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第8课
2020年12月8日
(堪布念藏文传承)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是一部窍诀性的经典,讲了很多修行方面的障碍。对刚刚学佛、刚刚皈依、刚刚出家的初学者来说,这些教言尤为重要。
前面先讲了二十二种利养的过失,又讲了二十种愦闹的过失。今天把后面的偈颂讲完,还会讲到二十种世间语言的过失,比如不好好念经、天天说废话的过失;二十种睡眠的过失,即天天睡懒觉的过失;二十种琐事——没完没了做世间琐事的过失;二十种戏论——心不安住,天天沉迷于分别念的过失;然后讲十种法行,最后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在这部经中,涉及初学者威仪的,有一百多个法。按照藏文,前面已讲了五十种,后面还有九十多种,全部加起来,有一百四十个左右。讲的都是初学者的行为准则,哪些行为有过失,哪些行为有功德。学完这部经,相信大家会懂得取舍。
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自己当作初学者。以前上师如意宝讲的时候,我们学得很认真,但现在留在心里的,并不是很多。这次重新学习,我觉得机会很好。在座的道友,光是课上听一听肯定不行。课后还要消化,尽量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然,你听课的时候也许有感觉,但下来很快就忘了。
而且,我自己讲课的状态,每天都不一样。如果每天都能保持好的状态,肯定是最好的。但是,有时确实觉得有点累,没有力气。每天下课回去,我的感觉都不一样。有时候觉得还可以,有一种满足感;有时候讲得很差,就恨自己:“你讲这么差,道友们听了一个多小时,肯定累死了。”很想惩罚自己。
接下来继续讲课。前面讲二十种利养的过失,没有用偈颂宣说。愦闹的过失,则以偈颂的形式,重新进行了宣说。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其他的内容。
|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这时,世尊以偈颂的方式,重新宣说。
| “舍离诸贪嗔,不住于愦闹,若有专住彼,是过不应作。
“要真正远离贪心和嗔心,最好不住于嘈杂喧闹的环境。住于这样的地方,是一种过失,不应该行持。”
后两句还可以解释为:如果知道了这样的道理,一直专注于它,过失就不会发生。一般来说,有智慧的人,知道自己哪里有过失后,会主动断除。
也有一些人,表面远离愦闹,住在寂静的地方,实际上却在搞世间八法。就像萨迦班智达说的那样,寂静地方的修行人,也有非常粗暴的。《大宝积经》中也说:“为求名利住山林,至彼更求诸等侣,弃舍神通辩才智,求现名利及眷属。”意思是,有些人为了名闻利养,去住山洞森林。到了那里,却更希求各种各样的伴侣。他们舍弃自己的神通、辩才、智慧等,唯一追求现世的名利、眷属和财富。这种人,住在寂静的山林,搞世间八法。他们住山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得到更多利养,命终会堕落恶趣或转生贫穷之家。
现在是信息时代,不管住在哪里,都可以通过网络搞世间法,而且非常方便。身在寂静地,心却一直散乱,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这种人,住在寂静地方也没多大意义。应该远离这种过失。
| 憍慢及觉观,皆由愦闹生,坏行无戒人,称叹于愦闹。
“骄傲自满和乱七八糟的世间妄念,都依靠嘈杂愦闹的环境而产生。行为败坏、没有戒律的人,特别喜欢赞叹愦闹的地方和复杂的人群。”
现在的广告,大多是“坏行无戒人”的各种赞叹:“这是快乐的迪斯尼乐园,那是美丽浪漫的法国。”以各种各样的手段,诱惑迷茫的世人,目的就是让大家多多消费,增长贪嗔痴。在世间,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过的。
今年因为疫情,大家沉寂了一段时间,不得不思考一些问题:“我们一直漂,一直漂,漂到最后,结果却是这样……”
以前我去成都,周围的房子,晚上基本上不亮灯,黑漆漆一片。去年疫情期间,我正好在成都。所有楼房的灯,晚上都亮着,大家安静地待在屋里——心可能不在里面。有时候,面临大的灾难、大的变化,人们不得不思维一些甚深的意义。
真正的修行人,是有定力的,不管遇到什么,都比较淡定,知道该怎么做。而大多数人的傲慢、分别念和行为,与修行人是不同的。初学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逐渐被他们同化。
阿底峡尊者说过:哪怕有很高的境界,也会受环境的影响。因此,初学者最好住在清净的地方,直到修行稳固。那时候,你才有度化众生的能力。
| 愚人乐世论,退失第一义,放逸多觉观,是过不应作。
“世间愚笨的人,特别喜欢各种世间言论,一会儿经济学,一会儿心理学,一会儿战争,一会儿军事。如果长期串习,则将退失第一义,诸佛菩萨所讲的智慧的胜义谛,或世俗具有善根、真相的意义,会一一失坏,以致越来越放逸,分别念越来越多。这些过失,不应该行持,应该远离。”
与愚人交往,肯定会沾染许多过失,退失闻思修行和清净戒律。所以,我们应该远离愦闹,远离愚人的群体。
| 比丘舍多闻,言论不如理,损减诸禅定,常思惟世间,耽著思惟者,何得于寂静?
“修行人如果舍弃闻思,舍弃广闻博学,言论会变得不如理,禅定也会受到损减。整天思维灭敌护亲、耽著世间琐事的人,怎么可能得到真正的清净呢?”
“比丘”,这里代指所有的修行人。修行人如果长期不听法,天天讲世间法,言论会变得不如法。即使有一些禅定,也会慢慢退失。到最后,哪怕短短的时间,也不能入定。
人生很短暂,如果耽著世间,整天跟人聊天,做各种琐事,永远不会有清静的时候。连修五加行的机会都没有,观寿命无常的机会都没有。死的时候,仅仅皈依过三宝,除此之外,跟世间人没什么差别,都是虚耗一生,空手而归。
| 其心常散逸,永离于正观,速得非梵行,諠杂无仪检;
“心常处于散乱放逸中,永远离开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等正观,迅速得到非梵行。在喧闹嘈杂的熏染下,行为会变得不如法,最后连基本的威仪都失去了。”
原本是一个清净的佛教徒,舍弃闻思后,行为就慢慢变得不如法了。有一些出家人,以前很清净,在世间生活一段时间后,着装便一点一点地改变。先是上身穿在家衣服,然后下身也穿在家衣服。接着头发稍微长一点,再长一点。最后彻底融入世间,里里外外都跟世俗人没什么差别了。
作为一个僧人,或受持三皈五戒的居士,自己的威仪是一种表示。依靠这样的威仪,内在的戒律和功德能得到保护。在愦闹的地方待久了,什么都没有了。
| 亦不曾爱佛,及爱于圣众,弃舍离欲法,耽著非法言。
“最终对佛失去信心,不再爱佛;对圣众,对志同道合的出家人、大乘行人,也不再喜欢;舍弃远离一切贪欲的佛陀正法,耽著非法的言论,所作所为都不如法。”
待在愦闹之处,慢慢会喜欢上另一类人。不管言语,还是行为,都跟世人同流合污,最终一落千丈,想恢复也没办法。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
愦闹对修行人的确有一定的影响。对初学者来说,这种影响尤其厉害。由于闻思、戒律和修行都没有稳固,初学者很难摆脱愦闹的影响,所以要尽量远离。
“抛弃故乡佛子行。”为什么前辈大德都远远地离开故乡?因为故乡是贪心的来源、嗔恨心的来源和痴心的来源。修行人在素不相识的地方,世间八法的心会比较少,加上自己苦行,便可以求到正法。自古以来,这就是高僧大德和普通求法者共同的求法方式,很重要。
在座的各位,有些已经在学院待了很多年,对散乱愦闹的地方基本没什么兴趣。也有一些,就像我刚才讲的那样,自己把寂静的地方变成了愦闹的环境:今天请吃饭,明天请喝茶,各种各样的朋友,络绎不绝。
在寂静的求法地,偶尔和关系好的道友吃一吃,喝一喝,也无可厚非。各个班,包括法师在内,大家一年聚一两次,用上半天的时间,稍微放松一下,也是可以的。如果跟谁的关系都紧张,看到人就躲,很难说自己的修行有多好。
但也不要过于散乱。有些人特别擅长请客——这已经成了他的特长,今天请一个,明天请一个,各种消费场合都熟悉。很多服务人员都说:“这个人天天来,可能有点钱。”这是肯定的,没钱服务员不会天天给他吃,天天给他喝。但有了钱,修行会不会越来越少?
| 我常舍千身,支分及头目,为求无上道,闻法无厌足。
“我曾千百万次舍弃自己的身体、四肢和头目脑髓。目的是什么?为了证得无上道,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我听闻佛法,从来没有厌足。”
这句话大家要记住。
有人可能会想:佛陀第一次舍弃自己的身体后,下一次会不会吓坏?不会的,因为佛陀的发心非常坚定。为了求法,他无数次舍弃自己的身体,没有任何怨言,也没有后悔和伤心。我们也应该随学佛陀,不顾一切寻求正法,这种精神很重要。
《涅槃经》讲了佛陀因地求法的一个故事。在汉地,最初由法显和觉贤翻译的《泥洹经》,只是《涅槃经》的部分内容。十六国时期——那时中国没有统一,昙无谶在北凉译了完整的《涅槃经》,译文通俗易懂。后来又有了《南本涅槃经》。藏文的《涅槃经》不完整,汉文的内容比较全。
《涅槃经》中讲,过去有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名字和我们这个世界一样,也有一尊名为释迦牟尼的佛陀出世。当时,那位释迦牟尼佛准备传《涅槃经》——有些佛教经典,过去曾有很多佛陀传过。我们现在的本师佛陀,当时是一个穷人,但求法的意乐特别强烈。他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欢喜。他想得这个法,却苦于贫穷,没有任何供品。想来想去,只有把自己的身体卖掉来做供养。他觉得这么好的法,没有殊胜的供养肯定不行。为了卖掉自己,他四处奔波,可是却没有人买。
当他准备回去的时候,终于来了一个人,愿意买他。但这个人的要求很特殊,他说:“我是个病人,每天要吃三两活人的肉。你如果能满足我的要求,我可以给你五个银币。”穷人听了非常欢喜,说:“没有问题,你可不可以先把钱付给我?我要去求法,需要供养。七天以后我会回来,到时一定满足你的要求。”那个人说:“七天不行,只能给你一天时间。”穷人答应了。
穷人带着钱,到佛前做了供养,听了《涅槃经》。但他当时比较愚钝,其他内容都没记住,只记住一个偈颂:“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若有至心听,常得无量乐。”他非常欢喜,回到病人身边。每天一边念偈颂,一边割下自己的三两身肉给病人服用。一个月后,病人痊愈了。他因为发心清净纯正,身体也恢复如初。后来,他发了菩提心,发愿将来自己成佛的名号也叫释迦牟尼。
这是《大般涅槃经》里面的公案,非常殊胜。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为了利益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不顾一切,甚至舍弃自己的身体,对众生做布施。正因为这样,人间才有佛法正理,我们今天才可以随意享用。对此,我们后人应该有感恩之心。
我经常想:“因缘真的不可思议。上师如意宝当年,显现上如果没有求法的苦行,我们不一定有今天的机缘。”法王以前讲过,他虽然没有像佛陀那样,为了求法,割肉布施,但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衡量,还是行持了不可思议的苦行。法王的广传中,应该有这些记载。
法王18岁左右,玉科喇嘛让他去石渠,依止托嘎如意宝。他和一个叫土巴的道友,趁着夜色离开了色达。那时是冬天,特别冷。从色达到甘孜,现在坐车都要很久。他们只背了一点吃的,一边乞讨,一边走。
以前,藏族人出门,不会炒菜做饭,随便烧个茶,吃一点糌粑就行。他们路过东古时,在一座寺院附近休息。土巴烧茶的时候,法王随意地四处看看。寺院的僧众正在辩论,法王便过去与他们进行因明辩论,结果对方输了。法王当时的言行可能有点轻慢,对方很不满,好几个年轻人拿石头打他们。
土巴正在烧茶,很生气:“无缘无故,凭什么打我们?我也要打他们!”捡起石头准备打回去。法王说:“不要打,我刚才说他们了。我们在这里已待不下去,赶快走。”他俩赶紧把茶倒掉,跑了。那些僧人比较厉害,他们茶都来不及喝。
一路上,他们一直走啊走,晚上只能露天睡觉,而且没什么保暖的东西。不像我们现在,睡觉要盖一个被子、两个被子、三个被子,还要戴上帽子,还要开电暖器……
法王晚上睡觉不觉得冷,可能修了风脉明点。土巴很冷,法王就把自己的腰带放在土巴身上,这样土巴的身体也暖和了。回来以后,土巴说:“一路上,晚上都盖着法王的腰带,这样才不冷。”(众笑)
我现在坐车,从这里到甘孜,再从甘孜上去,感觉都很累。那个时候,更不要说了。尤其到了石渠,条件更差。法王经常讲,他当时吃的东西,只有一点点糌粑,其他什么都没有。有时候,自己烧一点水,往水里倒一点糌粑,就这样吃。夏天只有一点点酸奶,是托嘎如意宝让牧民供养的,说这个特别好——我们如果每天只喝一碗酸奶,肯定没办法过。住的地方也没有,法王和几个道友一起,挖了一个山洞,住在山洞里。就这样,在那里生活了六年。现在的人,是无法想象这种艰苦的,他们认为不可能,肯定是传说。
其实,不要说法王当年的苦行,我们刚来学院的时候,条件应该算很好了,但跟你们现在的条件相比,也算是一种求法的苦行。
诸佛菩萨也好,传承上师也好,他们求法的时候,确实很不容易。《菩萨本行经》中讲了一个公案:过去有一个国王,很想得到正法,于是召集群臣:“谁给我传授正法,我可以给他大量的金钱甚至王位。”大臣们四方打听,终于找到一个有正法的婆罗门。国王非常欢喜,恭敬地迎请婆罗门,并向他顶礼,请求他给自己传法。婆罗门说:“哪有那么简单?我这个法,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得到的!如果你真想求法,就在身上剜一千个洞,并在每一个洞里点灯供养。这样的话,可以给你传。”国王想:“无始以来的生死轮回中,我白白舍弃了无数身体。这一次,为了求得正法而舍弃身体,非常有意义。”于是,他对婆罗门说:“只要你给我传法,我愿意在身上剜肉点灯。”
此时,所有的大臣、婇女,以及王妃,都失声痛哭,祈请国王不要这样做。国王安慰他们说:“无始以来,我们在漫长的生死轮回中,舍弃了无数身体,都没有实际意义,徒然浪费而已。这次我舍弃身体,是为了求得正法,不仅对我自己有利,也能给你们的将来带来光明。我成佛以后,一定先来度化你们,把智慧的光芒照耀到你们身上。”听了国王的话,他们不得不同意。
国王在自己的身上,用各种工具剜肉,然后在肉洞里扎上灯芯,倒进酥油。一切准备好后,国王对婆罗门说:“请在灯点燃之前,给我传法,让我死而无憾。”婆罗门答应了,但只传了一个偈颂:“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国王得到法后,点燃了身上的酥油灯。他不但没有后悔,而且非常欢喜。
当时的国王,是佛陀的前世。婆罗门虽然有法,但心比较狠,是提婆达多的前世。显现上,提婆达多有一个特点,生生世世都损害佛陀。
《菩萨本行经》的译者不明,里面记载了佛陀因地求法的十多个公案。婆罗门给国王传的偈颂,就是无常四际:“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希望大家记住这个偈颂。
我们现在得到的法,不是一个偈颂,而是很多很多偈颂。这些偈颂都有很高的价值,关键看自己珍不珍惜,会不会用,对相续能不能产生利益。
“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的道理,听起来简单,但如果佛陀没有宣讲,或者宣讲了却没有留存下来,我们能不能懂呢?很难说。正因为佛陀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法宝,我们今天才能明白这些甚深的道理。这其中的价值,用金钱没办法衡量。
所谓的价值,其实蕴含着一种真相。对智者来讲,追求和了知真相是一件令人欢喜的事。
| 是诸非法人,少闻便厌舍!
“住于非法的这些人,因为孤陋寡闻,听到一点点正法,就开始厌倦、舍弃,不能勇猛精进。”
| 我昔作国王,为求四句偈,妻子及财宝,悉皆能施与。
“我以前做国王的时候,为了求得四句偈颂,将自己的妻子、子女、财宝,全都布施过。”
有一部经典,叫做《佛说妙色王因缘经》,你们方便时看一下。里面有个偈颂,我在很多地方引用过:“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因为爱的缘故,所以担忧;因为爱的缘故,所以怖畏;远离了贪爱的人,既不会担忧,也不会怖畏。世间电影经常引用这个偈颂,来描述所谓的爱。
在这部经里,佛陀是一个国王,为了得到这个偈颂,先将自己的儿子做布施,然后将自己的妻子做布施,最后将自己的身体也作了布施。整个过程,非常感人。
为了求得正法,不惜舍弃一切。佛陀在不同的公案中,都示现了这样的苦行。
| 何有于智者,而不勤听法?
“既然这样,智者为什么不精勤地听法?”
佛陀为了正法,如此苦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听法?通过听法,能懂得真相,认识心性,超越轮回的痛苦。这样的价值,难道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吗?
《正法念处经》中说:“以闻正法故,能知真法相,是故有智者,当勤听正法。”因为听闻正法的缘故,我们能了知万法的真相,所以智者应该精勤地听受佛法。
听闻佛法方面,喇荣算是有特色的。在这里,你如果什么法都不听,大家不会认为“这个人很快乐,很有境界”。相反,大家会觉得“他居然不听法,肯定不听话,不怎么样”。的确如此,不听法的人,各方面都不怎样。在座的各位,身体再不好,每天也会坚持听一两节课,因为对自己有利。
大家对闻法千万不要厌足。佛在前面说了,要“闻法无厌足”,这里又强调精勤听法,可见真的很重要。
| 我尝舍一切,非法之戏论,为于百千劫,难得解脱故。汝等应欣乐,志求微妙法!
“我在因地时,舍弃了一切非法的戏论执著,因为这些戏论让我们百千万劫不得解脱。所以,你等应当欢喜寻求甚深微妙的正法,既求显宗的法,也求密宗的法。”
求到法以后,该怎么做呢?哪怕只得到一部法,比如《六祖坛经》,也要认真地发愿:“等以后回去了,一定要好好地弘扬。如果暂时找不到对境,自己就好好修行,等因缘具足再说。”
世间的商人到了珍宝洲,得到了难得的金银财宝,一定会好好保护。佛法比珍宝还难得、还珍贵,我们既然得到了,一定要尽心尽力地受持,尽心尽力地弘扬。
我这一生,对两件事比较重视:一是讲课,二是翻译。它们都是我生命的组成部分。作为凡夫人,活着肯定要吃饭、睡觉。除开这些,所谓的生命应该是什么?对我个人而言,就是法本。它们都是我用生命完成的,对众生也许有价值,也许没价值。但即使没有价值,也不会有危害。
在我的记忆中,这一生没有浪费时间,一直在努力地翻译、写作和讲课,努力地忏悔罪业。散乱肯定也有,但不会持续一两天。不管怎样,我的这些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想,这一期生命结束以后,自己的青春、生命和所有的精力,还会以法本的形式,继续存在。有信心、有意乐的人,也许会重视吧。
在座的各位,也是在用生命求法。虽然没有像佛陀那样,在身上挖很多肉洞点灯,也没有把身体割成一块块做布施,但也付出了很多。大家放弃了家庭,抛弃了感情,舍弃了物质受用,来到这个高原上。别的不说,光是喘气,都很费力气。
我看有些道友上楼,上到一楼,停下来,“哈——哈——”,大声地喘气。上到二楼,又是“哈哈——哈哈——”;上到三楼,又停下来,“哈哈哈——”。如果需要上四楼,刚好排三次垢气——开玩笑。这也是大家求法的苦行。
大家以前并不是乞丐,一无所有,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条件不那么好,也不会特别差。来到这里以后,需要面对很多问题,比如寒冷的气候、稀薄的空气、简陋的住处,等等。虽然没有彻底付出生命,但长期待在这里,尤其是冬天,还是比较辛苦。这也是一种求法的精神——凡是在路上喘着气走的,求法精神都很好。
| 若乐于解脱,最胜功德者,世间诸事业,皆所不应问,衣食无胜利,亦不证涅槃;
“喜欢解脱、有殊胜功德的人,对世间没有意义的各种事业,都不应该追求,不应该过问。衣服食物之类的东西,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以外,没有多大意义,不会让我们证得涅槃。”
忙碌世间的各种琐事和衣食,没有必要。有些论典说:外道的裸体派,崇尚“无衣”,一件衣服都不穿;而有一些白衣,却追求很多衣服。这是两个极端,佛教徒应该守持中道。
以前,有很多大德穿粪扫衣,印度的修行人也有这样的习惯。可能是为了节约,也可能是修行的一种突破。法王说,他在石渠也这样穿过。因为条件不太好,他们到附近的尸陀林,把死人的衣服拿回来,稍微洗一下就穿。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尸陀林的衣服很不干净,很多都有传染病。我们连摸都不敢摸,更不要说穿了。
如果一直贪执衣服,尤其到了寂静的地方,在修行的团体中还整天耽著衣服、饮食,确实不太好。不堕两边很重要,像裸体外道那样,什么都不穿,不一定庄严。但像有些世间人那样奢侈,一个人有几百双鞋、几百件衣服,也没有必要。
在我们身边,有那么多贫穷的孩子;在全世界,更有几千万孩童极度贫困,甚至濒临死亡。所以在资源享用上,我们不能太奢侈,要懂得珍惜。不然,来世不知道会变成什么。
| 当称叹最胜,善来诸比丘,应敷座令坐,互说诸法要。
“我们不应该赞叹衣食,而应该赞叹求法。看到说法比丘,要用‘善来’邀请他,然后铺设坐垫,请他坐在上面,互相之间说一些法要。”
比如,你看到一个说法比丘,马上邀请他:“善来,比丘!善来,比丘!”他过来了,马上为他铺坐垫,请他坐在上面。等他坐好后,就对他说:“我们聊一下,分享一下,看看《摄集经》里讲了什么。”
有一部经叫做《本事经》,里面说:“行者集会时,应修作二事,谓寂然宴默,及说正法言。”两个人集聚的时候,应该做两件事情,要么一起禅修,要么说法。阿难尊者曾经问佛陀:“两个人在一起,做什么善法,功德最大?”佛陀回答:“一个人说法,一个人听法,这是功德最大的。”
相反,如果两个人在一起,一个人说过失,另一个人吵闹、发脾气,则是最不好的。
| 人身甚难得,随分行白法,读诵及禅定,汝应如是问。
“人身很难得,应该随自己的缘分行持善法,比如读诵、禅定,或向别人请教、询问,探寻真理。”
这个教言很好。大家都知道,暇满人身非常难得。既然得到了,就应该随自己的缘分和能力,尽量行持善法。要么念咒语,要么读诵;有时候观空性,有时候修菩提心。这里有些道友比较精进,整天忙于背诵、做功课、准备考试、为众生发心。把时间用在这些方面,非常有意义。
不管什么善法,都可以随自己的缘分和信心而行持。就像一个爱吃的人,无论看到什么美食,都要吃一点:“这个应该很好吃。嗯,好吃!”“这个看起来也不错。嗯,不错!”这个尝一口,那个吃一下,很开心。修行人也可以这样,要么专修一法,要么对每个法都有兴趣,尽量行持,多多地积累资粮。
而且人身无常,不会长存。我看身边的道友,一会儿身体不好,一会儿睡眠不好。以前比较健康的人,现在也不那么健康了,有些说睡不着,有些人说吃不好,有些人说脊椎不行。(堪布问身边道友:“你有没有病……有啊?我看你还可以。”)
所以,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的人生就结束了。趁现在还活着,应该依靠这个臭皮囊,多做一些善事,不要被“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修”的说法所限制。只要身体没问题,什么东西都可以吃,什么善法都可以做。
有些人,特别爱制止别人行善:“你不能修菩提心,不能修出离心,不能念咒语。”其实,只要不犯大的错误,我们应该多劝别人行善。别人如果问你:“我行持这个善法,可不可以?”“很好很好!善哉善哉!”尽量多赞叹别人、随喜别人。
| 如来入涅槃,遗法当灭坏,比丘多放逸,乐众弃闲静,为饮食利养,昼夜谈世话。
“如来涅槃以后,遗法逐渐毁灭,很多比丘比较放逸,喜欢各种俗事,也喜欢聚众,放弃寂静之地,为了饮食利养,而昼夜谈说世话。”
佛陀讲了末法时代的一些事情,也是对末法时代出家人的授记。佛陀圆寂以后,比丘的行为会越来越不如法。就像现在的很多寺院,人越来越少,闻思修行越来越弱。此时,如果有少数人行为如法,我们应该尊重。
| 愚人于梦中,惊怖而漂溺,自知多毁犯,当堕三恶道。
“这些愚笨之人,梦中也在做各种世间法,并为此恐惧不安。他们自知毁犯了很多戒律,最终会堕入三恶道。”
“惊怖而漂溺”,藏译本和隋译本的意思是:这些愚笨的人,天天忙于世间八法,晚上做梦也在搞世间八法。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是这样吧。比如,有些人是农民,梦中也在种庄稼;有些人是股民,梦中也在炒股;有些人是商人,梦中也在做生意。
经中讲:“若处愦闹,心意不善。”如果处于愦闹,心和意都不善,最终会堕落的。修行人天天搞世间八法,下场肯定不好。
| 应生欢喜心,独处于闲寂,若在阿兰若,志求无上道。
“作为修行人,应该喜欢寂静的地方,独自住在寂静地方,志求无上的菩提正道。”
藏译本中说,应该像犀牛一样——犀牛好像出现了两次,住在寂静的森林,独来独去;不依靠他人,也不觉得孤独。隋译本中也有犀牛的比喻。
| 不应见人过,自谓最尊胜,憍恣放逸本,莫轻下劣人,彼于遗法中,渐次而解脱。
“不应该观察别人的过失,而自认为尊贵殊胜,因为傲慢是放逸的根本。也不要轻毁下劣之人和其他修行人,因为他们未来会在佛法中逐渐得到解脱。”
对任何人都不要轻毁。每个人都有不共的特点,即使看起来不怎么样,因为有如来藏的缘故,最终也会在佛法中获得解脱。
有些人考试成绩不好,其他道友就议论纷纷。不能这样。显现上,他考了倒数第一名,实际上可能是文殊菩萨的化现。当然,你们也不要故意考倒数第一名,假装文殊菩萨。
光从表面,是看不出别人的境界的。管家为了维护僧团的清净,不得不说过失。至于其他人,别人怎么样做,跟自己没关系。即使亲眼看到不如法或破戒的行为,也不能说,更何况不合理的猜测和怀疑。
| 比丘虽破戒,深信于三宝,是则解脱因,不应见其过。
“有些出家人,虽然破了别解脱戒等戒律,但如果深信三宝,也依然是解脱之因。不能因为他的某种行为不如法,就对他产生邪见。”
比丘即使破了戒,只要没有破正见,也不一定堕落。《地藏十轮经》云:“虽破诸律仪,非永遮解脱,能舍诸恶见,当速趣涅槃。”即使破了别解脱戒,也不是永远遮止了解脱,彻底失去了解脱的希望。如果能舍弃恶见,秉持正见,还是会快速趣向涅槃、获得解脱。
圣天论师也说:“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宁可毁犯戒律,也不要损坏正见。只要正见没有毁坏,最后还是会趋入菩提。
按照僧团的要求,破戒者不能与僧众共住,这是从严格的角度来讲的。另外有些经典说,比丘即使破了戒,也可以成为殊胜的福田。如《心地观经》云:“虽毁禁戒不坏正见,以是因缘名福田僧。”即使破了戒,由于没有毁坏正见,仍然可以叫做福田僧。也就是说,只要敬信三宝、诚信业因果,即便戒律不是特别清净,也可以成为供养的对境。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是要观清净心。
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观点,如果站在某一个点上,遮止一切,有一定困难。因此,我们要广闻博学,力求从各个方面理解佛的甚深密意。这是很重要的。
| 摧伏贪嗔难,勿惊于放逸,余习法应尔,是故不须说。
“贪心和嗔心是很难摧伏的,不要一看到别人放逸、破戒,就大惊小怪:‘哇,他怎么这样啊?’其他习气也是一样,不容易断除。所以,修行人不要说别人的过失。”
对我们每个人来讲,断除贪嗔痴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个别出家人或居士,也许在威仪方面有所违犯,但只要没失坏正见,就不用担心,法尔不可思议。
这次学的两部经典,都强调不说别人的过失。你认为有过失的人,可能具有很多功德,比如他受了戒、发了菩提心或是佛菩萨的化现。看起来疯疯癫癫的一个人,也很可能是证悟法性的成就者。你如果说他的过失,最终毁坏的是自己,来世必定受苦。所以,没有必要说他人的过失。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 若清净比丘,伺他人过失,是最非真实,不名修正法。如理修行者,当须自观察。
“一个清净的比丘,如果说他人的过失,是最不真实的,不能叫真正的修行者。真正的修行者,应该天天观察自己。”
三门清净的修行人,只会向别人发露自己的错误,而不会谈论别人的过失。
| 求道诸比丘,舍离恶言论,常以欢喜心,独处于闲静。”
“求道的比丘或居士,应尽量断绝或减少恶劣的言论,不说别人的坏话,常常以欢喜心,独自住在寂静的地方。这是一个很好的窍诀。”
“舍离恶言论”,以前如果特别爱说是非,学了这部经典以后,能不能慢慢改正过来?稍微想说时,马上提起正知正念:“嗡班匝儿萨埵吽、嗡班匝儿萨埵吽……”别人问:“你怎么了?”“没事没事,嗡班匝儿萨埵吽、嗡班匝儿萨埵吽……”这样比较好。
“常以欢喜心”,今天因为这件事情不开心,明天因为那件事情不开心;自己身体不好不开心,道友出点事情也不开心。天天扰乱欢喜心,我们短暂的人生,还剩下多少时间?
“独处于闲静”,修行人如果具足条件,应该住在寂静的地方。实在没有条件,偶尔也要观一观自己的心。心如果观得好,在人群中也照样安住。这就是“闭门即深山”的道理。
|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耽著愦闹,乃有如是无量过恶,退失功德无有利益,增长烦恼堕诸恶趣,远离白法。何有菩萨求善法者,闻是过失而不乐于独处闲静?”
这时候,弥勒菩萨复白佛言:“稀有世尊,耽著愦闹有如是无量的过患,比如退失功德、无有利益,增长烦恼、堕入恶趣,远离白法等。希求善法的菩萨,听了这些过失以后,怎么会不乐于独处闲静呢?”
大家也感到稀有吧?愦闹居然有那么多过失:失毁功德、增长烦恼、堕入恶趣、远离白法。真是太多了。一个有心的菩萨,怎么会求愦闹呢?怎么会不喜欢寂静的地方呢?这里以反问的方式结尾。
这以上,愦闹的过失已经全部讲完。