个乞丐和一个总统站在一起,看起来都是人,但二者的能力、福报、形象以及内在的智慧,却有非常大的差别。有些人因为前世的业力现前,没办法改变自己;有些人依靠今生的闻思修行,变成了好人,或好的修行人。实际上,依靠经论的智慧和加持,我们都有希望改变。
| 弥勒,是为菩萨乐于世话二十种过。”
佛告诉弥勒菩萨:“以上就是菩萨喜欢说世间废话的二十种过失。”
这些过失,虽然我讲一遍,你们不一定懂,但如果不讲,你们自己看,更不一定懂。所以,我讲了之后,大家还要继续看。
|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下面,世尊再次用偈颂的方式,宣讲以上内容。
偈颂的内容,大多数和前面的长行文一致。也有一部分,和长行文不同。
| “憍傲于多闻,执著诸诤论,失念不正知,是名世话过。
“以多闻的原因,自己会变得骄傲,执著一切争论,失去正知正念和智慧。这是爱说世间语言的过患。”
隋译本中,每一个偈颂后面都有“乐于多言如是患”,意思是:喜欢多言,有如此过失。藏译本和这里差不多:傲慢、执著戏论、丧失正知正念,这些都是爱说世间语言的过失。很多人修行不好的原因,就是爱说世语。
我相信,两三天之内,有很多人不爱说话。如果长期坚持,修行境界就会出来。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坚持。有些人,就像以前的很多上师,法一旦得到,永远不会忘记。有些人当场会记下来,但实际行动却不运用,所以修行不太好。
我也相信,有些人会保持正知正念,终身坚持:“佛陀在《志乐经》中说,乐说世话有二十种过失。我以前太无知,说了很多没有意义的话,浪费了很多生命。从此以后,我一定要认真观察自己的语言!”
偈颂一共有十四个“是名世话过”,这是第一个。
| 远离正思惟,身心不寂静,退失于法忍,是名世话过。
“远离真正的思维,无常、无我、出离心、菩提心等正法内容,都没办法思维。整天忙于争论,身心不寂静,令自己不快乐,他人也不快乐,那里还会有法忍呢?这是爱说世间语言的过患。”
我父亲的哥哥,也就是我的伯伯,一辈子都在打官司。今天跟这个打官司,明天跟那个打官司。每天都在说:“我又要打官司了。”有时候,刚念几句“嗡玛呢巴美吽”,想起自己的官司,又开始谈论。一辈子都这样,身心不可能寂静。
| 其心不调顺,远离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是名世话过。
“心不调顺,远离胜观和寂止,这是爱说世间语言的过患。”
| 不尊敬师长,爱乐于世论,智慧不坚固,是名世话过。
“不尊重老师、长辈,喜欢聊战争、色情等世间话题,智慧不能坚固。这是爱说世间语言的过患。”
智慧坚固确实很重要。有些法师讲经说法10年、20年,智慧应该比较坚固,因为真正的闻思能够稳固智慧。现代人的智慧不太坚固,今天这个价值观,明天那个价值观,一直随着媒体,随着舆论,随着娱乐风向而转,自己没有一点主见。
智慧坚固的人,哪怕成千上万的人在旁边煽动,他都很淡定。“来了一个瑜伽士,非常了不起,你要不要去?”“没事,你们去吧。”“来了一个特别好的医生,只看一眼,百病全消,你要不要去?”“没事,你们去吧。”“有一种药,特别好,吃了就开智慧,我现在都开天眼了!”“那你自己吃吧。”(众笑)
别人一说,马上动心,“真的啊?等一下,等一下,我跟你一起去!”说明智慧不坚固。这也是爱说世间语言的过失。
| 诸天不恭敬,龙神亦复然,退失于辩才,是名世话过。
“天人、龙、神,特别不喜欢说是非的人。总说流言蜚语,诸天、非人不欢喜,自己的辩才也会退失。这是爱说世间语言的过患。”
| 圣者常呵责,如是耽著人,唐捐于寿命,是名世话过。
“圣者经常呵斥责备:‘执著世间废话的这些人,一辈子都在聊是非短长,浪费生命,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这是爱说世间语言的过患。”
为发心部门选负责人,我们会先了解情况。如果他们说:“这个人还可以,就是嘴太碎,说话喋喋不休。他做负责人,肯定会惹是非。”“算了,算了,那我不要了。”“我也不要。”“我也不要。”
耽著世间语言的人,很多圣者都呵斥。《法句譬喻经》里有个公案:有七个婆罗门,晚年找到佛陀,祈求出家。刚开始,佛陀没有开许。后来开许了,让他们七个人同住、同修。结果他们觉得,佛陀成道原来这么简单,我们也应该没什么问题。于是不好好修行,整天聊是非,高声谈笑。
佛陀发现之后,亲自到寮房去,呵斥他们:“万法都是无常的,你们为什么不好好修行?为什么那么开心、那么张扬?世人会以五种事傲慢自恃:第一青春年少,第二相貌端严,第三势力众多,第四财富丰足,第五种姓高贵。这五种事,你们一个都没有,有什么可开心的,天天笑个不停?”被佛陀呵斥以后,几个老婆罗门特别惭愧,精进修行,最后获得了圣果。
大家有时间,应该多念一些咒语,多看一些书,而不要聊是非。闲聊没有意义,唯一的作用是浪费生命。我特别害怕和啰唆的人打电话,一直聊,一直聊,动不动就是好几个小时,谁有这么多时间?以前,学院的电话不多。有一位堪布讲话比较细、比较广,打电话至少两三个小时,大家都有点怕他。
现在的世间人,可能太孤独,太寂寞,觉得话多是一件好事,美其名曰“健谈”。修行人的好坏标准,和世人应该不同。世人特别赞叹的,修行人不一定赞叹。话多,对修行是一种障碍。这样的人,别人当面不会说你,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健康、自己的时间、自己的修行,经不起你浪费。
我们不管和别人吃饭,还是和别人交流,该说的时候才说,不要漫无目的,扯来扯去。语言简略,能提高效率。一场5分钟的演讲,语言简洁的人能够完成,啰嗦的人肯定做不到。我们那天开总结大会,发言时间从刚开始的8分钟,到5分钟、3分钟、2分钟,绝大多数人基本能讲完。也有人准备得太多,还没进入正行,时间就到了。
我比较重视时间。每次演讲前,都会再三向主持人确认演讲时间。素食小组召开会议时,我问可以讲多长时间?“女众这边没有限制,男众那边有二十分钟。”我就边看时间边讲,最后讲了十九分二十几秒,准时完成。
演讲也好,上课也好,辅导也好,大家都要重视时间。如果特别爱说闲话,“唐捐于寿命”,自他生命都白白浪费,会被圣者呵斥。
| 诸行皆缺减,远离大菩提,命终生忧苦,是名世话过。
“诸行缺减,远离大菩提,命终会产生忧恼和痛苦。这是爱说世间语言的过失。”
| 疑惑心动摇,犹如风吹草,智慧不坚固,是名世话过。
“心怀疑惑,动摇不止,犹如风吹草动,飘摇不定,因而智慧不会坚固。这是爱说世间语言的过患。”
| 譬如倡妓人,赞说他勇健,彼人亦复然,是名世话过。
“倡伎在戏台上赞叹这个人英勇、那个人健壮,不过是角色需要,没有丝毫真实的意义。话多的人成天说这个说那个,如同倡伎的语言一样,不可靠,没深度。这是爱说世间语言的过患。”
| 随逐世语言,染著诸欲境,常行于邪道,是名世话过。
“追逐世间语言,随它而转,会染著各种欲望的对境,常常堕入邪道。这是爱说世间语言的过患。”
| 希求心不遂,谄曲多诤论,远离于圣行,是名世话过。
“希求心得不到满足,内心谄曲,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常常陷入争论,远离圣者的行为。这是爱说世间语言的过患。”
| 愚人得少利,其心常摇动,如猿猴躁扰,是名世话过。
“喜欢世话的愚人,得到的利益很少,内心时常随着外境而动摇,就像猿猴一样,躁动纷扰,一点不稳重。这是爱说世间语言的过失。”
| 智慧多退失,无有觉悟心,愚者所摄持,是名世话过。
“已有的智慧会慢慢退失,无法产生新的感悟和觉悟。只有愚笨的人会摄受你,把你当作他的粉丝。这是爱说世间语言的过患。”
| 迷惑于眼耳,乃至意亦然,常与烦恼俱,是名世话过。
“所见、所闻、所触、所想,全是迷惑,六根对境都被染污,经常与烦恼待在一起。这是爱说世间语言的过患。”
废话多的人,经常说来说去,说东说西,最后看到的色法不正确,听到的声音不正确,尝到的、闻到的,所有对境都不正确。
以上是十四个“世话过”,藏译本和隋译本都有,意思基本相同。下面是几个其他的颂词:
| 愚人乐世话,尽寿常空过,不如思一义,获利无有边。
“这些愚人,爱说世间语言,一生常常空过。不如好好观一观无常,观一观人身难得,观一观空性的意义,利益无边无际。”
| 譬如甘蔗味,虽不离皮节,亦不从皮节,而得于胜味。
“比如,甘蔗的美味虽然不能离开皮和节,但也不是从皮、节中产生的。”
这是一个比喻。真正的甘蔗需要皮节,但也不是完全依靠皮节。同样,我们念经、说话、辩论,不是不需要语言,也不是完全依靠语言来了知法义。
| 皮节如世话,义理犹胜味,是故舍虚言,思惟于实义。
“世间语言相当于甘蔗的皮节,义理相当于殊胜的美味,应该舍弃虚妄的语言,思维真实的意义。”
语言是糠皮,智慧才是精华。
| 智慧诸菩萨,能知世话过,常爱乐思惟,第一义功德。
“拥有智慧的菩萨,了知世间语言的各种过失,所以喜欢思维第一义的功德。”
真正有境界的上师和出家人,不喜欢聊世间的各种是非。一聊到这些,马上转话题。他们经常禅修,经常思维万法无常,思维空性。凡夫人则相反,讲起佛法和胜义,没什么兴趣。一讲世间话题,尤其是贪嗔痴方面的,“辩才”马上流露出来,一波又一波,滔滔不绝。
| 法味及义味,解脱第一味,谁有智慧者,心生不欣乐?
“佛法的美味及意义,是解脱第一味。拥有智慧的人,谁不喜欢呢?都愿意品尝空性、证悟、解脱的甚深意义。”
在座有智慧的人,会把这些内容全部记下来。没有智慧的人,可能会想:“都这个时候了,还这么啰唆,干什么嘛?”
耽著衣服的人到了百货商场,这件也想买,那件也想买。同样,有的人前世今生都对佛法有信心,觉得这句教言很好,那句教言也很好,全部想记下来。有信心、没信心,差别还是很大的。
| 是故应弃舍,无利诸言话,常乐勤思惟,殊胜第一义。
“所以,应当舍弃这些无利的言语,精进地思维殊胜的第一义。”
如果能舍弃毫无利益的世间语言,确实非常好。当然,这并不是说,除了无常、空性,其他的话一句都不能说,连吃饭、喝茶都闭口不谈。发心的时候,如果大家都不说话,就没办法沟通了。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要舍弃的,是对世间语言的过分耽著,不能没完没了地聊一些无义的世间话题。
| 如是第一法,诸佛所赞叹,是故明智人,当乐勤修习。”
“这样的第一法,是诸佛所赞叹的。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减少世间语言,精进修习人生难得、寿命无常、菩提心、空性见等殊胜意义。”
我们应该随时观察自己的语言,断除一切世话,乐说具有实义的语言。大家得了那么多法,应该尽量地修。如果实在修不了,就多念咒语。观音心咒、文殊心咒、莲师心咒,这么多殊胜的咒语,都可以念。如果能这样,得到人身还是很有意义的。
偈颂的内容已经讲完了。
|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说世话过失,思惟胜义利益功德。
这个时候,弥勒菩萨又白佛言:“稀有世尊!能如此善妙地宣说世话的种种过失,以及思维胜义的利益功德。”
世尊的宣说,确实非常稀有。学这部经之前,可能有很多出家人和在家人,都不知道世间语言有那么大的过失。
| 世尊,何有菩萨求于如来真实智慧,而复乐于虚诳世话?”
“世尊,真正的菩萨,都喜欢如来殊胜的真实智慧,谁会乐于虚妄不实的世间语言呢?”
学了这一段话,我相信暂时会起作用。能不能长期起作用呢?因人而异。能在相续中长期起作用的,一定会变成好的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